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三瑜伽处之三

∵∵

辰二、如应安立修习作意(分二科)∵∵巳一、总征

云何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正修行时,最初触证,于断喜乐心一境性?

这是第二科,如应安立修习作意。这是第五科的安立,分四大科,第四科是修作意处。修作意处解释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最初应修四作意念,这已经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如应安立修习作意。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征。怎么叫做初修业的人,始修业的时候,对「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正修行时,最初触证,于断喜乐心一境性?」怎么能够成就未到地定,就是这么个意思。第二科别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正教诲。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列。

∵∵

巳二、别释(分三科)∵∵午一、正教诲(分二科)∵∵未一、总标列

谓善通达修瑜伽师,最初于彼依瑜伽行初修业者,如是教诲,善来贤首!汝等今者应依三种取相因缘,∵

「谓善通达修瑜伽师,最初于彼依瑜伽行初修业者」,先说到这个老师,这个「善通达」修止观的这个人,他对他的弟子应该怎么样教导呢?「最初于彼依瑜伽行初修业者」对他这个弟子,「如是教诲」就应该这样子来教诲他。怎么教诲呢?这下面解释了,「善来贤首!」你到这里来学习止观太好了!「贤首」贤者、贤中之首。「汝等今者应依三种取相因缘」,「汝等」可见这不是一个人,如今者,现在应以三种取相因缘,那三种呢?

∵∵

或见、或闻、或心比度增上分别,取五种相

「或」者由「见」分别「取五种相」,「或」者由「闻」「取五种相」,「或心比度」也就是内心里面起这样、这样观察,这样说:我也没有见,也没有闻,就是我「心」里面这样「比度」,也就知道这样「分别」。「取五种相」,你要拿到这五种事情。那五种呢?

∵∵

一、厌离相。二、欣乐相。三、过患相。四、光明相。五、了别事相。

要拿到这五种相,这是总标列。下面是问答辨,分两科,第一科举不净观为例,分三科第一科是问。

∵∵

未二、问答辨∵∵申一、举不净观(分三科)∵∵酉一、问

问:若依瑜伽行初修业者,是其贪行,由不净观调伏,云何教彼取五种相?

「问:若依瑜伽行初修业者,是其贪行」,假设根据这个禅,「瑜伽」就是禅,就是止观,根据这个禅,修行的初修业的人,这个人是个什么根性的人,「是其贪行」他的贪欲心是特别强的人,假设这样。「由不净观方可调伏」,那么这样的人呢,应该要假借不净观的方法才能够调伏这个贪心。「云何教彼取五种相」,那么这个人要怎么样教导他取择这五种相貌呢?这第一科是问,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回答里边分二科,第一科是最初教诲。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取五种相。分四科,第一科厌离相及欣乐相。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取相。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厌离相。分三科,第一科是取相的因缘。分两科,第一科是闻因缘。分四科,第一科是病衰损。

∵∵

酉二、答(分二科)∵∵戌一、最初教诲(分二科)∵∵亥一、取五种相(分四科)

天一、厌离相及欣乐相(分二科)∵∵地一、辨取相(分二科)∵∵玄一、厌离相(分三科)

黄一、取相因缘(分二科)∵∵宇一、闻因缘(分四科)∵∵宙一、病衰损

答:应如是教诲:善来贤首!汝等随所依止彼彼聚落、村邑而住于中,若闻所余彼彼村邑、聚落,或男或女先受安乐,后遭苦厄;

「善来贤首」,这位老师就招呼这位弟子,「汝等随所依止彼彼聚落、村邑而住于中」,你们,随你们依止的「彼彼聚落」,那个聚落,又一个聚落,在「村邑中」。「依止彼彼聚落、村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而住其中」就是住在那个村落、住在那个城市。这个《瑜伽师地论》自己解释了,「依止」是住的意思,「而住于中」。「若闻所余彼彼村邑、聚落,或男或女先受安乐,后遭苦厄。」,原来是身体健康,生活很安乐的,后来突然间就有了苦恼了、有病痛了,这是病衰损。下面第二科是寿命衰损。

