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小止观》讲记

果煜法师主讲

善根发相第七

81年∵1月∵4日

我讲的次第跟课本的不太一样,课本是先讲善根发相,然后再讲着魔,再讲治病;而我的讲法:病是魔的一种,要降魔才能善根发,我们现在先解释何谓善根?

uml;∵∵何谓善根?

学佛人,很容易把所有的善根,都归咎于过去的宿世因缘,也就说这辈子修行之后有些善根发相,那是过去修出来的成就;而这辈子因为打坐修行而重新现行,这当然是一种善根没有错,但有另外一部份善根是这辈子努力修行所得有的成就,不一定要把所有的成就,完全推之于过去。如果过去没善根,那这辈子再怎么修也发不出来嘛!不是这样子!所以善根有过去所修而现行的,也有这辈子所修出来的;而且过去所修的善根现行时,境界好象很好,但有大部份时间不长久,一下子就过去了。很可能这辈子,不会再碰到第二次;如果是这辈子修出来的,境界不会太高,但这是比较稳当而能够持久的。

我们很多人初学打坐,刚坐不久都有很好的境界,这境界甚至很多打坐坐很久者都没有的,但那境界大部份都是很快就没了;我们可以说,那是他过去世的善根,所现行出来的境界。但因过去修的也不如何,所以根还是很浮浅的,所以一发过去就没有了。这辈子再重新开始,再慢慢地修行上去。所以很多人在谈到他们的打坐经验时,往往是最初打坐的情况最好,后来就是愈来愈不好,其实那是过去的善根。

第二种我要说明是:尤其是这辈子的善根发相,经常是跟降伏魔障之后才有的,很多人打坐,坐到一种状况觉得不错,身心轻松,心很静,很高兴!但高兴还没来得及时,就不见了。好的境界相,经常是一念之间,你一发觉到,就不见了,再找也找不回来。有人就很气,怎么一个念头就不见了,那当然是一种善根发;但那种善根不是因为降伏魔障而有的,所以他不长久,如果经过降伏一种业障,这过程当然辛苦,然后才得到一种善相,成就相。这种善相、成就相就可以维持比较久。可能几支香,可能半天一天。也就说所谓善相:降伏业障的过程愈辛苦,而善根所发的也就愈殊胜!也就说,我认为一过要降伏魔障,然后才有真正的善根能够成就。过去生的宿世因缘的善根不可靠,因为一下子就没有了!这辈子,偶尔瞎猫碰到死老鼠,碰一下子就消逝了!那境界也不可靠。只有经过一种努力地修行,尤其经过很辛苦的降伏身心的障碍,得到一种提升,这才是真正的善根,才能可靠,也才能掌握。现在还是从魔障的次第讲下来!

uml;∵∵善根发大概有几种相:

(1)由苦变乐:本来很辛苦的,甚至很痛苦的变成喜乐。这由苦转乐,很容易做得到!当然一般人是觉得善的,没有错!

(2)由矛盾到变成和谐:这是指我们观念上的,矛盾的观念能够变得比较和谐。

(3)由执着而能够出离:我们人都是执着很多东西,执着自己的身体∵、意识、感受等等,很多执着,慢慢地修行到某种境界,可以从执着中跳脱出来,称为出离,这是善根发相。

(4)由对立到圆融:何谓对立?我们人时时刻刻,除了睡觉以外,都知道这是我!那是他!心跟境界都是在相对的境界。这是我的心,能看能听,那是境界被看被听!心跟境都是互相对立的,要到心境完全统一圆融,才是真正的善根发相。这四个层次,愈后面的愈高!

第一个由苦转乐:很容易做得到;第二个由矛盾到和谐:初禅、二禅、三禅以上做得到;然后由执着到出离;由对立到和谐:就要有佛法的智慧才有办法成就的。这四种相,我们都可以称为善根相,而且才是跟真正的修行与佛法能够相应。

现在首先讲身体部份的善根发相:我们用五蕴的次第讲下来!

uml;∵∵色蕴

(1)一般人在打坐的时候,就觉得身体很辛苦,在打坐时,跏趺坐的姿势,很多人很辛苦!很用力、很用心,才能把这个姿势坐好!把腰伸直、把腿放好,经常会觉得酸痛,闷胀、刺热等等,这我们说是业障。我们继续用功之后业障会消,由苦转乐,就是变成通畅,变成轻安,变成清凉的感受,这是一种善根;就是本来是闷胀而变成通畅,本来酸痛变成轻安,本来刺热变成清凉;或者说本来身体的坐姿很辛苦,后来就可以不需要刻意去作意,就能够把腰挺直,把头摆正,坐得身心非常安稳,这也是一种善根发相,这主要是指身体方面的。详细的等一下看论文就知道。

