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p>申四、善能教诫(分三科)酉一、征
lt;p>云何名为善能教诫?
lt;p>这还是解释善友的相貌,这是第二科「能作五事」,「能作五事」里面现在是第四科「善能教诫」。
lt;p>怎么叫做「善能教诫」呢?
lt;p>∵
lt;p>酉二、释(分二科)戌一、标
lt;p>谓于大师所说圣教,能以正法、以毗奈耶平等教诲。
lt;p>这下面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lt;p>「谓于大师」就指佛说,就是这位善友他对于佛所宣说的「圣教」,佛所说的「圣教」就分二类;一类是「正法」,一类就是「毗奈耶」就是律,法与律。这位善友他有能力以正法和律,「平等」地「教诲」你,这就是你的好朋友。这是「标」。
lt;p>下面就是「辨」,也就是说明的意思,分三科,第一科是「调伏」。
lt;p>∵
lt;p>戌二、辨(分三科)亥一、调伏
lt;p>或轨范师、或亲教师、或同法者、或余尊重、等尊重者,如实知彼随于一处违越毁犯;便于时时、如法诃责治罚驱摈、令其调伏。
lt;p>「或轨范师、或亲教师」,你这个好朋友是谁呢?或者是「轨范师」、就是阿阇黎,或者是和尚、就是「亲教师」。「或者法者」或者是和阿阇黎、和和尚同学一个法门的人。「或余尊重等尊重者」,或者其余的和轨范师或亲教师同学的人,这些人也是你应该尊重的,也是你的好朋友。「等尊重者」,另外的人,不是同学,但是那个人和你应该尊重的人是一样的,叫「等尊重者」。这一共是五种人,这五种人都是你的好朋友。
lt;p>「如实知彼随于一处违越毁犯」,这五种人能够「如实」地就是真实地,知道那一个人、也就是他的弟子。「随于一处」,随种种因缘在一个地方,「违越」了轨则,「毁犯」了禁戒。「便于时时如法诃责」,这五种人里面哪一种,他就会对你「时时」地、「如法」地「诃责」你,就是合法地,不违背佛所说的法与律,就是遵循佛的法与律来诃责你;如果你的过失是轻微地,他只是诃责你,若稍重一点就是「治罚」你,再最严重地就是「驱摈」你了,把你驱逐出去了,「驱摈」。这个什么意思呢?是「令其调伏」,就是使令你的烦恼得调伏,这三个方法;诃责、治罚、驱摈,用这三个方法来调伏你的烦恼。
lt;p>这是第一段是「调伏」。下面第二段是「摄受」。
lt;p>∵
lt;p>亥二、摄受
lt;p>既调伏已;如法平等、受诸利养,和同晓悟收敛摄受。
lt;p>「既调伏已;如法平等、受诸利养」,如果你能接受他的教诫,他的诃责、治罚、驱摈,你的烦恼得调伏,恢复正常了,就是「如法平等」,那你的和尚、阿阇黎…乃至等尊重者这些人,还是依据佛的法与律,同你是平等地「受诸利养」,就是在大众僧里面,身份是平等地,接受所有的利养。
lt;p>「和同晓悟」,「和同」,大家和在一起,共同来做这件事,是无差别。「晓悟」,也就明白什么叫做「犯」,什么叫做「不犯」。「收敛摄受」,若是有些不如理作意地,又有什么错误,你赶快地「收敛」回来,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你要努力地去成就叫做「摄受」。大家就是共同地在这里继续地来修学圣道,那么这叫做「摄受」。前面虽然是诃责了、治罚了、驱摈了,但是你若调伏了,还是回到大众僧里面来,大家还是平等的修学圣道。
lt;p>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是「教诲」。
lt;p>∵
lt;p>亥三、教诲∵∵∵∵
lt;p>于所应作及不应作,为令现行不现行故。于其积习,及不积习,教导教诲。
lt;p>这个「善能教诲」这个意思,它的大意就是,对「于所应」该「做」的事情,你要努力地去把这件事做好,「为令现行」。「不应」该「做」的事情,有过失地,有罪过的事情,你不可以做,就是令「不现行」,这就是善能教诫的意思。
lt;p>「于其积习」,这还是「教诲」这一段的文,「于其积习,及不积习,教导教诲,如是名为善能教诫」。前面说是这个「现行不现行」的意思就是这样子,「于其积习」,对于这一个人,他积集了很多的这种习性,做了错误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做。「及不积习」,对于有功德、有意义事情,不能努力地去积习、去做。那么这位善知识,你这位好朋友能「教导」你。你这个不积习的事情,他来教导你积习;你这个错误地积习,他「教诲」你,你不要去积习去。
lt;p>∵
lt;p>酉三、结
lt;p>如是名为善能教诫。
lt;p>这就是你的好朋友的功德,对于你的好处,就是这样子。
lt;p>∵
lt;p>申五、善说正法(分三科)酉一、征
lt;p>云何名为善说正法?
