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台打造佛教,名山的一点思考
赵平安
前不久,天台县委领导提出把天台山打造成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的新思路。最近,天台又提出了确立旅游经济在天台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确立游客在旅游经济中的中心地位,确立宗教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王牌”地位等切合天台旅游业发展实际的要求。这一切,预示着天台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在此,笔者想就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这一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也有可能是一种偏见,出于对家乡经济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热切盼望,不揣鄙陋,与大家共同探讨。
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的口号,天台提得并不算早。据了解,目前已有云南鸡足山、浙江雪窦山和天目山、贵州梵净山、辽宁千山等地提出打造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其中有的甚至宣布已经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目前想成为第五大佛教名山的地方,大多与一尊菩萨相联系。雪窦山,因为弥勒佛原型布袋和尚出生于奉化,死后葬于奉化,有人称其为弥勒道场。天目山,与韦陀菩萨有些渊源,被称为韦陀菩萨道场。云南鸡足山则是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的“入定之所”,被称为迦叶***的道场。之所以有那么多地方热衷于打造佛教名山,是因为“佛教名山”四字,是一块“金字招牌”,可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商机,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佛教名山的形成,既有客观的条件,但也靠主观的努力。笔者认为,要成为佛教名山,至少应当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风景秀丽的山水,拥有诸多幽美、壮观、奇特、多姿的自然景点。二是应当有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有一尊影响广泛、广大信众信仰的大佛。三是要有积极为此而不懈打造的社会力量,能努力去推进演化与累积。三个条件中,第一是客观条件,第三是主观条件,第二点两者兼而有之。成就佛教名山,大多缘起于佛教传说,同时也离不开人为的想象、发挥与打造。
天台山要成为第五大佛教名山,并非信口开河,一厢情愿,也是底气十足,有竞争力的。天台山奇水亦奇,石奇花更奇,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雪窦山、天目山、鸡足山等地相比毫不逊色,可与四大佛教名山媲美。自然界赋予天台山秀丽的风光,为它成为佛教名山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天台山佛教文化底蕴厚重,但与四大佛教名山相比。目前所缺的是一尊有吸引力的大佛。天台山要成为第五大佛教名山,必须要突出供奉一尊大佛,使之成为打造佛教名山的依据和载体。有大佛能促使成名山,有道场才会成佛教圣地。现实说明:秀山有大佛,人潮永不绝。目前全国公认的四大名山为什么旅游、朝拜者人如潮涌,不仅因为它具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个原因是都供奉着一尊广大信徒敬仰的大佛(实是菩萨),不少人不仅是奔着山水风光而去,更是为了朝拜菩萨而去。为了朝拜,没去过的想去,到过了来年再去者不少,不少信徒甚至一个季度去一次者大有人在。这就形成了人潮,进而形成了旅游经济。
笔者认为,天台山可以做弥勒佛文章,主要理由有四个方面。
首先,天台山与弥勒佛在佛理、佛缘方面有紧密联系,供奉其有一定的说服力。天台山被称为法华圣地,天台宗又被称为法华宗,是因为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大师把《法华经》作为创立天台宗的宗经。他讲经释教,述着《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与《摩诃止观》一道被称为天台三大部。《法华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共7卷,28品,6万9千余字,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同那些对佛教深刻理解信徒宣讲佛教之说,尤经回答跟随身边的众菩萨所提疑问形式进行的说教。
