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手册读后(下)
性演
七、诸法实相
宗教,有一个中心的日标,就是要使一般广大的群众,有机会来探寻自己生活的意义,来改善自己的生命品质。所以大都着重于断除欲望、恶念和迷惑。然而,有情众生那里能够如此轻易的将自己无始劫来的无明习气放舍掉呢?所以很多时候都任性而为,故不得超越。“但凭事实而论,我们还是破不了无明,对万物的本质还有所无知,致使我们会不依理性待人接物,而最终得尝苦果。”修学佛法就是能使人背尘合觉,能使人转迷为悟,能使人离苦得乐。一唯有洞见诸法实相,才能使我们由迷转悟,了知世间万物之生灭相续……人生真相,就是如此的无始无终而又相续不断⑩。”果能洞见诸法实相,就能有方便善巧来照破无明,超越生死。
生命的整个过程,是苦的延续。佛陀成道后,为五比丘说四谛十二因缘,企盼每一佛子皆能从佛陀的法义中,清晰的掌握住人生的真相。“我们能从四谛中,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永恒?……我们玩弄欲望之火花,那火花将点燃苦恼之火,无情的灼伤我们。”冈此希望道友们能深刻的思索与洞察诸法的三大特性,无常,苦,无我。我们不能只抱着观望的态度,要看清楚修道这个影集的走向,甚至于我们不能只是怀着一份欣赏的心情。我们要勇敢的去尝尝,体解三大特性的果实,到底是啥滋味。
“世间的事物就是那样的无常,那样的缺乏自我性,但是人却拼命的想在这无常和无我中,寻求一个永恒的自我,以便使自己感到充实。”这些都是在我们意识之中的,我们明白它,但是我们仍然去追寻那痛苦的根源—执我。不真知一个行者的首要课题是在于阻断迁流不息的现象,在于洞见诸法实相。
佛陀献身说法四十五年,几乎在他所有的教授、教诫中,都牵涉到了这个问题。他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词,对不同的人来宣说这一实相。“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甚”这些无非要每一佛子,皆能洞见诸法实相,皆能迈向菩提学程。
佛弟子们,只要能依循着这人身,来修诸善法。“我们不可放弃社会上已存有的道德观念,并且要舍弃过份的欲求和妄执。”果能如此,自然能发起正知正见,烦恼、妄执、欲求渐渐消灭,福德、智慧日益增长。如此心灵的净化,自然能使我人破除无明,了达诸法实相。然而“我们失陷于情绪之网中,成为情绪的俘虏和奴隶,失去了本身所该有的自由,这是因为我们对万物、情绪及整个人生尚缺乏正确与清晰的认识@。一因此我们摆脱不掉、不得超越,一直在黑暗中漫步、摸索,甚而自得其乐。哀哉!
“佛教的教理,其实极为简单,只是人却必须亲自体验过那复杂和混乱的人生过程,方能领悟到佛教的启示和真理……如果不懂得把理论与实际的修行相融,他还是不能灵活地认清和适应生活上的种种需要。”其实在生命的流转过程中,充满着五光十色的因果网络,每一众生都希盼日子过得快活、适意、心想事成。可惜在这现实的五浊世间,都不尽能如人意。无论你对生命如何赞赏,日子总是缺陷多于和谐。所以修行,必要从生活中着手,依循着经典所阐述的义理,与实际生活相辅相成、相融相摄,才情众生才能游刃有余,优雅自在。
本节主要在告诉我们,要如何才能通达真理,要如何才能认清“法性”的真相。佛使比丘一再强调,要认清自身的本质,明白生命是因缘聚合,无常、无我的。在前后延续的过程中,我们要理解因缘和合而成的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我们要发动种种实际行为,从日常生活中,尽心致力,转化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染因缘,果能如此洞见诸法实相,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吧!
