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哲学的原理
李世杰
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
页167~186
--------------------------------------------------------------------------------
∵167页
∵提∵∵要:
∵笔者认为:天台哲学的根本原理,是在于“诸法实相”
∵四个字,故在本文,对于“实相”的看法,提出生命性、普
∵遍性和精神性三点内容,以阐明十如是的“如”的哲理,同
∵时对于十如是三转读的方法乃用表解,以使读者容易了解三
∵谛圆融的实相论,这是第一段“实相哲学”的论理。第二段
∵的“性具哲学”乃由身心世界各方面来描写天台全体性原理
∵的性具思想。第三段的宇宙哲学,是站在实相哲学上面所展
∵开的“一心万象”之天台一念三千论的哲学体系,尤其是对
∵于“一念心”与“世界万象”之关系,笔者也站在哲学的立
∵场,作了一种“一元性”的说明,欲使读者了解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的天台世界观的天台世界观的究竟情形。由于“实
∵相”、“性具”、“宇宙”三种哲学思想而组织天台哲学的
∵原理,是本论文的结构。
∵∵∵一、法华经的殊胜地位
∵天台宗是根据“法华经”所立的宗派,而其宗义,是由
∵智者大师所创的大学说。智者一代之着述,有三十五部一百
∵余卷之多,其中法华三大部,为其最重要之典籍,即:“法
∵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经题的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
∵师的佛教概论,“法华文句”是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
∵”是观心的大法门,亦即是修道的方范论。“玄义”及“文
∵句”是宗义妙解的圣典,“摩诃止观”是“妙行”的宝典,
∵前者是教相门,后者是观心门,“解”“行”相依,“教”
∵“观”相资,由此而能把握真正的佛教,这是智者大师以法
∵华经为中心所看的佛教观。
∵168页
∵那末,据智者大师所看的法华经的殊胜地位,究竟有几
∵点呢?换言之,法华经与尔前诸经,有什么不同处呢?这是
∵古来宗派学者所盛论的问题。当然天台宗的人,是主张自宗
∵的优越的,而此优越的看法,却也有一套理论,可使吾人肯
∵定其看法,今可要约为八点,来观察法华经的优异如下:
∵第一,是化导终穷与未终穷之不同,即:尔前的化导只
∵在中途而未完成,但法华却有完成。法华以前的诸经,是随
∵时随机的说法,尚未开示化导的本意。法华化导的本源,远
∵在大通智胜佛的法华覆讲,尔时始下种结缘,此后至于今佛
∵,三千尘点劫的中间,生生世世,出没值遇,教养调熟,最
∵后到释迦牟尼佛,更依五时教化,而终于会入法华,使其解
∵脱,这是很明白地指示了化导的始中终的。其他诸经,没有
∵说到化导的始终,这是因为教化未达究竟,所以暂隐佛意,
∵而临时为说方便教的关系。在法华中,明示如来一代教化的
∵始中终,使一切众生能会入佛自证之实理,这是证明佛陀化
∵导已经到达了究竟,毫无覆藏而显示佛陀本意的表现,所以
∵法华是佛自意自证的终极之法。
∵第二是弟子根性“融”“不融”之差别。尔前的佛陀化
∵导,日尚未深,故其弟子根性,有三乘、五乘、七方便等差
∵别,故施各种方便法门,引导众生,未能说出法华一乘之法
∵门。然而,至了第五时,弟子根性已熟,皆堪听取法华一乘
∵的法门,因之,一切经教,应归趋于法华。有人说:“智者
∵的判教是古判的传承模仿,并不是独创的”,但此批评未免
∵轻浮,智者判教中,虽有采古判的名目与部份的类同,但智
∵者有他自己的卓见,综合佛一代的横说竖说,使其有整然的
∵系统和组织,始终一贯,发挥了佛陀独特的本意,这要精读
∵“法华玄义”,才能切实了解。
∵第三是化仪四教“用”“不用”之差别。尔前弟子根性
∵不同,故须用种种手段方法,以化导之,但至于法华时,弟
∵子根性齐熟,不须用种种化导方法,直说诸法实相的道理,
∵即可获得全体的了解。有人以法华为渐圆教,但此渐圆是会
∵渐归圆的意思,亦即是显现“渐”的终归,而法华经本身,
∵是***教,决非渐教。
∵第四是诸教开会与未开会之差别,即:法华经是开会大
∵小乘权实,圣净门等教法,皆以此为法华一乘之妙法。
∵169页
∵尔前诸教,皆隐蔽此一大事实而不说之,在法华的三乘弟子
∵,均受法华一乘妙益,皆成为法华圆教的大菩萨。