∵∵

宙二、寿命衰损

或彼男女自遭重病,命终殒没;

或者那个男,或者是那个女,遇见很严重的病就死掉了。第三科,眷属衰损。

∵∵

宙三、眷属衰损

或彼男女所有知识、亲戚、眷属遭如是苦。

或者那个男女「所有的知识」,就是他认识的人,这是一般的人,「亲戚」就是和他有亲厚关系的人,成亲戚了。他是一个族姓里边的人,「遭如是苦」遇见了这个病苦,或者是这个命终殒没的事情,这是眷属衰损。第四科是财宝衰损。

∵∵

宙四、财宝衰损

或彼聚落村邑边际丧失财宝;或是他来强敌所作,或火所烧,或水所漂,或由恶作而有丧失。

「或彼聚落村邑边际丧失财宝;」他的财宝失掉了。「或是他来强敌所作」,为什么财宝失掉了呢?或者是另外别的人来了,是强敌,有强大力量的敌人给他抢去了。「或火所烧,或水所漂」,那么失掉了财富。「或由恶作而有丧失」,或者是由于作种种有罪过的事情,失掉了财宝。∵

∵∵

《披寻记》一○四一页:

或由恶作而有丧失者:谓由宿所作业,非福增上之所引故。

或由前,过去所作的事情,这种事情是非福,不是有功德的事情;但是这个力量很大的,就是引发出来这些有贼盗来抢你的财富,或者火所烧,或者水所漂这些事情。

∵∵

或由不善修营事业而有丧失,或由不善处分事业而有丧失,或为非爱共财得便而有丧失,或由家火而有丧失。

或者是这个人,他不善于作种种事业,那么他把财宝失掉了。「或由不善处分事业而有丧失」,或者说事业已经开办了,但是已经发生事情的时候不善于处理,那么失掉了财富。「或为非爱共财得便而有丧失」,或者是彼此间有怨恨的人,不怀好意,不怀好意和你共财,共同管理这个财富,得到机会的时候,就把财富偷跑了,这样子有了丧失。「或由家火而有丧失」,就是说这些事情,这是闻因缘这样子。

∵∵

宇二、见因缘

若汝现见非是传闻。

这第二科是见因缘,前面是闻因缘,这是见因缘。「若汝现见」,你所看见的,非是传来的听人说,不是听人说的。

∵∵

或即于此村邑聚落,非是所余村邑聚落,或非是此村邑聚落,亦非他人,即汝自身。

「或即于此村邑聚落,非是所余」的,别的「村邑聚落」,「或非是此村邑聚落,亦非他人,即汝自身。」不是别的人,说别的人有财富丢掉了,是你自已自身。

∵∵

先所触证猛利乐受,后还退失,广说如前。

就是你自家,你自己,你以前的时候你触证,你能享受到猛利的乐受,后来忽然间又失掉了,「广说如前」,像前面这一段文里面所说的。

∵∵

黄二、应深厌恶(分二科)∵∵宇一、辨相(分二科)∵∵宙一、于诸衰损(分三科)

洪一、标

汝既如是闻已、见已,应当生起深心厌患。

「汝既如是闻已、见已」,前面是取相的因缘,现在第二科应生厌患。分两科,第一科是辨相。分两科,第一科于诸衰损,先是标。「汝既如是闻已、见已」,你既然这样子(这是善达瑜伽师对弟子这样说)汝既如是闻已和见已,得到这些消息,「应当生起深心厌患」,你应该生起深深的厌患这些事情。

∵∵

如是生死甚为重苦,所得自体极大艰辛,

「如是生死」在生死里边的人,「甚为重苦」,有很大的痛苦,「所得的自体极大」你所得的生命是特别辛苦的呀!

