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四、法尔道理(分三科)∵∵黄一、征

云何名为法尔道理?

这个「称量行相」里边说到四种道理,前三种解释过了。现在是第四种叫「法尔道理」,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法尔道理」?

下边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征道理」,就是问这个道理,分四科,第一科「于器世间」。

∵∵

黄二、释(分二科)宇一、征道理(分四科)宙一、于器世间

谓何因缘故,即彼诸蕴如是种类、诸器世间如是安布?

这是解释,问这个道理。

「谓何因缘故」,就是说什么原因?「即彼诸蕴」,「即彼」色受想行识「诸蕴」。「如是种类」,就是这样子、有色蕴、受想行识蕴,这么多的类别。「诸器世间如是安布」,前面那一句贯下来,就是「何因缘故诸器世间如是安布?」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这样子安布的,这样子排列的、这样子成就的,什么理由会这样子呢?这个「诸蕴」里面那个色蕴,「色蕴」里边有我们生命体上的色,也包括了居住的器世间;但这个文意主要是说,器世间为什么是这样子?

这是第一个问,下边是第二个问,「于四大种」。

∵∵

宙二、于四大种

何因缘故,地坚为相、水湿为相、火岍为相、风用轻动以为其相?

「何因缘故,地坚为相」,这地水火风四大,这地大是坚是它的相貌,这个水是湿是它的相貌,火是暖是它的相貌,风是轻动是它的相貌,什么理由是这样子呢?这是又一个问。下面第三个问。

∵∵

宙三、于三法中

何因缘故,诸蕴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这是这个三法印,于三法中为什么这样子?色受想行识都是刹那刹那变动的,一切有为法、一切无为法,「诸法」中都没有我,这什么理由是这样子?这「涅盘寂静」,这个一切圣人所证悟的涅盘,没有生死的流转了,没有惑业苦的流动、都寂静了,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一个问。

下边第四个「于五蕴相」。

∵∵

宙四、于五蕴相

何因缘故,色变坏相、受领纳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识了别相?

「何因缘故,色是变坏相」,这个我们生理上的色、外器世间的色,都有变坏相,它都是有变动,终究有一天是结束了、破坏了。「受领纳相」,我们这个受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领纳外边的境界、接受外边的境界。「想」是「等了相」,这个「等」就是平等,所有的事情与他接触了,你这个识都会在那里明了一下,就是明了他的相貌,那么就叫做「想」。什么理由想是「等了相」?「行」是「造作相」,这个行蕴就是希图成就一件事要采取行动,这是「行」,就是那个「造作相」,「行」为是什么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这个受想行也都有了别相,但是它有各别不同的了别相。这个「识」的了别相是通的,通于一切都有识;受的时候也有识、想的时候、行的时候都有识;但是还有识以外的差别的不同的、了别的情形的。现在说何因缘故色是变坏相,乃至到识是了别相?这前面是问这个原因。

下面第二科「显法尔」。

∵∵

宇二、显法尔

由彼诸法本性应尔、自性应尔、法性应尔,即此法尔,说名道理瑜伽方便。或即如是、或异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尔为依,一切皆归法尔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晓了。

现在回答。你提出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就是这么一句回答了。

「由彼诸法」,「由彼」这个器世间的「诸法」,乃至到地水火风所有的到最后五蕴相;「本性应尔」那个法的本性就是那样子,没有什么理由。本来就是这样子,就叫做「法尔」,自然就是那样子。「本性应尔」这个「本性」,就是你站在现在的立场,说他以前他本来就是这样子;不是今天这样子;他本来就是这样子,就是他从来就是这样子。这个「自性应尔」,「自性应尔」就是不待因缘,不需要别的因缘,他本身就是这样子。「法性应尔」,就是这个心法也好、色法也好,所有的一切法、法的本性就是这样子。「即此法尔说名道理」,就这个「法尔」,那个法就是这样子,这就叫做「道理瑜伽方便」,这也是修瑜伽者的一个方法。

你若是常常修观的时候、修止观的时候,就会遇见这个问题。本来说一切法是因缘有,所以是无常的。但是修止观修一修,为什么是无常的?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所以现在这个「法尔」就是解答这个问题,就是那样子,就这样回答这个问题。

