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小止观》讲记
果煜法师主讲
调和的观念
80年10月5日
(正文页20)
云何名为调和?所谓调五法: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气息、五者调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不强不软,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我想这就文字上应该没有困难,尤其各位在初级班时,也听过《小止观》了,因此在文字上,我想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讲述!首先说明一个观念:何谓调和?在佛法里常讲到因缘所生法,要成就一件事情,是要很多因缘共同和合而成就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缘没有调好,就会影响整个大局;而要修禅定也是一样,要具足众多的因缘,而且这因缘要互相调和,才能使修定、修心能够成就。很多人虽然也知道要精进努力,但因为见识不够,往往只是看重其中一项因素,虽然很努力地做;但不能得到比较好的成就!为什么?因为没有看到诸多因缘,要很多因缘才能成就;尤其在学佛者,常常会有一种偏差的观念,认为一切唯心造!认为只要我努力就好了!但在很多的主客观的因素,没有配合好,还是没办法成就。所以所谓调和,从佛理而言,主要就是要调和众因缘。所需要的因缘,都能调和得很好,自然三昧能够成就。在这边所讲的主要是讲五者,前面廿五方便,甚至整本书,其实都是在讲调和,我现在就把所要调的项目,先列一个总纲,然后再作详细的说明:
uml;∵调和总纲归纳
首先要调和外在的环境:也就说在什么地方打坐?像书上所讲在寂静处!闲居静处,不做众事!这主要指外在的环境、天然的环境,我们初学禅坐者,不可能跑到闹市里面去打坐,也坐不好;刚开始一定要有比较好的客观、物理环境让我们来坐,这是属于最外在的。
第二种是属于人事的环境:人跟事,指我们生活的环境,譬如说:我们要打坐,又要种田,出坡,从早上忙到晚上,很忙碌,气比较粗,心也比较没办法定;或者大家虽然表面不忙碌,但心里很忙碌,为什么?因为那地方,没有管理得很好,大家人事上不和谐,有很多情绪,这个看那个不顺眼,那个看这个有问题。每天有很多的情绪,这种人事的环境不好,我们一样没办法打坐,因为一坐下来,就是满脑子在这些人事的杂念里打转。第一个是环境,第一种是物的环境,第二种是人的环境。息诸缘务,就是没有很多杂事,这跟人事的环境比较会有关系。
身体状况:打坐能不能坐得好,跟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身体的状况体质比较差,或者病,或者弱,或者天生容易昏沉、散乱,这跟他的体质有关系,因此体质不好,打坐比较不容易进步。体质有属于累生累劫的习气业障,也有是跟今生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系;所以这里所讲的要调饮食、睡眠、或者前面所讲的,衣食具足、调身、甚至调息,这跟我们当下的生理状况有关系,生理状况不好,要打坐修定比较困难!
其次就是心理状况:主要是讲我们当下的情绪,书上所讲的去五盖─贪、瞋、睡眠、掉悔、疑盖等等,跟我们当下的情绪心理状况有关系,心不能清净平定,打坐不太容易调适,或者说呵五欲,我们如果对于色、声、香、味、触的欲望太重,一样会障定。
物,可说是物理;人可说是伦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是道理或者讲哲理,我们一个人做事的观念。如果以佛法而言就是对空理,对缘起的体会跟了解;一个人的见识、观念,对打坐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佛法而言,主要是讲对于缘起、无我、空,这些的种种理论的深入了解。
所以所谓调和众事,就是从调境─外在的环境;调伦理,调我们人生活的环境,调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还有调我们对道理上的了解,这几个大纲,在下面其实观念上有很多的细节,前面的廿五方便,都可以归纳到这细节里面。譬如:前面讲到没有犯戒!没有犯戒,大概可以归纳到一种心里状态,就是心能够安!也就说不犯戒,心能够不产生慌恐矛盾等等,∵大概廿五方便,都可以归入这几个大纲里,今天调和的部份,主要是讲生理的部份居多,我们对于生理跟心理的一部份,也就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所谓的众因缘生法,就是要使这几个大项目,都能够调理得很好,我们才可能成就!
