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二、别喻慧根

又如月光,于有情身能令悦豫,非四风轮所能断坏;如是此中菩萨慧光,一切有情烦恼郁蒸皆能息灭,一切外道魔军怨敌不能断坏。

「又如月光,于有情身能令悦豫,非四风轮所能断坏」,这是缘起相应增上慧住,第九科「善根清净」,这一科里分两科,第一科是「总辨善根」,第二科是「别喻慧根」,这就是别喻慧根。「总辨善根」,信、进、念、定、慧,所有的六波罗蜜等都是善根,现在特别地说到般若智慧的善根,所以叫「别喻慧根」。

「又如月光」,前面是「如世间善巧工匠以所炼金」,用这些譬喻;现在是用月光作譬喻。「于有情身能令悦豫」,这个月亮的光明对于有情的身体来说,能令有情感觉到喜悦。月亮它也不是很热,清凉的境界,所以感觉喜悦。月光的作用,「非四风轮所能断坏」,四种风轮,应该就是春、夏、秋、冬,春、夏、秋、冬的风,风称之为轮。我们的眼睛因为作用狭小,看得很近;若是得天眼的时候就看见这个风是圆的,这个风在虚空里跑,是圆的,所以称之为「轮」。春天的风叫做和风,譬喻烦恼魔;夏天的风叫炎风,炎热的风,譬喻五蕴魔;秋天的风叫做凉风,譬喻死魔;冬天的风叫做寒风,譬喻天魔,天魔也能破坏人的善根的。这个四风,就是譬喻四种魔。这个月亮的光明能令众生感觉到喜悦,不是四种风轮所能断坏的。

「如是此中菩萨慧光」,这个月亮的光明是这样子,「如是」指月亮的光明是这样子,这里面特别地需要赞叹菩萨智慧的光明。「一切有情烦恼郁蒸皆能息灭」,菩萨的智慧光明有什么好呢?月亮的光明能令有情身喜悦,菩萨的智慧光明能够息灭一切有情烦恼的热,烦恼的这些苦恼的事情,能息灭众生的烦恼,有这种好处。众生有烦恼的时候,感觉到苦;烦恼息灭了,心情愉快。「一切外道魔军怨敌不能断坏」,菩萨的智慧光明教化众生,能息灭众生的烦恼这件事,一切外道、一切魔军、一切佛法的敌人不能断坏的,他不能破坏这件事。这是「别喻慧根」。

申十、受生

受生多作妙化天王,善化有情令除一切增上慢等。

「受生多作妙化天王」,前面是第九科「善根清净」,下面是第十科「受生」。「受生多作妙化天王」,说这位菩萨他在人世间自己修学圣道、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他如果这个生命结束了,再去得果报的时候,这个「受生」,受者得也,再得一个生命的时候,是得什么样的生命呢?「多作妙化天王」,多数,不是完全的,多数是到化乐天做天王,化乐天的妙化天王。「善化有情令除一切增上慢等」,他做妙化天王的时候,他做什么事情?他还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他善于教化有情,使令他们除灭一切的增上慢等的烦恼,破除这个增上慢。这个增上慢,一切众生都有这个烦恼。

申十一、威力

所有威力当知此中说百千俱胝数。

这是第十一科。说这位菩萨的威德力,当知道此中说他的威力,有百千俱胝这么大的数目。

未二、结略义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谓十法平等性成满得入故;觉悟缘起生解脱门故;一切邪想不现行故;方便摄受生死故;无著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在前故;证得无量三摩地故;证得不坏意乐故;于佛圣教不可引夺故;广见诸佛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

「当知是名:略说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这是第二科「结略义」。前面这十一科,这就是略说这位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的相貌。这底下就把前面这十一科的题目重说一遍。「谓十法平等性成满得入故」,这是第六地,就是第五地菩萨十法平等性圆满了,就入于第六地了;这是第一大科。「觉悟缘起生解脱门故」,这是第二科,觉悟了诸法是缘起的,有染缘起、也有清净的缘起,从这里作观的时候就能成就三解脱门。「一切邪想不现行故」,这是那个第三科,作者、受者、我我所的都是邪想,再也不现前了。「方便摄受生死故」,这位菩萨他自己三解脱门修成功了,他可以不受生死的,但是他有慈悲心,他还善巧方便的,他这个慈悲心不是他有业,不是他的烦恼业力,是慈悲心再来世间上受生死、教化众生的。「无著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在前故」,这个「无著智」就是于一切法不执着,那就是观一切法不可得了,这个智慧叫做「无著智」,他现前了、成就了。「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在前故」,这就是这个根本智以后成就的后得智,后得智是观一切缘起法,一切众生都在苦恼里面生活,所以生大悲心,就是「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在前故」,所以叫做现前地。

