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二、诸行皆苦∵(分三科)∵酉一、标

又诸菩萨,观无常行相续转时,能为三种苦所依止。

这是第二法印「诸行皆苦」,分三科:第一科「标」。

「又诸菩萨,观无常行」:观一切有为法都是有变化的,变化的有为法是「相续转时」,相续不断的现前。我们看山河大地,高山相续不断的现前,它是有变化,但是没有断,相续的现前。我们自己的生命体,也相续的现前,死了也还是相续的。生存的时候,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是相似的;但是死了以后,一刹那死了,一刹那又现前了。前一刹那、后一刹那不相似,就算是我们还做人,已经活了二百岁了,是个老翁的样子。下一刹那又做人的话那是一个小孩子了,还是不相似。生存时,前一刹那、后一刹那是相似的;死亡的时候,还是相

续现前,但是不相似了。总之是相续的,相续现前时,「能为三种苦所依止」。相续现前时,是无常的境界,它是令我们满意的东西吗?不是。有三种痛苦,依止此相续相现前,在相续无常的境界,现出来三种苦恼。那三种呢?下面列出来。

酉二、列

一者、行苦。二者、坏苦。三者、苦苦。

「行苦」:是也不感觉苦恼,也不感觉快乐,但是这时候的相续转,就是色受想行识相续的现前。「行」:是流动的意思,它不是一个安闲的境界,是有变动的,但是是相续的。这时候在内心里是不苦也不乐的。但是有为法相续转里,它里面储藏着「坏苦」和「苦苦」的能力在行苦里。行苦里有坏苦的能力,也有苦苦的能力,所以它随时就变成坏苦了,随时也可能变成苦苦,是这样的境界。就像我们驾的车,里边有很大的毛病,但是现在还可以正常的在公路上运行,就譬喻是这么一个境界,随时它的毛病会爆发了。忽然间就停火了,就可能会这样子,所以叫做「行苦」。

「二者、坏苦」:如意的境界被破坏了,这时心里痛苦。如意的境界存在的时候,我们不感觉痛苦,但是它随时会被破坏,破坏了的时候,如意的境界没有了,心里面苦恼。另外,如意的境界存在时,怕它失掉了,要保护它,也很辛苦。

「三者、苦苦」:是不如意的境界出现了,使令心里痛苦。感觉痛苦是一个苦,为什么说二个苦呢?就是能令你苦有因缘,那因缘也是苦,所生的也是苦,所以是二个苦。「又诸菩萨观无常行相续转时」有这三种苦,所以凡夫境界是不可爱的,若得涅盘就没有这回事了。

酉三、结

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悉是苦。

我们若不学习佛法,苦苦我们知道,坏苦不大明白,我们追求如意的事就是追求坯苦,不知道行苦是苦。行苦明白的说,譬如天上的境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么高深禅定的境界也都属于行苦的范围,并不是令人真实满意的地方。我们相信了佛法以后,若能认真的学习经论,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作如是观,那也就会对苦苦、坏苦、行苦认识。

申三、诸法无我∵(分四科)∵∵酉一、标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二无我性。

下面第三个法印「诸法无我」。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如实了知」,应该说圣人,在凡夫的佛教徒,资粮位有时也可能会知道,有时也会迷惑、不知道;加行位迷惑的时候较少,也能认识到这件事,但是还不是真实,要入圣位以后才能如实的了知。了知什么呢?「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二无我性」:这些因缘生法就是有为法,与有为法相反的就是无为法。有为法和无为法就包括了一切法,一切法就分这么二类,这二类法里有什么事呢?「二无我性」:有为法也是无我,无为法也是无我。「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主宰。我可以控制它,你说一切诸行皆是苦,我可以控制它叫它不苦。

凡夫多数是这样子,我们平常人也不是太明显的有这种思想,社会上智慧高的人,能力强的人是有这种想法:我要改革,我要革命,我偏要叫它如意。但是现在佛法说:不行,「二无我性」不能主宰的。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列」。

酉二、列

一者、补特伽罗无我性。二者、法无我性。

「补特伽罗」翻成数取趣,就是他没有知足的时候,数数的去得果报。得到一个果报以后,这果报又失掉了,再得果报。得到果报它不会永久的,失掉了又再去得果报,数数的得果报,就在这境界上执着有我,执着有个主宰的力量。现在佛法说「无我」,不能主宰的。

不能主宰,可以分成二部分:你的思想发生行动的时候,有多少自由,我欢喜做这个事我就做;我不欢喜做,我就不做,你可能有这种自由。但得果报时没有自由了,你欢喜是这样,不欢喜也是这样,受果报时,一点也不能主宰。这是「补特伽罗无我性」。