有人只注重于讲道理,有人只注重于身体上的健康,更有人只是很辛苦的要去找自己比较满意的外在环境;而对其他如果不能协调,还是不能成就。这是第一点讲到所谓:调和。泥─不强不软,这就是中道,有人只是偏重于对身体,有人偏重于心识,这样都是有所偏。因此今天主要是讲就饮食、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等等。
uml;∵∵调和众事:廿五方便之归纳:
(一)调和外在环境:
物:物理环境───闲居静处
人:人事、人伦──息诸缘务
(二)调和生理状况:
体质故;累劫因缘等────令我们病弱易昏沉等
调:食、睡、身、息、心──调和五事
(三)调和心理状态:
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弃盖。这与情绪心理有关
诃五欲:
(四)调和道理的认知:
进行五法。
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为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一)调食:饮食。我们都知道人活着就必需饮食,饮食主要的对象,就是要调身体,在我们一般人,有人把身体看得太重视,变成对这身体太照顾,很多人对饮食很挑剔,对食衣住行,对容貌,花了很多时间,把调养身体当作他的目的,世间人有,也有一些道教常常以修身练气。但这身体,在佛法而言,终归是有老病死的一天,所以把身体练好,绝对不会是最后的目的。因为你把这身体再怎么练,最后他还是会死的;反之也有一些人,就像刚才所说认为:『一切唯心造』,对身体不适当照料,这也不是中道。依佛法言:身体是修道的工具,我们要修行,不管是闻思修等等,都是需要透过身体才能成就的,所以对身体不能太重视它,也不能太轻忽它!太重视它!就变成把手段当成目的,调身只是调心的一种手段,调心才是目的;但如果手段工具都没有用好,则心也不能够调不好!
这是首先讲到对调身的一种观念:身要调,但调好是要拿来用的,主要用来修行。调身,主要是通过饮食、睡眠及运动。这里第一调饮食、第二调节睡眠、第三调身,调身其实包括动跟静。动包括运动、平常的一些劳务,我们先讲到大纲,然后再讲到饮食。
在佛法里有一种观法,称为食─不净观:因为一般众生,有些人对于饮食太执着了,所以用不净观来对治;认为食物吃下去,这时候好吃,过一阵子,吃到喉咙里面就变成津沫,到胃肠就变成大、小便等等,用不净观来对治我们对食物的贪欲,但用不净观对治是有一些效果;但有时候让我们在生活上,比较不容易调适;所以在佛法比较常讲的就是药食,对于食物只是当作药。在戒律上有讲到食药─是指饮食的意思。我们吃时,要把饮食当作吃药的心态来受用,这样在心里上,我们既不会不吃,也不会去讲究!花很多时间,饮食第一点是讲到观念,不能不吃,但要把它当作药来吃。
uml;∵∵其次讲到质跟量
首先讲量─饮食是为了资身进道,这是观念,为了修道所以要养身,为了要养身,所以要调饮食。食如果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如果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应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吃要吃多少呢?当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就一般而言:吃饭就是所谓的七、八分饱,不要吃得太饱,尤其对打坐而言,比较容易昏沉;因为我们吃过之后,很多的气血都下降到肠胃里面消化食物,因为气血都集中在小腹、肠胃之中;脑部的气血比较少,就很容易昏沉!我们都知道吃过饭之后,比较容易昏沉。所以吃,只要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
这又牵涉到所谓的早餐,午餐跟晚餐的问题─
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首先度五比丘,那时候只讲日中一食,所以中餐在律典上称为正食,正餐的意思;后来为了某些信众的要求,或者成就他们修福,所以有吃早粥称为小食;至于晚餐我们都知道,在戒律里面有所谓过午不食;如果我们就戒律来看,过午不食这条戒,并不是很早就制定的,有他的特殊的因缘。因为当时的出家众,都是出去托钵,如果中午出去托钵一次,下午再去托钵一次,这托钵,有时候都是要走好几公里的路,譬如:一个阿兰若比丘住在山上,出去一次,再回来一次,就半天了!如果早上也吃,下午也吃,一天就泡掉了!就专修打坐者而言,他饮食的需求比较少。而且又因为晚上天黑了,再去托钵,对自己跟别人,都不方便。因为你托完之后,走夜路回去,就像在戒律中,有位比丘,因为晚上去托钵,把人家吓到而致流产。也就说晚上托钵,无论是对自己的修行,或对当时的环境,都不太方便,所以有过午不食这条戒。这条戒,在中国并不太实行;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禅宗,常常都要出坡,自己要耕田、要去砍材、挑水,所以在中国对这条戒律,尤其是住在深山里的禅苑里面把晚餐称为药食。