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诸法实相”概论(之二)

普陀山佛学院∵沈仁岩

禅波罗蜜(上)

一∵小止观

小止观,非是对大言小之小,而是不思议小。譬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谓“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止观能入寂灭海,有学此者成大道”。

小止观是智者大师俗兄陈针,四十岁时遇张果老仙人,说他阳寿已尽,月后必死。他告诉了智者大师,大师授他此止观法,行之一年,张果老见了大惊,说你得不死,莫不是吃了长生不死药吗?陈针实言相告,仙人叹说:“佛法真不思议,能得起死回生!希有希有!”数年后,陈针梦见天宫写着“陈针之堂。十五年后生此。”到十五年后,他与亲戚辞别,安祥升天。陈针修习止观但止于延寿升天,只不过是止观的一点皮毛小益,没有发挥止观的燎原大用,只谓之“小止观”了。

此止观列十意:1.具缘;2.呵欲;3.弃盖;4.调和;5.方便;6.正修;7.善发;8.觉魔;9.治病;10.证果。

1.具缘:

①持戒清净:佛法效力在戒定慧,戒清净心清净,则诸法清净;能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不论是三皈五戒、沙弥十戒,还是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但能严持无犯,即名上品持戒。若多犯轻戒,务须如法忏悔,亦名戒行清净。若轻、重俱犯,必须具足十法,方可助成忏悔,十法即是:明信因果、生重怖畏、深起惭愧、发露其罪、断相续心、起护法心、诵大乘经(及戒经)、发大誓愿度脱众生、常念十方佛、观罪性空。如是忏一七、二七,一月,一年,待发现瑞应方可终止。何谓瑞应?即身心轻利、善心开发、闻经知义、梦示吉祥等。②衣食具足:衣食勿缺,使身心安定。③安闲静处:止息各种缘务,停歇经营活动,远离喧闹;要亲近善知识,为作指导、外护等。

2.呵欲:

使心能生爱欲的色声香味触等事,都须警惕远离。观此肉身,虫粪内聚,九孔常流秽露;舌根和身根触合而受乐的,是欲界最易染、最难断的生死根子,所谓“生死断不了,贪淫及嗜味”。根尘相生,犹如狂风不息,心浪澎湃,止观由此被障碍,不得获益证果。

3.弃盖:

以上呵欲,是消除五尘贪欲之障碍止观;此之弃盖,是使意根究竟离蔽也。意根之蔽是贪嗔睡眠及放逸、忧悔、疑虑等;此六蔽是障碍止观发定慧的盖堵。譬如疑盖:疑自己愚钝,得不到止观果证;疑小止观不如大止观殊胜;疑法师没有亲证果位,等等。从而因疑成障,是五钝使之结。其实法法平等,巧拙在于心观;若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弃意地盖,但在信心。故仁岩谓:“放下即清净,清净得发心,心发获果证”。

4.调和:

调食勿过饱过饥。葱、韭、薤、蒜等物,生食发嗔心,熟食滋淫念,故不可食,为调心故;调身勿贪睡、放逸;凋息宜匀、细、长。身心息三法调和,则止观胜进。止观方式以坐禅跏趺为主。闭目盘腿,舌抵上腭,凋息绵绵细长,似有如无。气粗名“风”,心散难定;气滞名“喘”,心结难观;气不细名“气”,易使心劳;此三是不凋相。坐毕,两手搓热,先按眼目。次摩两膝、腰际。缓缓散腿起身;若不行此坐后活动,则于后坐禅会致头痛或烦躁不安。因为匆促出定,身意息不相适应,此不适淤积体内不散故。

5.方便:

调伏自心,令对止观生欢喜心、修习心;念世间无常八苦,止观能发诸种无漏智慧,解脱八苦;一心修习止观,取得证果;如是调伏名为“方便”,包括呵欲、弃盖等。

6.正修:

应知欲修十方三世佛法,应先发菩提心,即“四弘誓愿”八句注:。坐中正思维“诸法实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都因心有。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了知心清净,不动随缘有,心生诸法生,心净一切净”,此是根本心观。而坐时,心守一境:心观鼻端,鼻对脐。或制心摄意:心念若起,摄之令守一境,此为止法。或了知随心所念一切诸法,皆因缘所生,无有自性;经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无住,空寂不有,此是观法。又有五停心观:淫心旺,用不净观、九想观、白骨观;嗔心旺,用慈悲观;散乱多,用数息观;愚痴用因缘观;多障用念佛观。

以上修观,是为正观方便。今明正观:观一切法无非因缘和合之所幻现,幻现即无性,这就是诸法的实相——一相无相。《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异者,色与空不异,缘合幻现,缘散幻灭;即是者,色性真空,非生灭之空,即森罗万象之色法,如水中月、镜中花(眼见色时,互依而有:眼为能见,色为所见;色为能生,见为所生)。这就是因缘和合所生之“空法”即“无所有法”,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若生时,则种种法幻现在前”。

坐禅时,定慧应均等。定多易昏沉,不得见佛性,当用观调平;慧多易躁动,不得见佛性,应用止调子。定慧均等,方名正观。

7.善根发相:

先说“从假入空观”:坐禅中,身心明净,此时当有种种善开发。

(1)外善相:指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闻经学善等事法。此外善是助道,非正修;若不明“诸法常无性”之实相,便与魔境相滥(不明实相,《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是名魔业;此名“无明魔”)。今不详明。

(2)内善相:如五停心观开发五相:①数息观:发欲界之未到定地,身心泯然空寂,一坐数日数月。定中忽动八触(如慧思禅师之“八触”),此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比拟。此未到地定中,忽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虚疏”,即开心眼,见身中三十六种物注:。②不净观:见自身中全同九种坏相(胀、烂、脓、血等),见衣服、饮食、屋舍、他人、山林,皆悉不净。惊悟无常,厌恶五欲,不着人我,名“八背舍发相”。③慈悲观:观发时,内心悦乐清净不可形容。随所见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颜色常和。悲、喜、舍的发相可以类知。④因缘观:观发,推寻三世十二因缘中不见人我、断常,破诸执见之惑;解慧开发,法喜发生,不念世俗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⑤念佛观(此非净土宗之念佛,是念佛的相好、十力、功德等):开发时,诸佛功德相好等忽然忆念爱敬,三昧开发。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

上述禅观发相,若有觉得身重如物压,或身轻欲飞,或如缚,如热煎寒逼,或起恶觉,无端悲忧,身毛惊竖,大乐昏醉,此是邪法与禅俱发之相;若爱着,便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失心颠狂,命终堕入鬼神道中。若多行恶法,则堕地狱道。当此之际,应用止观破斥邪伪,不着不受,即使消灭。

若禅中与觉相应时,唯觉空明清净,淡然快乐,无有覆盖,智鉴分明,出入自在,是为正禅之相。

8.觉知魔事:

此中所觉之魔事,有烦恼魔、五阴魔、死魔、鬼神魔、天魔等,当知皆是八识藏中欲垢发现;若心正止观,自然无事。如下三者应注意:(1)一般精魅以十二时辰十二种动物变现,即子时鼠精,丑时牛精、寅时虎精、卯时兔精、辰时龙精、巳时蛇精、午时马精、未时羊精、申时猴精、酉时鸡精、戌时狗精、亥时猪精。(2)严格地说,欲、忧愁、渴爱、饥渴、睡眠、怖畏、疑悔、嗔恚、利养虚称、自高慢人等十法即是魔军。(3)不明诸法实相,未发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无明魔。

如上诸魔对治有三法:(1)持楞严神咒或大悲神咒。(2)深观诸法实相(如昔智者大师于华顶峰遭遇强软二魔,大师以深念实相,体达无性故,令魔怨消灭)。(3)不吝身命,置生死于度外,则正心凛然,邪不胜正,安然无恙。

