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征问其方。文曰:
时、诸天子,闻是语已,得未曾有,心大欢喜!而问之言:“菩萨摩诃萨,云何悔除,一切过恶?”
虽然天鼓已教诲过了,但是他说得并不详尽,所以天子们再次启问。“时、诸天子,闻是语已”,这是那些地狱出来的天子们,听了天鼓的教诲以后,都感觉到“得未曾有,心大欢喜”!心里太高兴了,因为这些话,他们从来也没听说过,那晓得自己,犯有那么多的罪过。当然最令人兴奋的,还是这些罪过有忏悔的方法,且忏悔以后,还有见佛(菩萨)的希望;忏悔以后,才能见到菩萨,这些话从来也没有人为之启示过,所以感到“得未曾有”。“而问之言”;心里面高兴了,提起问题来便发问道:“菩萨摩诃萨,云何悔除一切过恶?”虽然我们听了天鼓的开示,懂得应该忏悔,可是我们都是初发心而已,要怎么修,才能成为菩萨中的大菩萨呢?这些大菩萨们,是怎样来把一切过恶除灭掉的、忏悔掉的呢?请你告诉我好吗?
?3、如法正教。分二:(一)先明发声之因。(二)后正说教诲。今(一)、先明发声之因。文曰:
“天鼓尔时,以菩萨三昧、善根力故,发声告言:”
天鼓对大家讲了不少话,但他是无形无相的,能发声的原因,是从何而来的呢?这话乃是天鼓主动的说明发声的原因。“尔时”,指诸天子向天鼓请问之时,而天鼓回话的当儿。“以菩萨三昧、善根力故”,天鼓发声的力量,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菩萨三昧的善根力量。这菩萨三昧,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共有两种:一是离垢三昧,另一种是无依印三昧。此二种三昧,皆是能使天鼓发声的力量。离垢三昧,乃远尘离垢的地上菩萨所修证的;无依印三昧,是对一切不再起执着。依为执着义,无依就是无执着。对善恶境,没有丝毫的贪染、排拒,像一面明镜一样,乃是一个超凡的境界。三昧此云正受。受为领受,这有喜受、乐受、忧受、苦受、舍受之分,遇美好境界产生喜爱、乐受;遇不可意境,产生忧伤、痛苦之感受。平常的中庸之境,平平淡淡,无所谓苦或乐,即为舍受。无依印三昧,乃不受诸受的正受,菩萨证得离垢三昧以后,才能进而得此三昧。此时的心,如一面明镜,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一切事物,皆清清楚楚照见,但不起分别。可见要得此昧,并非易事,不知要参多深的禅经,供养多少佛,读多少经论,集合这许多的善根才能成就。证得此三昧以后,能够非身现身,无形无相而演说法。这就是修行的成就,只要肯下功夫,努力精进,证此三昧后,便能运用各种神通力量去做佛事。这里天鼓向诸天子说明,能发声就是这个三昧之力,而此三昧力量,所发出的声音,是清净的、正觉的。此段文字,专为说明发声之原因。
(二)、“正说教诲”。分五:一、别观业空。文曰:
“诸天子!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止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菩萨如是,决定明见,无有疑惑。”
这一段经文,是分别的来观察所有罪业、恶业;它的体性是空的,罪业尽舌多得不得了,但并没有实在体性,并非许多罪业,盘踞在我们身上,而忏悔也决不是像搬东西一样,把过恶从身上搬开。修学菩萨行的菩萨们应该知道,“诸业”──所有的善恶业。业字在前面已说过,即身体所有的造作好坏事业的行为,口中所说出的各种是非言语,心中所想出的种种恶念头,都叫作业。它留下来的影响力,驱使我们向四圣道:声闻、缘觉、菩萨、佛;或者六凡道: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诸趣去受生,所以不能小看它。这个地方所指的,是对罪业、恶业而言。“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东、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再加上、下是为十方,表示这些罪业,不从十方来。“而共积集”,这么多罪业都积集起来,好像开大会一样。“止住于心”,住在心里,你不要以为东西太多,心住不下,不会的,业并没有形体。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凡物有形体就有住处,无形体当然没有住处。但它又是无住而无所不在的。那它怎么会有的呢?但从颠倒生,思想一颠倒,妄心就动了,恶业于焉产生。可见一念妄心,就是一个颠倒心。“菩萨如是决定明见,无有疑惑”,菩萨是依照这种见解,来决定明见,弄清楚其真相,不把罪业、恶业,当成是有形的东西来看待。所谓“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融”。罪业这东西,原来并无实体,有如草上露,瓦上霜一样,智慧的光一照,它就消溶于无形了,所以说罪性本空。也只有空,才能忏得掉;若有实体,便无法忏掉。像衣服穿脏一样,洗得掉,假如它本来是用黑纱、青的纱所织成的料子,那你便怎么洗也洗不掉了。这一段经文,就是菩萨如是的别观业空。毫“无有”所“疑惑”的啊!
二、总观四障。文曰:
“诸天子,如我天鼓,说业、说报、说行、说戒、说喜、说安、说诸三昧。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说我、说我所、说众生、说贪、恚、痴,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所。诸所作业,六趣果报,十方推求,悉不可得。”
四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和见障,这一段都把它点出来了。“诸天子”!天鼓再告诉大家:“如我天鼓”,好像我天鼓一样,在这里“说业”障、“说报”障,你们都听到了。这是行者所要修治的对象.也是应忏悔的对象。贪恚痴是烦恼障,我、我所,属见障。而说“行”即是善行,戒是指戒律,能持修善行,则不嫉妒别人;喜即随喜,乃至说安等等,都是对治法门,以善行来对治一切恶行,而且要持戒来止恶,要能随喜别人。菩萨对众生之教化,未信者令信,未安者令安。众生心不安者太多了。禅宗初祖达摩,从西天来到中国,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他一来,就遇着梁武帝问功德的事,对谈不契,从此闭口不语。他有个弟子神光,朝夕侍候他,希望从这位怪人身上,得点佛法利益,但达摩却从不理会。于是神光沉不住气了,有一天,他拿把利刃,将胳臂砍断,手捧肉臂,跪于达摩跟前。师问,何故如此?神光曰:弟子心不安,请师为我安心。师令其拿心来,为他安心。大家注意,这不是平常话,这是在说法,神光不解,真的去找心,但找不到心。第二天早晨,回禀达摩,弟子找不到心。师曰:找不到最好,我已替你把心安了!神光言下大悟!要知道,何以找不到心,就把心安了呢?原来心是无形相的,既然心都找不到,还有什么安不安的呢?知心不可得,所以叫安心。众生最大的不安,就是不明白这道理,是故应为其安心。“说诸三昧”,这是说定,这也是对治心不安的方法。“诸佛菩萨,亦复如此”,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是这种方式,他也说我,说我所,这也是障。等于说业、说报一样。“说众生,说贪恚痴种种诸业”,这是烦恼障,我,我所属见障,种种诸业为业障。“而实无我、无有我所”,一般凡夫知见,总认为身体就是我,身体以外,能占有的东西是我所,而实际上我在那里呢?不妨反观一下,这身体死了以后,就不能动了,我又是什么?我所有的东西呢?更靠不住,这身体是四大五蕴所成,地、水、火、风,那个是我呢?色、受、想、行、识,色是我吗?受、想、行、识是我吗?这么一观,知我是空的。我所有的身外之物,当然也是空的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但身外物带不走,连这臭皮囊也带不了,所以说都是假名。就连众生、贪嗔痴种种诸业,也都是从颠倒妄想而生。把握了此一原则,知道“而实无我”。“诸所作业”,我们所有的一切作为。“六趣果报”,造人业生人道,造天业生天道,造鬼业生鬼道,造地狱业便堕地狱道,这许多林林总总的宇宙万有,一切诸相,“十方推求,悉不可得”。他的本性都是空的,是幻作、幻受的,所以十方推求,“悉”皆“不可”有所“得”啊。
三、别破见惑。有三喻:(1)鼓无生灭随闻喻。文曰:
“诸天子!譬如我声,不生不灭,造恶诸天,不闻余声,唯闻以地狱觉悟之声。一切诸业,亦复如是,非生非灭,随有修集,则受其报。”