∵第五是二乘成佛不成佛的问题,即:小乘诸经,皆以二
∵乘为灰身灭智,归空涅盘的人,因此,二乘乃究竟不能成佛
∵,但法华经却说二乘亦能成佛。
∵第六是“说”“不说”化导根源之差别。佛陀出世,施
∵设化导之目的,是在三千尘点劫之昔,已种善根的弟子们的
∵根性已熟,故出现于此世,施设前四期四十余年之教化,然
∵后,再说法华经,令其成佛,因之,今日化导的根源,远在
∵三千尘点劫之昔,是法华经特有的施设,别的经典,均无此
∵深渊的化导根源之说。
∵第七是久远本地的开显与不开显的差别。尔前诸经,均
∵隐佛陀本地,只说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近成之佛(释迦佛)
∵,而不说如法华经寿量品的佛之本地,换言之,开显久远本
∵地之佛,是法华经的特质之一。华严经亦有释迦成佛不思议
∵劫之说,梵网经亦有娑娑往来八千返之说,但诸此经典,只
∵说佛陀成道及教化之久,而未约指佛陀实际成道之时节∵(未
∵指五百亿尘点劫之实际成道说),∵故在尔前所说之法,究竟
∵不能成为本地之开显。
∵第八是尔前所说圆教与法华所说圆教之不同点,这是华
∵严圆教与法华圆教的不同点。关于此事,可由“约教别与”
∵与“约部通夺”二种术语,来解决它。“约教别与”是说:
∵如从一切诸法圆融无碍的圆教教体看,尔前所说圆教与法华
∵圆教,完全同一,毫无差别,但从“约部通夺”看,尔前圆
∵教,是不能开会大小权实诸教为一佛乘的圆教的,即:尔前
∵圆教,是大小乘权实对立的相待圆教,可是,法华圆教是开
∵会大小权实为一佛乘的圆教,所以是绝待的圆教,亦即是纯
∵圆独妙之教,或云超八醍醐之教。譬喻说:“拳”是五指所
∵集,离开五指,即无拳体,在这一点,法华教体,亦不出八
∵教(八宗),但“体”虽是如此,吾人采取叫做“拳”的一形
∵态时,“拳”本身与“五指”本身,应该有分别,即:“拳
∵”是另有超越一支一支手指的特别力用的,这个特别力用,
∵乃是法华超越八教的原因所在。
∵170页
∵上来所述法华优异八点,是由法华宗的立场所看的论点
∵,如从华严立场看,华严亦另有其特别的判教论,因此,华
∵严与法华的优劣是不易判定的,不,本来各经各宗,均有其
∵思想特质,在发挥着各自的特色,所以华严有华严的殊胜,
∵法华有法华的殊胜,惟在思想史上,华严是始终立在超越的
∵立场而欲包合一切的内在性的,而法华乃站在包含与内在的
∵立场,欲以表示其超越性的,故在究竟,两教(两宗)是由不
∵同的角度而表示着「一心”的内容的。华严思想超越性较强,
∵法华思想,包含性(或内在性)较强,前者是别教一乘,后者
∵是会三归一的一乘,究竟有此分别。先成立别教一乘的思想
∵,然后发展为包含性的法华一乘思想,是可料想的思想发展
∵路线。法华经的根本宗旨,在于诸法实相的表明。法华经的
∵实相说,是般若空观思想更进一步的具体表现,这与华严的
∵妙有说,却走同一轨道,惟是华严以表示妙有的无碍活动为
∵其主要倾向,而法华乃以表示实相本身的状态为其主要倾向
∵,两者均以般若(空观)思想为基础。因此,天台宗由空假中
∵三谛,以组织法华实相的思想,是合乎法华经的根本宗旨及
∵其思想来源的。
∵二、天台哲学的体系
∵站在上述的立场所建设的智者大师的学说,可分“理论
∵”与“实践”二大系统。在理论方面,有两个大论题,∵第
∵一是“教相形式论”,亦即是教相判释论。智者大师的五时
∵八教判,是根据“教相三异判”及参酌顿渐不定三教判所设
∵立的体系,但化法四教(藏通别圆)是纯属智者大师的独创,
∵不过,教相三异判(根性融不融之相,化导始终不始终之相
∵,师弟远近不远近之相)亦当然为大师所创。第二是“教理
∵原理论”,这是天台哲学最重要的部份,在这里面,有两大
∵原理:一是“实相性原理”,二是“全体性原理”。由实相
∵性原理而建立实相哲学,这是一种“世界性质论”,“十如
∵是论”乃属此项的论题。另一方面,由“全体性原理”而发
∵展为性具哲学,这是一种“世界
∵171页
∵阶段论”,“十法界论”是属此项的论题。再由实践方面看
∵,天台的实行论,是一种“观心论”,这是根据摩诃止观而
∵来的修法。摩诃止观的内容,分为“五略”“十广”,而在
∵十广的第七“正观”中,再分“十境”,在“十境”的“阴
∵入界境”里面,再分“十乘观”,其中,第一的“观不思议
∵境”,是天台哲学的精彩,一念三千的哲学论,智者大师的
∵宇宙哲学与人生哲学,均在于兹。因此,天台哲学的重要部
∵份,是实相哲学、性具哲学与宇宙哲学三部;而此三部哲学
∵的原理,是由于“三谛圆融论”而展开的。三谛圆融的境界
∵,来自“无量义处三昧”的境界。无量义处三昧,是佛的“
∵一心哲学”,而此一心哲学,乃是天台思想的根本原理。上
∵述天台哲学的体系,可表解如下:
∵┌教相┌教相三异判──┐
∵│形式┤∵∵├五时八教判
∵│∵论∵└顿渐不定三教判┘
∵┌理┤
∵│论│∵∵实相∵∵实相∵∵世界
∵│∵∵│∵性∵─哲学─性质(十如是论)┐
∵│∵∵│∵∵原理∵论∵∵│∵∵三谛
∵│∵∵│∵∵├─圆融∵
∵│∵∵│教理∵∵全体∵∵性具∵∵世界∵∵│∵∵论
∵天∵│∵∵│原理∵性∵─哲学─阶段(十法界论)┘
∵台∵│∵∵└∵论∵原理∵论
∵哲∵┤
∵学∵│∵∵┌发大心∵∵┌∵观不思议境─宇宙哲
∵│∵∵│修大行∵∵│∵真正发心∵∵学(一念
∵│∵∵┌五│感大果∵∵│∵巧安止观∵∵三千论)
∵│∵∵│略┤裂大网∵∵│∵破法遍
∵∵│∵∵│∵∵└归大处∵∵十∵识通塞
∵│∵∵│∵∵┌大意∵∵┌阴入界境─乘∵道品调适
∵└实┤∵∵│释名∵∵│烦恼境观∵对治助开
∵行│∵∵│显体∵∵│病患境│∵知次位
∵│十│摄法∵∵│业相境│∵能安忍
∵∵└广┤偏圆∵∵│魔事境└∵无法爱
∵│方便∵∵│禅定境
∵∵∵│正观─┤诸见境
∵∵∵│果报∵∵│增慢境
∵∵∵│起教∵∵│二乘境
∵└旨归∵∵└菩萨境
∵上面之表,可再简略如下:
∵教理┌实相哲学∵∵──┐
∵┌原理┤∵∵│
∵天台│∵论∵└性具哲学∵∵│
∵要义┤∵∵├─三谛──无量义──一心
∵│观心┌总观∵∵│∵∵圆融∵∵处三昧
∵└实践┤∵∵│
∵论∵└正观─宇宙哲学┘
∵兹将上面之表,归纳为三种哲学∵(实相哲学、性具哲学
∵、宇宙哲学)以作本文之“本论”。
∵三、实相哲学
∵1、实相的原理
∵在教理原理论里面,第一的原理,是“实相”。智者大
∵师以法华经方便品为经证而阐明了诸法实相的原理。他所使
∵用的方法,是十如是的三转读法,由此方法而可显出三谛圆
∵融的境界,由三谛圆融而表示诸法实相的道理,是智者最卓
∵优的方法。由“十”以表示万象(假谛),由“如”以表示形
∵而上的宇宙本体(空谛),由“是”以示人生绝对的境界∵(中
∵谛),是智者大师的三谛论。∵其中“如是”两个字,可说是
∵表示“实相”的最重要术语,尤其
∵173页
∵是“如”一字,是阐明实相本体的大文字。
∵一切万有,必有一个存在的根本性,这个根本性,叫做
∵“如”。“如”的意义,有不异义、如如义、一相义、无相
∵义、平等义等等,结果,“如”的“体”是“空”。“空”
∵有破情之德。空是存在的“体”,存在的“体”是“如如”
∵的状态,而“如如”是东西本身(Thing∵itself)的存在,东
∵西本身的存在是万有的“本来面目”,万有的本来面目,现
∵在暂时可由三点特质来了解它,这是由现代哲学的方法想来
∵体会“如”的内容的,故此一段可谓是“如”的哲学的理论
∵,这是笔者的一种试论,即:
∵“如”的本来面目,有三点特质,一是“生命性”,二
∵是“普遍性”,三是“精神性”,今,分述如下:
∵(1)∵生命性∵∵万有的本来面目,是主观客观一体的状态
∵。本来,我们的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从“思维”的要求而
∵来的,但在我们的“直接经验(体验世界)”的境界里面,究
∵竟乃唯有独全的“一事实”而已,例如我们静听微妙的音乐
∵之时,物我相忘,尽天尽地,只有嘹喨的一乐声,天地间只
∵有这个事实,而此境界是“欲疑而无可疑”的事实。在这一
∵刹那之间,即现出了真实生命的世界,而在这真实生命世界
∵里面,根本就没有主客的对立,亦无精神与物质的分别。本
∵来,我们的意识作用,是具体生命的统一作用而已,可是,
∵生命是自全而且是无限活动的本身和宇宙的根源统一。但此
∵根源统一,无所谓是意识作用,也无所谓是物体现象,只是
∵一个统一作用。这个统一作用的生命,并不是固定的任何东
∵西(非实体),只是一个统一作用的力量而已。这种生命的究
∵竟情形,并不是以“分析”或“概念智”所能推知,而且要
∵用全身心的力量去冷暖自知(体会)才能知道的。此事犹如吟
∵诗或听音乐,只要连绵不绝的吟咏,以动态的心情而体会纯
∵粹的连续,始能体会诗和音乐的世界,如将诗字或音阶加以
∵分析,即离诗和音乐的生命甚远。了解此种变化的连续,即
∵是体会生命的方法。万象是流动、变化的连续,这叫做“生
∵命”。原始佛教由“诸行无常”一句,以表示生命的状态,
∵至于部派佛教时代,生命的中心乃被认为是“业”,而到大
∵174页
∵乘佛教时代,即由“缘起”(因缘)和“识”的术语,以示生
∵命的原理,至于中国智者大师时,生命的原理乃被认为是“
∵一心”,但智者的“一心”,是实相如如的“一心”,“如
∵如”是流动、变化的本来状态,此境界甚深,唯可说是“如
∵”(如如义),而“如”的第一特质是表示“空”(无相义)的
∵连续方面,这叫做“实相”的“生命性”。
