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人们把这一天称为“腊八节”。在上古时期,我国就有在腊日将所猎获的禽兽祭祖和吃豆粥以避瘟气的习俗。自秦代起,农历十二月便被称为腊月。至今,每至腊月初八,人们都有吃腊八粥的风俗。“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从腊八开始,扬州人的春节就此拉开了序幕。
腊八节,始于佛门,同时又是佛教节日,称之为“佛成道节”,吃腊八粥的食俗是由佛门传到民间的。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游历修行途中,于腊八这天,因饥饿昏倒在地,遇到一位牧女将所剩的杂粮野果混合煮粥喂食相救,使他元气恢复,终于得道成佛。清末徐谦芳的《扬州风土记略》载:“腊月初旬,寺僧……沿门托钵乞米,名曰乞腊八粥。”各寺庙均熬“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赠送官府及士绅、善男信女,并施舍给穷人,以纪念佛祖得道成佛。久而久之,形成了汉族人吃杂粮干果粥的腊八节风俗。
关于扬州吃腊八粥,扬州评话《皮五辣子》中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描写:吃腊八粥原是佛教兴起的。释迦牟尼佛九月初八降生,经过长年修行,腊月初八日得的道。各庙宇在这一天用粮食、果品煮粥供佛,叫做腊八粥。出家人四大皆空,却不放过吃腊八粥的好机会,想出点子来修名图利。他们把腊八粥分成三等:头等的,用贵重的桂圆肉、蜜枣、花生米、银耳、白果、栗子和米煮;二等的用红枣、花生米、黄豆,加少数白果、栗子;三等的用山芋干子、胡萝卜、青菜头,数得起来的几颗坏红枣子。头等的腊八粥送把财主吃,吃过了起码要送拳头大的一块金子给庙里,或者挑几百担粮食、成担的豆油献给佛主。二等的送把开店的老板吃,他们不会吃白大,都会送若干“香仪”。三等货放把穷人吃,一文不要,只要你吃得下去,尽你吃,准吃不准带。老弱病残不能跑得来吃,和尚叫人挑一担三等货,城根转转……送粥上门。真是大慈大悲,做了好事又赚了钱,一举两得。
清代黄鼎铭的《望江南百调》中有一首专咏腊八粥的诗:“扬州好,腊八粥真佳。托钵尼僧群募化,调饧巧妇善安排。枣栗称清斋。”如今,扬州的各大寺院依然沿袭了这个习惯,每年一进腊月门,各大寺院就忙准备腊八粥,初七的晚上更是通宵熬粥,初八早晨天不亮各大寺院就开门放粥,来自四乡八里的人在寺院门前排成长长的队伍,以求能吃上一碗腊八粥,保佑家人来年平安。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已经不再到寺院去求粥,而是根据自家的喜好,自己在家中熬制腊八粥,效仿佛门施粥送福的做法,在亲友邻里之间相互赠送,以示祝福。腊八粥多以糯米、大米、赤豆、黄豆、花生、枣子、桃仁、栗子、芋艿、瓜子仁、红豇豆、松子、莲子、乳蕈等为主要成分,喜咸味者可加青菜、山芋等,喜甜味者可加桂圆、红糖等,喜荤食者可加火腿、猪肉之类,随意自如;味道香润鲜美,营养丰富,有和胃补脾、清肺养血的功效;制作时只要在初七晚间先将杂粮干果淘洗干净,以难熟难烂的程度,先后下锅,用文火焖熬一夜,到初八早晨便可食用,十分简便,所以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趣味节令食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