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举十六行(分二科)∵∵宇二、列(十六胜行之第八)
∵于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于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出息。
∵这阿那波那念在修习这地方有「算数修习」,有五种修习。五种修习里面,现在是最后一科。五种修习里面第一科就是「算数修习」,现在是最后一科「十六胜行修习」。这一科里边,在解释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显有学行」,第二科是「结成无学」。「显有学行」里面分两科,第一科「举十六胜行」分两科,第一科「征」。现在是第二科「列」,「列」里面现在是第八,是第八段。
∵「于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这都是「标」,下边有解释。这个「息除」这个「息」字,在这里不是出入息,它就是「灭」字、当灭字讲,就是灭除去心行,是这个意思。在「心行」上面,有身行、语行、心行;身行就是出入息,口行就是说话,就是寻思是「语行」,你心要有寻伺而后才能说话。现在这是「心行」,这心能够活动一定要有受想的心所法。现在这里有不合道理的「心行」,这修行人要把它灭除去,「灭除心行」,所以叫做「息除心行」。这在「入息」的时候有不合道理的心行就要灭除去。「我今能学息除心行」,这个修行人到这个时候有这种堪能性,他心里有不合道理的心行,他就能灭除去,有这种能力。
∵「于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出息」,就是「出息」的时候有不合道理的心行,他觉知了,他就能把它灭掉。
∵∵《披寻记》九二三页:
∵息除心行入息等者:谓如我慢见等受想俱行,既觉了已方便除灭故。
∵这叫做「息除心行」。什么是应该灭除去的心行呢?「如我慢见等」,就是我见、我慢见等,这样的不合道理的心行,就是自己执着有我,就高慢起来了瞧不起别人,这个就是不合道理的心行,这也就是受想心所。它是和受想心所同时活动的,也就是这个我慢见等受想心所和心同时活动。「既觉了已」,这位修行人他发觉自己有这样的不合道理的想法,他就能「方便除灭」,就是立刻地提起来正念修无我观,就把这个我慢见消除去,这样意思,这叫做「息除心行」。
∵∵于觉了心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于觉了心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出息。
∵这是第九,这「十六胜行」里面,现在是第九个胜行。就是这位修行人在「入息出息」的时候,他发觉自己的心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不合道理的心行,心的活动,他就能学习能觉了这件事,能觉了自己心情有不对的地方。
∵∵
∵《披寻记》九二三页:
∵觉了心入息等者:谓有贪离贪心等有二十种,是名为心。于此一切如实了知故。
∵「觉了心入息等者,谓有贪离贪心等有二十种」,这么多的心,「于此一切如实了知故」,都能如实了知;如实了知,就没有这么多的虚妄分别心了。
∵∵于喜悦心入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于喜悦心出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出息。
∵就是入息出息的时候,他自己能够令自己「喜悦」,能解决一切问题,他有这种堪能性了,所以叫「我今能学喜悦心出息」、「入息」。
∵∵《披寻记》九二三页:
∵喜悦心入息等者:谓心若为昏沈睡眠所覆盖时,随缘一种净妙境界,极善示现劝导赞励庆慰其心故。
∵「谓心若为」,就是这个修行人,他发觉他自己的心为「昏沈睡眠」这样的烦恼「所覆盖」的时候,他这个明了的心为这样的烦恼覆盖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烦恼现行了,惛沈睡眠了。「随缘一种净妙境界」,他发觉自己有这样的烦恼的时候,要立刻地想办法把他灭除去;什么办法呢?就是「随缘一种」,随你心所欢喜的,你去观察一种「净妙的境界」;这净妙的境界就是佛法僧,这是最殊胜的境界,也是自己所恭敬的赞叹的境界。「极善示现劝导」,你若去观察佛法僧的境界的时候,是「极善示现」,极能够善巧地表达出来,「劝导」自己不要懈怠、勇猛。还「赞励」也会赞叹修学圣道的功德勉励自己。「庆慰其心」,也感觉到自己非常值得庆幸值得欢喜:我来到三宝里面受到佛法僧的护念,能够修学圣道,就是安慰自己。这样子就把这个「惛沈睡眠」这些烦恼灭除去了,这个意思。这就叫做「我今能学喜悦心出息」。