这是正说教诲的第三小段经文,旨在“别破见惑”。见惑是烦恼的别名,另有个常和见惑在一起的叫思惑,其区别为:迷于理的烦恼叫见惑,思惑乃迷于事的烦恼,或叫修惑。见惑者妄执偏见,对理论不通,是理性上的烦恼,易产生不正确的观念及思想。思惑则对世间万事万物不清楚,不知其生起的正因,对事相上的不明,易造诸恶业,而令人流转生死。此段的大意,是要把见惑的一切烦恼,分别的说个明白。诸佛出世一大事因缘,就是要开示众生,使能悟入佛知见。先把我们的思想观念弄正确,才能走上正途,摒弃迷昧,走入正觉。在任何一部经里,其中心思想,中心理论,都不出这个大前提。这一品经的中心,也是要研究这个问题。从“依勤诣佛”开始,就在说法,告诉我们怎样了解人生,如何走上解说之道。可说是本品经的主要核心。譬如说要见佛,得先把观念弄正确。诸佛菩萨的受生,是怎样的一个情况。我们畏怎样才能见到诸佛菩萨。要想见诸佛菩萨,先得清净身心。尤其各人心理上,要把其所作恶业忏悔掉,然后以一颗清净心、平等心、深心、广大心,去礼见佛(菩萨)。至于忏悔呢?首应先认识十种顺生死心,和那十种逆生死心。众生若是顺着生死心发展下去,就会在生死道中轮转;若欲离生死道,走向涅盘城,那就得发起逆生死心,要回头转脑,溯流而上,便是返妄归真永出轮回;若顺流而下,便是无穷无尽的生死苦海。十种逆生死心,翻破十种顺生死心,行相如下:(一)正信因果,破一阐提。前面讲过,一阐提性的众生,众恶做尽,久达沉轮,故要以正信因果来翻破他。(二)自愧克责,翻无惭无愧。此种人大雅不拘,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很危险,故要常发惭愧心,自愧克责,目己的妄想,把无惭无愧的心降伏住。(三)怖畏恶道,翻不畏恶道。恶道乃三恶道,要常起怖畏心,大意不得,否则一入三涂,超出无期,痛苦无边,所以要有怖畏心来对治之。(四)不覆瑕疵,翻覆藏过失。有种人自视聪明,他做了坏事,犯了过失,怕人知道,偷偷摸摸的,不肯告诉别人,以为无人知晓,实乃自欺欺人。古时有位叫杨震的学者,他当官时,属下夜里来向他行贿赂,并谓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会没人知,所以他住屋的堂名为四知堂。做了过恶,隐覆不让人知叫覆,这是一种瑕疵,好比美玉上的毛病,欲盖弥彰。佛门中讲究,有罪不用怕,祗要肯忏悔就得清净,老老实实,诚诚恳恳的向佛菩萨披陈,坦白所犯,以对治覆藏过失的心理。(五)断相续心,翻恶心相续。有许多人犯了过错,知所警觉,马上回头,也有的人根本无悔过之意,一味错下去,才有恶心相续,所以应将此种相续心断除掉。(六)发菩提心,对治恶心遍怖。故坏事的人,常起恶心,我们应发菩提心,来警觉自己,转凡成圣的路上走去。(七)修功补过,翻纵恣三业,修功德来弥补过失,这是正确的修行方法。否则,放纵身、口、意三业,满脑子邪恶是非,那是出离不了生死的。(八)守护正法,翻无随喜心。随喜心在学佛者而言,是很重要的,自己固然要做好事,做好人;看到人家有好的表现,也应随喜、赞叹。不可嫉妒,鄙视人家,破坏人家,要守护正法,做人没有随喜的心,是不能修善行的。(九)念十方佛,翻顺恶友心。儒家讲,损者三友,益者三友。不知发心学佛者,常喜与恶友为伍,交坏朋友做坏事,乃恶习使然。交好朋友做好事,则似处处吃亏;而人怕吃眼前亏,就喜欢和光同尘,顺流而下去做坏事。时常做坏事、犯过错,总有一天恶报难逃。故应远离恶友,常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破无明昏暗。刚才讲过罪性本空,此乃前一章,教发心悔过的补充。第一段的经文,亦有发正觉心,翻罪恶心的意思。经中天鼓告诸天子说:菩萨们能知业性本空,不从十方来,其原因是业无自性,由颠倒生、而造恶业受恶报。若造善业则乃智慧生,感受善报,菩萨知此真理,故可免业报苦。此中有个要点,罪性本空,方许忏悔;若罪性不空,便不能忏悔。这双重意义若懂,才不致迷惑。犯了过错,整日心神不宁,或者以为做了就算了,不去管受果报的事,这都是错误的想法。应知虽是罪性本空,但幻作幻受,因果仍是存在,这道理应该弄明白。第二段总观四障中,亦在说明此理。否则罪性本空,何以还有四障?天鼓说业、说报,就是讲的罪业行为与果报呀!还要说戒,来行善止恶以对治之。且要说喜、说安,来随喜、安定之。又诸说三昧,助入禅定,以对治业障、报障。并且诸佛菩萨,也一样在说相同的道理。说我、我所之见障,说贪、恚、痴种种诸业障、烦恼障等。这事相宛然,怎是罪性本空呢?这其中有一点必须知道,虽有种种事相,却是事有理无,幻作幻现。佛法有说理、说理的两面,务必弄清楚。不然方本明明说我,就我所,现在又说而实无我,无我所,可真就要被搞糊涂了。诸所作业,六趣果报,也都是事有理无,相有性无。经云:生死亦幻化,涅盘等虚空。就是事有理无的说明。否则,定性生便不会死,定性死就不会生。因为缘起幻化,才现有生死的假相,这主要在说明何以有业报、生死、烦恼等之观念。
今第三段经文,乃说明诸天子听了上两段话,产生了问题。本来以为业报生死为实有,继而听说业性本空之理后,又以为什么都没有了。如此便要堕断灭见。因此,这段经文,旨在纠正这断灭见。“诸天子,譬如我声”,这是本科中第一个譬喻。“鼓无生无灭”,是随闻喻。天鼓说法,只闻其声,不见形相,故无生灭之相。“造恶诸天,不闻余声,唯闻此地狱觉悟之声”:这里指出,从地狱中蒙毗卢遮那菩萨光照,而超生到兜率天宫的诸天子们,当时在地狱中,别的声音听不到,只听到从菩萨光中,发出的觉悟之声;因说性有,而生灭之相不可得。“一切诸业,亦复如是”,我们所造的善恶业,也是一样。“非生非灭”,性体上看不到,故非生灭。“随有修集,则受其报”,但若造了这些善恶业,还是会受报的。这就是“罪性本空,业果不亡”的道理。千万别说罪性本空,犯过无妨,而尽量做坏事。这是对治拨无因果的大邪见的。所以虽看不到生灭之相,见不到其实在个体,但天鼓声,或一切众生余音,乃至一切诸业,皆同一法理,其感果的功能,都永远存在。凡是有因,必定能感果,这是肯定的。以上为第一个挽救执空性的断见。下面第二个譬喻的设施,为的是要救常见
(2)声无去来喻。文曰:
“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声,于无量劫,不可穷尽,无有间断,若去若来,皆不可得。诸天子!若有去来,则有断、常;一切诸佛,终不演说,有断、常法;除为方便,成熟众生。”
众生的执着,不是执有,就是执空。听说空,便以为空无所有,而落断灭见;听说有,便以为诸法实有,又落于常见。这断、常二见,均属邪见,断灭见固然会给我们带来大灾害,而常见也有大缺点;他认为所有的东西一成不变,佛永远是佛,众生永远是众生。这么一来,人便不容易向上,以为没有成佛的希望了。古来有两句俗话说:“仙家还是仙家做,那有凡夫做仙家?”这种思想就是常见。佛教要破这两种邪见,立中道观,不住常见、不住断见,不着有、不着空。中观论曰:“诸佛说空法,为离于有见。”一切诸佛说空理,如心经说五蕴皆空,仁王经上亦说有十八种空,这些空,都是以否定之法来显真理,而不是空无所有。众生就是把一切看得太认真,处处执着,以为诸法实有,因此人间才有种种纷争,有见戡不破,造下纷争的恶因,给众生带来无穷的生死痛苦。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以二十二年谈般若,其内容全在谈空。法华经所谓二十年除粪,到最后是毕竟空,何故说这许多空呢?因为众生执情太重,是障碍成佛最大的阻力,所以诸佛出世,一成道就说:“大地众生,莫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太牢固,而使佛性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是非常有价值的,人人都拥有它,这是一个成佛的心。佛性平等,六道众生不差一丝一毫,大家都有神通妙用,无量功德。却因为妄想执着太多,而不起作用,不能证得。所以要以空理、空性,来戡破妄想,告诉我们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幻化的,不实在的。然而这道理,并非一说大家就懂,就能接受。因此佛陀要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说般若,以遣执情!佛对众生如此谈空说有,无非是为引导众生,入于中道。但是,诸天子听了前面说罪性本空后,又说业果不亡,便以为是有两个道理:一个是有的,常的;一个是无的,断的。为了纠正其两种偏见,所以要这段经文。天鼓再一次招呼诸天子说:“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声,于无量劫,不可穷尽,无有间断”。