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平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佛寺僧人(喻进芳) 教育“南北朝平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佛寺僧人(喻进芳)”。南北朝平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佛寺僧人喻进芳《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一从客观上说,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提供了机会,而佛教寺僧也适时地抓住了机会,担当起教育平民大众的任务。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追溯一下中古时期教育的现状和历史。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制度的...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2 浏览
佛教教育之现代意义(韩焕忠) 教育“佛教教育之现代意义(韩焕忠)”。佛教教育之现代意义韩焕忠《觉群》佛教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其它社会现象或深或浅的影响。就现实而言,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佛教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政治保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佛教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便捷的科技手段,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活跃也为佛教教育的实...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0 浏览
慧远佛教教育思想探微(张捷、陈旭远) 教育“慧远佛教教育思想探微(张捷、陈旭远)”。慧远佛教教育思想探微张捷陈旭远《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慧远(334一416)是东晋后期继道安(314一385)后的佛教领袖,是佛教教育走向中国化的关键人物之一。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出身世族仕官家族,13岁随舅父游学洛阳各地,“博览《六经》、尤善《庄》...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0 浏览
论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及其启示(张慧彦、郭彩琴) 教育“论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及其启示(张慧彦、郭彩琴)”。论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及其启示张慧彦∵郭彩琴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古代印度的教育主要是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与婆罗门教育的贵族性相比,佛教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平民性,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一、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社会基础佛教是根植于婆罗门教的宗教,它与印度河流域的土着达...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5 浏览
佛教教育价值取向辨析(净因) 教育“佛教教育价值取向辨析(净因)”。佛教教育价值取向辨析净因《觉群》目前***佛教界已办了五所大学,大陆二十年来也办起了三十八所初、中、高三种不同层次的佛学院,香港僧伽学院即将开学。两岸三地佛教界如此热心办僧伽教育本身足以说明,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佛教教育相当重要,因为今天有什么样的僧教育,明天就有什么形态的佛教。换而言之,今天的佛教...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4 浏览
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五台山普寿寺“3+1”僧伽教育工程模式为例(释如瑞) 教育“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五台山普寿寺“3+1”僧伽教育工程模式为例(释如瑞)”。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五台山普寿寺“3+1”僧伽教育工程模式为例释如瑞《中国民族报》当代社会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实,与佛陀所建立的教法之间,形成了更为明显的契合,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佛教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及主客观环境的挑战,教内外智者纷纷做出敏...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2 浏览
善昭的禅教育思想(闫孟祥) 教育“善昭的禅教育思想(闫孟祥)”。善昭的禅教育思想闫孟祥《晋阳学刊》善昭(947–1024年),山西太原人,俗姓俞,年十四,剃发受具,嗣首山省念禅师,为惠能系第十一代、临济宗第六代祖师。由于其立身严谨,被尊称为“汾州”、“汾阳”,又由于其禅风凌厉,被称为“西河师子”。在中国佛教史上,善昭是一个重要人物,正如有学者说:善昭使“临济由此...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2 浏览
从赕佛到现代佛教教育的跨越——对云南西双版纳佛教教育的思考(岩香宰) 教育“从赕佛到现代佛教教育的跨越——对云南西双版纳佛教教育的思考(岩香宰)”。从赕佛到现代佛教教育的跨越——对云南西双版纳佛教教育的思考岩香宰《中国宗教》傣族社会的早期,原始宗教信仰占有统治地位,后来,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接受了佛教的教规、教义。从此,在很长时间里,傣族的民族教育依附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佛教教育体制。一在传统的佛教教育体制中,佛寺不仅被傣族群...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5 浏览
见贤思齐,培植信心,养育僧才——从虚云和尚说到现代佛教僧源及教育(寂慧) 教育“见贤思齐,培植信心,养育僧才——从虚云和尚说到现代佛教僧源及教育(寂慧)”。见贤思齐,培植信心,养育僧才——从虚云和尚说到现代佛教僧源及教育寂慧《法音》2009年第7期近代影响佛教发展的大德有很多,但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虚云和尚与太虚大师。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虚云和尚则从信、解、行、证的角度,为后之来者留下了宝贵而根本的实践财富,是...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2 浏览
佛教美术中的审美教育(蔡瑞蓉) 教育“佛教美术中的审美教育(蔡瑞蓉)”。佛教美术中的审美教育蔡瑞蓉《雁北师范学院学报》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东传中土,佛教艺术也随之东渐,佛教美术就成为中华美术的重要内容。历代的美术家从佛教美术创作中,深得审美三昧,从中汲取创作营养,产生了像吴道子、曹不兴、陆逵等一大批享誉中华美术史和佛教艺术史的美术大师。其所谓“吴带当风”、“... 教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