从《法华经》里所出现的菩萨中可以看出,为释迦牟尼所看重,并为我们中国人所崇拜的菩萨是“弥勒、文殊、普贤、观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研室编的《中国佛教基本知识》(1999年1月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其他四大宗教的书,是由一些专业研究人员编写的)一书中指出,我们所说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这正是我国关于四大菩萨的一般说法。另外《法华经》所说的四大菩萨为弥勒、文殊、普贤和观音”,将“弥勒菩萨”放在第一位。从《法华经》里可以看出,弥勒是个敢于发问,得到释迦牟尼佛赞许的菩萨。《法华经》里有“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的经句,可见弥勒的地位。
作为在中国极力崇尚《法华经》的智者大师,对弥勒佛推崇备至,特别虔诚。走进天台国清寺,第一殿是弥勒殿。按照通常的佛教建筑格局,第一殿大都叫“天王殿”,一般供有弥勒、韦陀和四大天王,而国清寺却叫弥勒殿。国清寺第一次建寺是由智者大师亲自画的寺图,如果那时的第一殿就称弥勒殿的话,那说明国清寺从建寺开始就推崇弥勒了。《浙江日报》在今年11月7日登过一篇题为《漫谈名胜古迹的集称》文章,文中说奉化雪窦寺“1991年弥勒殿在原天王殿遗址建成,此为全国唯一的弥勒殿”。这不是事实吧,就是不算国清寺建寺历史,按文革后重修算,国清寺称弥勒殿也比雪窦寺的早。这样说起来,全国最早称弥勒殿的是天台山国清寺。值得重视的是,智者大师对弥勒佛的敬仰与推崇,有许多事实可资佐证。据记载,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十月,杨广派使者进天台山迎诣智者大师,智者随使者出山,行至石城(今新昌大佛寺)病重,不再吃药进食,右胁西向而卧,在弥勒大佛前端坐寂灭。佛教中认为弥勒佛是未来世界的主宰,他所在的兜率天内院,是许多人向往的弥勒净土。智者大师非常希望自己圆寂后能到达兜率天内院。因此,他在弥勒佛前圆寂并非偶然,而是体现了他对弥勒佛的无比崇尚,传说他圆寂后如愿进入了兜率天内院。天台三大部中,对弥勒佛也多有论述,值得佛教专业人士认真地加以整理挖掘研究。天台山作为以《法华经》为基本教义的天台宗的发祥地,有法华圣地之称,让弥勒佛“安家”于此,应是顺理成章。
其次,弥勒佛称为未来佛,供奉他对信徒具有吸引力。据佛教典籍介绍,弥勒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的一个大婆罗门家庭。“慈氏”是他的姓,名为“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弥勒出家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曾预言他将继承自己的佛位。弥勒故称为未来佛,要知未来如何,请求弥勒指教,在当今及将来都能引起善男信女的极大兴趣。
有人说,在天台山打造五百罗汉道场,打济公牌子不是很好吗?这点我也完全认为可以。随着不少在天台拍摄的有关济公影视片的开播,济公牌子的影响必然是越来越大,如果做得好,五百罗汉道场,济公牌子也会打得很好。打“弥勒”牌子和打济公牌子并不矛盾,可以同时进行。但从佛教角度来讲,济公毕竟是罗汉的层次,在佛教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当在弥勒之下,难以与四大名山供奉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相比,也难以同韦陀菩萨、迦叶***相比。真正要成为第五大佛教名山,成为佛教圣地,就要去做供奉一尊大佛的文章。
再则,中国化了的弥勒形象好,具有很大的亲和力。弥勒的塑像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作为竖三世佛之一的未来佛,这种塑像是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塑的,庄严肃穆,超凡入圣,与释迦、燃灯几无区别;二是着菩萨装,带天冠,单独在天王殿、弥勒阁(或称慈氏阁)中供奉,是一种菩萨形象,如北京广济寺、苏州灵岩寺、河北正宗隆兴寺所供的弥勒就是这种造型;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大肚弥勒”。
“大肚弥勒”是一种中国化了的弥勒佛。其形如同一位胖大和尚,袒胸露腹,大腹便便,喜眉乐目,笑口常开。他的原型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和尚,名叫契此。契此身宽体胖,肚五奇大,号为长汀子,还常背一布袋,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契此于后晋天福(936—947)中终于奉化。后来人们把他看成是弥勒佛的化身,并按他的模样塑造弥勒佛。这个形象,非常可亲,见之能解人忧消人愁,并能冲淡佛寺严肃气氛。这也正是中国人对弥勒十分崇敬,弥勒信仰在佛教界和广大信徒中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也许不还有人会说,雪窦山打造弥勒道场已有一定影响,天台山如果做弥勒文章,会与它发生冲突。事实上雪窦山并非和弥勒佛有不可替代的紧密联系,它称作弥勒道场的主要依据,无非是弥勒原型布袋和尚与那里有渊源,但原型并不等同于弥勒佛本身,弥勒道场并非雪窦山一地的专利。况且雪窦山的风景哪能与天台山相比美?就算他们供起了弥勒大佛,但没有秀山相配,也还成不了佛教名山。在法华圣地天台山打造弥勒道场,自然风光比它优越,佛理基础比它厚实。