这就是以第二个譬喻,来显示法性真理,如天鼓的音声,是个理性,是诸佛所要说的性空真理,此真理是永远存在的,他无量来不可穷尽,无有间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法性理体,“若来若去,皆不可得”,它无来去之相故。你如果想在真理上找来去之相,那是找不到的。真理是诸法性体,普遍存在,无生灭去来之相。我们应该肯定这个道理,理性上是空无一物的,而事相上虽有也是幻化的;故事相上也找不到不变的实体,它是即相即性的,事在理就在。因而经文说皆不可得。“诸天子!若有去来,则有断、常”,为什么真理没去来之相呢?假如它有去来之相,就有断、常两种理论存在了,“去”而不来即断见;“来”而不去是常见。犯了断灭见,认为什么都空了,便无恶不作;有了常见,认为一切即永恒,没有转凡成圣的希望,这两种都是过失。若真理上有去来相,则有断、常,那就不是真理了,所以说无去来相。“一切诸佛,终不演说,有断常法”,一切诸佛所说的真理,是非断非常的中道法,不来也不去,不生亦不灭,不有也不无,不断亦不常,这即中观论的八不中道思想。今此大经中似乎是有常有断,但那是方便,不是真实。今此华严圆教,乃佛陀所说全部真理,不会有断常、去来、有无等对待法的,是唯一中道。千万莫以为毕竟空,就一切皆空无所有,或认为结果存在还是有的,是常的。实际的,万法缘生,事有理无,不常不断,中道的真理我们应认清。“除为方便,成熟众生”,这么深的理论,要使众生马生接受,是不太可能的,除非上根利智,善根深厚的大心众生,可以顿悟契入。普通的凡夫众生,你要引导他悟入佛道,都得以权巧方便,慢慢教化,令他善根成熟。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法华经上有化城之喻,便是这个道理。化城祗是佛道的中途站,不是目的地。但最后还是要开权显实。所以说除为方便,成熟众生。这里所说声无去来的譬喻,也是开显佛陀本怀的意思。向下这一段譬喻,乃在补救说了中道,不来不去之理以后,到底业报的存在,又是怎么回事呢?
(3)鼓声随心喻。文曰:
“诸天子!譬如我声,于无量世界,随众生心,皆使得闻,一切诸佛,亦复如是,随众生心,悉令得见。”
这是本科第三个譬喻。譬如我天鼓的声音,它是随心所现的。你们诸天子应该知道,在无量世界里面,我这天鼓之声,如有众生得度缘具,它就“随众生心,皆使得闻”,只要有众生希望听到我的声音,我此音声也就能随时给他听到。有感就有应,这是法性普遍于一切法界的道。“一切诸佛,亦复如是”,一切诸佛的示现,也是这个样子。“随众生心,悉令得见”,祗要你想见佛,你心里有佛,马上就能见到佛,此即万法唯心之理,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对于业果存在的问题,由此可以解决。佛教的理论重心,就是生死、涅盘,等于空花水月,不要把它当作是实在的,一切都是因缘幻起,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懂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再于幻有、缘生诸法上,妄起分别执着了。
以上一路来,讨论有关业报、生死、我、我所,及理性的断、常、中道等诸多问题,我们应该都懂了,但是业报在我们心理上幻现,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向下再举两个譬喻,来加以补充说明:
四、对业观报。有二喻:(1)镜像体虚喻。文曰:
“诸天子!如有颇梨镜,名为能照,清净鉴彻,与十世界,其量正等;无量无边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一切众生,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于中现。诸天子!于汝意云何?彼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去否?答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业果报,无来去处。”
“颇梨”:此为古译,实即玻璃。这是一个譬喻,就好像有一面大玻璃镜,他的名字叫做“能照”。“清净鉴彻”,镜子很干净,能够彻照一切。鉴者照也,彻者一切透彻,无论什么东西,它都能照得清清楚楚。“与十世界,其量正等”,十世界乃十佛刹彻尘数世界,这镜子与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一样大小,故曰其量正等。“无量无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究有多大?无量无边,镜亦如是。“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一切众生,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于中现”,此大镜子它能照物,一切国土中一切的山河大地,一切众生,以及众生道中的地狱众生、饿鬼众生、畜生等等,所有影像,都于中现。这是第一个譬喻,再来合法,“诸天子!于汝意云何?彼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中去不?”各位天子啊!在你们意下以为怎么样呢?那许多影像,你可不可说它是来到这镜子里,或从这镜子中跑出去呢?“答言:不可!”,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说:不可以的、不可能的。“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即然肯定说一切影像,不是从外边来到镜子,也不是从镜子出去的,镜子的大小又如虚空一样,那这些影像又从那儿来,往那儿去呢?可知是无去来相的。诸天子呀!一切善业、恶业,也是这样的,“虽能出生诸业果报”,虽然能够从众生所造的诸业产生果报,善业产生善报,恶业产生恶报,这是无疑的,但这不过是事相上许可它的存在,其实是一“无来去处”的。如果要找它的来去相,肯定是不可得的。现象界的一切就是果报,一切果报的显现,由于有业因,我们受果报从那个业因来,那个业因去;从那个地方来,向那个地方去,都是没有办法看到的,完全是那业因的影响力所感招,而不是有具体的东西可见的,所以说无来去相。一切都是妄心的幻现,等于镜子照物一样,有东西来了他就照,东西去了就没了。这是第一个譬喻。
(2)幻师惑眼喻。文曰:
“诸天子!譬如幻师,幻惑人眼,当知诸业,亦复如是。”
幻师,就是魔术师,以变魔术取乐众人的人。“幻惑人眼”,他擅长以技巧,能不动声色,无中生有,幻化出许多东西,活灵活现,取乐于人。不明究里的人,便往往被他迷惑了。要知道,业来感果,也是一样。是一种幻现,妄心的幻现,没有实体可得,你若当真,那就被它迷惑了。以上两个譬喻,都在说明业果幻现,这也是本经对于业果的看法。到此,正说教诲的重心已经讲完。
五、总结忏益。文曰:
“若如是知,是真实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
这第五小段经文,是“总结忏益。”说明忏悔以后,得到的利益。我们要忏悔罪恶业,首先要认识业报的理论,业报的理论弄清楚了,然后依法熏修,才是真实的忏悔,所以说如是知。如是知,也叫如实知,如实知,就是如其实际理体之知。简言之,就是真知。不是肤浅的知。天台宗有所谓十如是之说,即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能够通彻的知其然,及知其所以然,才是真实的忏悔,一切罪业也就能全部清净了。普贤观经有首偈曰:“一切业障海,但从妄想生;若要忏悔者,端坐念实相”。这首偈,可以拿来说明本段经文。“一切业障海”,众生业障深重,这是常听说的,且被大家所肯定的一句话。古人说:“业不重,不生娑婆。”这说明了,凡到娑婆世界来受生的,其业障深重,如海一样的深广无边。“但从妄想生”,其业障虽多,但不是实在的,是从妄想所生起的,妄念幻现,妄想颠倒所生。“若要忏悔者”,如果要想把这些业障忏悔掉的话,应常“端坐念实相”,也就是坐下来,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想,反观内心的实现,实相无相,而又无所不相,所以叫实相。这是很玄的道理,在我们内心,一念不动的时候,心性的本体显现的当下叫实相。现在动的时候就是妄想。如同水与波,风平浪静时,即水的实相。心理上许多妄想妄念停息下来,才能见到心性的实相。