八、我们所妄执之事物
“人”都爱惜自己、肯定自己,即使自己做错了,也原谅自己,满意自己。由于自我爱着,又爱着自己所妄执外在的一切。“我们毫无远虑的妄执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其实“世界”本来就包含着现象界所展现的一切。佛法用“五蕴”法门,来含盖这一切。
五蕴,拆开来说,可分为二个部份,(精神、物质)蕴,有积枣之意,也就是同类相聚,色蕴,包含四大(地水火风)组合,与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是属物质的色法,所以它以“变碍”为义,即是说,终有一天是要散坏毁灭的。“有体积而占有空间,所以有触碍;由于触对变异,所以可分析:这与近人所说的物质相同⑩。”然而一般都以为,生命的流转,总有一个不变的主体—灵魂。有了这个,才能从前生延续到后世,如果没有这个,生命将如何延续,所以人类手册说:“一个人可能随顺自己的无知,盲日地妄执他自以为有“自我性”的事物。一“妄执生命者,深以为生命是一样有自我性的东西,以为真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固体,他不能觉悟到生命只不过是由四大五蕴和合所构成的假相⑩。”此处佛陀警惕我们,凡事取其中道,能对五蕴透彻了解,才有可能将自己安立在正法中。
受蕴,有领纳之意,是属人体精神成份的一种,是身体感官接触到外境时,所纳受到的种种感觉,能引伸一种情绪的作用,所领纳的景况,如果适合自己的心意,就引起喜乐的感觉,如不适合自己的心意,心里就不痛快、不舒服。“受蕴是五蕴中,较容易使我们妄执的一蕴,因为它是我们挣扎和活动的主要动机。”如果我们肯深入的去了解,那么我们就能剖析它、控制它。使我们的心境提升,气质高雅,思想更为旷达,做事更有效率。这个受蕴,也就是气持(感受),不但是人间的五欲以他为主,天人们对于“受蕴”也十分敏感,比人间更胜一筹。人类何等悲愁,活在情绪里、活在感觉里、活在气持(感受)里。所以唯有迈向出世、解脱之道,我们才能无怨无悔。
想蕴,有取像之意,当我们认识外境时,想像事物时,辨别或一切感受的功能作用,内心立刻摄取境相,而变为心里所现的模样。但是“想”不是自我,他只是常常被人妄执为有“自我”的一个蕴,在佛法上说“想,只不过是器官上的感觉和记忆罢了,只要身体继续一如往常的发生各种作用,想蕴仍然会存在,一旦身体工作效能受阻碍,想蕴就会变化,或停止其特有之思虑辨别作用⑩。”由以上的种种,人就能够明白好坏,然后构成一种概念,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进而安立种种名言,这就是想蕴。
行蕴,有造作之意,“是精神成份之活动意志,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业力。”主要是“思”心所在行使他的意志力,就像我们常说的,不达目的,绝不善罢干休。也就是对境时引生种种思想、理念,然后经过心思的审虑、决断,此后出现了种种行为,产生种种的善恶业果,这就是行蕴。但是这不是一个“我”在作用,“佛陀拒绝以“受”或“想”为一个“自我”的看法……思想是先前一些不同的事件,互相演变而产生的结果。”由以上我们知道,五蕴的任何一蕴都是聚合的,是缘生性空的。但是一般凡夫,很难透彻了解,我们身为佛弟子,一定要依循佛陀所开示的来通达五蕴的缘起、性空。
有一天我们的四大不调了、有了病痛,乃至死亡时,根身散坏了,四大离散了,五蕴消失了,到得那时,请问你再到何处去执持一个“自我”呢?
识蕴,有了别作用,也就是能正确分别,了达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否,有情众生因为执取五蕴,所以流转生死不得解脱,如果我们能透视这一切,我们就能明白,一切法都没有我(常、一、主宰)的存在。我们就能离却妄执,领悟到一切法的真相。“理性的思想和推测,能使人相信无自我的理义,但其结果只不过是一个信念而已,并不具有那能斩断妄执的洞察智慧……以三无漏学为研究及思考五蕴的基础,才能洞见诸法实相而舍弃妄执⑩。”此处告诉我们修行不能单靠理性的思想和推测,必要深入骨髓,洞悉诸法实相,抛开一切妄执,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探索四大五蕴的缘聚缘散。“佛说一切缘起性空,这性空或空无自性,并不是说还有一种空的境界……佛陀本身,就是在豁达觉悟一切真理时,洞察了那不生不灭的空性。”只要我们肯,有一天我们也能豁达、觉悟。菩提道的同伴们正在彼岸向着咱们挥手。
九、洞察之自然修行法
在修行的学程中,有种种的法门。一定是如何自然而然的产生,以及他如何从有组织的锻链中产生……以自然形式产生的定力,通常是足够及适合于反省和洞察的作用,而从组织性质的修习中所产生的定力,通常是超过所能应用的程度⑩。”但是一般凡夫,为无始无明所障蔽,容易烦燥、不安,所以很不容易激发适当的精神专注力,更不能“时刻观照自己,待人接物之态度,语言端正的表现。”因此也就不容易采得道果。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保有一份喜悦,一份舒畅,相信我们在这一条学程上就有一份增长,再进一步使自己的内心更稳健、更踏实。“在那寂静中,心再进一步自我调整的往前跨,直到达到适合于反省和观照,最后再涉人慧观中,而终于证人法性。”当然这要很多好的因缘聚会,所以在平常的闩子里,我们要能自求多福,福慧***双管齐下,自然能水到渠成。