「或即如是、或异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尔为依,一切皆归法尔道理」。前面说不应该思惟那个地方,在《显扬圣教论》里面就有这三句话。在这里是说,不管是色受想行识,或者是这个世界、器世间的情况,或者地水火风乃至三法印、五蕴这一切法,你思惟它的时候,你可能认为:「就是这样子」;或者说「异如是」、不同于这个样子,另外有一个相貌、「异如是」;「或非如是」,或者你思惟不是这样子,各式各样的思惟的想法。现在不这样解释;现在「皆以法尔为依」,五蕴、器世间、四大、三法印乃至五蕴相这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子,不用再去分别「即如是、异如是、非如是」,不要这么多分别,「以法尔为依」,就是都是这样子。「一切皆归法尔道理」;怎么叫做「以法尔为依」呢?就是这一切法都是属于法尔的道理,就是自然是这样子。「令心安住、令心晓了」,你这样思惟观察,使令你心里安住,使令你心里面开智慧,这个法尔道理就是这样意思,这么解释。

∵∵

黄三、结

如是名为法尔道理。

这是结束这段文,这就叫做「法尔道理」。

∵∵

天三、结

如是名为依四道理,观察诸蕴相应言教。

这是把这一大段文做个结束。前面说是这么多的道理,就是这四条道理,来观察诸蕴相应的言教,就是这样做。

∵∵

戌二、例所余

如由算数行相,及称量行相,观察诸蕴相应言教,如是即由二种行相观察其余所有言教。

前面这是举这个蕴,举这个诸蕴,现在这里「例所余」。

「如由」,就是前面这个文,是由算数的行相和称量的行相,「观察诸蕴相应言教」,就是依据佛陀所开示的诸蕴相应言教去观察,这样子。「如是即由二种行相观察其余所有言教」,「观察诸蕴」是这样子,观察其余的处、界、乃至那么多,也是「即由二种行相」观察其余的所有的言教,也是这样观察。

∵∵

申五、结

如是总名审正观察、思惟一切所说正法。

∵∵

卯三、结

如是名为闻思正法。

这个「闻思正法」是第七科,就是「二道资粮」一共十一科,这个第七科就是「闻思正法」。闻思正法一共是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第三科是「结」。现在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文。

现在这一大段文,总名为「审正观察」,「思惟一切所说」的正法,「如是名为闻思正法」。

∵∵

寅八、无障(分四科)卯一、征

云何无障?

这「二道资粮」分十一科,前七科解释完了。现在是第八科是「无障」,就是你想要修出世间的圣道,或者是修世间的禅定,你都须要准备这么多的条件的。说智者大师讲这「二十五方便」,有些人问我:那么麻烦呢?现在看《瑜伽师地论》,比「二十五方便」还是多、更多。这是第八,是「无障」,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无障」?怎么叫做没有障碍呢?下边第二科是「标」。

∵∵

卯二、标

谓此无障略有二种。

∵∵

卯三、列

一者依内,二者依外。

一者是依内无障,二者是依外无障;内无障、外无障这是标、列出来。

下边第四科解释,先「标说」,第二科是「别辨」。

∵∵

卯四、释(分二科)辰一、标说

我当先说依内外障。与彼相违,当知即是二种无障。

这个本论的作者说:「我当先说」,先告你这个依内障和外障。和彼相违的,当知就是二种无障。先这样告诉你。

下面第二科是「别辨」、分两科,第一科是先说明「有障」、分三科,第一科是「广辨」又分两科,第一科「依内障」分三科,第一科「征」。

∵∵

辰二、别辨(分二科)∵∵巳一、有障(分三科)午一、广辨(分二科)

未一、依内障(分三科)申一、征

云何名依内障?

这依内障是什么意思?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先解释这个「加行障摄」。

∵∵

申二、释(分三科)酉一、加行障摄(分五科)戌一、资具缺乏

谓如有一,于其先世不曾修福;不修福故,不能时时获得随顺资生众具,所谓衣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及余什具。

「谓如有一」,譬如、例如有一个人。「于其先世」,在过去的时候,在过去世,就是现在这一刹那以前,这也叫做「先世」;或者这个生命体以前的生命,这一生以前都叫做「先世」。「不曾修福」,他曾经、他不愿意修福。「不修福故,不能时时获得随顺资生众具」,这个修福这个事应该是很现前的事情,就是修福应该分三方面,身、口、意。在心里头的修福就是希望别人都好,希望别人安乐自在、身体健康没有病,我希望别人心情快乐,你心里作如是想,那就是福。若别人有病了、你心里快乐,你就没有福了。你心里老存着好心肠,别人有高兴的事情,你也随着欢喜,这也是修福。但是说话不要说得那么刻薄,然后你能够做种种的事情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去解决一切的困难,那都叫做「修福」。