心性的实相没有实体,没有真,没有妄,没有业也没有报,能这样了知,抓住心源,业障就忏悔掉了。这么说来,罪性本空我们承认,业果不亡也要承认,业性尽管是空的,业果并不是没有的,有业还是要受报,虽是幻作,但仍要幻受。此处再来研究一下,既然有业一定要受报,又何必忏悔呢?且已经有了业一定要受报,那修行又有什么用呢?要知道,这忏悔的作用和功德,是很大的,因为发心忏悔之时,你已不可能再造业,恶业资源就切断了,这是第一作用。第二个功德作用,是当你发心忏悔时,已开始修善业,善业力增强,恶业力就灭轻了。这善恶二业,是互相消长的,如同天平一般,慢慢的善业的力量越多越强,恶业的力业就越小越弱了,乃至不发生作用。到这个程度,就是受报,也很轻微了。佛教不许可把因果观念破坏,所以三乘教理说:释迦佛也要遭金枪、马麦之报。释迦佛曾经为了救世,而受到人家伤害,也曾接受一个国王的邀请,带着弟子去接受供养,共到其国度里安居,结果国王把此事忘了;佛陀和一大群弟子们,被下人安排在一个马厩旁边居住,没有饭吃,由马夫发心供养,每天把喂马的食料,拿出一部分来,煮饭供养他们,如此经过了三个月的安居期。这是佛说马麦的故事,说明众生有业就得受报,就连佛陀也不能破坏因果。又有位禅师,人家问他,悟道以后,还落不落因果?他未经思索,脱口而说不落因果。因而受了五百世野狐身之报,这是因为不落因果这句话,破坏了因果定律之故。后来遇到明师,求其超度,明师告以不昧因果,野狐当下警悟,获得解脱。不昧着,不抹煞也。可见这因果观念,我们是要异常小心的。有些人不信有来世,拨无因果,这是很可怕的见解,这也就是见惑。有关这见惑、思惑的断证问题,也顺便在此一提。依小乘教来说,初果罗汉断八十八使见惑,这见惑烦恼力量很猛、很强,容易犯,但也容易断。只要接受善知识的纠正,马上就可改正过来,故当他接受佛法正理以后,便可马上断除,而证初果。思惑就较难断,小乘圣者于断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证二果,以后逐渐修至四果阿罗汉时断尽。故说“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大乘见惑于登初地时就顿断了,思惑则要一地地的慢慢断除,至等觉后心,用金刚智喻定,断除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方告断尽,进登妙觉圆成佛果。所以,八识规矩颂说:“分别二障极喜无,俱生二障地地除”。这些心理上的烦恼障,学者在修忏悔的时候,是必需要掌握它的理论重点的。
本段科文是从广辨当中的“广闻法益”科而来。其内容分为六科。前段较长的经文,是第五科“依劝诣佛”,这里“见闻益深”,是在说明听完了佛法以后,不是空谈,也不是空坐,而是能得到很深很多的利益,只是要能听闻佛法,见到诸佛,则利益是无边的。这里所说的“余众益”和“当机益”,是说有两种人,一是从地狱里面,蒙光照耀而上兜率天宫的这些诸天子,他们在这一品经中属当机众,可说这品经文,是专为他们说的;但兜率天宫里面,还有其他六欲天的天子、天女们,他们也听到了佛法,得到了利益。现在,我们先把这些余众所获的法益说一说,然后再说当机众们所得之益。
第六、见闻益深。分二:(1)先明余众益。(2)后辨当机益。今先,文曰:
“说此法时,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兜率陀天诸天子,得无生法忍,无量不思议阿僧只,六欲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发于无上菩提之意。”
正当天鼓为诸天子,说完了这些忏悔业障的大法真理的时候,“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尘数世界中”,这都是些大数目字,那由他国语翻亿,在这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一亿个、十亿、百亿、千亿、万亿、一百千亿的佛刹微尘数,无法计算清楚有多少的;这许多佛刹尘数世界中,所有的“兜率陀天子”们,(每个世界中都有兜率陀天,也都有天子。)在听完了业果循环,及依法忏悔,得福生天等大法后,各皆获得“无生法忍”的成就。无生法忍,生是破除了人我见所得的智慧;法是破除了法我见所得的智慧,对于这种智慧能认定不疑,坚信不移,是为忍。可说这些天子们都得到了二空智,证得了二空理,这是个很大的成就,很大的利益。“无量不思议阿僧只六欲诸天子”,在会诸天子当中,除了兜率陀天子以外,还有许多六欲天的诸天子们,兜率陀也是六欲天之一,但以善根深厚,故皆获得无生法忍,其他诸天子,仅能依法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他们此时都已知道了学佛的好处,更知道了生死的根源在业,造业一定要受报等佛法真理。所以要立志修出世道,知道要了脱生死的话,首先要发菩提心。天子闻法后,天女也不落后,所以另外那些“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发于无上菩提之意”。一切的天女,是从四天王天开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欲天中所有的天女。本来他们都以天女身享乐,此时也都舍弃了女身,而现丈夫相,发起菩提心来学佛。法华经上说:女身有五种障妨碍学佛: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所以舍女身,现丈夫相学佛,很快可以证果,同时他们也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些都是余众所获闻法利的情形。这中间有个问题,天鼓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对从地狱出的天子说法,何以有如此多的其他世界众生获利呢?这个奥妙我们也应该要明白,前面经文曾说:“菩萨摩诃萨,入离垢三昧亦复如是,非眼所见,而能处处示现受生。”又说“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见,而能出声”。天鼓能出声,但看不到其形相,菩萨能处处受生,我们也看不到,这就是菩萨的三昧力量,能使余众受益的原因。同时天鼓音,是法性之声,无方所,亦无边际,那是能普闻一切世界的圆音,故此界说法,能令他方世界众生普皆蒙益。
(2)后辨当机益,分二:(一)先一重益。(二)展转益。先中二:初得法益。后见佛益。今初。文曰:
“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故。”
佛每说一部经,都有几种不同身份的听众,一、是常随众,就是时常跟随世尊,游化人间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不管讲什么经,他们都会在座,因时常跟随,所以叫常随众。二、是当机众,一部经专为某人而说,或为某部份的人而说,这特定的对象,就是当机众。三、是影响众,这类听众,本来对此一经所要说的道理,早已明白,但为利益大众起见,仍然很热心的来听法,目的是,为了庄严道场,影响大家发心来听法。假如一个道场,听经的人不多,冷冷清清的,那就表示佛法不兴隆;反之,人众济济,才是道场兴隆的现象。而这些并非佛本身的问题,也不是说法者的问题,这就在于护法者的责任了。我们参加了一个团体,就希望这个团体好,用种种方法爱护这个团体。信仰宗教也是一样,既然信了佛教,就希望佛法兴隆,这类听众,即基于此一原因,发心来听经的。另有一种为发起众,就是为首代表请法的一众,如金刚经上的须提请法,佛陀要说法了,有时放光现瑞,或是做任何表示,弟子们有了反应,便顶礼请求世尊说法,这叫发起众。可以一人请法,也可以多人共同请法。佛法世说法时,便把听众,分有这许多种类,而且都有功德,尤其是当机众,一部经听下来,他会有很大的收获。阿难***,在听了楞严经以后,虽在听经的当时,受了很多委曲,甚至被佛陀呵斥,然而他听了以后,魔障消除,慧眼顿开,这就是听经的好处。不管是常随众也好,影响众也好,在尚未证果以前,我们都还是要时常听经、闻法,才能增长智慧,做自利利人的工作。在菩萨戒本中说:菩萨戒弟子,如果四十华里以内,有法师在讲经而不去听,也算是犯戒的。此乃用限制,来鼓励弟子们学法。佛陀真正说来,千言万语,千经万论,只为两件大事:一是要弟子们修福德,二是要大家修智慧,福慧修圆满了,就可以成佛!因而佛陀有一圣号,叫“两足尊”,就是福足、慧足的意思。假如你不听经,便不知这道理,修行便不得要领,所以这里特别指出,听经闻法的功德、利益和重要性!