一个刚刚迈人佛道,起步修行的人,不能一下子就进入深深的惮定之中,因为没有佛学塾底,一进入深惮中,就会味着于禅定的喜悦,此对一个初学者,没有好处。因为进入味着的定中,只有寂静的喜乐没有反省的作用,一个刚迈入菩提道的人,重要的是“以这平静调和的心境为目标,并且能成功的涉人此类心境,他必能修得佛家无上智慧,洞察世间诸法实相。”如果能这样,与佛世时跟随佛侧的那些行者,就没啥两样了。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必要从日常生活中来体悟佛法的奥妙,与生活相互印证。“我们应该学习佛理,时时观照……使自己觉而不迷,明C缘生性空之理、缘起无我之义,才能斩断妄执,不再造恶业,不再失陷于生死轮回之道①。”然而,我们生存在这世间,日子是必定要过的,在这中间一定会牵涉到很多杂事、琐事,我们铁定要以一颗清净、灵明的心思,豁达开朗的胸襟,来处理一切世间事项,如果你我都能在心里留下一片空灵,我们就会平安、宁静。“随着心境的升华,他能逐渐的摆脱事物之束缚,而成为他们的主人。”“人是能够从洞见诸法而净化自己的,除了这个方法之外,再也没有别的途径。”由此我们能明确的掌握到,要通向解脱的菩提大道,唯有洞见诸法实相,强化自己、净化自己,迈步前进。
“当我们真正洞见人生之虚幻不实,我们会开始逐渐地放弃徒然的妄执,身心也随着自由起来,不再受事物的束缚⑩。”修行道上的葛藤,在乎自己的心思、意念。也就是自力救济、感召与自求多福。佛法的修持,引发我人佛性的显发,使我人洞见诸法实相,渐断妄执,解脱束缚。所以“唯有修集世间善冈,省悟万有之无常、无我性,认清宇宙实况,面对现实,努力净化身心,排除烦恼杂念,证入涅盘妙境,方可算是真正的解脱之乐。”从此知心如工画师,能昼种种画。心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完美的僧格。心能建立反省的能力、培养反省的习惯。朋友们!从现在起,咱们从心开始,一定可以彻悟缘起、了达法性,冲破无明,显发佛性,请问此时的娑婆该当如何解释。
十、七净化
要觉察到自己的见解是错误的,实在也不是一椿简单事件,因为凡人都执持“自我”,眼睛只看到别人却看不见自己,但本节告诉我们,只要摆脱那错误的见解,即能得大自在。“人如果对种种激发,或促成对事物的存在和毁灭的原因,做深深反省,其结果必是清晰充份的了解。特别是在尚未反省之前,心内早巳没有妄执邪见的存在,我们可以详细的观察那无知、欲念、妄执和业力等,是怎样的产生和互相牵连演变,以致构成凡人的身心。”如果我们能深深观察,我们即能理解缘起的深义。
在修习昆钵舍那时,会有几种现象产生,但我们必要处于不忧、不喜、不惧的心态,我们才能超越,才能步上正轨。“一旦他认识了正确的修行途径,其余所该知晓的修行秘诀,会自动的顺势发展。”我们的心性在修行的学程中,节节过关脱胎换骨。之后就能活泼的处理一切人事物,到得这时一个行者,才算真正领悟了四圣谛的苦集灭道,此后,又把修行分为九个步骤,依循这九个次第,努力修去,就能摆脱无始劫来的轮回之苦,不再为五欲之乐所牵动—朝向涅盘前进。
十一、解脱前后的境界
当人们追求着自然欲望的满足时,如果没有外物或外力来加以阻碍,那么他就能顺当的达成日的,也就是达成他想达到的自由。但是我们学佛、出家、修行所想达到的自由是“昆钵舍那,他是一种精神的训练,它以提升心境,直到一切痛苦无法侵扰的境界为目的,修行者在涉入那种境界之际,心已无所执着,世间事物,再也无法使他迷恋或厌恶,他的心境已跨越世俗状况,进入了超世的境界。”当心境跨越出世俗的藩篱时,那时才称的上是一个自巾者、解脱者。
解脱必要远离妄执、远离分别、斩断系缚、返璞归真,获得心灵的解放,此时我们的身心,就能散放出耀眼的光芒,普照大地。
十二、结∵∵语
我的记事本里,不知在那儿抄录了一段话。“古人愈富贵,对神仙愈向往,愈失意,对神仙愈遐思。富贵的人向往神仙,其实是向往长生不死,永保富贵。失意的人,遐思神仙,其实是遐思美好境界,超凡脱尘。”年轻时我曾夸张的抱着武侠小说吃饭、睡觉。当练功达到炉火纯青时,我做了一个很大的抉择—出家去也。我的性格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羁勒。所以当时我最大的心愿也许是,有一天能像那少林和尚般武功盖世,不但剑法了得,气功也是无与伦比,能自在的浪迹天涯。也许我遐思神仙,欲乘风归去。也许—当时的想法,似乎已经模糊。
悠游法海相当时间后,我知道了不是那么一回事,学佛、出家、修行是要我人从宗教信仰中自我强化与净化,在佛菩萨前发愿、修学,促使侗人的心量突出自己狭小的利害圈限,不再为自己的武功与成仙迷醉。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佛陀的教法,洞察诸法实相,随缘顺性度日。之后圆成三学,得到解脱涅盘之乐后转授诸众生,超脱白己有限的生命模式,将自己修道的成果变成他人的凭藉,使这五浊恶世冈我们的努力而转化,因我们的精进而呈现出一片美好的极乐蓝图。
摘自《菩提树》1993年9月号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