lt;p>这是第五个「善说正法」,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lt;p>第二科解释,解释里面第一科是说「正法」,什么叫做「正法」?这一科里分二科,第一科「世间」的正法,先「标」。
lt;p>∵
lt;p>酉二、释(分二科)∵∵∵∵∵∵∵∵∵戌一、正法(分二科)∵∵
lt;p>亥一、世间(分二科)∵∵∵∵∵∵∵天一、标
lt;p>谓于时时,能善宣说,初时所作无倒言论。
lt;p>就是你这个好朋友,他时时地来教导你,他能够善巧方便地为你宣说,「初时所作」,就是初开始来到佛法里面应该做的事情。「无倒言论」,他宣说这个事情的时候,说的非常地正确,没有错误地言论。这是「标」。
lt;p>下面正式说出来。
lt;p>∵
lt;p>天二、释
lt;p>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法。
lt;p>这个「初时所作」的正法是什么呢?「所谓施论」,就是你要对别人有同情心,你有力量的话你要对他有点布施,这样的无倒言论,就是要有点好心肠。「戒论」,不可以做错误的事情,恶法不可以做。这个「施论」就是善法你应该学习,有错误的事情不要做就是「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施,有了戒,你有这样的思想行为,就不会到三恶道去了。这个「生天之论」是进一步要生到天上去,生到天上去就是到梵天,那就是修禅定了,就是施戒这样的善法为基础,进一步修禅定,修禅定是生到梵天上的一种法,加起来就是施戒修,这是「初时所作」,初来到佛法里面来应该这样学习。
lt;p>「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法」,什么叫做「生天之论」呢?这上说这「生天」、生到色界天上去,其实明白就是这样意思;「于诸欲中」,对于欲界里面的欲,各式各样的欲,色声香味触这五欲,「能广开示」,你这个好朋友能够详细地开示,这个欲是有「过患」的,追求很苦,保护还很苦,失掉了也是很苦恼,有很多的灾患,有很多的病痛;开示你这个欲有过患。「出离」,然后你要不爱着这个欲,要从欲里面出来,那就是要修禅定了,你有施戒的基础,然后多静坐,成功了那就叫做「清净品法」。你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得无色界的四空定了,这是离欲的清净这一类的法。这是在学习佛法之前,先应该有这样的基础。
lt;p>∵
lt;p>亥二、出世间
lt;p>又于时时,宣说超胜四种圣谛相应言论。所谓苦论、集论、灭论、道论。
lt;p>这是第二个正法,「正法」分二类,第一类是「世间」的正法,就是世间的善法,还是不能得涅盘的。下面是「出世间」的善法。
lt;p>「又于时时」,你这个好朋友,他到一个时候,又能「宣说」,「超」过世间善法,比世间善法更殊「胜」的善法,就是「四种圣谛」「相应」的「言论」。「所谓苦论、集论、灭论、道论」,这四种言论是圣人才能够认识的,所以称为「圣谛」,为你讲解这个四圣谛的言论。
lt;p>前面这是把正法这二种说完了,下面就是叫做「善说」,第二科「善说」,分二科,第一科是「语具圆满」。
lt;p>∵
lt;p>戌二、善说(分二科)∵∵∵∵∵∵∵∵亥一、语具圆满
lt;p>为诸有情得成熟故,为诸有情得清净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宣说相应、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名句文身、所有言论。
lt;p>这个宣说出世间的正法,这也包括世间的正法。你的好朋友为你宣说这样的正法,你的好朋友的动机是什么呢?他表面上为你说正法,他内心里面是怎么意思呢?「为诸有情得成熟故」,就是为了学习佛法的人,他的善根能够成熟;就是善根还没成熟,现在若这样学习,就是帮助他成熟。那么这就是在外凡和内凡的这个阶段,这是叫做「得成熟」。