前面说过,这品经文,主要在说明,诸天子接受了天鼓的劝诫,到毗卢遮那菩萨座前去求见、供养,去听闻佛法的辗转过程,诸天子依照天鼓的指示:“若要见佛,先要忏悔”。不能以一个肮脏的烦恼心;或有所得的凡俗心去见佛(菩萨),把多生多世的罪业忏悔了以后,身心清净,才能真正见到佛(菩萨)。前面的这几段经文,都是在说明这一点。诸天子接了教诫,发起了大心,以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数的身、口、意三业,把无始以来的罪业、恶业、烦恼障、所知障等业障都忏除了,具备了见佛(菩萨)的条件,也就是闻法的利益。这法虽非毗卢遮那如来所亲说,但借天鼓说的这些教诫,就是佛法。诸天子接受劝诱、教诫,依法忏悔,这过程中已获得了很重要的佛法,也得到了甚深的利益!虽然文中没有说他们已见到佛,而实际上他们已从天鼓声中,听受了佛法,所以这一科,叫见闻益深。前面已讲过余众获益的情形,这里再来说明当机众的获益经过。
这里的当机众,就是旨从地狱中,因蒙佛光照,而上升兜率陀天的诸天子们而言。
这段经文,在华严疏钞中,清凉国师对它有意见,认为本品并无谈及广大回向,而且是因为听了普贤菩萨广大回向的道理,使诸天子得证十地,获诸力庄严三昧,因为本品前文,未言十地及诸力庄严等,今忽牒前,令人有突如其来的感觉。在此我们要如何来通过这段经文呢?澄祖以为应言:“闻说普贤广大回向故,便证得十地,获诸力庄严三昧。上句得位,下句成行,分得十力,为庄严故”。一以为,欲疏此义,应自回向义释之。良以菩萨修十回向时,是经过十住、十行等,二十个位子之间的事修而成。自从十信满心以后,进入十住,正式成为一个坚强的佛教学者,然后依法修行,经过二十个位子的自修,进入十回向位。华严经上说:十回向的菩萨,此时已不纯粹是为了自利,他一方面进修更深的佛法,一方面分出道力普利众生,把修学的成果扩大,这即回向的意义。所以这个地方,可以说并非突如其来。在前面天鼓的诸多教诫里面,可知也有普贤菩萨自利利他的开示法门在内,虽没在文字上明显的标示出来,但当知“得十地故”这句话,若不经十回向的修行阶位,是不能到达十地的。不过在天鼓教诲的这些过程中,已具足信、住、行、向这些层次阶位了。这就是华严圆融的地方,而普贤在本经来说,乃表圆满因行,故于此可知广大回向,亦即圆满因行之义。现在,这些天子们,因听了天鼓说法,生到兜率内院,其修行阶位,已是“得十地故”的阶位,并已得诸力庄严三昧,“力”-佛果上的十力。佛果上有十力智,如: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等,这是佛果上的力量,不共于菩萨或二乘,但在华严教而言,地上菩萨就有此力了。所以这里说获诸力庄三昧,这庄严三昧,是由种种道力所得之智慧显发,登地以后,能见真理,证法身。十地以后,等觉后心,以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即位登妙觉,圆满成佛。所以证入十地,已得此庄严三昧,因而这段经文可以交待。
1.后见佛益,分三:初明见佛因。文曰:
“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障故”
诸天子的这种见佛之因,怎么种下去的呢?就是前面天鼓的教诫,说悔除一切烦恼障、业障、报障、见障。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悔除一切诸重障故。这就是诸天子能见佛的正因。所以这里说“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障故”。“众生数”,是怎样一个数字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佛法有四种无尽:一、虚空无尽;二、众生无尽;三、众生业无尽;四、众生烦恼无尽。这在普贤行愿品里可以看到,十大愿中,每个愿都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和众生烦恼都不能尽,所以普贤的愿行亦无穷尽!可见这清净三业,是无尽数的,有一众生就有一清净三业,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清净三业,以此无尽数的众生清净三业,来悔除一切诸重障,然后方能见佛。也唯有悔除了这些障我菩提道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见障以后,才能真正见到佛。华严经有偈曰:“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趣,净心所向皆无碍。”意即假如有人想要了解诸佛的境界,首先要把心意弄干净,一点一丝的烦恼,都不能存在,好像万里晴空般的干净深邃无碍。所有一切心中的妄想,及诸趣果报,无论好坏都要远离,使心里坦荡荡,无挡无碍,才能见佛。能见佛的原因和意义大抵如此。
2.正明见佛。文曰:
“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趺坐,放大光明,彼诸菩萨,一一随好,放众生数等光明。彼光明中,有众生数等诸佛,结跏趺坐,随众生心,而为说法。而犹未现,离垢三昧,少分之力”
上来已以众生数的清净三业,认真而诚恳的忏悔,所以马上见到这许多瑞相,“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这是大数目字,无法计算,“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什么菩萨在这朵朵莲华上结跏趺坐呢?就是毗卢遮那菩萨。“跏趺坐”此是印度语,译成中文有二义:一、叫降魔;二、为吉祥。降魔坐法把左脚跏在右陛上,左手亦放在右手上;吉祥坐法则相反,右脚跏在左陛上,右手亦放在左手上。我们的佛像,大部采用吉祥跏趺坐;也有结降魔坐的,此种坐法能使天魔外道不敢惊扰,但莲社万佛殿的这些佛像,属二者兼有,既吉祥又降魔。这里说菩萨都在莲华上结跏趺坐,“放大光明”:这所放的光明,为跏趺坐上佛脚所放之光。“彼诸菩萨一一随好,放众生数等光明”,这些光明代表智慧,菩萨有了高度修养,证得高度智慧,所以一一随好中,皆放光明。“彼光明中,有众生数等诸佛,结跏趺坐”,我们唱阿弥陀佛赞时说:“光中化佛无数亿。”可做这里的注解。菩萨光中现了佛,佛的光中现菩萨,这即光光明照,主伴圆融。这里说菩萨光明中有众生数的诸佛,我们常听说心净国土净,在佛菩萨的境界看来,一切众生实皆佛也。“随众生心,而为说法”,众生喜欢听什么法,佛就为他说什么法,观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菩萨都是很慈悲的,具有大智慧之力用,能随众生意而为说法。同时,佛是以圆音说法,他每说一法,都能令所有听者,感觉是在为他而说。天人听了是在为天人说法,世人听了是在为世人说法,大知识者听了是大学问,没知识的人听了,认为很有道理,这就是佛说法辩才的巧妙。我们现在虽福报薄,无法一闻千悟,也不能有佛那种能力。但也不用气馁,今于佛法中种善根,将来还是会有希望。就像这些地狱众生,得佛光注照,马上超生天上。但诸位应知,这不是偶然的,他们过去对佛法都曾下过一番功夫,有过一番修行的。只差一点,就是对一乘圆教,没有能够接受,甚至起了毁谤,而堕到地狱去的;然由于根基深厚,所以时机成熟时,能蒙光顿超,这就是证明。这些众生福报,感得诸佛随其心意而为说法,令人看来是个不可思议的胜境。然经文曰:“而犹未现,离垢三昧,少分之力”。我们前面说过,菩萨入了离垢三昧,能处处示现受生,也说过证得离垢三昧的人,已能了生脱死,这在小乘为阿罗汉;大乘教判,则属八地以上的菩萨,离了分段生死,其功德力是无量无边的。华严经说:不可说不可说转,诸天子虽证到十地,但还不圆满,还不能现离垢三昧少分之力;若此离垢三昧,全部力量现出来,那境界就不是我们这陋劣的心力,所可想像的了。这是见佛不可思议的地方。
3.敬心兴供。文曰:
“尔时、彼诸天子,以上众华,复于身上,一一毛孔,化作众生数等众妙华云,供养毗卢遮那如来;持以散佛,一切皆于佛身上住。”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诸天子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踊跃欢喜!好不容易见到这许多佛、菩萨,又听到诸佛说法,令他们心开意解,这是多大的福报,多大的幸运啊?所以大家都喜不自胜!故很恭敬地来献供养。“以上众华”就是天子们听了天鼓教示,准了许多供具,要去见佛而未见到时,所准备的那些上等妙花,当然尚有许多香、宝盖等,这里举华来代表一切。但虽有这么多供品还感到不够,“复于身上,一一毛孔,化作众生数等妙华云”,这是由于所见的佛,有众生数那么多,而前所准备的一万华云、一万香云……乃至一万歌赞云等,当然以有数的供品,要来供养无数的佛,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要于每一天子的身上,一一毛孔里,再发出众生数的众妙华云。这是奇迹,是神通作用。“化”,无中生有叫做化,为什么诸天子们的毛孔能化供具呢?这在华严,就是事事无碍法界,事和事本是有碍的,水是水,火是火,水火不能相容;冰是冰,炭是炭,冰和炭碰在一起,定有一个不能存在,不是冰被炭溶了,就是炭被冰灭了。但事事相容,这是就理上来讲,因为一切法都是缘起法,既是缘起法,同一理性,当然能够无碍。由此会之,便能入理。若我们亲证此理,我们也可以化出种种香花云的。可惜!今天我们只能依如来圣教量来说说。再说以花供佛,除了美化环境,庄严道场外,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花和果的因果关系,供花代表修因,因修满了就有结果,结果就代表成佛。以香供佛亦有道理,香代表德行,刘禹锡的陋室铭有句话说:“唯吾德馨”。虽然他居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为大家来拜访他的道德,仰慕他的学问。佛教里有五种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此乃诸佛的五分法身香;烧香供佛为修德性,修德性要向佛菩萨看齐,冀能证得五分法身。“持以散佛”,在印度的习俗,他们惯于把花散于佛身及佛四周,这里天子们,也拿这些花持散于佛;一方面供养佛,一方面肯定自己的心得。“一切皆于佛身上住”;这些供养具-花、香、幡、盖等,都住于佛身上。此中有一问题,即一佛身上如何能住那么多的诸供养具呢?要知道,佛以法界为身,所以这些花散于空中、地上,也就等于散在佛身上,不可单指为住于某一尊佛身上而已。以上为明第一重益。
