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来一大德——印光祖师

高山∵∵景行

一、印光大师略传

印光大师,法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十二月十二日辰时诞生于陕西合阳。俗姓赵,父秉纲先生,有三子,长从龙,次攀龙,师居稚。自幼从长兄读书,颖悟异常。合阳为古之有莘,是任圣伊尹躬耕的地方,故师俗讳绍伊,以明景仰乡先哲,性果毅,游儒门,尝渎程朱书,力辟佛教,丽恹恹多病;始悟前非,渐究内典,知佛法广博精深,圆摄世出世法,遂顿革先心,以是出世的因缘成熟。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师年二十一岁,往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长老为师,其师为一苦行僧。

其后,师至湖北竹溪莲华寺,一日晒经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残缺不全的“笼舒净土文”(注一),因此更确信净土一法,圆融盖括一切法,普遍摄化众生,奠定了师终生以此法门自行化他的基础。

师生六月即病目,几乎丧明,后虽愈,但目力已受损。既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生了脱生死之要道,因此乃悟身为苦本,于闲时专念佛号,精进不懈。深夜大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心不离佛;以是因缘,目因之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不可量,而自利利他都以净土为依归,也就从这时候开始。

光绪十二年至十六年,住北京红螺山资福寺,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亦是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所创的道场。光绪十九年至二十五年于普陀法雨寺闭关,阅藏念佛,闭关六年净业倍进。

师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光养晦,连名字也不愿有人知道。以“常惭愧僧”自号,以为自勉。亦本佛陀教化,常以惭愧庄严的意思。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依之修持,即业障俏丽智慧开,正是佛弟子所应效仿的。民国纪元,师年五十二岁,有高鹤年居士取师文稿,登佛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叹服,这是师以文字般若化导众生的开始。民国九年,“印光法师文钞”问世。

师素志不作剃度师,不作住持,经普陀隐居潜修(光绪十九年至民国十九年)后,为募印r安土全书”等弘化事业,常到上海接洽,真达和尚于民国十一年,翻修太平寺,特为师辟一净室,从此来上海太平寺向师请益,投函或亲诣皈依者难以计算。

民国十九年二月,师年七十岁,至苏州报国寺闭关,报国寺离本渎灵严寺很近,师为订各项规约,开辟了此一永为十方专修的全国第一净土宗道场。

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起二尿沪沦陷,师移钖灵严。方便掩关,不参预外事,安居三载,法体康强,精神矍烁。民国二十九年,师年八十,在关精修,法体一向健康,农历十月廿七日,略示小病,次日午后,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到关房谈话。以灵严住持虚悬十余年来(注二),皆由妙真监院代理,今决定由妙真任之。大众全部赞同,首先选定十一月九日为妙真师升座日期,但师云太迟,又改定为十一月四日,亦说太迟。再改定初一,师才示可。到了十一月三日,见师萎顿衰弱,但晚间仍食粥一碗,食毕,对真达和尚及侍疾的人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i

是夜一时半,由床上起坐,又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就大声念佛三一时十五分,向左右索水洗手,又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罢,即坐在椅于上面,向西方,端身正坐。

三时,妙真和尚来,师乃嘱告:“维持道场,弘扬净土,勿学大派头。”此后即唇徽动而念佛。五时,乃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生西。

弘一大师尝说:“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可见其利生之大,宏愿之广。又观其行谊,尊推以继莲宗诸祖,当之无愧。因其示化于灵严,故又尊为灵严大师。

二、时代背景

师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末民初(一八六一至一九四O)。清朝的盛世为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内洽与武功成就均极辉煌,足媲美于汉、唐,可称之为盛世。乾隆一朝,更被目为盛世的高峰。实际上,自乾隆中期,已开始由盛转衰。嘉庆、道光两朝,更积重难返。政风日坏、军备废弛,财政困难,灾荒频仍,民生日趋艰困,内忧外患,亦日趋严重。到了光绪更是战事累累,清朝老是不战而败,竖起白旗,遂使外国列强遂步侵蚀中国。事实上,时势的变异,任何人也无法遏止,中国闭关自守与强权压制的时代已成过去,在强敌虎视眈眈之下,若无法顺应时势潮流,终将遭到亡国灭种的祸害。有志人士如国父等兴起救国牧民的革命行动,虽然推翻了满清***,但积习已重的气势,在一时间仍无法扭转;生于忧患时代的印光大师更坚信唯有净土法门适应于时代的需要,因之提倡了几项特殊的看法:

㈠注重家庭教育

㈡居家诚敬好修行

㈢深信念佛可治病

㈣因果为世出世间法则

㈠注重家庭教育

现今世道陵夷,礼法坏乱,皆由于家庭无善教所导致,天下不洽,匹夫匹妇,都有责任;假如能从“洽家”着手,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之印光大师曾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曰:教子为洽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