∵∵

《披寻记》一○四二页:

所得自体极大艰辛者:有寻有伺地中说,有生艰辛苦,其义应知(陵本九卷十一页)

生艰辛苦,就说这个人无始劫来,在人受种种苦,也可能到三恶道里受种种苦,也可能做过鹿,也可能是做过猪、做过羊,无量劫来受到人家的宰杀,流的血都过四大海,乃至到自身流血很多很多,乃至饮母亲的乳也过四大海。这个得了各式各样的果报,受了各式各样的痛苦,太多了!所以极──深心厌患,应该这样子。

∵∵

而于其中有如是等自他衰损差别可得。

得到这个生命体的苦恼的境界,过去的事情是不知道了,「而于其中有如是等自」衰损「他衰损」的「差别可得」现实可以知道,现在是可以知道。

∵∵

洪二、列(分二科)∵∵荒一、病等

谓无病衰损、寿命衰损、眷属衰损、财宝衰损。病、病法性、死、死法性。

「谓无病衰损、寿命衰损、眷属衰损」,前面是标,这里是列出来,分两科,第一科是有病的衰损、有寿命的衰损、有眷属的衰损、有财宝的衰损;病,病的法性;死,死的法性。后边这两句怎么讲呢?

∵∵

《披寻记》一○四二页:

病病法性等者:于现在世若病,若死苦相现前,名病及死。若于现在虽未现前,而于未来定当现前,名病法性,及死法性。所得自体性应尔故。

「病病法性等者:于现在世若病,若死苦相现前,名病及死。」这个病和死现前了,这叫病及死。「若于现在虽未现前」,说我现在也没有病,更没有死。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情形呢?「而于未来定当现前」你将来一定会有病,一定会死掉的,「名病法性,及死法性。所得自体性应尔故」。我们得到这个身体,他自然应该是这样子,不可能永久没有病,永久也不死,不可能的。

∵∵

荒二、戒见

复有一类净戒衰损、正见衰损。

这是第二科。第二科有一种人,「净戒衰损」他不是说他的健康,有病的病衰损、财富的衰损,不是指这个。是他的净戒衰损,他破了戒,净戒没有了,这是一种衰损。「正见衰损」说这个人的戒没有衰损,戒没有衰损,但是这人的思想不对,有邪知邪见了;这是两种衰损。有的人正见没有衰损、戒衰损了;或者两种都有,戒也衰损了,见也衰损了。

∵∵

洪三、释

由是因缘,彼诸众生于现法中住诸苦恼,于当来世,往诸恶趣。

这是第三科解释,前面第一科病等衰损,第二科戒见衰损,这是标列,现在第三科解释。什么解释呢?「由是因缘」由于病等的衰损,由于戒见衰损的因缘,「彼诸众生于现法中」这些衰损的众生,在现在、现在的生命体里面,就安住诸苦恼里面了,受到这样的衰损,心情很苦恼。「于当来世,往诸恶趣」,你戒衰损了,正见衰损了,作了很多恶事!那么当来是跑那里去?跑到三恶道里面去受苦去了。

∵∵

宙二、于诸兴盛(分二科)∵∵洪一、标

诸兴盛者,虽现法中住诸安乐,于当来世往诸善趣,而是无常,于彼无常现可证得。

「诸兴盛者,虽现法中住诸安乐」,这是第二科,「于诸兴盛」。前面「于诸衰损」,这是于诸兴盛中分二科,第一科标。「诸兴盛者」,说我没有衰损,我也是戒也没有衰损,见也没有衰损,财富也没有损失,健康也没有损失,那这样「诸兴盛者,虽现法中住诸安乐」,那他没有事情了,他心情快乐了。「于当来世往诸善趣」,因为你戒不衰损,所以有很多功德,没有什么过失,那么「于当来世」,就不会到三恶道去,那么到那儿去呢?「往诸善趣」,或者天上或者人间,在这里享受五欲之乐。「而是无常」,这有什么不好呢?「而是无常」人间天上的这些五欲之乐不是永久为你享受的,它是无常的,会有变化的。「于彼无常现可证得」,说是怎么知道无常呢?现在就看出来嘛,人世间也有很富贵的人,它都是无常了;∵天上的人时间久一点,终究有一天也是死掉了,所以「于彼无常现可证得」,应该可以觉知道的。