lt;p>「为诸有情得清净故」,进一步就是得圣道了。由外凡进步到内凡,由内凡进步到见道,就是圣人。现在是〈声闻地〉,就是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就心得清净了。他因为他能调伏烦恼,烦恼得调伏心得清净了。你的善友,你的好朋友为你宣扬正法的时候,内心就是这样,他的内心;令你善根得成熟,令你内心得清净、三业清净。这是内心里面二个目的,下面还有第三个。
lt;p>「为令正法得久住故」,你的这个好朋友心里面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佛的「正法」,世间的善法和出世间的善法都是「正法」,能在世间久久地住持而不失坏,常住在世间饶益一切众生,不但是你一个人。
lt;p>「宣说相应、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名句文身,所有言论」,前面是说他的动机,下面就正式地表现于外的这种行动了。有了这样地动机,就为你「宣说相应」的,与四圣谛相应的这种言论,为你说这个言论,前面施戒修也应该在内,这些相应的言论。「助伴」,这个世间的善法,为出世间善法的「助伴」,你不能直接就学习出世间的善法,你要有世间的善法作助伴,这个出世间的善法才容易生起来,叫「助伴」。又是佛说的与四圣谛相应的这个教法,能帮助你修行,你说你现在修学止观了,修学四念处,但是你时时要有修多罗作「助伴」,你时时要读这个经典,用语言文字的这个圣教为你作「助伴」,他能够资养你的止观,所以叫做「助伴」。
lt;p>「随顺」,言教的修多罗它有一种作用,就是能随顺涅盘;它不是涅盘,但是它能随顺这个涅盘,能向涅盘那边去,它有这个作用。所以你不可以…说「我修止观」、你又不读经了,不可以,你还是要读经,还是要听经地,「随顺」。「清亮」,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还是要去读这个语言文字的修多罗有什么好处?他能帮助你得「清亮」,这个「清」净就是无漏的、「亮」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智慧,能得到无漏的智慧,这个言教的修多罗它有这个作用,「清亮」,这个得无漏的智慧。「有用」,这个言教的这个佛法,它能够帮助你得涅盘,有这个作用。「相称」,它与你的身口意用功修行是相合地,相契合地,所以这个言论还是很重要。「应顺」,这样的言论能帮助你引发出来这么多的义利,所以你应该顺,应该随顺这个修多罗。
lt;p>这样说就是宣说这个「相应」的「名句文身」、「助伴」的「名句文身」,「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的「名句文身」,「所有」的「言论」,就是在为你宣说这样的正法,而这个是属于语句的圆满。
lt;p>下面是「随顺清净」。前面这个「善说」分二科,下面是第二科「随顺清净」,分二科,第一科是「随顺」。
lt;p>∵
lt;p>亥二、随顺清净(分二科)∵∵∵∵天一、随顺
lt;p>又此言论、应时而发。殷重、渐次、相续、俱有、令其欣庆,令其爱乐,令其欢喜,令其勇悍,无所诃摈。相应、助伴、无乱、如法,称顺众会。
lt;p>「又此言论、应时而发」,这前面说这样多的「言论」,也就是佛的正法,当然主要是苦集灭道四谛。这样的言论「应时而发」,你的好朋友,这「应时」实在就是随时地要为你教授,要教授你,是这个意思。
lt;p>「殷重」,就是不可以慢缓,不可以缓慢;这件事做起来,就是要很尊重这件事,来继续的来学习这样地言论。「渐次」,学习的时候当然有次第,大的方向的次第:先学习世间善法、有施戒修,然后再学习出世间的圣道,那么这也就是次第,「渐次」地学习。或者是先学习戒、而后学习定、而后学习慧,这叫做「渐次」。「相续」,不要间断,你不要说是:我学习二天我就告假了,停了一年再去学习,这样不行;要「相续」不断地学习。「俱有」,而这个法里面,有文它就有义,有义也有文,这个文义都是俱足,「俱有」。
lt;p>「令其欣庆,令其爱乐,令其欢喜」,而你这个好朋友为你教授的时候,能令你心里面心欢喜、「欣庆」。欢喜什么呢?你感觉到这生死里流转很苦啊!现在来了一个大船来救你,你心里有多欢喜呢!佛法就是苦海的舟航,的确是这样意思,感觉到欢喜,令你欢喜。「令其爱乐」,这样的佛法能改变你的行为,「我再不做恶事了」,心里也欢喜。我不做恶事,将来就不到恶道,不流转生死。「令其欢喜」,能断掉你的烦恼,你这样学习佛法,你心里头欢喜。「令其勇悍」,你心里面学习这种佛法,会发出来勇猛的力量修学圣道,「勇悍」。「无所诃摈」,这个法里面完全没有过失,没有地方可以诃责的,「无所诃摈」;而你学习了的话,也是无所诃摈。