∵∵于制持心入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于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出息。
∵就在自己的这个入息、出息的时候,而内心里面有须要「制持」的地方;制止它,要把他保持清净,须要这样做的时候你就能做得到。这叫做「我今能学制持心出息、入息」。什么叫做「制持心」呢?∵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九二三页:
∵制持心入息等者:谓心若为掉举恶作所覆盖时,内住寂止不外驰散故。
∵「制持心入息等者:谓心若为掉举恶作所覆盖时」,前面是「惛沈睡眠」这种盖,这五盖里面的这种盖,现在这里面是「掉举恶作盖」这种烦恼。你的心为这样的烦恼所缠扰的时候,「所覆盖」的时候就是所缠扰的时候,所障碍的时候,你心能够「内住寂止不外驰散」,那就叫做「制持」。心里面能把这个「掉举恶作」地停止下来,那就叫做「制持」,这样意思;就是「内住寂止」安住在寂静,不去掉动,不恶作不去后悔这些事情。
∵∵于解脱心入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于解脱心出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出息。
∵这是第十二,前面是十一。在入息、出息的时候,有些缠缚烦恼来缠缚缠扰着你,你能够解脱,你能够修正念把这些烦恼解脱出去,这叫「我今能学解脱心出息、入息」。
∵∵《披寻记》九二四页:
∵解脱心入息等者:心离盖缠名解脱心,不障修定故。
∵前面是个别地一样一样说,这是总说。就是你心里面有五盖现前;贪欲、瞋恚这些盖障的时候,你能够远离这些盖障,这叫做「解脱心出息、入息」。入息的时候、出息的时候、有这个盖障现前的时候,你能够把它解脱出去,叫「解脱心入息、出息」。
∵∵于无常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于无常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出息。
∵这是第十三。就是在入息、出息的时候能学习无常观,能观无常,那就叫做「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出息」。
∵∵《披寻记》九二四页:
∵无常随观入息等者:为断随眠,观察诸行无常法性故。
∵这位修行人「为断随眠,观察诸行」。前面这个能够令心解脱,只是在现行烦恼活动的时候能令他解脱。现在这里是说烦恼的种子,灭除烦恼种子那就得要修无常观。「为断随眠」,为断烦恼的随眠种子,就须要「观察诸行无常法性」,这样观察,观察一切法刹那寂灭,刹那寂灭。不管是色法、也不管是心法、内外、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都能够刹那刹那灭、刹那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这样观察的时候就能灭除烦恼种子,是这样意思。所以「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出息」。
∵∵于断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入息。于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出息。
∵这就是在入息、出息的时候,能够这样「能断」,能学这个「断」,这就是更进一步了。
∵∵《披寻记》九二四页:
∵断随观入息等者:断谓断界,见道所断诸行永断得此名故。于此思惟,名断随观。
∵「断随观入息等者:断谓断界」,这个「断」是指断界说的。这里有三界:这是第一界,就是断界;第二界是离欲界;第三是灭界。断界、离欲界、灭界这是三界。现在说这个「断随观」就是「断界」。什么叫做「断界」呢?是「见道所断诸行永断,得此名故」,就是你见了第一义谛,见一切法寂灭相的时候叫作「见道」。当然这里面无我、无我所,也无一切法。这「见道所断」主要是断除我见、就是身见,身见就是我见;身见、戒取、疑这三种烦恼。把这三种烦恼的种子也断了,「得此名故」,就得这个「断」的名字,「得此名故」。「于此思惟,名断随观」,你在这里思惟,思惟无我义,就叫做「断随观」。前面是思惟「无常」,这就是思惟「无我」。
∵∵于离欲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入息。于离欲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出息。
∵在入息、出息的时候,能进一步地修这个「离欲的随观」,这个「随」有个不间断的意思,就随逐不舍,有随逐不舍的意思,就是特别地微细了。这时候这个道力,你修观的这个道力不间断的向前进,就是「随观」的意思。
∵∵《披寻记》九二四页:
∵离欲随观入息等者:此中离欲,谓离欲界,修道所断诸行永断得此名故。于此思惟,名离欲随观。