「二者、法无我性」,补特伽罗是约众生说,现在约一切法来说。约色受想行识来说;约色声香味触法来说;约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一切法来说,都是没有主宰性的。这是标出来二种无我的名称,下面第三科解释,又分二科,第一科「补特伽罗无我性」:

酉三、释∵(分二科)∵戌一、补特伽罗无我性

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

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就是在色受想行识里,执着有个补特伽罗的我,这个「我」是没有的,什么道理呢?「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无我」分二个意思: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有法」指色受想行识说,即色受想行识是真实的补特伽罗我,不是这样子,这是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也不是离开了色受想行识,另外有一个真实不可破坏的「我」。也不是,也没有。离开了身体另外没有我,在身体这里也没有我。分这二个解释。

《披寻记》一五二五页:

「谓非即有法等者:<有寻有伺地>说:若即于蕴施设我者」也就是前面「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这句话。「若即于蕴」:若是你的思想执着色受想行识里可以安立一个我,「是我与蕴无有差别」:这样说「我」,这个我和色受想行识的蕴是没有差别的,因为你就是在色受想行识上说有我,所以这个我和色受想行识无差别。「而计有我谛实常住,不应道理!」,但是你执着我是谛实,谛实就是真实,不是虚妄的,是常住的。真实的含意是永久存在的,不可破坏的。执着「我」是这样子,与色受想行识的诸蕴就有差别了。色受想行识诸蕴不是真实的,它是可破坏的,很明白的它是有老病死,不健康,也会死掉的,不是常住的。所以在那上面执着有常住的我,这是不合道理。

所以应该说,即色受想行识我,这件事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和我的定义不符合。「又说:若蕴外余处者」:就是〈有寻有伺地〉又说,「若蕴外余处」,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在其他的地方有个我,这个我不在色受想行识这里,在另外的地方。「汝所计我,应是无为,不应道理!」:这样说你执着的「我」应是无为法,不是有为法了。无为法没有生老病死,我们的身体有生老病死,也有贪瞋痴的烦恼,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业障,很多的痛苦。现在离开色受想行识,另外有我是无为的,就没有这个境界了。这样执着有我,那是不合道理。因为那样就没有老病死吗?不可能是这样,没有贪瞋痴的烦恼吗?所以是不合道理。

「若不属蕴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要是你执着这个我不系属于五蕴之内,那这个我在一切的时间,都应该是没有染污的。因为系属于蕴,色受想行识和我是相系属的,有关系的,若离开了色受想行识另外没有我,离开我也没有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里的苦乐都和我有直接关系,那就是互相系属了。现在说不系属于色受想行识,「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它没有贪瞋痴的烦恼,因为色受想行识里有很多的问题。最明显的常常有病,它和色受想行识没有关联,那我是没有病的,那就没有病苦,也没有烦恼,一切时应无染污。那真是那样吗?你感觉你很清净吗?这是不合道理。

「又我与身不应相属,此不应理!」:若是你说这个我不在身体里,是在其他地方像虚空似的,那就和身体不相系属。譬如说身体被人打死了,「我」不在这里,在别的地方不受影响,是那样的吗?所以又我与身不应相系,这也是不合道理。「(陵本六卷十一页)」这段文是在那里引来的。「由彼所破,应知此所说义。」:由于那一段文破斥「有我论」的道理,应知这里所说的道理,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这段文先说的是补特伽罗无我。

戌二、法无我性

于诸法中法无我性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

「于诸法中法无我性者」:解释什么叫做「法无我」。「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这叫做法无我。于诸法中什么叫做法无我呢?「谓于一切言说事中」:就是语言,有各式各样的名句,读书多的人名句多,读书少的人名句少一点。但是不管读书多,读书少,多少都是学习了语言的。「言说事中」:言说所表达的一切事,在这里「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众生││尤其是人、天这二类,是长于言说的。长于言说在文字上只是说言说,但是言说一定和我们的思想有直接关系。心里不思想是不能说话的,所以言说自性也就包含了思想、思惟分别的自性也在内的。这些自性都无所有,都是没有的,心里面所想的都是无自性的。心里所想的也就是语言所说的,所说的这些事都是没有这回事的,都是没有的。