(二)辗转益,分二:1闻香益-内分法、喻、合。2见盖益。今1。文曰:
“其诸香云,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安乐。譬如比丘,入第四禅,一切业障,皆得肖灭。若有闻者,彼诸众生,于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万分行者,二万一千,了知如是,悉是虚妄;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
辗转益,就是从一种利益上,辗转成为很多的利益,一重益是总数,辗转益,就是分别的详明闻香益、见盖益,乃至由其他方面所得之益。其能获益的脉络,我们也应追寻一下。本品经的起源,在于毗卢遮那如来,于随好中放大光明,名为炽盛,有七百万阿僧只光明而为眷属。如来告诉宝手菩萨,在他当菩萨时,于兜率天宫中,常放如是光明,叫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令诸世界众生,遇光息苦,而得十种清净眼、耳、鼻、舌、身、意。本品上承十身相海品,从大人相产生随好光明功德品,再由佛身各种随好上,放出无数光明来,利益众生。经上说:从足下放随好光,这是以最下一种光明产生无量功德来比况;若放出多重光明来的话,那不可思议威德胜力,就更伟大了。这一重光放出来,不但地狱众生,息苦生天,而且在天鼓的教诏、美透过程中,虽不是毗卢遮那如来亲自向他们说法,而事实上,他们已经听闻了全部佛法。所以能获得许多利益,这在上面已讲过。地狱天子所得的利益,除了前面总说的利益外,这里更要一一详明,他们从各方面所得到的利益。
“其诸香云”:这是辗转利益中的第一小段,叫“闻香益”。诸香云指他们准备的供养具之一,这些香,因为是无量数的,所以分不开,形成云朵一般。“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化出的这些供具,是无计数的。而要供养的如来,又是充满于法界的。所以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如下雨般的散布,(这里的“雨”字当动词讲,有散洒的意思。),供养众生数等佛刹微尘数诸佛。供养佛,众生也会沾光,所以向下说“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安乐。”在这无量数世界中的众生,若有善根,能得接解到这些供养佛的香具,其身就可得到安乐。这一小段是法的说明。向下有段譬喻,要来解说安乐的情形:“譬如比丘,入第四禅,一切业障,皆得消灭。”由这句话可知,众生嗅到这香气,及闻到这香味,所得利益之超脱,譬如比丘修四禅八定,所得的轻安一样。“比丘”是佛的出家二众弟子中的男众弟子。“第四禅”为色界天之第四禅天,舍念清净地。佛经中把三界划为九地,我们现在所居的这世界,是欲的五趣杂居地,又名凡圣同居士,因为这现实的世界中,有凡、有圣,五趣乃六道的浓缩,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若加修罗,则作六道。但事实上,因为五趣中,都有恶心的修罗趣众生,所以说五趣。在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天的离生喜乐地,二禅天的定生喜乐地,三禅天的离喜妙乐地,及四禅天的舍念清净地。色界天人初修禅定,已远离了情欲身,所以叫离生,得到禅定之喜乐。第二禅天定功深了,叫定生喜乐地。第三禅天则粗的喜感已没了,进入更微细的妙乐享受,叫离喜妙乐地。第四禅天的功夫更上一层,不但前二禅的喜受没了,就连第三禅的禅乐妙味也舍掉了,所以叫舍念清净地。可说已无这些心理上的负担,此时的精神一片宁静,一点念头也没有了,这在佛学术语上称为轻安。修禅定或念佛,心上一念不生,试试看,时的精神纯属一片解脱境界,和虚空溶成一体,其中滋味,真不足为外人道。现在这些蒙身受到香雨的众生,便能得到如比丘修四禅的安乐。当然,上面还有无色界中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不是本处所要研究的,且略之。修得四禅者,是否一切业障尽灭了呢?还没有,若都灭尽那就成佛了。第四禅的定功,只有伏住烦恼而已,如石头压青草,虽暂时不生,但一旦将石头移开,遇大阳光、空气、水等助发机缘,它仍会再生长起来。所以四禅天的禅定功夫,只把烦伏住而已。前面说过,“若要忏悔者,端坐念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融。”这是理忏。我们多生多劫以来的罪业,除了在佛前依法薰修,仰仗佛菩萨慈光,消除业障外,就是要理忏的功夫,坐下来,不念佛,不念法,不念经,甚至不要香花灯烛等供俱,只念实相,实相无相,用心念无相。若真正念到无相的功夫,也就是这舍念清净的功夫了。此时的罪业犹如草上霜,叶上露,只要慧日一照,便能消除掉了。理忏是如此,事忏则要一步步来,千万别以为到了四禅天,一切妄念舍离了,不必再修了。应知舍念乃是暂时不再造业而已。向下是合法,也分两段说明,一、显所灭;二、明能灭。第一、所灭的就是烦恼。灭去烦恼,净其善根,就是利益。“若有闻者……等分行者,二万一千。”这一段经文,在说明八万四千烦恼,为所灭的对象。其算法如下,经说:贪、嗔、痴和三毒等分,各有二万一千。细分之,则众生根本烦恼有十个(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每一烦恼里面,又各具十烦恼,十十计为一百。以三界来分应为九品,此中上三品最重,故占三分,中品及下品较轻,各占一分,成为五分,再乘一百而为五百,五百再分内五尘(眼、耳、鼻、舌、身)和外五尘(色、声、香、味、触)而成五千,这五千烦恼再迷于四谛而成两万,加上内外五尘本之百烦恼而成一千,所以合为两万一千,乘以贪、嗔、痴、及等分,而成八万四千之数。
以上这是烦恼累积的数目字,是印度人比喻烦恼很多很多的意思。在‘华严疏钞’里面,这八万四千的烦恼,都由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又加迷了内外五尘而发展起来的。这许多烦恼,障碍修道,所以要对治。第二说明能灭:“了知如是,悉是虚妄。”烦恼虽多,但我们应该知道,那都是妄心幻现的,它无实在的体性。“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这是说,若能确实知道此理,那得益可就大了。“香幢云”表高显,“自在”表无挂碍,“光明”表示他的智慧,“清净”乃表脱离一切烦恼,此中共含有四种功德,可见这善根之不同凡响。“幢”就是古时庙前竖立的高柱子,上挂着丝帛之类所成的长幡,和庄严的彩带,这幢又叫刹竿,让人老远就可看到佛寺,因曰高显。其作用有二:一者、标示,引导众生走向佛门;二者、降魔;魔和佛始终对立,佛强了魔便消声匿迹;要是魔强了,佛法不易推展。所以要竖立刹竿以制魔。考究的还在幢上安宝珠,夜晚会放光。如今这种庄严事,却被外教学去了。如回教寺就有竖幢,基督教则把他们的教堂屋顶,建得特别高,佛教本身反而少见了。此处是说明众生闻了供佛的香气以后,能获得此四种功德,所成就的善根。这香幢所显示的自在、光明、清净、善根,是属于第九地菩萨的善根。
?2见盖益,分二:先正明得益。后明摄化转益。今先,文曰:
“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一清净金网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