9.治病:

善用禅观之法,可令四百四病等疾自然除瘥。

(1)四百四病:禅法谓人身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失调故,令百病丛生;若四大能调,则身安心舒。如,地大增损,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生一百一病;水大增损,痰阴胀满,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生一百一病;火大增损,寒煎热熬,肢节皆痛,口气、大小便利不通,生一百一病;风大增损,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促,生一百一病。

(2)五脏病相:心主口,身子寒热口燥。肺主鼻,身子胀满,四肢痛,心闷鼻塞。肝主眼,愁悲头痛,昏闷易怒。脾主舌,饮食失味,游风遍身,痒痛不舒。肾主耳,咽塞、腹胀、耳聋等。

(3)鬼神所祟。

(4)业报所发。

如上诸病,止观均可对治。但安心于病处,即治。或意守丹田、守足下(心识下缘,四大自调)。或观诸法空无所有。或用六气法:(1)吹(治肾);(2)呼(治脾);(3)嘻(治三焦);(4)呵(治心);(5)嘘(治肝);(6)咽(治肺)。

虽然善用止观可治病,也须草木诸药辅疗。又如鬼神祟当强心,持咒助治。业障病应修善、忏悔、放生、布施、诵大乘经、普门品、大悲咒、药师灌顶真言、六字大明咒、白衣神咒、准提咒及佛菩萨名号,效力不可思议,感应例子不计其数。

10.证果:

止观修持得力,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生灭、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此止名为“体真止”;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此观名为“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止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正如《法华经》云:“诸声闻众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维,不生喜乐。”行者当知,若见以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菩萨当为一切众生成就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方便随缘止、·从空入假观。

何谓“方便随缘止”、“从空入假观”?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见闻觉知种种差别不同。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寂灭,然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生出无量化物:所谓众生无量,众生诸根无量,法门无量,成就三陀罗尼辩才,利益一切众生。如是止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止观,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如上二种止观既证,则见真、俗二谛,然于止观而言,皆属方便观门,非是正观。经云:“前二种是方便道,因此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中道第一义观何谓?即双非空假之法,双照真俗二谛,心心寂灭,自然念念流人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同时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此名“中道正观”。(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偈三观分明。中道正观则是佛眼,是一切种智;住此观中,定慧均等,了了见性,正《法华经》“安住大白牛车,行步平正,其疾如风”之义也,亦《法华经》“行如来行,人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及“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之义也,自然流人萨婆若海(一切种智海)。念念住于中道正观,则即时可获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无所染着,一切佛法自然现前;亦名成就念三昧,安住首楞严定;亦名普现色身三昧,普入十方国土,教化众生;亦名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亦名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悟入大菩萨位,常住法性身中,为诸佛称叹授记,具足真、应二身,与普贤文殊为侣,真名“初发心菩萨”(即圆教“初发心住”)。<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五师智、自然智可使自悟佛乘),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大经》(即《大涅盘经》)云“发心(初发心位)毕竟(究竟妙觉)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大品》(即<大品般若经》)云“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当知是菩萨为如佛也”。《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诸大乘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大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盘”。

上已略说初发心菩萨修止观证果之相。而后心金刚道境界,则不可说,不可知,不可思议矣。正所谓“言语尽竟,心行亦讫,无生无灭,法如涅盘”。新译《金光明经》所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万德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然止观行人,务须尽除三障五盖及一切心垢;若或不除,虽勤用功,终如眠梦富有四海,终不能称“妙觉明”也。

[本文注释]

“四弘誓愿”八句注1: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等八句。

身中三十六种物注2:佛经云,人身有三十六不净之物。如《大般涅盘经》卷廿四解之曰:①外相不净十二:即发、毛、爪、齿、眵(音chi,即眼屎)、泪、涎、唾、尿、溺、垢、汗;②身器不净十二:即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③内含不净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