这样讲「无我性」就和中论说的有一点不一样。中论是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都是无自性,都是毕竟空的。这句话说的也是很好,但是和唯识说的法无我性就是有点不同。但这地方可也有特别美好殊胜之处,心一动就是假的,说出来的话都是假的,听别人说的话也都是假的,都是空无所有的,常常这样观,就会减少烦恼,烦恼受影响了;我们的烦恼就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心里一想是这样、是那样,我们就出了烦恼了,但是这样告诉自己心里想的都是假的,为什么起烦恼呢?起烦恼那不是搞错了吗?这样子说,叫做无我性。

在唯识的书上是说:「彼无故此无」,言说所表达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能表达的语言也没有了。也就是能分别的识也是没有着落了,自然也不要分别了,所以这时候就变成圆成实了。

酉四、结

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法皆无有我。

菩萨能这样如实的了知,这是要经过长时期止观的陶炼、止观的熏习。不断的锻炼,不断的观察思惟,你的智慧会增长,智慧增长到一个程度时,就真实的见到诸法无我义了。

昨天和一个居士谈话,他认为人是猴子变的。我说:猴子是人变的。最初他同意,他说这个说法好。后来我说,也可能人是猴子变的,但是也可能猴子是人变的,二方面互相变,也可能是这样。怎么说呢?我说人死了,他造了罪业就变成猴子了,而猴子死了也可能变成人的,他说你这说法不科学。后来说话又说到别的话就过去了,而我的心情,佛法说的是最科学。佛法怎么科学?因为佛有天眼通,看见人死了变成猴子,看见猴子死了变成人,这是非常科学,非常真实的。说是这个人眼睛盲了,为什么盲呢?因为他的父母那天喝酒了,所以生的孩子就变成盲了。

有一回有人写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他很善于写文章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归去来词〉写的真是好。但是他的儿子统统都是笨孩子,不聪明,为什么?陶渊明欢喜喝酒,这样的道理不科学。医生、生理学家认为这样。按佛法来讲是业力为主,这样的说法是非常真实的,因为这是佛的天眼通所见的。

现在说「如实了知,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是经长时期的止观熏习,成就了无分别智,见到这个道理了。这是非常真实的,不是推论的。

「无我义」解释完了,但我现在又有妄想:《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修行的方法就是修「无我观」,从开始就说无我观,到最后还是无我观,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得圣道。读《楞伽经》还是告诉你修无我观,当然也是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也是修无我观而后得涅盘。《金刚经》上没有说看话头,《解深密经》也没有说看话头,就是直接告诉你这样修行,这样修行成功了最后就是这样子。作如是观,就这样得圣道,都是这样修行。那我们也就这样学习,静坐时修止,静坐时也就是修无我观,就好嘛。但是前面要修「不净观」,这是助道因缘,因为我们有贪心,想修无我观不容易成就。它障碍你,要把欲破了,然后修无我观,很容易就成就了。

我提倡这件事的时候,也有一位法师,这位法师现在不在这里,(他说)现在末法时代还可以得圣道吗?提出这句话来。我的回答:没有正法、末法的分别,就在乎你自己努力不努力。佛在世时,随佛出家的也没有完全得圣道,那是正法时代吧!现在是末法时代也一样,你要肯努力就可以得圣道,若不努力不行。现在有个情形是,障道的因缘比佛在世时多,其中很明显就是有电话,佛在世时没有电话。也没有飞机,所以那时候的事情比较少,障道的因缘少。现在不是,障道的事情多,事情多就会困难,但是你若有决心不通电话,也就等于没电话,也是可以。你可以看《高僧传》,古代的高僧传,那个人能有成就,就是有特别的原因的,就是他能放下。而我们现在的人,一方面也是资讯特别方便,使令你容易有分别,障道的因缘多就困难。

申四、涅盘寂静∵(分二科)∵∵酉一、标相∵(分二科)∵∵戌一、于真实

又诸菩萨观一切行,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余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盘。当知涅盘,其体寂静。一切众苦,毕竟息故;一切烦恼,究竟灭故。

这里是第四科、涅盘寂静,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相,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于真实。「又诸菩萨观一切行,先因永断」,观一切行主要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样的有漏法,这个有漏法是个果报,是我们得的果报,「先因永断」果报不是原来的,是以前有个因,有因是什么?就是你的惑、业,就是苦谛、集谛一个惑、一个业,一个爱烦恼、一个见烦恼加上业,这个业,你能修学戒定慧,修无我观,把爱烦恼、见烦恼都断了就不会再造业,就是先因永断,这个「永断」,表示里面有定也有慧才能永断,如果你只有定没有慧,那是暂时的,不能永断。