「证得无量三摩地故」,这位菩萨他不只是三解脱门这个三摩地,他还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的。「证得不坏意乐故」,他成就了不可破坏的意乐,就是他若计划做什么事情,就是一定能成功,而不可破坏的,他的意乐坚固。「于佛圣教不可引夺故」,他对于佛陀的圣教,他去弘扬圣教也好,他自己对于圣教的信解也好,是不可引夺的,也不可障碍、不可破坏的。「广见诸佛善根清净故」,这是第九科,他在三昧里面能见十方一切佛,所以他见佛闻法栽培的善根也特别清净。什么叫做染污呢?就是有所得。他能够消除这个有所得,所以善根清净。「受生故;威力故」,这是最后的两科。

午二、广指(分三科)未一、指

若广宣说,如《十地经》现前地说。

这是第二科「广指」,分三科,第一科是「指」。「若广宣说」,如果若是广博地宣说这个现前地他的功德,「如《十地经》现前地说」,那里有详细地赞叹。

未二、释

由此地中,无著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在前故,名现前地。

这是第二科是「释」,前面是「指」,这里面再加以解释。为什么这一地叫做现前地呢?「由此地中」,他的无著的智慧现前了、般若波罗密多住也现前了,所以叫做「现前地」。

未三、配

即由此义,当知亦名缘起相应增上慧住。

这是第三科「配」。「即由此义」,也就是由这个现前地的道理,无著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现前,由此义故,「当知亦名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它的含义也是这样子。

辰八、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分二科)巳一、问

云何菩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

前面是第七住「缘起相应增上慧住」,那么这一科结束了。现在是第八科,也就是第八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前面是第六现前地,这是第七地,是远行地;就是把这个暖、顶、忍、世第一的胜解行住加上去,所以是八科。这一住里分二科,第一科是「问」。

「云何菩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呢?怎么叫这个名字呢?

这个「有加行」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有功用的意思,就是要努力地用功,那就叫做「有加行」。这个「加」就是不懈怠的意思,你若懈怠就是减了,你努力地精进用功。但是这件事在我们没入圣道的人,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要努力地用功,这是好现象。但是已经得圣道的人,反倒是不圆满,还有这件事。

「有加行有功用」,用什么功?就是「无相住」,就是调伏、调和、调顺这一念心在无相这里住。我们凡夫的心在有相这里住,在这里住表现于外的相貌就是贪瞋痴。那么现在入了圣道的人,初得无生法忍的人他是能无相住的;能无相住,就是息灭了贪瞋痴;息灭了贪瞋痴,他是有定、也有慧的。所以他若出定的时候,他有的时候他心还是清净,但是有的时候也有点事情。现在这位七远行地菩萨,他是在无相这里住。在这里无相住,其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也都是无相住,但是无相住,初、二、三、四地,这个第六地多数是无相住,少数不是无相住;那么前面那就是少数是无相住,多数是有相住。这个第六现前地也是无相住,但是有的时候不是无相住,就是他的无相住有间断,有这个情形。现在第七远行地菩萨,他这个无相住,有加行有功用,能够不间断,所以他的功夫又进步了。

这第一科是「问」。下面第二科回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是「略说」,略说里面分二科,第一科「别辨相」,分十二科,第一科是「不共胜行成满得入」,分二科,第一科「明得入」。

巳二、答(分二科)午一、略说(分二科)未一、别辨相(分十二科)

申一、不共胜行成满得入(分二科)酉一、明得入

谓诸菩萨于前第六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已得十种妙方便慧。

这是赞叹第七远行地,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他从那里来的呢?「于前第六」,就是第六现前地,也叫做缘起相应增上慧住。那位菩萨他能够用功,有加行有功用,已经成就了十种妙方便慧,才进步到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到第七地菩萨这里,是这样子的。

《披寻记》一六○○页:

已得十种妙方便慧者:《十地经》说:若菩萨善具足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菩萨地者,是菩萨当以十种方便智发起殊胜行入。何等为十?所谓善修空、无相、无愿,而集大功德助道。入诸法无我无寿命无众生,而不舍起四无量。起功德法作增上波罗密行,而无法可取得。远离三界,而能应化起庄严三界行。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行。随顺幻梦影响化水中月镜中像自性不二,而起作业无量差别心。善知一切国土道如虚空,而起庄严净佛国土行。知诸佛法身自性无身,而起色身相好庄严行。知诸佛音声无声本来寂灭不可说相,而随一切众生起种种差别庄严音声行。入诸佛于一念顷通达三世事,而能分别种种相劫数修行随一切众生心差别观故。论一一释,如彼应知。

「已得十种妙方便慧者:《十地经》说」,这句话在《华严经.十地品》,如果特别地把它别行,也就是《十地经》,那上面说。「若菩萨善具足六地行已」,若这位菩萨,善者能也,能具足六现前地的道行,「已」。「欲入第七菩萨地者」,他不停留在第六地那里,他还要进步到第七菩萨地这里。「是菩萨当以十种方便智发起殊胜行入」,这位菩萨应当是以十种方便的智慧,用这个智慧发起殊胜的止观、殊胜的德行,他才能入第七地,才能这样子的。「何等为十?」那个十种方便慧是什么样子呢?这也是问了,下面就是回答。

「所谓善修空、无相、无愿,而集大功德助道」,这位菩萨他能够修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他能这样修。我们在前面这个三解脱门是讲过了,这个三解脱门也是通深通浅,这里说是已经入圣道的菩萨他修三解脱门,三解脱门现前。但是我们开始修止观,在凡位的时候,也可以修三解脱门的。我们简单一点说呢,观我空,观色受想行识里没有我,就是空解脱门。这个无相呢,就是色受想行识不可得;色受想行识不可得,就是无相,没有色受想行识的相,那么就叫做无相解脱门。但是若是修这个唯识的三解脱门,那么这个说法和这有点不同了。无愿解脱门,就是对这个……。前面列出来的三解脱门的次第和这个不同,前面列出来的次第,无愿是在中间,空、无愿、无相。那么那个无愿怎么讲呢?可能各位同学还记得吧?就是观察色受想行识是不净的、是无常的、是苦,就是这样子生厌离心。然后观察色受想行识是寂灭相,就是无相解脱门了。那么这是「善修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当然在唯识来说,那个空解脱门就不是这么说了,就是言说安立的一切法都是寂灭相,那就是空解脱门,那就不同了,那里面也包括我不可得,法亦不可得,这是空解脱门。那个无相呢,就按照圆成实性来解释,也是离一切相的,但是不有而有,那又和空解脱门有点不同。那么无愿还是这样解释。

这样子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成就了,若是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那就是二乘人了,就是阿罗汉了。那么阿罗汉没有大悲心,那他就是任运地入无余涅盘去了,他就不会有这一句「而集大功德助道」,就没这件事了,因为他没有慈悲心。

「而集大功德」,就是积集大功德,那当然就是修六波罗蜜。大功德,也包括自己用功修行,也包括广度众生,都算是大功德。但是大和功德有什么意思呢?也有一点差别。假设说修六波罗蜜,你没有空、无相、无愿般若的智慧,你去修布施、持戒这些功德的时候,那只是功德而不能称之为大。若加上空、无相、无愿,就是大功德了,这个情形不一样。说现在这位菩萨他是有大智慧、又有大慈悲,他能够不同于阿罗汉,他能「集大功德助道」,就是由大功德力帮助你入于第七地,可以这么说,「而集大功德助道」。这是第一句,但是在《十地经论》,就是天亲菩萨《十地经论》,他解释的时候,他这个地方特别地指出来这个大功德,这个大功德是什么呢?是能令你得到财、得到身。就是你想要用财的时候,随意地财就来了,就是因为你有大功德的关系。还有身,就是你的身体,你这个时候有大福德的身相庄严,所以叫做「集大功德助道」。

「入诸法无我、无寿命、无众生,而不舍起四无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位菩萨就是保护自己的清净,不要有过失,这个意思。什么叫做过失呢?我们凡夫有凡夫的过失,这位圣者的菩萨有什么过失?就是不欢喜去教化众生,不欢喜教化众生这是一种过失。第二个过失,就是现起爱、见的烦恼。我度化众生的时候,以爱、见来度化众生的,不是用慈悲心,不是用空、无愿、无相的智慧度化众生,而是用爱心。有我,见就是我,「我能度化众生」,那这就是有过失。