∵∵

洪二、辨

若有领受兴盛事者,后时衰损定当现前;∵诸有领受衰损事者,后时兴盛难可现前。诸兴盛事,皆是难得易失坏法

「若有领受兴盛事者,后时衰损定当现前;」前面第一科是标,现在第二科是辨。「若有领受兴盛事」的人,这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令他很感觉快乐,但是你要知道「后时衰损」决定会出现的,就是如意的事情会失掉了。「诸有领受衰损事者,后时兴盛难可现前」,已经有衰损的事情出现了,出现了以后又有兴盛事情出现,这事是不容易,不容易的。「诸兴盛事,皆是难得易失坏法」,这些令人满意的事情呢,你的身体的健康失掉了,失掉了你再想健康还不容易,说财富失掉了,还想要有财富,不容易。「难得易失坏法」,不容易得到而容易失掉的都是。

∵∵

宇二、劝修

如是汝应深心厌患,极善作意,如理受持。

这第二科是劝修,「如是」像前面说的你应该深心厌患,对于兴盛的事也好;衰损的事也好,都不是好事情,你应该厌离它。「极善作意」,你要特别努力去观察它,都是令我们苦恼的事情。这个衰损的事情令我们苦恼;∵这个兴盛的事情也是令我们苦恼,就是坏苦了。这样你应该特别的观察,要有这样的认识。「如理受持」,你要合理的去受持这件事,你不能忘失了、忘掉了。这个衰损的事情令人苦恼谁不知道呢?就是兴盛的事情令人苦恼,你要特别知道啊。

∵∵

黄三、当喜乐断(分二科)∵∵宇一、辨相(分二科)∵∵宙一、应不放逸

如是处所,难可保信。

这是第三科,当喜乐断。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又分二科,第一科是不放逸。「如是处所,难可保信」,在这个世间上无常的境界里边,很难令你决定相信的,可以保证令你相信,没有这回事情。

∵∵

我今于是生死流转,未般涅盘,未解脱心,难可保信如是衰损、兴盛二法,勿现我前。

「我今于是生死流转,未般涅盘,未解脱心,难可保信」,这等于解释前面这句话「于如是处所,难可保信」。我现在在生死里流转的人,我没有入涅盘,没能证悟不生不灭诸法寂灭相,那么我的心就是没得解脱。说我现在相信善恶果报,我不敢做恶事,那靠不住的,过几天就不又相信了,就「难可保信」。那这样说:有时候做善,有时候也会做恶的;你有如是因,也就有如是果。「衰损、兴盛二法,勿现我前」,衰损的事情和兴盛的这二种事,都是令人苦恼的,不要现在我前,不要跑到我头上来。

∵∵

勿彼因缘,令我堕在如是处所,生起猛利、刚强、辛楚、不适意苦。

不要那些衰损的因缘、兴盛的因缘,堕在我这里,「令我堕在如是处所」里面,生起来特别猛利、特别刚强的辛楚,辛楚就是苦恼。「不适意苦」不能顺我意的这种苦恼。

∵∵

即由此事增上力故,我当至诚喜乐于断,修不放逸。

由于他人的衰损,或自家的衰损,我应该得到,从这个经验上得到智慧的力量,我当至诚的、欢喜的断烦恼,烦恼是众苦之本,我要不要放逸,努力的修止观。

∵∵

宙二、应多安住

又我如是多安住故,当于无义能作边际。

这是第二科「应多安住」,又我这样子安住于正知正见里边,修学止观「当于无义」,就有可能对于无意义的事情做个边际,到此为止,再不做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了。

∵∵

宇二、劝修

如是汝应极善作意,如理受持。

这是第二科「劝修」,前面这一大段文,你应该极善作意,特别的在心里边思惟观察,思惟观察得到智慧了,就如理的受持不要失掉这个智慧。

∵∵

玄二、欣乐相(分二科)∵∵黄一、正辨取相(分二科)∵∵宇一、标

汝取如是厌离相已;复应精勤取欣乐相。

前面是厌离相,这下边就是欣乐相。分二科,第一科是正辨取相,分二科,第一科是标。「汝取如是厌离相已」,这是结前,前面你这样子去观察这个厌离相已,「复应精勤取欣乐相」,你还应该努力的拿到这个欢喜的这件事,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于欢悦。分三科,第一科是正观察。又分二科,第一科别辨相,别辨相里边由意乐。

∵∵

宇二、释(分二科)∵∵宙一、于欢悦(分三科)∵∵洪∵一、正观察(分二科)

荒一、别辨相(分二科)∵∵日一、由意乐

当自观察所受尸罗,为善清净?为不清净?

