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宗派卷中关于天台宗五时八教的判教观
南北朝以后,大量佛教经典介绍到了中国。由于传译时间有先后,所传典籍又芜杂,人们逐渐发现各种佛典的内容有差异,思想并不一致,大乘小乘、空宗有宗学说分歧,从而引起教团内部的矛盾纷争。为了调和各类佛典之间的矛盾、克服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并藉此抬高本学派或本宗派的地位,各派先后建立起自己的判教体系。∵
判教,就是佛教根据各学派、各宗派自己的观点、方法,把所有佛典和教义加以系统批判、整理,对它们的意义和地位重新作出评价、安排。其目的在于表明,佛教的一切经典不仅不相互矛盾,而且是相互补充的;佛典及其教义的矛盾现象,是由于佛对不同信众、在不同情况下进行的不同说教。但既然有深浅、大小、权实、偏圆等的判释,也就必然在佛教内部造成对各类经典和教义事实上的抑扬褒贬,所以本质上它表现的是派系之不同。∵
判教活动开始于南北朝。第一个展开判教的是慧观。慧观创“二教五时”之说,把全部佛典总分为“顿教”和“渐教”两大类,判《华严》为顿教,渐教则分为“五时”。渐教五时指:一、三乘别教,指小乘《阿含经》;二、三乘通教,指《般若经》;三、抑扬教,指《维摩经》;四、同归教,指《法华经》;五、常住教,指《涅盘经》。这种判教,意在抬高《涅盘经》地位而贬低《般若经》的地位,表现为罗什去世后般若学的衰落和涅盘佛性学的兴起。∵
慧观之后,各家师说判教纷起。据智□《法华玄义》第五“释教相章”所述,南北朝时期已有“南三北七”的判教,即南方代表性的有三家,北方代表性的有七家。它们的共同点是“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三种教相具体指的是:“《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后为大乘人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顿渐摄,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法华玄义》卷十上)南方三家大多从顿、渐、不定三类来判释一切经典,而北方七家则不尽相同。∵
智□在南北朝“南三北七”各家判教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
所谓“五时”,是将全部佛典按照佛说的时间前后,分作五个时期,即作五时安排。∵
第一华严时。“若《华严》七处八会之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法华玄义》卷十上)《华严经》原文是:“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三十四)意思是说,佛首先对慧根之人说《华严》***之教,令迅速悟入。∵
第二鹿苑时。“若说四《阿含》:《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长》破外道。”(《法华玄义》卷十上)意思是说,佛在鹿野苑,以初学者为对象,说小乘四《阿含》,“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法华玄义》卷十上)即以四谛学说为主要内容,以便初学者易于接受。∵
第三方等时。“若诸《方等》,折小弹偏,叹大褒圆,慈悲行愿,事理殊绝。”(《法华玄义》卷十上)指对已有小乘基础的人,佛再为他们说《方等》类经典,使他们把握大乘佛教原理。“方等”,指大乘经典;因为大乘经典不仅其数量广大,而且其内容演说甚深平等之理。∵
第四般若时。“若论通则三人同入,论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法华玄义》卷十上)意为佛为显示中道实相、大乘空宗教理而说《般若》类经典。∵
第五法华、涅盘时。指佛最后说《法华》、《涅盘》两经。智□认为,《法华经》是“说教之纲格,大化之筌罤”;“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纲目。”(《法华玄义》卷十上)《法华经》是佛说的究竟、是佛的最高最圆满的说法。所以智□说:“若弘余经不明教相,于义无伤;若弘《法华》不明教者,文义有缺。”(同上)这是他把《法华经》列为五时判教中心的理由。智□又认为:“譬如田家,先种先熟先收,晚种后熟后收。《法华》八千声闻,无量损生菩萨,即是前熟果实,于《法华》中收,更无所作;若五千自起,人天被移,皆是后熟,《涅盘》中收。”(《法华玄义》卷十下)因有先熟后熟之别,所以将《涅盘经》同列于第五时。从内容上说,《法华经》以方便引导十界成佛,《涅盘经》说众生皆有佛性,两者有一致的地方,所以有理由并列第五时。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涅盘经》在东晋南北朝时一向为南方教界所重视,因而智□这样判教,具有明显的调和色彩。∵