现在说这位菩萨他是「入诸法无我」,这位菩萨他能够观言说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寂的,没有我,我不可得。「无寿命、无众生」,这个「无寿命、无众生」也是无我的意思。若按《金刚经》上的四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现在只是有我相、寿命相,没有人相,只是说了三相。这位菩萨也就是我空、法也空,悟入第一义谛。「而不舍起四无量」,但是他不弃舍,还是发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去度化众生的,他还有这样的慈悲心,他不是「我不欢喜度化众生」。度化众生,还是无我相,无众生可度的,不是有众生可度,「我能度化众生」,他没有这个过失。「入诸法无我、无寿命、无众生,而不舍起四无量」。

「起功德法作增上波罗密行,而无法可取得」,这位菩萨「起功德法」,他发动无量的善法去教化众生。这个法是什么法呢?「作增上波罗密行」,或者说六波罗密,或者说十波罗密,而这个波罗蜜里面都有「诸法无我、无寿命、无众生」的智慧,所以叫「增上波罗密行」。「而无法可取得」,所做的一切善法还都是不可得的,不执着有法可得。这是第三句。

「远离三界,而能应化起庄严三界行」,这是第四句,这个第四句的意思是摄化众生。「远离三界」,因为他自己修空、无愿、无相三三昧,没有爱烦恼、没有见烦恼,所以他不来三界了,他不到三界里来受生死了,「远离三界」。「而能应化起庄严三界行」,但是他有大悲心,所以他还来现身,现出一个身相来,随其所应现出身相来教化众生。「起庄严三界行」,现起来庄严这个三界的功德行。「庄严三界行」是什么行?「庄严三界行」,也就是教化众生行,教化众生都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有这样的贤圣人在这个地方住,这个地方就是庄严的;就是人庄严,世界就庄严,所以这叫做「庄严三界行」。这个「庄严三界行」这里面,这个「应化」就是现身,他本来远离三界了,但是现身到世界来度化众生,为众生的上首,他有这个无量功德,所以众生都接受他的教化。

「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行」,这一句话是教化众生令他灭除烦恼障的意思。前面这句话「远离三界,而能应化起庄严三界行」,这就是这位菩萨的慈悲,又来到三界现身。「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这位菩萨自己修学三三昧,他是究竟地寂灭了爱烦恼、见烦恼,像火似的,「烦恼焰」,灭除了烦恼。「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行」,但是他又能够来到三界里,他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他「起贪瞋痴烦恼焰」、「灭贪瞋痴烦恼焰」,他能这样做。这个意思就是教化众生烦恼是可灭的,他也能起烦恼,但是也能用空、无相、无愿灭除一切烦恼,能觉悟众生通达烦恼是毕竟寂灭的,并不是真实有烦恼。若真实有烦恼,就不能灭了。这一节文是教化众生灭除烦恼障。

「随顺幻、梦、影、响、化、水中月、镜中像,自性不二,而起作业无量差别心」,前面是灭烦恼障,下面就是应该灭这个所知障了。所知障也叫做智障,障碍你的智慧,破除这个障碍你就开智慧了,是这个意思。「随顺幻、梦、影、响」,这位菩萨来到这个世界来,他的思想并不认为三界是真实有的,不认为众生是真实有的,也不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实有的,所以他的思想随顺「幻」,就像幻术所变的事情似的,也不是真的。「梦」,梦里面的境界也不是真的。「影」,你障碍了光明,现出来影,那个影是假的。「响」,空谷发出来的音声,叫做响。「化」,就是神通的变化,也是假的。和水里面的月亮也是假的,镜里面的影像也都是假的。这位菩萨的智慧观察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那一切法的真实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这个「二」是差别的,有差别叫做「二」。观察这一切如幻如化的本性是毕竟空的,都是不二相的。「而起作业无量差别心」,但是菩萨来到世间,他会现起种种的事情,有无量无边差别的心相。因为一切法本身是毕竟空的,由心才现出一切法的,所以这一切法的现前也就是心的分别。这样子来教化众生,使令众生开大智慧,灭除去这个智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