∵「离欲随观入息等者:此中离欲谓离欲界」,前面是离断界,现在是离欲界。怎么叫做「离欲界」呢?「谓离欲界」,就是远离了欲界,三界这个欲界离开了。前面是初果圣人断除我见了,他还没能离开欲界,因为这个人还有欲。现在进一步地修行能远离欲界。这个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瞋;到初果的时候,这五下分结的前三种,身见、戒取、疑这三种灭了。但是在欲界里他还有贪、瞋的烦恼,他不能离开欲界,他这烦恼就把他绑在欲界这里,他不能超越。现在是「离欲界」,就是继续修这四念处,就是把这贪瞋也断了,就是叫做「离欲随观入息、出息」。说是「修道」的时候「所断诸行永断,得此名故」,这时候,得了初果以后就是「修道」,修道把这个贪瞋断了,就得到这个「离欲随观」的名字了、「得此名故」。「于此思惟,名离欲随观」,他能在这个境界上思惟四念处。
∵∵于灭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入息。于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出息。
∵就是在入息、出息的时候,能学这个灭观;这就把五上分结,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消灭了。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就是五上分结;五上分结是什么呢?「色染、无色染、掉举、慢、无明」这五种。这五种烦恼灭除去了,就叫做「灭界」,这就是有余涅盘叫做「灭界」,不是无余涅盘。
∵∵《披寻记》九二四页:
∵灭随观入息等者:灭谓灭界,有余依灭,得此名故,于此思惟,名灭随观。
∵这个「灭」是属于有余依的灭,不是无余依的灭。是得到这「灭」的名字,他这个时候有这样的圣道的思惟,叫作「灭随观」。
∵这一共是十六胜行。「十六胜行」在别的文上有解释,智者大师有这样的解释;就是分为四段,每一段是四个,四段,四四一十六。这四段是怎么意思呢?第一段四个是「身念处」;第二段四个是「受念处」;第三段四个是「心念处」;最后的四段就是「法念处」。「身、受、心、法」就是四念处,就是这样意思。
∵这前边是列出来十六胜行的名字。下面第二科「释其差别」,解释这十六行的差别,每一样是什么意思?每一胜行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分二科,第一科「问」。
∵∵黄二、释其差别(分二科)宇一、问
∵问:如是十六差别云何?
∵这十六种胜行,每一种的差别相怎么样情形呢?这「问」,下面回答。
∵∵宇二、答(分十三科)宙一、念入出息
∵答:有学见迹已得四念住等,于入出息所缘作意,复更进修为断余结。
∵这个「有学见迹」,「有学」就是从初果以后名之为「有学」;以前的内凡和外凡不名为「学」,这初果以后名之为「学」。什么原因这样呢?这个佛菩萨真是有慧眼、有法眼;你这个内凡、外凡位他也在学习佛法了,也可以学习经律论,学习戒定慧,也可以这么说;但是死了以后有可能他不学了,也可能他不信佛了,所以佛菩萨不给他名字叫做「学」。这个内凡,你到了暖顶忍世第一了,这世第一应该是在内,应该在「学」,因为一刹那间就是初果了;前面这个暖顶位,还是不能的,还是不给他「学」的名字,就是他死了以后,不一定就能学习佛法。若是初果圣人死了以后,他一定还是学习佛法,他的正见是不失掉的,所以这初果以后才名之为学,就叫「有学」。
∵「有学见迹」,这个「迹」,迹是什么呢?就是「足迹」。现在是硬泥的道路,他在上走你看不见足迹。在泥土的道路上,你若一步一步向前走就有迹,有足迹现出来。从这个足迹这里找就找到你了,就看到你现在走到那里,就找到了。这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鸟鸣花笑,这都是迹;从这个迹上能见到第一义谛,所以这地方叫做「迹」。这个「迹」就是圣人走过的道路,走过的道路叫做「迹」。现在这个修行人也这样学习,随着圣人走过的道路也从这条道路走,说在这里学成功了,他也见到第一义谛了,所以叫做「见迹」。
∵「有学见迹已得四念住等」,这个初果圣人他已经成就了四念处,他就学习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受、心、法都是无常、无我的这样观。这个「等」就是等于四正勤、四如意足的这些事情,五根、五力、七觉支,七觉支就是「见道」;他已经成就了这样的佛法了。
∵「于入出息所缘作意」,就是入出息就是所缘,就在这里边来作意;什么叫做「作意」?就是「复更进修为断余结」,复继续地又修学四念处,「为断余结」,还有剩余的烦恼没断,还要继续修行。
∵这是第一科是「回答」。这一科「回答」里面分十三科,第一科是「念入出息」,就在入出息这地方继续修学四念处。
∵∵《披寻记》九二四页:
∵有学见迹至为断余结者:若初获得七种觉支,名初有学见圣谛迹,由是此说已得四念住等。等言,等取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应知。彼于下分结中唯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所余爱恚及上分结,皆未能断。为断此故,复应进修三蕴所摄八支圣道。是故此中作如是说。
∵「有学见迹至为断余结者:若初获得七种觉支,名初有学见圣谛迹」,初开始得到了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念、择、进、喜、轻安、定、舍。这个七觉支就是初果圣人,初获得七种觉支的时候,名叫做「初有学见圣谛迹」。这时候见到圣谛,「圣谛」就是第一义谛,苦集灭道都是第一义谛这样讲。他就能见到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这样子。「由是此说已得四念住等」,因为初获「七觉支」就叫做「初有学见圣谛迹」,由此原因这里就说「已得四念住等」,这地方下面解释。「等言,等取四正断」就是四正勤,「四神足」就四如意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应知」,这个「等」就等这么多。就是他修学这个法门,到达这里已经见圣谛了,这样子。
∵「彼于下分结中唯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这个初果圣人,他断的烦恼有多少呢?他断了什么烦恼呢?就说了。「彼于下分结中」就是五下分结里面「唯断除萨迦耶见」就是我见,不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执着有我了,他不执着有我了。「戒禁取」这样的烦恼也灭了,就是对外道里边的那些外道的戒法,外道也认为那样的修学可以得圣道;这个初果圣人没有这种想法,认为外道没有道谛,没有道谛这回事,没有得圣道的方法的,他没有这种想法。
∵如果我们看见外道里边也有戒、也有定,可能他们也说他们有慧;那么我们认为那个戒定慧和佛法的戒定慧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怎样的想法呢?这里边说这初果圣人决定不认为外道的戒定慧是戒定慧的,就是外道没有圣道,没有这回事。唯有佛法有圣道,才能得圣道的,这初果是有这种智慧了。
∵「唯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就是对圣道没有疑惑了,对苦集灭道没有疑惑;苦真是苦、乃至灭真是灭、道真是道,没有疑惑的。「所余爱恚及上分结,皆未永断」,这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还有一个贪、瞋;这地方说是爱恚,就是贪、瞋还没有断,这初果圣人还没有断。「及上分结」就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初果也没有断,「皆未能断」。「为断此故,复应进修三蕴所摄八支圣道,是故此中作如是说」,「为断此故」,这个初果圣人他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圆满,他还继续努力地修学要断没断的烦恼。「复应进修」还应该继续努力向前进,修学「三蕴所摄」就是戒蕴、定蕴、慧蕴,就是戒定慧所摄的「八支圣道」,八正道就是戒定慧。「是故此中作如是说」所以这地方就是这么说,这初果圣人继续要修学八正道,也就是继续修学四念处。
∵∵是故念言: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
∵这句话就是这么回事,这里面有这样意思;这十六胜行的第一个就是这么样意思。所以这初果圣人心里面做如是念,「于念入息」的时候,「我今能学念于入息」,「念出息」这个法门的时候,「我今能学念于出息」;都是符合戒定慧的,这样意思。
∵这是第一科「念入出息」,下面第二科「念长短息」。这个念入息、念出息,在十六胜行里,每一个都有念入息、念出息,所以这也等于是总说的,下面就是别说的了。
∵∵宙二、念长短息(分二科)∵∵洪一、释(分二科)
∵荒一、作念(分二科)∵∵日一、长息
∵若缘入息出息境时,便作念言:我今能学念长入息、念长出息。
∵这是第一胜行。就是「若缘入息出息境」的时候,这个入息出息是所缘境,能缘的有念、有慧,就是四念处的慧。「便作念言」,他心里面这样观察思惟。「我今能学念长入息、念长的出息」,这个入息出息是长;怎么说它是长呢?和中间入息来对比,中间的入息出息是短,所以这个地方叫做「长」。
∵这第一科是念「长息」,这第二科念「短息」。
∵∵日二、短息
∵若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境时,便作念言:我今能学念短入息、念短出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