(2)昏沈到清楚─很多人在打坐必然要经过昏沉的阶段,我们已经一再提到,昏沉不一定是太劳累的关系,不是生病,不是劳累,而是身心尤其是身体碰到气脉的障碍,我们也是要很辛苦的继续坐,把障碍捱过去之后,头脑就会由昏沉的现象而变成很清楚。清楚当然是善根相!同样心散乱,跟气脉也有一些关系。我曾经在一次打坐的经验,在一刹那之间,所有的妄想像蜜蜂一样,一下子全部砰!跑出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当然也是一种身体的变化。所以散乱是业障,而慢慢心能够定,这是善根。所以身体的酸痛,心里的昏沉散乱,这是业障,而能够通畅、清楚、安定,这就是善根。

uml;∵∵受蕴:

(1)苦多乐少:一般人的受,是苦多乐少,尤其是打坐,最初一定是苦多乐少,一般身体不是很健康者,身体对他来讲也是苦多于乐,慢慢打坐,能够由苦转乐,就变成善。

(2)由乐而舍─不苦不乐:很多人有一种错觉,认为愈打坐,应该会愈快乐才是,事实上不是!打坐最初会由苦而变成乐,到最后连这个乐都消失了,为什么?如果你心在定中,根本不会有苦乐的感受,那是舍不是乐。

所以我常说:快乐是比较粗浅的;比较深刻一点的是喜悦,是指我们心宁上的喜悦。然后由喜悦更进一步是轻安,然后是寂静,心很定的时候,其实比一般的快乐,深沉而自在!如果大家在打坐坐到心很定时,就会想到一般世间的快乐,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最初由苦而乐到舍念清净是善根,也就说我们情绪,会慢慢稳定。

uml;∵∵想蕴:

打坐是不能想的,如果念佛就专心地念佛,数息就专心地数息,没什么好想的。但很多人坐了一段时间之后,会觉得他的理解力比以前好。有些居士参加过禅三、禅五、禅七。虽然坐的时候,只是专心地去坐而已,但回去之后发觉,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增加很多,本来不太清楚的观念,变得比较清楚;同样我们对世间种种的事,也能看得更清楚,理解也能更清楚;心里不想,但头脑比平常还清楚,这也是一种善根。

或者我们一般人直觉能力能增加,大部份人都是用分析的方法,用思考的方法,来了解事物;但透过打坐,我们能够用直觉的方法,如果直觉的能力增加,当然灵感就会比以前多,这是讲想。

uml;∵∵行蕴

佛法里的受、想、行、识,这行主要是指自我的意思。每个人都有我执、我慢、我见等等;如果打坐坐得好的人,这小我至少可以减少、减小;或者本来很闭塞、很忧郁的心胸就会开放;甚至很自私自利的习气也可以减少,就是小我的消失,而相对的就是所谓的大我,对万事、万物、对所有的众生,会变得比较慈悲、宽厚,会比较替人设身着想,心胸变得比较开朗,不会像以前那样郁郁寡欢,不会像以前那样钻牛角尖,这是行。

uml;∵∵识蕴:

主要是讲出离的意思。我们一般人都是执着很多东西,从外界的名闻利养,到身体的健康,到心识的变化,色、受、想、行、识等等,我们都有很深重的执着,打坐之后,能够使执着慢慢减少,而能够以出离的心,来看着境界的存在;虽然境界还是存在,但对我们来讲好象不相干一样。心像明月一样,高挂天空。

这一次我在精进禅修里讲到,第三个比喻是心像明月一样!我们前面讲到心像秋天的树─慢慢落叶;心像透明的玻璃─不惹尘埃;心像天空的月亮─高高在上,所以地上地震、天灾台风,对它毫无影响,他可以看到地面上这些境界的变化,但他知道他不受影响的,地上有很多灰尘,这边飘来飘去,地上的灰尘,飘不到月亮上去。

当我们的心能从五蕴的境界里,慢慢跳出来时,烦恼当然减少,也就说色、受、想、行、识,在我们打坐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都会变化的,这些变化的原则就是由苦而乐,由矛盾而能够和谐,由执着而能够出离。因此,在佛法常讲善根:所谓五根─信、精进、念、定、慧。一个人如果打坐有这些变化之后,对佛法当然有更深的信心,也会更精进的努力去修行,能念念在修行佛法。心愈来愈定,烦恼愈来愈少,也就是最后的善根,信、进、念、定、慧的成就。也就说所谓的善根发相,是在我们打坐一段时间之后,身心的改变,能够跟佛法相应的,这都称为善根发相。

不一定要把它讲成过去世的一种现行,也不一定要像书上所讲的五种善根来分别,事实上不止这些,只要在打坐之中,身心得到一些改变;这改变,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对佛法的修行是相应的,都可以称为善根发相。我们就顺着《小止观》的次第看一下!