∵(2)∵普遍性所谓生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亦不
∵是主观性的“我”,而是活动性、圆融性与客观普遍性(平
∵等义)的存在。本来,在实相的生命世界里面,主观与客观
∵,是能够圆融的,而此圆融的根本状态,是具有最客观和普
∵遍的空性世界,佛教名之为“法界性”。其实,离开客观的
∵自然,并无主观的精神可谈。我们定情注视美花时,自己的
∵主观也就变成花的内容了,这叫做“主观的客观化”。研究
∵自然的世界,体会外界的本性,是为要丢掉主观的猜想,合
∵同于自然界的本性的意思。我们的思维,是靠着思惟的法则
∵而活动的,因此,我们的思惟也有客观的普遍性。认识的主
∵观先天性即是客观本身的先天性,一切的真理,不但要适合
∵于万人,同时更要适合于宇宙的实相才对。真理是客观普遍
∵性的,我们个人的意志,本来也是客观性的,所以越伟大的
∵人,他的意志乃越客观性。动水的意志,是随顺水性而动的
∵意志。释迦的精神,至于今日尚有感动万人的力量的原因,
∵是因他的精神有最普遍性(客观性)的心情所使然的,换言之
∵,伟大的精神是灭却了小精神的客观精神,我们个人的小精
∵神,是实相界的一个微细作用而已,我们知情意三相,本来
∵都是客观性(普遍性)的存在,因此,我们才能够归宿于实相
∵界。实相界本身的究极状态,是一种无立场的立场,而此无
∵立场的立场,是绝对的超越和绝对内在的“法界性”,所谓
∵“空性”,即是此意。具有如此空性的客观普遍性的法界,
∵它是形成事事无碍,一多相即相入的根本基础,相即性和全
∵体性原理的基础,即在于兹,所以普遍性亦为实相最大特质
∵之一。
∵(3)∵精神性实相界的作用,是自发自展,无穷无尽的
∵统一作用,而此作用的根底(究竟处),有一种不可达到
∵175页
∵的深渊,而此深渊,是“非理论性”的对象界,只是一种作
∵用本身的“如如”状态。这个“如如”的状态本身,有一种
∵它本身的灵觉性,由此灵觉性而有一种自觉作用,而此自觉
∵作用本身,不断将自己作为无穷无尽的分化发展,以充实自
∵己内容,因此,始有心内心外之分别,主客两观,由此而生
∵。由实利生活的立场看,客观界是毫无生命的物质世界而已
∵,并且一切也莫非是生活的手段品而已,可是,真实的世界
∵(实相界),并不是如此的,我们如将客观界认为有“自觉作
∵用(精神性)”时,我们自己也才能够发挥着自己的内容,同
∵时,自己也才能够变成有人格的存在,不惟如此,由河大地
∵,日月星辰,也才能够变成“一心”的具体内容,换言之,
∵山河大地即是心。如以自然界认为有精神的生命时,我们乃
∵能发挥我们小精神归宿于大精神的作用,所谓回光反照,乃
∵是此理。实相界如此的精神性,即是佛教的“唯心性”,而
∵“心”的本质,当然是“如如”的状态,如如的一心,是实
∵相(本来面目)的特质之一。
∵上来所述实相的内容,三者(生命性、普遍性、精神性)
∵均是“如如”的状态,三者均能互融相即,故在任何一性,
∵均摄有其他二性存在,三者均是无形无象,无自性、无固定
∵性,无实体性的“如如”存在,这是超言绝语的本来面目,
∵而此“如如”的“体”,叫做“空”,但此“空”是柳绿化
∵红各得其所的绝对境界,是最深妙同时又是最平凡的现实世
∵界,此境叫做“如如”。上述内容,可表解如下:
∵┌生命性(一贯性)─纯续─相┐
∵实相─如如┤普遍性(绝对性)─超越─体├本来面目(物我
∵│∵∵┌主观┐∵│∵一如)
∵└精神性┤∵∵├∵相对─用┘∵
∵∵∵└客观┘
∵以上是“如”的说明,以下应说“是”的意义。“是”
∵是“不妄真实义”。一切万有,本来皆离“有”“无”
∵176页
∵二边之妄,而且有绝对中道之理,换言之,有绝对之德,这
∵叫做“中谛”。“是”是“中谛”的说明,“如”是“空谛
∵”的说明。如据智者大师看,空谛是由“体”所看的真理,
∵中谛是由“用”所看的真理,假谛是由“相”所看的真理,
∵而三谛互摄,相即相入,圆融无碍,这叫做“三谛圆融”。
∵那末,“如”与“是”的意义,究竟相同。如据法华玄义看
∵,实相的内容,是“如如”“是是”或“如是如是”的存在
∵,可表解如下:
∵∵∵┌如─空谛┐∵∵
∵实相┤∵∵├原理
∵└是─中谛┘
∵∵∵2、十如是的哲学
∵把“如是”的实相,配合于十种现象(假谛),而由三转
∵读的方法,欲以令人了解实相的真理,这是智者独创的“入
∵悟”方法。“十如是”的现象即是一实相的因果差别。假谛
∵的范畴有“立法之德”,而由立法之德所表现的现象,能够
∵表示“空”和“中”的道理,换言之,假谛是真理的具体表
∵现。“体”“相”“用”及精神、物质等,均是真理的多面
∵观,如能归入真理,则举一显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毫