五时的主要区别,智□概括说:∵
但以禀教之徒根缘不一,时方有别,是以大圣设教名字不∵
同,言方亦别也,故有顿渐赴机。至如《华严》广明菩萨行位;∵
三藏偏说小乘;《方等》破小显大,《大品》历法遣荡会宗;《法∵
华》结撮始终,开权显实;《涅盘》解释众经,同归佛性常住。∵
(《维摩经玄疏》卷六)与此相联系的是五时之间的关系。北本《大般涅盘经》有牛乳五味之喻,说:“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卷十四)智□仿照《涅盘经》这一牛乳五味之喻,认为,《华严经》如牛出乳,其余依次,而至《法华》、《涅盘》时,“是时无明破,中道理显,其心皎洁,如清醍醐,即是从熟酥转出醍醐。”(《法华玄义》卷十下)第五时显示的是最完满、最清净的真实境界,天台宗所宗的《法华经》就在其中。∵
所谓“八教”,智□根据教化众生的不同形式,又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
化仪四教指:顿、渐、秘密、不定。智□认为,佛一生所说之法,唯是一味,但因众生根机不一,故有多种形式。他说:∵
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经》云,自从得道∵
夜至泥洹夜,所说之法,皆实不虚。仰寻斯旨,抑有由致。所∵
以言之,夫道绝二途,毕竟者常乐;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
(《四教义》卷二)顿教,是指对利根人直接宣说大乘顿教教义,不必权宜方便。渐教,由小到大,以浅入深,次第上进,是对纯根人逐渐引导的教义。秘密教,指同一种教义,闻者各据自己的理解而有收获,但互不相知。不定教,指佛根据不同情况,运用神通,使听者有不同的理解。∵
化仪四教可与五时配合。顿教为华严时;渐教为鹿苑、方等、般若时;秘密、不定教包含于顿、渐之间。智□认为,《法华》、《涅盘》“见如来性,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法华玄义》卷十下)不在化仪四教之中。∵
化法四教指:藏、通、别、圆。这是天台宗进行教义宣传的指导原则,也是天台判教的核心部分。智□名下有专以此四教为内容的《四教义》一书,详细论述了化法四教的判教。据该书所述,藏教,“此之三藏,的属小乘。……但以小乘得道,未有大乘,故以小乘为正也。”指小乘《阿含经》等。该教主要向初学者讲明因缘生灭、四圣谛的道理。通教,“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名为通。此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是摩诃衍之初门也。正为菩萨,傍通二乘。”通教是由藏教到别教的过渡,内容有浅有深,指《涅盘经》等大乘经典。别教,“别者,不共之名也。此教不共二乘人说,故名别教。此教正明因缘假名,无量四圣谛理,的化菩萨,不涉二乘。故声闻在座,如聋如哑。”别教是对少数有佛教素养的人讲的,指《维摩经》等。圆教,“圆以不偏为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圆教宣说大乘究竟之理,圆满具足,圆融无碍,指《华严》、《涅盘》、《法华》等经典。∵
化法四教与五时的关系,据智□认为:“若《华严》顿教,用别、圆两教;若渐教之初,小乘经,但用三藏教;若《大集》、《方等》,则具有四教;若《摩诃般若》,用通、别、圆三教;《法华》但用圆教;《大般涅盘》,名诸佛法界,四教皆入佛性涅盘。”(《四教义》卷一)这就是说,别教、圆教,对应于华严时;藏教对应于鹿苑时,说小乘佛法;藏、通、别、圆四教对应于方等时,因为方等时说法通于三乘,看它所对而异,并不决定属于哪一教;通、别、圆三教对应于般若时;圆教对应于法华、涅盘时,专门开显圆教义理。∵
通过“五时八教”的判释,天台宗把佛教全部经典作出统一安排,各各给它们找到适当位置。这样,既调和了佛教内部的矛盾,又突出了自宗所依经典《法华经》的特殊地位。当然,这种判教不可能真正说明问题的本质。数千卷佛教经典绝不是释迦一人一时的产物,它有自己漫长的演化历史,各类经典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印度社会的特点和思想界的面貌。预先确定一切佛经都是佛的一音说法,并以此为前提,再去判释它们的内容及其地位,当然不可能符合事实真相。
出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宗派卷∵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