还有,天台办有中国最大的造佛城,它具有佛像的极大塑造力。由“佛艺大师”汤春甫先生创办的佛教城,无论从企业的规模和造佛的技艺上讲,都是国内少有∵,世界不多的。佛教城有许多能工巧匠,有雕塑大佛的丰富经验。小的能雕出挂在脖子上的小佛像,大的能造出二三十米甚至更高的佛像。这里的佛像,比例恰当,工艺细致,形象庄严。几十年来,∵在汤春甫先生主持下,出了一大批佛教艺术精品,有的被国家故宫博物院收藏,所获奖项不计其数。尤其塑造中国化了的弥勒佛像,有他独到的技艺,所造的佛像人见人喜。2000年,他主持创作的“五子嬉弥勒”木雕,荣获首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奖,2001年又获第三届中日美术精品博览金奖。佛教城所造的佛像,已被国内外众多佛地所请,影响极大。2002年,笔者陪国家民宗局叶小文先生前往考察。他参观后大为惊讶,极为感佩,欣然为佛教城题写了“造佛天下,造福人民”八个大字。打造佛教名山,做弥勒佛文章,就是在塑造形象美好可亲的佛像方面,天台也有其它地方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许多旅游方面的事情,关键在于操作。操作得好,可以无中生有,弱势变优势。操作得不好或者无所作为,有好的基础也发挥不了作用,优势会变成弱势。笔者认为,天台如果做弥勒文章的话,首要的是要组织有关人员对天台宗,对智者大师推崇弥勒菩萨方面的史实进行挖掘研究,取得共识。而后,可以在天台山醒目处竖立一尊能够吸引众多善男信女关注的弥勒佛像。此外,还可以考虑建造以供奉弥勒佛像为主,展示弥勒形象的寺院。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天台山成为弥勒道场。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毕竟属于宗教层面。打造佛教名山,要讲究方法,党委、***不能以行政的力量去推动发展宗教。对发展旅游有利而涉及宗教方面的事,诸如造佛像、建佛殿之类事项应当由宗教界按规定手续去具体操办。要充分发挥宗教界在发展天台旅游方面的作用,过去宗教界曾为弘扬天台山佛教文化,发展天台旅游事业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后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在建寺庙,造大佛方面,站前台,唱主角的也应是宗教界。从发展天台旅游业造福天台人民的目的出发,统战、旅游、宗教、文化、城建及其它相关部门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对此应予积极支持。
佛教名山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人为选定的。据有关资料记载,佛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从众多的菩萨中造出三位,组成“三大菩萨”,即文殊、普贤和观音。后来又加上了地藏菩萨,变成“四大菩萨”,并且在中国大地上为他们选择了建立了各自的道场,相对应的山也就成为了佛教名山。由三大菩萨到四大菩萨,人们接受了。从四大佛教名山到五大佛教名山,也同样有可能被人们接受。业已形成的四大佛教名山,也有个演变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到盛。有的因自然与佛经所述的圣地极为相似,有的因佛教传说中某位大佛曾在此地显灵,有的缘于某一偶然产生的传说……这样就逐渐出现了佛教徒集中朝拜,直至形成佛教圣地。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道场,起始于对某些佛教叙述的附会。峨嵋山成为普贤菩萨道场,源于峨嵋山自然环境与佛经记载的某种契合。说到底,都是一种嫁接、发挥和演绎。又如普陀山,成为佛教名山的缘起,只是偶然的风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佛像回国,途经普陀山遇风受阻,创建了不肯去观音院。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成为佛教名山。中国原本没有佛教,是印度传过来的,中国原本也没有佛教圣地,是在客观条件与主观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旅游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佛教名山”这块金字招牌,为普陀山带去了多少可观的经济利益,不难想象。天台提出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是口号,是思路,也是目标和方向,更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打造佛教名山,关键是被大多数人认同,被权威人物和权威机构认同,其核心是秀山和大佛。就如现在的四大佛教名山,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已经无可争辩。否则,没有核心内容和广泛认同,自己叫得最响仍然是空的。当前,打造佛教名山重要的是行动,可以从做好弥勒佛文章入手,也可以从另外更好的角度切入。“金、银、铜、铁、锡”,现在已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和铁九华”,只要天台佛教界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不懈地为此努力,天台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第五大佛教名山——“锡天台”——弥勒佛道场——海内外嘱目的旅游胜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