教育的第一关是“家庭”,孩童朝夕与母亲相处在一起,母亲的行止举动和思想,影响孩童非常大,所以女性对于国家社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故吾人从小就必须教导子女实行孝弟忠信、仁爱礼义的道理。使他们教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及轮回。如此,自然能培养出正正当当的国民,事事合乎社会伦理与国家纪律;故说能正人心,挽世道也。

印光大师在全集里提到:

“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实行之方法,先必从事于家庭教育,又须以妇女为主体。盖世有贤母,方有贤子。伊古贤母,从事胎教,钧陶于禀质之初,化育于末生以前,而必期其习与性成也。如周之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阴相其夫,胎教其子,皆女中之圣人,实开周家王业之基。”

周初称为盛世时代,正因有三太的教导;世俗有谚云:“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位贤妻或贤母使然。”可知,家庭教育的重要。

口居家诚敬好修行

印光大师不轻易赞成佛弟子出家,因为现今学佛,甚为方便,不像往昔,非出家则难以听闻佛法修行。清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以前,出家都得经过考试,或者***颁给度牒才能出家,故学佛比较不普遍。时节因缘变化,今天的情景应该是各就本位努力,烬可在家修行,以免出家若不真修,更甚于俗。

自古儒家辟佛,专着眼于出家方面而指为废弃人伦,印光大师则特重于在家修行而强调实践人伦,这项很明显的改进,可以促进儒佛合一的思想,而收化民导圣的实效。这是大师的独特思想,值得我们注意。

印光大师出家前学“儒”,深受其影响,所以在“显示伦常大教”中说:“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

佛法是无一人不应修,亦无一人不能修;只要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扮好角色,则居家诚敬实是好修行。

日深信念佛可治病

印光大师认为:吾人从无始以来所结怨业,莫能悉数,若不念佛,将长却报复,无有了期。由念佛力,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为什么念佛有这么大的效用?一者,佛为一切众生之大慈悲父母,当病发作的时候,能至诚念佛,则当倍生怜悯。二者,念佛的念字,是“今心”所组合的,这个“念”字含有积极的意味,是要把当今一念,安住于万德洪名的“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上,而众生为能感,佛为所应,能所相契合,感应道交,遂得净境。

世人病苦,多属宿生杀业所感,无论任何疾病,若能恳切至诚念“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善根,病自可痊。即令寿尽,死后亦生善道,不至堕落。以上是印光大师所深信的,当身体赢弱之时,息心正念,则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觉悟。使神识不在外奔驰,而归于一处,身体就可以渐渐安康。

在此简略的举出三则念佛感应的事迹:

①江易园念佛愈重病

江易园当校长,因极力教授生徒,致用心过度,得病甚重,中西医俱无效。彼向不知佛,江味农来看,谓医既不效,则不须再医,当至心念佛,即可痊愈。易阂信之,病遂痊愈,此后极力劝人念佛。

②念佛治盲

江易园有一亲戚,年近七十,双目失明,易园劝彼念佛,末至一年,其目复明。

③梦告念佛愈病

民国十二年夏,朱寿观廿五岁,苦病四月,于危笃时,见一僧来临。告曰:“你病勿碍,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痊愈。”寿观乃虔诚高声称念。约有二、三日,家人怪而问其故。遂以梦告,并以慰祖父与母。至十月起来,皮蜕发换,恍然再世人矣。

这几则事迹证明念佛确实可以洽众生病,只要我们信得真,行得诚,无往而不利也。

㈣因果为世出世间法则

国势日危,人民日益困悴于争意气争权力中;天灾人祸相继降作,(从印光大师全集可发现大师致力于救灾济急之工作,因民国十五年至廿四年间,许多地方都发生灾变。)总由不知三世因果。唯欲自利,不顾杀生害命,以及害人之所致也。在嘉言录里剀切说明:

“因果二字,为今日救国救民之正本清源、决定要义。”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权也。”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图。”

所以在幼童时期,就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谆谆训诲,使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无灾难临身。将来立家立业亦有其准则,而不自欺欺人,违背良心,做出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欲挽却运,必须提倡三世因果生死轮回与;戒杀护生吃素念佛。

明因识果为自利利他之要义;素化而行,不怨不尤,才可得到佛法之实益。

三、结论

印光大师所处时代,与今日局势相差无几。大师有先见之明,苦口婆心的教导吾人念佛之重要,指示吾人修净土法门有特别好处,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其他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共同熏修。希望吾人能体念大师的苦心,精进念佛修行,以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摘自《慧炬》290-291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