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环境,除非你是专修闭关,有比较好的环境,少事少业,可以过午不食;一般人可能还是要吃,但不要吃的太多;就中国人的讲法,所谓阴阳:白天为阳,晚上为阴,所以晚上要休息,人要休息,肠胃也要休息,所以晚上如果要吃,吃一些,不要吃太多,现在有一些在家人,甚至有一些出家人,因为晚上可能还要请客,应酬,晚上不仅要吃,而且比白天,早餐,中午都还要多,所以这样一种饮食习惯,对自己就有很不好的影响;也就说大致而言,吃!是要吃,但吃得多少?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我们常讲一句话:『禅悦为食』。从前面讲到这里,这是指一般人在开始打坐之前的一种状况,要吃─不要太多,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中餐多吃,早餐也吃,晚餐少吃!如果对打坐而言,在道家有句话称为:『气足不思食。』气比较足就不思饮食!打坐坐了一段时间之后,气会比较足,所以在气足的状态,会比较不想吃饭;气足,又有的是属于常态的,有的是属于病态。我们都有一种前兆,像有人如果饭前吃了甜的东西,那餐就会比较吃不下去!为什么?因为甜的食物,比较容易形成脉胀、脉塞!就感觉好象气足了,因为脉已经碰到障碍,没办法再进去了,这脉本来还有很多管道这样去,但是这边已经堵塞了,好象很快就满了。
气足不思食,有时候是属于真的足了,有时是脉碰到障碍,使我们的气没有办法再补充,所以感觉到气足了,因此在我们打坐的过程之中,每个人都有脉障的,就是我们气脉上都有障碍;有时气慢慢地充足,充足到最后,脉障的时候,不能再充足了,在那个阶段,就会不太想吃;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障碍慢慢消失了,又觉得很想吃,好象觉得吃不饱一样。所以对这种现象,我们有这样的知识,就不会觉得奇怪,我怎么前一阵子,都不想吃饭,过一阵子,又很想吃,每天一上坐,都希望别人不要吃,都留给我吃好了,然后就变得比较馋嘴,像我以前自己住山时,因为打坐时间比较多,有时候不止三餐,且三餐外还要吃点心,因为那时脉的障碍一通过之后,自己就会觉得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容纳。这是指我们打坐的自己饮食的量,量在打坐的过程之中,也会有这种变化。
复次: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闲处∵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食物的选择:吃东西也要有所选择,一个大原则就是气脉的通畅对打坐有很大的影响,有些饮食对气脉比较容易形成障碍,那些饮食就要避免,或者有些东西比较容易泄气,那些饮食也要避免。如果就中医书上,所见到的,有几种要避免的。
第一种称为生冷:并不是指没有煮熟或已经冷掉的食物;像中国人常讲比较冷的像:白罗卜、白菜,体质比较不好的人,比较敏感,吃多了利尿会比较多、那种比较容易泄气。
第二种称为辛辣,广义可包括过味。辛辣:像姜在中医而言:辛可以通气。因为少吃可以通气,多吃则泄气;所以很多人如果受了风寒,吃姜有帮助,因为可以把身上的寒气逼出体外。如果身上没有寒气,你又吃得很多,会把自己原来的气都逼出去,而没气了,所以辛辣,少吃对身体有帮助,多吃反而不好。
反之,所谓过味:例如:太甜、太苦、辛辣,酸味太重都不好,尤其甜的东西,刚才已经讲到,甜食在中医上面讲到:『甘则缓』缓是缓慢,吃多了,气血循环会比较不会流利
第三类称为油腻。当然就这大原则我们可以确定是素食比吃荤食好!因为荤食,大部分都比较油腻;也有人以为吃素没有油,所以每次都用了很多油,油吃多比较不容易消化;所以油腻对打坐不好,还有一种是油炸过的东西,像到素食餐厅,有一半的食物是油炸的,油炸不只是油,而且炸过,比较容易上火,这对打坐更不利。
第四种称为菇菌类:香菇、木耳。这也很奇怪,很多人送我们礼物,有一半是这类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是长在比较阴湿的地方,所以对我们脉而言,不是很好的。
第五类称为发物:何谓发物,就是有些食物,吃了比较容易引发旧病。譬如:花生、芥菜之类。也就说食物,除了吃素比较好之外,在素食里面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这几个项目是从中医上面见到,对我们身体比较不好的。
瑜伽食物:所谓的自然食物。如果一样食物经过很多加工之后,那样的东西事实上比较没有生命,生机已经比较没有而变成一种渣滓。像我们最平常讲的黄豆做成豆包,豆包再制成豆鸡,变到最后,你不知道在吃什么东西?愈后面的就是加工愈多,事实上生机愈少;所以吃,就瑜伽的观念而言:重要的是不要吃太精致的食物,就是经过很多次加工的食物,对我们是不好的。或者有人切的很细,营养比较容易跑掉。在中国人很奇怪的想法,要请客喜欢请细桌,切的细细的,吃的人得不到好处,而做的人也很累。所以这也是一种观念,就瑜伽的观念而言:就是要简单!能够生吃最好,或者简单的快火稍微炒一下就好,不要经过很多的过程来煮一样东西,这对修道人而言是浪费时间,对我们的身体而言,也没有什么好处也!