∵无不圆。因之,“空”即是“假”“中”,“假”即是“空
∵”“中”,“中”即是“空”“假”,相即圆融,这叫做不
∵可思议的三谛,而不可思议的三谛,即是诸法实相。智者大
∵师的三谛实相观,可表解如下:
∵∵∵┌十──相──假谛┐
∵实相┤如──体──空谛├三谛圆融──真理
∵∵∵└是──用──中谛┘
∵智者大师为要使人了解三谛圆融的真理起见,竟用三转
∵读文的方法,以说明诸法实相的道理。他将诸法分为十种,
∵即:相(外现的相貌)、性(存内的个性)、体∵(形成个性的主
∵质)、力(内在的能力)、作(由能力所显的
∵177页
∵作用)、因(招果的原因)、缘(助因成果的条件)、果∵(结果)
∵、报(一期相续的果报)和“本末究竟”(自“相”至“报”
∵,究竟居在一理),就是这个。总之,相性体力等十种,是
∵表示诸法。
∵三转读的第一读法是: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
∵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本末究竟
∵如。换言之,相是如如,性是如如,乃至本末究竟都是如如
∵的意思。这是表示一切皆“空”的道理,而是由空谛的立场
∵所读的方法,可表解如下:
∵∵∵┌是∵∵相∵∵如┐
∵∵∵│是∵∵性∵∵如│
∵∵∵│是∵∵体∵∵如│
∵∵∵│是∵∵力∵∵如│
∵第一读法┤是∵∵作∵∵如│
∵∵∵│是∵∵因∵∵如├如──空谛
∵∵∵│是∵∵缘∵∵如│
∵∵∵│是∵∵果∵∵如│
∵∵∵│是∵∵报∵∵如│∵∵
∵∵∵└本末究竟如┘∵∵
∵第二读法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
∵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从
∵如是相乃至如是的本末究竟,是表示以“空”为体的立法之
∵德。相性等十种,都是“如是”的现象。这是属于假谛的读
∵法,可表解如下:
∵178页
∵┌如是相────────相┐
∵│如是性────────性│
∵│如是体────────体│
∵│如是力────────力│
∵第二读法┤如是作────────作├─十种=万象=假谛
∵│如是因────────因│
∵│如是缘────────缘│
∵│如是果────────果│
∵│如是报────────报│
∵└如是本末究竟──本末究竟┘∵
∵第三读法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
∵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
∵是”表示不妄真实义,亦即是离“空”“有”而即“空”即
∵“有”的中道,所以这是表示“绝对之德”,而是属于中谛
∵的读法。自“相”至“本末究竟”的作用,都是真实不妄的
∵中道。本读法可表解如下:
∵┌相∵∵如∵∵是┐
∵│性∵∵如∵∵是│
∵│体∵∵如∵∵是│
∵│力∵∵如∵∵是│
∵│作∵∵如∵∵是│
∵第三读法─┤因∵∵如∵∵是├─是=中谛
∵│缘∵∵如∵∵是│
∵│果∵∵如∵∵是│
∵│报∵∵如∵∵是│
∵└本末究竟如是┘∵∵
∵179页
∵“相”乃至“报”是假谛,附随于各假谛的“如”是“
∵空谛”,附随于“假”“空”的“是”是中谛。一个读法表
∵示一个谛,三种读法表示三种谛。第一读法是表示“空谛”
∵的道理,第二读法是表示“假谛”的道理,而第三读法是表
∵示“中谛”的道理。把三种读法读了一遍而还未能了达实相
∵境界的话,从头再读,一遍两遍,乃至十遍一百遍,照样读
∵下去,最后一定会得到开悟的境界。空假中一如,体相用一
∵体,三者相即相入而无碍,这叫做三谛圆融。任何一法,任
∵何一物,皆是三谛圆融的状态。把三转读的方法,详细吟味
∵了后,即能明白三谛圆融的境界,而三谛圆融的境界即是“
∵实相”的世界。当然“空”一谛也是实相,“假”一谛也是
∵实相,“中”一谛也是实相,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诸法皆
∵是实相,但智者大师特别用十如是的方法来表示三谛圆融,
∵以使人彻底了解实相的境界,这是他最卓优的“实相论”。
∵上述内容,可表解如下:
∵┌第一读法─∵如∵─空谛┐∵∵
∵三转读法┤第二读法─十种─假谛├三谛圆融─诸法实相
∵└第三读法─∵是∵─中谛┘∵∵(十如是)
∵“法华玄义”的十如是论,至于“摩诃止观”时,终于
∵发展为“一念三千论”的世界观(宇宙哲学)。
∵∵∵四、性具哲学
∵上面所说的十如是,是一个“总相”的说法,应该还有
∵“别相”的说法,而此别相,乃是“十法界”。在十法界的