lt;p>「相应」,你的身口意也与理「相应」。「助伴」,这里面这戒定慧互为「助伴」的,戒能帮助定,其实戒也能帮助慧;定也能帮助戒;而慧也能帮助定,也能帮助戒,它是互为助伴的;不可以只是有戒,也不可以只是有定,只是有慧,不可以,这三种圣道你都要俱足地。「无乱」,你这样学习了,你这身口意三业没有颠倒的错乱,就都「如法」,就随顺了佛的法与律,契合了佛的法与律。「称顺众会」,你的好朋友为你宣说这个佛法,不但是和你一个人是相应的,和所有的学习的人都是相应的,叫「称顺众会」。
lt;p>∵
lt;p>天二、清净
lt;p>有慈怜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养、恭敬、赞颂,不自高举,不陵懱他。
lt;p>这第二科是「清净」。
lt;p>「有慈怜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养恭敬赞颂」,这都是说是你的善友,他「有慈怜心」,就是希望你能够得到功德,这是「慈怜心」。「有利益心」,不但是有这个心,而随时令你得到利益地,也有这种心。「有哀愍心」,你有一些苦恼的事情,他也有哀愍心,令你解除苦恼。
lt;p>「不依利养恭敬赞颂」,你这个好朋友他并不希求利养,也不希求你的恭敬,你的赞叹的。「不自高举」,也「不陵懱他」人,也不轻视任何人。
lt;p>∵
lt;p>酉三、结
lt;p>如是名为善说正法。
lt;p>∵
lt;p>《披寻记》八六二页:
lt;p>有慈怜心者:此显依清净说应为他说有五相别:言有慈怜心者,谓于有怨有情。言有利益心者,谓于恶行有情。言有哀愍心者,谓于有乐有苦放逸下劣有情。言不依利养恭敬赞颂者,谓无染心。言不自高举不陵懱他者,谓无嫉缠。如是诸义亦如〈菩萨地〉释。(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页)
lt;p>「有慈怜心者:此显依清净说、应为他说、有五相别」,根据「清净」,说法心要清净,应该为他人宣说佛法,有五种相貌的不同。第一「言有慈怜心者,谓于有怨有情」,就是有怨恨的人,而这个善友对这个有怨恨的人有慈怜心,你怨恨他,他不怨恨你。「言有利益心者,谓于恶行有情」,这个有罪过的做恶事的人,而这个善友对他有利益心,不憎恶人,反倒有利益他的心,这是一种。「言有哀愍心者,谓于有乐有苦放逸下劣有情」,这「哀愍心」什么意思呢?「谓于」,这个人很好、他心情很快乐,或者是有苦恼的人,或者这个人是「放逸下劣」的有情,他也对他有哀愍心。「言不依利养恭敬赞颂者,谓无染心」,说这个好朋友他没有这种染污心。「言不自高举不陵懱他者,谓无嫉缠」,他没有嫉妒心。「如是诸义亦如〈菩萨地〉释」。
lt;p>∵
lt;p>巳三、结
lt;p>由彼成就如是八支,于时时间善能谏举,善作忆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诫,善说正法,是故说彼名为善友。
lt;p>这是第二科结束这一段文。
lt;p>「由彼成就」,「由」那位好朋友,他能成就这样八种功德。「于时时间」,也就是于一切的时间,「善能」够「谏举」,「善」能「作忆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诫,善说正法,是故说彼名为善友」。这是结束这一段文。
lt;p>∵
lt;p>辰二、显略义(分三科)巳一、结前生后
lt;p>如是广辩善友性已,复云何知此中略义?
lt;p>这是「八因缘」、「能作五事」这一段说完了。现在第二科是「显略义」,分三科,第一科「结前生后」。
lt;p>这一大段文里面,「广辩善友」的相貌以后,「复云何知此中的略义」呢?这是生起后文。
lt;p>下边是略辨四种因缘,分四科,第一科「第一因缘」。
lt;p>∵
lt;p>巳二、略辨四缘(分四科)午一、第一因缘
lt;p>谓若善友心善稠密,为性哀愍,最初于彼乐为利益,乐为安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