uml;∵∵另外瑜伽再把食物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称为悦性食物;第二类称为惰性食物;第三类称为变性食物。所谓悦性食物:就是吃了对身心都有帮助;惰性对身心都没有帮助;变性是说对身体有帮助,对心理没有帮助,详细的饮食,我并没有记得很清楚,但大致而言,也就说那些看起来,比较清淡的饮食,会比较上是属于悦性食物。像生茶跟熟茶就不一样!生茶因为发酵的程度没有那么深,就比较好,或者说熟茶比较上火,咖啡都比较不好!简单讲:有人以为吃水果就都好,但如果查瑜伽的书,水果也有很多是属于惰性食物。像:水果中水梨、苹果都是汁多而比较清淡的;有些刚好相反像柿子、芒果、榴莲,这些东西味道很不一样,而且很多异彩,多半是属于惰性食物。所以我们不要想,水果都是好!其实就瑜伽而言: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也就说调饮食,我们刚才讲的一个是观念,把饮食当药来吃,不要当作享受!在量上而言大致是七八分饱,不要太多或太少;就食而言对这些有不良影响的,需要稍微注意一下!所以这下面所讲的,如果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如果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就是刚才讲的那几大类,所以不管是从中医所讲的这五大类或从瑜伽所讲的精致的食物,悦性的食物,惰性食物,变性食物,这些稍微注意一下!不要想说我们吃素的能吃的就已经很少了,又东挑四挑,那就没几样了!我们刚才说到饮食就佛法而言,只是把它当作吃药,为了修养身体。这是讲到调饮食部分!
第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覆惑,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上亦复丧失功夫,所能令心暗晦,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清气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uml;∵∵二、睡眠
睡眠跟饮食一样也是需要的,也是为调养我们的身体,而睡要睡多少呢?可分两点说明:
(A)多寡
一、与气血流畅有关:人要睡得很多,体质不好者,气血不流畅,要睡得很多。像:虚胖者,大概一天要睡十个钟头都不太够,就是因为体质不好,气血不流畅,就是整天给他睡,他也睡得着!如果是这样的人怎么办?让他一直睡下去吗?最好藉由饮食、运动、打坐改变他的体质。
二、依季节性而分:我们在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其实各有长短,夏天─昼长夜短;冬天刚好相反─昼短夜长,所以夏天睡得少,而冬天睡得多,这是中医上面所讲的;一天到底要睡几个钟头?其实每个人不一定!有的人睡四五个钟头就够了,也有人睡七八个钟头,还不够!
在佛法上其实没有这种讲法,但在很多修行人有这样的做法,所谓不倒单。能不能修?我可以告诉各位是:不倒单,不必刻意的去修,刚才讲到一个问题,气血很流畅的人,睡眠可以减少,可以借着饮食、运动,尤其禅定的方法,能够调适我们的气血;如果气血能够调到非常流畅的状态,这时睡眠自然能够减少,就能慢慢地以禅坐代替睡眠。也就说:我个人能够了解,为什么我们要睡眠?因为我们心脏在中间,如果你的头部需要血,这样打上去;然后脚这样抽上来,这样有上有下的,当然就做工而言,躺平的比较省事。所以人花一些时间在睡眠。如果上下气血很顺畅,阻力很少,虽然上下走的路程虽多,但所花的心力不多,他可以用打坐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调养,所以我个人认为不倒单,不需要刻意练,你要练的是禅坐的功夫;有人不倒单,坐成这样子!晚上没有休息够,整天也不太清醒,那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如果能够练成不倒单,是因为练禅坐,练到功夫纯熟了,就自然成就的;刻意去练,我觉得没有必要!
三、睡眠的时间:在经典上面讲:初夜后夜,亦勿有废。初夜,是指傍晚六点到晚上十点;后夜,凌晨两点到清晨六点;中夜,晚上十点到隔夜凌晨两点,中间有四个钟头,是可以睡眠的;但事实上一般人四个小时是不够的,可能须六七个小时。那时因为在释迦座下的弟子,都是修禅定的多,所以对他们而言:四个钟头也就够了!这是讲到睡眠的多少,也是就大部份人而言。打坐坐得好,可以不用睡眠。
(B)昏沉现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