∵每一现象,均有“一即一切”的全体性,而由全体性原理所
∵发展的十界互具论,叫做“性具哲学”。世界的阶段,可分
∵十种差别。十种之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
∵云“界”。但“异”中有“同”,一界具十界,一法摄一切
∵法,为什么呢?答道:“三谛圆融”、“一心所显”故。
∵180页
∵究明“全体性的原理”,有二种方法,一是由三谛圆融
∵的方法,二是由积极的统一方法,前者来自“法华玄义”的
∵方法,后者来自“摩诃止观”的方法。前者的论述倾向,是
∵一种积极的客观实相论,后者的论述倾向,似有一种积极的
∵唯心论。全体性原理的内容,亦可由此二种方法加以论证。
∵先由第一方法看,十法界的现象,虽是无量无边,但其
∵每一事象,均由一“理”所显。“法华玄义”第二卷里说:
∵“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
∵。若十数依法界,能依从所依,即入空界。”这是空谛的道
∵理。此“理”以“空”为体,故从地狱乃至佛的“体”,究
∵竟皆空。空是十法界的体。但此“空”并不是虚无的空,而
∵是绝对的“如如”的本来面目,“如如”的本来面目,是超
∵越内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空”。一切万象,当体即
∵空,而“空”的性质,具有一切的性能,万象是空,“空”
∵具足万象,所以一现象皆具万象。再由“假谛”看,万象虽
∵是空,但究竟不失自体,“法华玄义”第二卷云:“十界界
∵隔即假界,不失自体名假界”。“体”是即空的有,亦即是
∵“如如”的各自特性,如如的自体具有一切性能,故每一事
∵象都能具足万象。再由中谛看,十数皆法界,而“中”是“
∵称性而绝待”的意思。称性绝待是具足超越性与内在性,而
∵能相即相入的绝对境界。在此绝对境界中,当然亦具“空性
∵”与“假性”。“中”是贯澈万象的绝对境界,故能融会一
∵切万象,换言之,万象皆具“中”的性质,“中”具一切性
∵能,故在每一现象均具一切性能。
∵上面所述,是由“空假中”三谛所看的全体性(一即一
∵切)原理的形式论,这莫非是由智者大师自证境界所流露的
∵殊胜思想。总之,三谛是表示相即相人,圆融无碍的真理。
∵三谛的内面统一是“一心”,而其外面统一是万象本身,而
∵一心与万象,内面与外面,是一体的。次由一心的方法,亦
∵可论证全体性的原理,可作如下之三段论式,即:
∵1、万物唯心所显(三谛圆融,一念三千故)
∵181页
∵2、心具有一切性能(三谛圆融,一即一切故)
∵3、故每一事象(性能的表现)皆具一切事象
∵性具的具体表现乃是十界的互具论。佛教将世界分为十
∵类,即:地狱(最苦最恶的世界)、饿鬼(贪欲无穷的世界)、
∵畜生(愚痴的动物世界)、人(人类的世界)、修罗(愤怒斗争
∵的世界)、天(欢喜享乐的世界)、声闻(无诤学道的解脱的世
∵界)、缘觉(观法独悟的解脱的世界)、菩萨(利他为主的大人
∵格的世界)和“佛”∵(悲智觉行圆满的最高解脱的世界)。由
∵道德的立场看,地狱是最恶最苦的世界,佛是最善的世界,
∵前六是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是四圣的世界。从最恶的世界
∵,可以一段一段地修到最善的世界“佛界”,由此可知,十
∵法界是道德进化的阶段或伦理性之阶段说。次由哲学的立场
∵看,十界有互具之哲理,而且十界是全体性原理的具体表现
∵,是实相的世界体系,同时是一心的现象。最后,由宗教的
∵立场看,地狱是最苦的世界,佛是永远安乐(涅盘)的世界,
∵人乃居其中间,其中各界,均有一段一段地解脱程序,结果
∵,十法界是为要使人成佛的修行阶段论。总之,十法界是具
∵足伦理、哲学、宗教三种性质的伟大世界观。
∵如从现实世界看、杀生是地狱现象,大欲是饿鬼现象,
∵愚騃是畜生现象,乃至历代祖师是菩萨的现象,而释迦是现
∵实的佛的现象,所以到处都有十法界。如从吾人的一心看,
∵每个人都具足地狱心乃至佛的心。如从吾人的一身看,每个
∵人都会经验到十法界的情况。
∵由此可知:十法界是现实所成,一身所作,一心所显的
∵,现实既然如此,在无量无边的宇宙中,还有更多的十法界
∵存在,是可设想的,同时,任举一法,任指一物,皆具十法
∵界之理,亦可由全体性原理来领悟它,因为,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故。反过来说,十法界的每一界,均有心、身、及现
∵实世界为其中心原理。我们的心,假如现起快乐心(天)时,
∵别的九界心并不是没有了,其他的人性心、佛性心等等,都
∵还存在着,所以说一心具足十心,一法界