现在说「不曾修福」,这个身口意不愿意做这种事情。「不修福故,不能时时获得随顺资生众具」,因为你没修这个福;佛法的意思,什么事情都是因缘有的,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这个福是一种因缘,就是什么因缘呢?是你欢喜的事情成就的因缘,成就你欢喜的事情的因缘,你就是要修福。因为你没有修福,所以「不能够时时地获得随顺资生众具」,说这一种东西是随顺你「资生」,能帮助你生命的安乐的生活,这种东西有这种作用,帮助你安乐的生活,那就叫「资生众具」。它「随顺」、它顺于这件事的这样的资生众具,你不能时时地得到;究竟什么东西呢?「所谓衣食」,衣服饮食「诸坐卧具」,这些「病缘」的医药「及余什具」,其他的众多的东西,这就是「随顺资生」的「众具」。

下面第二科,前面是「资具缺乏」。这个「加行障」,什么叫做「加行」?就是你努力地修学圣道叫做「加行」。「加行障」就是障碍你用功修行,你想要修行有困难,属于这一方面的事情;第一个就是「资具缺乏」也是不行,这是不能修行;第二个是「烦恼猛盛」。

∵∵

戌二、烦恼猛盛

有猛利贪及长时贪,有猛利瞋及长时瞋,有猛利痴及长时痴。

「有猛利贪及长时贪」,这也是「加行障」,这个贪着世间的尘劳的事情,你若贪着这个资生具也是有问题。而这个贪不是轻微的;很严重的、猛利的贪,这个贪心若来了,不得了!「及长时贪」,短时间这个障道的功能还不是那么严重,「长时贪」就是你长时不能用功修行。「有猛利瞋」,他有瞋心,还有猛利的瞋心及长时的瞋心,有猛利的愚痴及长时的愚痴,这贪瞋痴三毒。

我们学习唯识,对于这件事容易明白;你越贪、贪心越重;你常常地愤怒,愤怒就是越来越厉害,就是这个熏习、熏习的关系;这个愚痴,不明白道理也是一样,也是由熏习来的。

∵∵

戌三、多诸疾病

或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由彼为因多诸疾病。

这下面第三个障碍是「多诸疾病」,为什么会多病呢?

「或」者是因为「先世积集造作」,你原来没有造作,第一次是「造作」,第二次造作就是「积集」了,「积集造作」。造作什么?「多疾病」的业力,多病。「由彼为因多诸疾病」。由于你造作了得病的那个因缘,所以你现在多病。其实,这个瞋心、贪瞋痴都容易令人有病。慈悲心、无贪瞋痴就是令人无病,若常发慈悲心,这个病痛就会减少。

《披寻记》八七○页:

或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等者:〈菩萨地〉说:菩萨异熟大力具足,谓性少疾,或全无病、有大堪能。又说:于诸众生以身供事,乃至广说用能增长身心势力饼饭糜等种种饮食施诸众生,是名菩萨大力具足因。(陵本三十六卷二页)此说先世多疾病业为因。翻彼应知。

「或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等者:〈菩萨地〉说」。我们现在这是〈声闻地〉,下边是〈菩萨地〉。「〈菩萨地〉说:菩萨异熟大力具足」,就是菩萨的那个果报,他那个身体果报具足大力量,他的力量非常大。「谓性少疾」,他为什么力量怎么那么大呢?就是他那个色受想行识少病、少病痛,或者完全没有病。因为就是慈悲心,常常救护众生,这个功德所以得这种果报。「或全」、完全「无病」。「有大堪能」,他那个身体有大的能力,能作种种的事情。

「又说」,这个〈菩萨地〉又说:「于诸众生以身供事」,这个菩萨对于一切人,他的身体去侍奉你,给你做事、来为你服务,这个菩萨是这样子,「以身供事」。「乃至广说用能增长身心势力,饼饭糜等种种饮食施诸众生」,「乃至」到广说,中间还有很多事;就是这位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能「用」,用什么呢?就是用这个饼饭糜等种种的饮食,布施给一切人、一切的众生、乃至畜生,他也是布施恶鬼、畜生、一切众生。这些东西能够增长身心的力量;你若不吃饭,还那有力量呢?菩萨能这样做,使令众生增长身心的力量。「是名菩萨大力具足」,他因地的时候做这种事情,令众生增长力量,所以他的果报,他身体也就有力量;有力量呢?气血充足了就没有病痛,是这么事情。

「此说先世多疾病业为因」,现在这一段文上说,「或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由彼为因多诸疾病」,这个文是说这个话;现在引这个菩萨地的菩萨没有病,就是这么回事。「翻彼应知」,你反过来就是这样子;所以你想没有病,多供斋好一点。我看在厨房里烧饭也容易令人没有病,你烧饭烧得好,人吃下去身体有气力,那么也就容易没有病;有病也容易好。所以这个轮组这件事,是有意思的。

这是第三个「多诸疾病」,也是加行的障。第四个「风热痰荫数数发动」。

∵∵

戌四、风热痰荫数数发动

或由现在行不平等,由是因缘风热痰荫数数发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