我们用功修行你要检查你的方法,是定还是慧,如果只是定不够力量,一定还要有慧。你现在用它做尺,做一面镜子,照一照现在各地方主持禅七的方法,他有定有慧嘛?他有没有慧?有没有定?《瑜伽师地论》前面的<声闻地>,已经说的很明白,现在就可以修慧。修慧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他能帮助你止成就,你修止有困难的时候可以修观,修观能帮助止成就,这是一个好处。第二、你在行住坐卧遇见什么不如意事情,随时用如理作意可以调解,可以舒解,你若不修你就不熟悉,不熟悉的时候,你虽然修止有一点相应,照样的贪瞋痴会起来,不要说你止没有成就,贪瞋痴会起来,你止成就了贪瞋痴都会起来。

所以先因永断这个「永」,表示一定要有慧,不然的话不行,暂时的调伏可以,但不能永久的断除。「先因永断」由戒定慧具足的因缘,把爱烦恼、见烦恼断灭了「后无余灭」,我现在的色受想行识还在,眼见色、耳闻声一切都正常,但是以后就没有了,色受想行识没有了,苦恼的果报,这个寿命结束了,再也没有有漏的色受想行识现起,「先因永断」的时候是有余涅盘,「后无余灭」是无余涅盘,有漏法没有剩余完全消灭了。「其余毕竟不起不生」,这是以后,先因永断是你修学圣道成功了,到有余涅盘,等到后来你寿命到了,色受想行识一刹那灭了,再一刹那入于不生不灭,就是有漏的色受想行识灭了。「其余毕竟不起不生」,其余一切的有漏的事情,完全不生不灭了,不生也就不灭,不会再现起来。其余毕竟不现起,而没有现行起种子也是没有的,所以不生不起现行,也没有种子,「说名涅盘」这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如的境界,「当知涅盘」这就是涅盘。

世间上的人没有修佛学法,也能知道坏苦,也能知道苦苦,不知道行苦。知道苦苦或者知道坏苦但是无可奈何,还继续要走这条路,他不能够修学圣道,只有佛教徒因为学习经论,能知道行苦、苦苦、坏苦,而后又能修无我观,修无我观能「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余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盘」,能得涅盘,只有佛教徒能这样子,非佛教徒不行,「当知涅盘、其体寂静。一切众苦,毕竟息故;一切烦恼,究竟灭故」。前面是解释涅盘不生不灭的名称,下面是说涅盘的体性,我们应当知道涅盘的体性是寂静的,就是真如理,就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

天台智者大师在这个地方分成两种,一个是根据《阿含经》,我们能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入于不起不生说名涅盘,这时候把爱烦恼、见烦恼断了他也是「其体寂静。一切众苦,毕竟息故」,第二个是根据《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解深密经》、《楞伽经》修我空观、法空观也是「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体寂静、一切众苦、毕竟息故;一切烦恼究竟灭故」,也是这样子。但这是利根人,或者说是大乘佛教徒,这个时候不生不灭的涅盘的体性是寂静的,因为什么寂静呢?因为什么不寂静呢?就是有苦恼有烦恼的时候,就不寂静。你心里有烦恼你也不寂静,心里有苦恼的时候你也不寂静,现在因为你修学戒定慧,断除色受想行识的苦恼,「一切众苦毕竟息故」,究竟息灭了,所以真如理性上没有戏论,一切烦恼究竟息灭了,所以才寂静。这时候说的寂静,不是说我们修奢摩他心里面有点相应的寂静,那不是真的,因为你那个烦恼还在里面还没能断,那不能算,这时候烦恼究竟灭了,一切生死苦完全息灭了,所以它体是寂静的,这个标题是「于真实」,你修学圣道成功了的相貌。

戌二、于胜解

如是未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未见圣谛诸声闻乘,虽于涅盘发起胜解,如是说言涅盘寂静;而于涅盘,未如实解,未能如实正智见转。然彼亦有如理作意。

这「于胜解」就是修因的时候。「如是未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前面说涅盘其体寂静,为什么寂静呢?众苦毕竟息,烦恼究竟灭,这时候是究竟的寂静了,这个寂静的涅盘,成功了的人是这样子,「未得清净增上意乐的菩萨」,他还没成功,清净增上意乐的菩萨就是初欢喜地的菩萨,大乘佛教徒。清净增上就是他的无分别智,也就是戒定慧特别有力量,清净增上的境界现前了心里面欢喜,意乐也就是特别欢喜,他也有慈悲心所以叫做意乐,这样的菩萨,未得清净增上意乐的菩萨还在凡位,那就是在加行位的菩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