∵182页
∵具足十法界,只有隐显之差,并无绝对相隔之别。再就吾人
∵一身而论,吾人一身,不论处在任何一界,其他九种身,并
∵不无,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界,亦复如是,任何一界,均具其
∵他九界性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体性)故。这叫做“性
∵具哲学”。而十法界是“性”的具体表现,故各一界均具其
∵他九界,而成百界。十界有互具之理,由此可知。
∵∵∵五、宇宙哲学
∵“摩诃止观”十乘观中的“观不思议境”,可说是智者
∵大师宇宙哲学的精彩所在;而其中心思想,乃是一念三千的
∵世界观。一念三千论,是台宗教观两门相关的枢机,亦即是
∵天台哲学最精彩的地方。
∵三千的世界,是由于“十界”“十如是”和“三世间”
∵的乘法而组成的世界。十界的每一界均具其他九界,故成一
∵百界,一百界再乘“十如是”而成千界,千界再乘三世间(
∵五阴世界=吾人身心的世界,众生世间=人与生物的世界,国
∵土世间=山河大地)而成三千世界,而三千世界不出“一念心
∵”,所以叫做“一念三千”。
∵在“法华玄义”里面的“十如是论”,至于“摩诃止观
∵”时,又另有新的发展,即:智者大师将十如是的内容,一
∵一配合于十界,以阐明十如是的具体现象。今将相性体力作
∵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是的体系,可写成如下之简表,即:
∵183页
∵┌三途─表苦为相∵┌三途─定恶聚为性
∵│三善─表乐为相∵│三善─定聚善为性
∵相┤二乘─表涅盘为相∵性┤二乘─解脱为性
∵└菩萨佛─缘因为相∵└善萨佛─了因为性
∵┌三途─登刀入镬为力∵∵┌三途─起十不善为作
∵│三善─乐受为力∵∵│三善─起五戒十善为作
∵力┤二乘─无系为力∵作┤二乘─道品为作
∵└菩萨佛─四弘为力∵∵└菩萨佛─六度万行为作
∵∵┌三途─以爱取等为缘∵∵┌三途─恶习果为果
∵│三善─善爱取为缘∵∵│三善─善习果为果
∵缘┤二乘─行行为缘∵果┤二乘─四果为果
∵└菩萨佛─福德庄严为缘∵└菩萨佛─三菩提为果
∵┌三途─摧折色心为体
∵│三善─升出色心为体
∵体┤二乘─五分为体
∵└菩萨佛─正因为体
∵┌三途─有漏恶业为因
∵│三善─白业为因
∵因┤二乘─无漏慧行为因
∵└菩萨佛─智慧庄严为因
∵┌三途─三恶趣为报
∵│三善─人天有为报
∵报┤二乘─后有田中不生故无报
∵└菩萨佛─大涅盘为报
∵本末究竟等,是以“相”为本,以报为末,九个性质都
∵齐备,所以叫做“本末究竟”,“等”是究竟一样的意思,
∵“等”有“空”“假”“中”三种,可表解如下:
∵┌空─就空为等(本末皆从缘生故空,本末皆空)
∵等┤假─就假为等(相至于报,皆是假施设)
∵└中─就中为等(相至报,悉非而不非,一一皆入如实
∵之际)
∵百界千如,再配三世间而成三千界,三世间中的五阴世
∵间是(色受想行识),众生世间是三途阴(罪苦众生),揽人天
∵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
∵和揽常住阴(尊极众生)。国土世间是
∵184页
∵依赤铁住(地狱),依地水空住(畜生),依海畔海底住(修罗)
∵,依地住(人),依宫殿住(天),依地住(六度菩萨),通教菩
∵萨(惑未尽者,其依住与人天同,惑尽者,依方便土住),别
∵圆菩萨(惑未尽者,其住同于人天,或方便土住,而惑尽者
∵,依实报土住)和“如来”(依常寂光土住)。
∵三千世界,究竟不出一念心,那末一念心是什么?请看
∵下面,即可明晓:
∵“摩诃止观”第五卷里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
∵又具十法界,百法界,百法界具十如是,千法界,每界具三
∵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
∵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不可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
∵亦不可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中略)……只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
∵识,非言所言,故称为不可思议。”又云:“言语道断,心
∵行灭处,实不可说,虽不可说,但有因缘亦可得说,谓四悉