今明善根发相,则有二种不同:

一者、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读诵听学等,诸善根发相。此是外事,与魔相滥,今不分别。

一个人打坐一段时间之后,会起要布施、持戒,要孝顺父母,供养三宝等等这些,也是他过去生的的善根;那为什么与魔相滥,今不分别呢?有人打坐之后,甚至发心学佛,发心持戒,布施功德,有时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不是自己很清楚你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就来做;而是好象有一种力量,冥冥之中叫你做这个,做那个。这样就是与魔相滥,今不分别,很容易就是跟魔相混,鬼神做主。因此,要如何跟魔分别呢?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发心是不是很清楚?有人学佛人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人家朝山我跟着朝山,人家诵经,我跟着诵经!也不知为什么就觉得这个好,觉得那个不错。如果你是用这样的方法去修行,是佛还是魔?分不清楚。

常讲说业力跟愿力有什么差别?你布施就不见得你有这愿力,持戒不见得就代表愿力。而是说你到底是清不清楚?不清楚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业力,就算打坐,参加佛七、禅七都一样,如果不清楚都是业力;如果清楚知道他是什么因,什么缘,会形成什么的果,自己都考虑过了再来做,这是愿力。

所以『此是外事,与魔相滥。』如果自己不是很清楚,没有正确的知见作基础,那所做的一切则与魔相滥。因此不在于去问是布施、是持戒,是孝顺父母供养三宝,而是我们真正发的是什么心而做了这些?

经典上讲:『不与菩提心相应者,所做的一切,都是魔。』为什么呢?因为发心不正确!如果要用发人天增上心,去布施持戒、孝顺父母、供养三宝,这些与真正的佛法还是不相应的,所以还是魔;而要真正的发起道心、发起菩提心、出离心,才能真正跟佛法相应。所以问题在于发心,不在于现象!

二者、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法门,善根开发也。即为三意:一正明善根发相、二分别真伪、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云何名内善根发相?有五种善根,发相不同:

一、息道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

四、观因缘善根发相

五、念佛善根发相

天台一向用五停心观归纳一切佛法,把所有的善根归为五类:

我们首先看第一息道善根发相:息道就是指呼吸的意思,这也就是用呼吸的方法,包括数息法跟随息法。

一、云何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不起,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

这里有一个字眼『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事实上,如果我们一个人真正好好用方法时,心会愈来愈定;但不会觉得自己心愈来愈定,这是一点;心会慢慢地妄念减少。下面『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有定。色界定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个人都有定也有乱,事实上,定跟乱只是比较而言,没有绝对的定,也没有绝对的乱。像我们现在还能够看书、思考,表示心还有某种的定。如果你心真的乱,像精神病一样,根本不可能做思考,不可能做任何事情,所以欲界也是有一些的定,只是没有那么深定而已。

未到地等定:欲界到色界之间,有另外一种定,叫做未到地定。未到色界的定,也就是过度阶段,详细的何谓欲界定、未到地定,其实有这种名词,但每个人修行的体验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它的诠释、定义,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因为你心愈来愈定就好了,管它什么现在是叫欲界定还是未到地定。如果还要去详细分别,那才是妄想。

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于后或径,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得所,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行为喻!是为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打坐坐得慢慢身心都能安稳,身心安稳之后,反而不见身心的存在;身动了─所以才知道身体的存在,心动了─所以知道心的存在;如果身心都很安稳,反而不觉得身心的存在;所以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当然是一心一意在方法。

下面所讲的,『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我想这离我们太远了!『将息得所,不退不失』这种呼吸调适得很好,调身、调息、调心都调得很好。我们上次说到一般人打坐,坐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心能够定,心能够静,气会慢慢归于小腹,所谓的丹田;归于丹田之后,就会开始打通任督二脉。

那么『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这八触而发,依据我的了解,当然是心比较定之后,才有办法使气入丹田,也才有打通任督二脉,或者其它的经脉。这样在打通的过程之中,有所谓的八触现象的产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