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首:天台宗
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文禅师学行精严,读《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一语,和《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于是朗然顿悟一心三观的哲学,口传弟子南岳慧思。思受心观后,在禅定中悟得法华三昧,后入南岳,广开法门,教化群众。
时有智者大师前来学禅,师徒二人,一见甚契合,思师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遂,今后来矣!’智者看到《法华经∵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供养如来’的文句,即悟法华三昧,在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提示宗师,慧思曰:‘非尔弗知,非我莫识。’住大苏山潜修七年,三十二岁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阐说定慧***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观四教,摄尽大乘的教义。后移住天台山,天台大师的称呼,由此而起。隋炀帝晋王杨广,迎至扬州,授菩萨戒,赐号智者大师。开皇十七年,享寿六十七岁,逝世于石城寺。
智师着有《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世称天台三大部。又着有《观音义疏》、《观音玄义》、《观经疏》、《金光明经义疏》、《金光明经文句》等,称为天台五小部。又荆溪大师说:‘本宗以《法华》为宗髓,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故此外加《大智度论》、《大般涅盘经》、《大品般若经》亦为本宗旁依之经论。
天台宗,五时八教已在上面谈及,不再重复。现将其教义的特色略述如下:
(一)一念三千说
此说是根据《华严经》:‘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属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如何是一念心造?天台大师谓:吾人一念贪欲心起即落在地狱法界;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饿鬼法界;一念愚痴心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修罗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厌离心起,即落在声闻法界;一念因缘心起,即落在缘觉法界;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萨法界;一念平等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圆融相摄,成百法界。又据《法华经、方便品》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具此十如是,百法界即成千如是。这千如是中,又分五阴实法一千,众生假名一千,依报国土一千,便构成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上说的是事造三千,事相是从理性本具而起,所以更有理具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
(二)一心三观与三谛说
‘三观’即空、假、中三观。有内外三观之分:内三观依《智度论》三智一心中得而立。一会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一念观心中,法尔具足。外三观即观诸法具足三观,依《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亦名为假名(假观),亦名中道义(中观)。’此三观法,随观一法,莫不具三。如观空时,假、中皆空,观假、空、中亦然。如葫芦落水,面面皆泛,水银落地,颗颗皆圆,是称一心圆融三观。
‘三谛’即真、假、中三谛。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一一法中,具此三谛。
三观为能观心,三谛为所观境,能所交融,不可分割。所以古人说:‘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性即中,若能识得佛境界,当下谛观如虚空’。
(三)六即佛说
(1)理即佛:即有情本具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古德有偈:‘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2)名字即佛:闻法得解,明了本具之佛性与十方诸佛平等无殊。古德有偈:‘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返恨自蹉跎’。
(3)观行即佛:依能起行,时刻回光返照,推究自性。古德有偈:‘念念照常理,心心摄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4)相似即佛:由观行得力,粗垢先落,仿佛见到本真。古德有偈:‘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5)分证即佛:因功夫增进,分破无明,分见法性,为散开一隙云雾,便见一片青天。古德有偈:‘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6)究竟即佛: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福慧圆明。古德有偈:‘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
六即佛说的意义,使凡夫明了佛道虽有六类差别而常相即,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虽相即而又有六类差别,凡圣位次井然,可纠正增上慢人的愚妄骄狂。
(四)性具善恶说
‘性’指法界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如法性,具有善性和恶性。天台大师认为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恶二性,所以到了佛果仍可现起地狱、饿鬼、畜生的恶相而施教化。又如佛现金刚药叉等忿怒贪嗔痴像,于诸暴恶造罪有情,行诸恶事,这是恶事善用。此间众生的恶相,是恶业所感,到了佛果也可幻现恶相,来度化众生。因性具说,天台宗又被人们称为性具宗。
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着称。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不定止观:或渐或顿,无固定法体达实相妙理。即《六妙门》是。
***止观:不从诸种法相着眼,而是直观诸法实相妙理。即《摩诃止观》是。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史略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的起缘。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
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着作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顶得其真传,作《涅盘玄义》和《涅盘经疏》,很有发挥。灌顶以后,四传到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又针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刚錍》、《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例》等着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殆尽,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争论的焦点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这次争论记载在《四明十义书》中。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私淑台宗”,着《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晚近有谛闲着《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
经典与判教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这是根据《大般涅盘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酪譬第二鹿苑时,说“阿含经”;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醍醐喻第五法华涅盘时,说《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说《华严经》,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阿含经》(鹿苑时)、《大方等大集经》、《大般若经》,使其由浅入深,转小向大,渐次深悟教理,为渐;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显与隐的区别,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教;显而互知的为不定教;到了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时,听众已经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华严经》就是圆教,并兼别教。鹿苑时“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大方等大集经》没有一定,四教比较对说,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般若经》中诸部般若,是阐明通、别、圆三教的,称为通教。最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专显圆理,是纯圆教。
理论∵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实相∵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智顗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认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等。合称十乘观法。是为天台宗的***止观(禅法)。
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
影响∵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