∵檀因缘是也。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性相,皆从心起
∵。一性虽少而不无。无明虽多而不有,指一为多,多非多,
∵指多为一,一非少,故名此心为不可思议。一即一切(假观)
∵,一切即一(空观),非一非一切(中道观),遍历一切皆是不
∵可思议境”云。
∵心不可思议,世界也不可思议,只要以三谛圆融的方法
∵来参究实相,即可了解不可思议境。“摩诃止观”云:“若
∵法性与无明合,有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
∵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是
∵三谛。又云:“明因缘所生一切法是方便随情道种权智,明
∵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是随智一切智,明非一非一切亦名
∵中道义,是非权非实一切种智。”这是一心三智。三观三谛
∵三智,均具足在我们心中,一三无所悬隔,圆融无碍。虽是
∵圆融,各观各谛各智,各有其德(特质),即:“空”有破情
∵之德,“假”有立法之德,“中”有绝对之德,而一心具足
∵三谛之理,一念具足三千世界。一心一世界,全心全世界,
∵世界是心的具体现象,心是世界的中心原理。但心与世界,
∵都是无自性,都是因缘法,两者不一不异,离心无世界,离
∵世界无心,心与世界,都
∵185页
∵是“如如”的存在。举一个具体的例来说,我们眼前的一张
∵纸,是用各种材料及人工所制成的纸,同时是被我们所认识
∵的纸,假如除掉纸的各种属性,即无纸可谈,直观以前(未
∵分别)的纸并不是纸,要分别(被认识)以后才算是纸,因之
∵,“分别”以前的纸,只可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如
∵如”的存在,这叫做实相,而此实相,是主客一体,而又不
∵失其各自特质的“妙有”,纸如此(妙有),“心”亦复如是
∵(妙有),这是心与物的究竟情形。对此深绝玄妙不可思议的
∵心物世界的实相,假如用一种积极的统一方法来说明白的话
∵,只好说是“一念心”,所谓的一念三千,就是用这个方法
∵来说明的。
∵∵∵宇宙的真实发源,并不在于“星云”之者,而是在于我
∵们眼前一刻一刻的内在创造。自然科学的宇宙观,是由于“
∵概念智”而建设的,但在概念以前,吾人不无“体验的世界
∵”。形成宇宙的阶段,非常之多,即:在物质上有物理现象
∵,在物理现象上面有生命现象,而生命现象是一种客观现象
∵,再上面还有精神现象,客观现象与精神现象结合,始能成
∵为眼能看色,耳能闻声的事实,而结合这客观现象与精神现
∵象的东西,是统一心物的原理的我们的一念心。形成世界的
∵真实原因,非在于内外一如的“一念心”不可。把“一念心
∵”的“影”,投映于物质界,即成“生命”,所以十法界的
∵各界,均是一念心的现象。不过,所谓的生命、物力、心力
∵等存在并不是另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只是对于实相的种
∵种看法而已。我们反省到不能再反省的“实相”时,就会变
∵成实相的一部份,这种整个自然的实相,是宇宙进化的目的
∵力,是最高的具体实在,由此立场以观万象时,即能展开一
∵心万象的宇宙哲学,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也是站在这一心
∵万象的立场所展开的宇宙哲学的体系。至于这个地步,十界
∵的来往,即能自由自在,同时对于实相的原理及全体性的原
∵理(性具),亦能豁然明了,这是笔者对于智者大师的一念三
∵千论的原理的看法。
∵186页
∵六、结∵∵言
∵总之,天台哲学的原理,是在于智者大师体会了法华经
∵的精神,从十如是三转读的“实相哲学”与十界互具的“性
∵具哲学”而发展到一念三千的“宇宙哲学”为其路线的心物
∵一体的实相论。此事看法华玄义与摩诃止观即可分晓。不过
∵,本文一面对于天台哲学作一扼要的原理的介绍,另一面,
∵对于“如”的哲学理论的展开与及一念三千的哲学理论的阐
∵明,却作了一个现代哲学的方法而发表出来了,这两点(“
∵如”的说明与一念三千的说明=尤其是一念心的说明),是笔
∵者所要表达的重点之一,其他例如十如是,十法界与及三千
∵世界的说明却亦作了一有系统性的论述,以助现代人对于天
∵台哲学的了解。本文并不是天台思想史的研究,也不是文献
∵上或历史上的考证,更不是法华三大部份的注解,而是由哲
∵学的观点,来看天台思想最根本的原理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