应该自己观察自己,所秉受的戒法,「为善」为是能够清净的守护了?为是不清净的守护,有所违犯呢?

∵∵

我或失念,或不恭敬,或多烦恼,或由无知,于诸学处有所违犯。

这样子观察自己,「我或」者是由「失」掉了「正念」我犯了戒;∵或者是对于戒没有恭敬心;∵或者是烦恼太多犯了戒;「或由无知」,我不知道犯戒,那么就犯戒了。「于诸学处有所违犯」,或者失念的时候有所违犯,或者不恭敬,乃至无知有所违犯。

∵∵

既违犯已,我当如法以其本性增上意乐,于诸学处发起深心更不毁犯。

我以前这样子犯了戒,「我当如法」我应该如法,如佛所规定的这个法和毗奈耶,「以其本性增上意乐」,我要用我原来的本愿,我原来受戒的时候,我发了勇猛的心。「增上」,特别有力量的意愿,我想做个大法师,我想要得圣道,「于诸学处发起深心」,对于佛说的这个戒法,要发起深深的恭敬心「更不毁犯」,不再毁犯了。

∵∵

《披寻记》一○四三页:

以其本性增上意乐者:谓由最初胜善法欲,求受净戒,是名本性增上意乐。

「以其本性增上意乐者:谓由最初胜善法欲」,最初你出家的时候,有善法欲,「求受净戒,是名本性增上意乐。」

∵∵

日二、由加行

我于所作,当正应作,于非所作,不复当作。

这是由加行,前面是发愿,这是由愿而行。「我于所作」,我对于所应该做的事情,我应该努力的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于非所应做的事情,以后不要再做了。

∵∵

荒二、举要言

以要言之,于诸学处,当令增上意乐圆满,亦令所有加行圆满。

这是举要言。「以要言之」,这前面这一大段文的要意应该是这么说:「于诸学处」的戒法,「当令增上意乐圆满」,要使令自己有强大的意愿,使令这个戒法能够圆满。有圆满的意乐要守护这个戒,要先要有这样的愿。「以令所有加行圆满」,也令在事实上这个身口意经历一切境界上,也要努力的做到,不要违犯戒法。

∵∵

洪二、显胜利

汝于如是正观察时,若自了知戒蕴清净,虽不作思,我当发起清净无悔,然其法尔尸罗净者,定生如是清净无悔。

「汝于如是正观察的时候」,这前面都是正观察,正观察的时候,「若自了知戒蕴清净」,我所受的戒,我守护的很清净。「虽不作思,我当发起清净无悔」,虽然不必特别的去思惟,「我当发起清净无悔」。这个清净,我没有犯戒,我是持戒清净,我心里面就不会后悔,我不思惟,我持戒清净就不会后悔,不用这么思惟。「然其法尔尸罗净者,定生如是清净无悔」,可是自然是持戒清净的人,他内心一定是有个清净,我戒清净我就不后悔。

∵∵

若起如是清净无悔;虽不作思我起欢悦,然其法尔无有悔者,定生欢悦。

「若起如是清净无悔」呢?「虽不作思我起欢悦,然其法尔无有悔者,定生欢税」,一定生欢喜心。

∵∵

洪三、结所依

如是且于一种欢悦所依处所,汝应生起清净无悔为先欢悦。

这是第三科结所依。「如是」像前面这一段文,「且于一种」,就是持戒这一件事,是「欢悦所依处所」,「汝应生起清净」戒,没有违犯,我就不会后悔,因为「无悔为先」而就连接的时候就有欢喜心,就是这样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