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玄长者撰新华严经论节录·十种教体

新华严经论

长者李通玄撰

。。。。。。

今(通玄)以自管窥。依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立其十种教体。广乃无尽

一、一切众生根器。佛一圆音一念三世。无始无终常转***。以为教体

二、一切圣凡境界庄严果报。以为教体。此乃见境发心不待说故。见恶厌之。见善乐之总能起善故。又一切法无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净。以为教体。以观察力心契自相应故。不待说故

四、以行住坐立四威仪。以为教体。见敬发心不待语故

五、以佛菩萨出现涅盘。以为教体。以此法事令诸众生见敬及念恋发心故

六、以佛菩萨神通道力。以为教体。现诸自在见者发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无常苦空为教体。观者。发心不待语故

八、以无言寂然为教体。即净名居士默答。不待名句文及以语故

九、以名句文身语及众生根为教体。藉言方现故

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为教体。众生法之能净垢故。

大要言之。一切众生诸烦恼海。一切众生随分善根人天乐果。声闻缘觉菩萨佛乘解脱涅盘名句文身语业等。及一切善恶业果报虚空法界。言与无言。一切法无非教体。以目观知。或以闻法或以自思惟。内薰智现能离诸恶。及得涅盘。说与不说皆是教体。若无烦恼即无教体

。。。。。。

◎附︰马支《李长者事迹》(摘录自《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一)

李长者,讳通玄,莫详所自。或有询其本者,但言沧州人。开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荷笈,至于太原盂县西四十里同颍乡,村名大贤。有高山奴者,尚德慕士。长者诣其门,山奴谛瞻神仪,知非常器,遂罄折礼接,请归安居。每旦唯食枣十颗、柏叶饼子如匕大者一枚。自尔不交外人,掩室独处,含毫临纸,会无虚时,如是三稔。一旦舍山奴,南去五六里,至马氏古佛堂。自构土室,寓于其侧。端居宴默,亦又十年。

后复囊挈经书,遵道而去二十里余。次韩氏别业,即今冠盖村焉。忽逢一虎,当涂驯伏,如有所待,长者与之曰:吾将着论释《华严经》可与吾择一栖止?言毕。虎起,长者徐而抚之,遂将所挈之囊挂于虎背,任其所止。于是虎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余里,当一土龛前便自蹲驻。长者旋收囊,装置于龛内。虎乃屡顾妥尾而去。

其龛莹洁圆回,广袤寻丈,自然而有,非人力成。龛之四旁,旧无泉■,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拔去一古松高三百余尺。及旦,松根之下,化为一潭,深极数寻,回还五十余步,甘逾瑞露,色夺琉璃,时人号为长者泉。至今澄明,未曾增减,愆阳之岁,祈之必应。长者制论之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照耀龛中以代灯烛。

居山之后,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焚香,供给纸笔。卯辰之际,辄具净馔,甘珍毕备,置长者前。斋罢撤器,莫知所止。历于五祀,曾不阙时。及着论将终,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东晋三藏佛驮跋陀罗,于江都谢司空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瓶,不离座右,每欲将夕,还潜沼中,日日皆然,率为常事。及译毕写净,沉默无迹。

长者感通事符。曩昔,长者身长七尺二寸,广眉朗目,丹唇紫肥,长髯美茂,修臂圆直,发彩绀色,毛端右旋,质状无伦,风姿持异,殊妙之相,靡不具足。首冠桦皮之冠,身披麻衣长裙,博袖散腰而行,亦无韦带。居常跣足,不务将迎,放旷人天,无所拘制。

忽一日出山,访旧址之里,适值墅人聚族合乐,长者遍语之曰:汝等好住,吾将归去。众乃罢乐惊惶相顾,咸皆恻怆,必谓长者却还沧州,挥涕同词,恳请留止。长者曰:纵在百年,会当归去。于是举众却送长者入山,至其龛所,复语之曰:去住常然耳,汝等可各还家。及众旅踵之顷,岚雾四起,景物不分,行路之人,咸共骇异。

翌日,长叟结徒,登山礼候,但见姿容端俨,已坐化于龛中矣。时当三月二十八日,报龄九十六。有一巨蛇,蟠当龛外,张目呀口,不可向近,众乃归诚致祝。某等今欲收长者全身,将营殡藏,乞潜威灵,愿得就事,蛇因摄形不现。耆旧潸泣舆荷,择地于大山之阴,累石为坟,即神福山逝多兰若,今方山是也。

初,长者隐化之日,及成坟之时,烟云凝布,岩谷震荡。有二白鹤,哀唳当空,二鹿相叫连夕,其余飞走悲鸣满山。乡原之人,相率变服,追攀孺慕,若丧所天。每当建斋,即坟上云起,七七如是。

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于逝多兰若,获长者所着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十卷,一是《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写扬显,遍于并汾。广超门人道光,能继师志,肩负二论,同游燕赵,昭示淮泗,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关论文,宗承长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

比岁,僧元觇特抵方山,求长者遗迹。初礼石坟,次寻龛趾龛。前有松三株,俱是长者手植。长者将化之月,一株遂枯。至今二株,常有灵鹤结巢于顶。又于寿阳南界解愁村,遇李士源者,乃传论僧广超之犹子也,示长者真容图,瞻礼而回,斯为满愿矣。云居散人马支纂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