这是属辗转益的第二科,见盖益。这里面也分两科:现在是第一小科,正明得益。见盖所得益,为实报庄严之利益。听经闻法,依理进修,自然能得法益。从地狱出来的诸天子们,从天鼓声中闻法,依教奉行,忏悔诸障,然后再见佛,供佛,此即依法修行。在华严经中,讲究的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说: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洹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些都是修行的德目,虽本品没有一一列出来,但有兴供,有忏悔业障,还有广大回向,可说他已概括了一切。尤其本品经文的重心,是在忏悔,因为忏悔业障,是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罪业若未忏除,福智无由产生。佛子们经过顺、逆十种心的翻转磨莹以后,返本还源,因而化现诸供养具,供养佛、菩萨,也能得到各种法益。这是因为环境把我们带向光明的、清净的、完全脱离烦恼的境界中去的结果。闻香能得有如四禅比丘的轻安自在,见盖则更能“得到一清净金网转轮王的善根”的利益。转轮王又叫转轮圣王,佛经上说:有四种轮王-金轮王、银轮王、铁轮王。铁轮王喻十信菩萨,能感此身来摄化世界;十住菩萨感铜轮王,十行菩萨作银轮王,十回向菩萨为金轮王。但这里金网转轮王,应指十地菩萨位,因为以下经文说:“遇其光明,必获菩萨第十地位。”六十华严译为“白净宝轮王”。而叫“清净金网轮王”者,依璎珞经说:初地以上的菩萨,现身为转轮圣王,金、银、铜、铁四种轮王,而以琉璃宝轮王称之,并以宝数增加,来区别其地位。如初地是七宝轮王,二地……八地依次列增至十三宝轮王,每一地增加一种、或二种宝,到八地便不再增加了。‘六十华严’译为白净宝轮王似较恰当。这里称金网,乃形容宝饰之多,网就是帝释天宫的帝网,显重重无尽之义。华严经常以因陀罗网,和摩尼珠宝网,来形容重重又重重,无尽又无尽。若有众生,于毗卢遮那菩萨道场中,见到这些宝盖,就能得到一恒河沙数,十地身分的宝轮王善根;这十地位若依事修,得经过二阿僧只劫劫以上的修行,才可到达。进一步就是等觉位,而将要成佛道了。因知此善根之深厚,且不但只是一个十地之善根,而且是一恒河沙数个的十地善根,更不可思议!一个人见到所得利益,已是如此之多,若由他转化,影响学佛大众,再由大众,辗转利益他人,如此一重再一重的利益众生,其深广可知。
后、明摄化转益,分二:一、先明得位益-内有1法、2喻、3合三段。二、后明成德益。今先,分三:1法。文曰:
“佛子!菩萨住此,转轮王位,于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教化众生”
在得位益中,分为三段,1.法。2.喻。3.合。今第一先是解释法,乃毗卢遮那如来告诉宝手菩萨的话,我们前面讲过,凡称“佛子”,都是如来说法。“称诸天子!”则是天鼓说法。这里,如来告诉宝手菩萨说:“菩萨住此转轮王位。”就是十地位,他已具月一恒河沙数的转轮王善根。故能“于百千亿由他,佛刹微尘世界中,教化众生”。诸佛子见到宝盖,证得十地位后,可以转轮王身分,到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去教化众生。此中有一问题,即菩萨要见盖,也不是那么容易,若非本身具有如此大的善根,那是见不到的。一旦善根具足,触境而悟,等于母鸡孵小鸡,那小鸡快成熟了,在蛋壳里啐壳,而母鸡在外边帮他啄开,雏鸡就出来了。禅宗术语叫“啄啐同时。”因为菩萨铕这么大的功德力,所以能到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去教化众生。那么,他又如何住此转轮王位呢?
?2喻。文曰:
“佛子!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常有无量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九等,化现其身而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间断。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
这一段经文,是以譬喻,来说明上面善根的深广性。“佛子”,也是如来招呼语,“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这明镜是一个佛世界的名称,其佛名,号称为月智如来。他的座下,常有无量世界的四众弟子,化现其身前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月智如来应时广为许多四众弟子,演说本生的故事。本生,是诸佛说他过去因中,修行的过程,叫做本生;假若是诸菩萨,说他过去修行的故事,则叫本事。两种境界不同。“未曾一念而有间断”:月智如来积极、认真的为四众弟子说法,一时一念,皆不中断。“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如果有一有缘众生,听到月智如来的名号,就能承佛愿力,往生到月智如来的明镜世界中去。这个譬喻,是说明菩萨见盖所感得的轮王善根的不思议功德,他因具有月智如来这种方便,成就利益众生的广大自在法门。
?3合法。文曰:
“菩萨安住,金网转轮王位,亦复如是。若有暂得,遇其光明,必获菩萨,第十地位,以先修行,善根力故。”
这里说明了辗转功德的又一重利益,这是合法的一段经文。这些因见供养佛的宝盖。而登上十地位的菩萨们,不但获得了一恒河沙数,十地善根之利,同时更具足了,如月智如来的利生方便功德,当再有众生暂时遇到他的光明时,又可以获得菩萨第十地位的果报。这等于听到月智如来的佛名,便能生到明镜世界一样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功德呢?“以先修行善根力故”,这就是原因了。不但这些金网转轮王位菩萨是如此,就是来第三度依法修行而再得益的十地菩萨们,也是已经千万亿劫,生生世世种了善根的缘故,加上闻到圆教大法,起了圆修之行,因此而有如此超越的胜妙结果。这就好比蠋光一支点过一支,而都能同时煜亮,并不因燃的第一支会亮些,而后来的亮度就少些,这就是佛性平等的道理。但有个条件,那就是菩萨本身,必要时刻注意培养深厚善根。俗语说:“天助自助者。”若不具备向上的条件,就如城东老母,虽佛现其前,他也不得度。更不要说闻佛名或遇佛光,而生到那个佛世界去了。这一点我们听经闻法,是应该体会得到的。
二、后成德益,分二:A喻B合先喻。文曰:
“佛子!如得初禅,虽未命终,见梵天处,所有宫殿,而得受于梵世安乐。得诸禅者,悉亦如是。”
这是说明修行功德利益中的一个比喻。佛再告诉宝手菩萨,有关这些见盖、闻香及辗转获益佛子们,他们获益顿超的情形,就如同修禅定者,达到初禅的境界,虽然命尚未终,而能见到梵天处的宫殿一样。初禅是离了欲界粗显的生死,只有寻伺的微细心念存在。但他以一欲界的身体,色界初禅的功夫,却能见到梵天处所的宫殿,“而得受于梵世安乐”。“得诸禅者,悉亦如是”,初禅天的行者能如法,二禅、三禅天的行者,当然也一样,虽然身在欲界,而能享受上界的禅乐。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可以说离了我们这色身,是无法谈修行的。就是禅定功夫,深到上达诸禅天,但也还没有离开这个欲界的身体,所以说“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释迦佛还是在人间成道的,但是他的境界,与法性身相契合。这是理,希望各位修学佛法的菩萨,能理事圆融。在此再一谈华严教理:我们说修华严行是圆修圆证,发心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实际的境界,因为那是愿力使然,所以可以跨越,不需要历阶而升。何以故?因为这是一个理性的汇通。若以海水做比喻,可能更易明白。海水是咸的,即使用一茎小草,去沾一滴来尝尝,它的咸味也并因量小而减少,就是这个道理。顿超之理,也是如此,故显菩萨顿证,虽未转凡身,却已证见十地境界,这就是法性圆融,也是圆教迟速自在的意思。以一摄一切而言,三只可一念而阶;若以一切摄一来说,则尘劫不离于当念。以下再来合法:
后合,此中分二:初、正明得益;后、显境分齐。今初,文曰:
“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网转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第十地位,成就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具足无量甚深三昧,成就如是清净肉眼。”
因为合法,又回到十地菩萨的清净金网转轮王利益上来了。“菩萨摩诃萨”,十地菩萨当然是大菩萨,菩萨在十地位上的时候,能放出摩尼髻的清净光明。“摩尼髻”就是以摩尼宝严饰的佛无见顶髻,表高显义。此处之光表智慧光,楞严经上说:“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这清净光明,是为利益众生而涌放的。“若有众生斯光者。”如有众生遇到这佛顶髻放出的光明,“皆得菩萨第十地位。”这是重牒前面的“菩萨安住清净金网转轮王位……若有暂得遇其光者,必获菩萨第十地位”之句。“成就无量智慧光明”,十地位的菩萨,其智慧光明,当然是无量的,此表德依地而成。“得十种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这里是指六根清净,由眼、耳、鼻、舌、身、意,各得十种清净功德,六根清净的功德也是无量的。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说:听闻佛说法华经以后,可以得到八百眼功德,一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一千二百舌功德,和八百身功德,一千二百意功德。以如许多的功德,来庄严色身。由于华严以十个为圆满数,所以说十种清净六根,意指无数无尽。“具足无量甚深三昧,成就如是清净肉眼”,菩萨并非成了佛以后,才得到这许多三昧,成就这许多功德,而是不离色身的,也可说一切眼都在这肉眼上具足。又这也是比况,肉眼能具此无量功德,则天眼、法眼……佛眼所具功德,更是说不能尽。这是以有形的肉体,来说明正面所得之利益。后再说显境分齐,更显得利益境界之广阔。
后、显境分齐:文中分三:一、假设譬喻;二、正明能见;三、结德有归。初、假设譬喻,分三:今(一)明一重广大。文曰:
“佛子!假使有人,以亿那由他佛刹,碎为微尘,一尘一刹;复以尔许微尘数佛刹,碎为微尘。如是微尘,悉置左手,持以东行,过尔许微尘数世界,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此微尘,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着微尘,及不着者,悉以集成一佛国土。”
在譬喻中,先明一重广大,其境界之广阔,令我们无法想像。经上有时要显境界广阔,就用此种方式。“一佛刹”,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之化区;把亿那由他个三千大千世界磨为微尘,再“一尘一刹”,一粒微尘一个佛刹。“复以尔许微尘数佛刹碎为微尘”,再把这许多微尘数之多的佛刹,磨为微尘,然后把这些微尘全放在左手上,拿着向东方行进,“过尔许微尘数世界,乃下一尘”,经过了第二次磨碎的微尘数世界那么多佛刹,才下一尘:“尽此微尘数”,直到手上这些微尘下完为止。“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这即包含东方以外的九方,都像往东方行的那种做法,“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落着微尘,以及不曾落着微尘者,悉以集成一佛国土”,这表此佛国土之大,其境之广,凡落着微尘或没落着微尘的那许多佛刹,都总合集成一大佛国土,这是显示佛土无量无边之大。
(二)问答方式,显其广大。文曰:
“宝手!于汝意云何?如是佛土广大,可思议不?答曰:不也!如是佛土,广大无量,希有奇特,不可思议!若有众生,闻此譬喻,能生信解,当知更为希有奇特!佛言:宝手!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记,决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获如来无上智慧。”
由这段问答中,可显示出广大佛土的境界不可思议。佛问宝手菩萨说: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像这样广大的佛土,可以心思口议吗?这段经文,宝手菩萨是当机众,所以佛要问他。宝手菩萨回答说:不也!这样广大无边的佛国土,那是任何人也无法想像得清楚的广大。“不可思议”!它真是大得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若有众生,闻此譬喻,能生信解,当知更为希有奇特”。这是宝手菩萨的补充说明。这虽是个譬喻,但是,假如有一众生,于此种境界,能够生信、能够了解,那么,这个人是更加希有奇特的了!可说不是普通的人了。“佛言:宝手!如是!如是!”,佛陀同意宝手所补充的说法。说道:“如汝所说”,诚如你之所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譬喻而生信解,我授彼记”。善男子、善女人,这是佛经上常用以称呼这些有善根,乐于亲近佛法的男、女信众。这里佛陀肯定了宝手菩萨的话,不但承认这些听了此一譬喻,能生信解的人,是希有奇特的,而且还要为他们授记。“授记”,是佛经中十二种体裁之一,是佛陀肯定他弟子的修行成就,预计他们将来成佛的地等事。法华经上许多学、无学人,以及尼众弟子们,在追随佛陀一辈子修学佛法以后,最后,佛陀全给他们授记,预记他们将来于多劫数,亲近供养多少位佛,修满福德智慧以后,在某个世界成佛,度多少弟子,住世多少年等等。这也叫预记。“决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决定能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等。“当获如来无量智慧”。佛果的智慧是无量的、无上的!可知这段譬喻,只有佛陀才能了知其境界,所以说若有能于此等理论生信解者,当可获得如来无量的智慧。也就是肯定此人决定成佛!
(三)复积前数,重显广大。文曰:
“宝手!设复有人,以千亿佛刹微尘数,如上所说,广大佛土,末为微尘。以此微尘,依前譬喻,一一下尽,乃至集成一佛国土,复末为尘。如是次第展转,乃至经八十反。”
这是再把前面的比喻加强,更显其胜。“设复有人”,假定再有这么一个人,“设复有人”,假定再有这么一个人,“以千亿佛刹微尘数,如上所说,广大佛土”,把刚才譬喻中所说的,那么无量广大的佛刹,再加上一千亿倍,再把它末为微尘,然后再如同前面的做法,去十方撒播,然后又把那些落着微尘或者没有落着微尘的佛土,总集成一大佛土。这样做八十次,这个世,可真不可说又不可说,不可说转的广大了。那么,能知道这个无限广大世界的人,那就更加稀有奇特了。
二、正明能见。文曰:
“如是一切广大佛土,所有微尘,若菩萨业报,清净肉眼,于一念中,悉能明见。亦见百亿广大佛刹微尘数佛,如颇梨镜,清净光明,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这是一段点睛的文字,以上之大数目字,变成那么多无限广大的佛土来,目的在显示菩萨的威德神力,而且如许广大的佛刹,肉眼能见,已是超胜。又何况能在一念的知时间中,悉皆见到呢?这同时也是在显示华严圆教一念具足无边法界之玄妙。举一念可摄无穷,劫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相入、大小无碍的圆融境界。“菩萨业报清净肉眼”,这是表示当下即是这种境界,虽是业报之身,但修得一切业障净尽,肉眼清净了,自然具足一切智眼,所以于一念中,悉皆能够明白看见了。
不但能见广大佛土,也能见到这广大佛刹微尘数世界中的无量诸佛。这就表示,这些修行成功的菩萨们,他们已经具足佛眼了。前面我们说过,那些地狱出来的天子们,因习怕未除,宿业未尽,故见不到佛。而这里蒙金网轮王光照的菩萨,不但一念中能见诸多广大佛土,且能见到这许多诸佛,这就是明证;证明他们确实在光光相照中,获得斯种广大利益,也证明佛法无边,佛性平等。“如颇梨镜,清净光明”。颇梨镜是不留痕迹的,故来胡现,汉来汉现,物来能照,物去无痕。这又表明见无相见,且心无来去,所以是清净光明的。此也表示蒙佛光照的众生,业尽而后所证的境界,这是与佛同等的又一力证。
三、结德有归。文曰:
“宝手!如是皆清净金网转轮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
本品经文,到这里全部讲完了。这一段经文,是本品经文的总结。蒙佛光摄照的众生,怎样能够得此诸多功德的呢?当知此诸功德,皆是清净金网转轮王的甚深三昧、福德善根所成就的。那福德善根又是由于闻香、见盖,所感得的十地果报。俗报说:“无情说法有情听”,华严一乘圆教的境界,就是这样。世间一切事物的演变,无不在恒演毗卢如来妙法圆音。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在这种不思议的境界上面,往佛法真理上会去。所谓“百草头上祖师意”。如果能于这种境界上面有所会得,那所得的功德无穷无尽了。这里还包括着「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的道理。就是说,只要种下因去,果报是绝对不会失去的。这许多菩萨,不离当处,而成佛果。更证明我们大家,成佛有望。经中所说的这广大境界,可说是乘法界性,大而无涯。楞严经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在此大觉心海中,等于一小水泡而已。而其广大理论,却建立在“法界性”的性体上。而这法界性体虽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地,却又不离我人当前一念心,能掌握此心,便知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是怎么一回事了。因此,最后佛陀再招呼宝手菩萨说道:“宝手!如是皆是清净金矕转轮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这几句结束的话,就是科文所标示的所谓“结德有归”的一个总交待。
这品经文,好像未能翻译完全的样子,这是清国师所下的判语,因为说完展转益之后,没有结归本光及随好力,更未显现大地六种震动等神变瑞相,以显法益。或许由于辗转益中,已说明了种种不可思议功德,就把这些结语省了,也未可知。不过,译经大德,用“结德有归”的几句话,来做为“如来随好光明的功德成就。”也算有了交待了。
总之,华严经的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到此已可说是简单的解说完毕。本人学殖荒疏,又加事务繁忙,无法广事参考,于大经深意,漏误在所难免,尚祈诸方先进知识,不吝惠予指正。是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