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发愿文讲话
成一法师着
将释此文,大分为二:
一、悬谈分三:
甲、释文题
乙、释人题
丙、谈缘起
二、释文分三:
I、皈敬偈-代序分
II、长行文-代正宗分分四:
(1)礼赞大经
(2)供养发愿
(3)正显愿文
(4)愿学圣贤
III、回向文-代流通分
将释此文大分为二:
初、悬谈分三:
甲、释文题文曰:
华严发愿文
这一篇文章,以华严发愿文五字为题,华严发愿四个字为别题,文之一字为通题,通是通用于其他文章,别是别限本文。华严二字,是一部大经的名字,具足称为“大方广佛严经”,是我国佛教华宗所依崇的一部大经,总共有八十卷,以信解行证四分,畅演转凡成圣,修行成佛的法门。大方广三个字,是此经所要宣示的大法,佛字是佛陀的简称,他是亲证此大法的人,华严是譬喻,说明学佛行者,修行普贤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无上佛果,经之一字,也是通题,有贯穿、常道二义,经就是线,能贯穿佛陀一生所说的诸法真理;经亦可称为常道,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此一大华严经,乃我释迦世尊金口亲宣的成佛法门。原属梵文,唐代武则天女皇,诏请盂兰国实叉难陀***,为华流通以来,人多欢喜研读,浸成一大宗派。宗徒满天下。北宋守遂禅师初读此经,深喜其义乃为文发愿立志修学,特写出这篇传诵千古的愿文以明其志此本文之由来。
乙、释人题文曰:
湖广郧阳凤山兰惹守遂述
华严大经是成佛的法门,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守遂禅师,是一位有大善根的人,获得此经以后,如获至宝。乃于佛前,作文发愿,誓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读诵此经,解悟此经,流通此经,弘扬此经,并愿常得亲近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弥勒诸大菩萨、善财童子等诸圣贤辈。祈望时常蒙受,华藏世界诸佛菩萨慈悲摄受,证明功德。并愿将此功德,回向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同消罪垢,同解冤业,同游华藏,同证菩提。
守遂净师,是湖广府郧阳县人,出家于凤山兰惹,是位修道成功的嗣法沙门,他是大洪山真歇清了禅师的传法弟子,着作有佛说遗教三经释注,流行于世。禅师可以说是一位善根深厚的得道高僧。从他写的这篇发愿文中,即可知道他道德文章,俱臻上乘了。
丙、谈因缘文曰:
为劝大众修学华严大法故
这次我为什么,要跟各位讲这篇华严发愿文呢?说起来有两大原因:第一、因为时间有限,我在这里不能久留,要赶回台北主持六月十九日的观音成道大法会。算算在这里的时间,祗有三个星期好待,三星期祗能讲六座经,长的经文,无法讲完。这篇愿文分六座来讲,差不多正好讲完。第二、我们莲社是弘扬华严大法的,这篇华严发愿文,正是我们修学华严的人,所必须要研读的一篇文章,因此,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和各位研究一下。我们可以藉此知道,过去祖师们怎样用心发愿,来修学这华严大法的。把他们的经验,当着我们修道学法的帮助。所以我也来劝请大众,依此文意,发愿修学华严大法。以期正确的走上成佛之道。
次、释文?分三:
I、皈敬偈语。“代序分”文曰:
稽首华严真性海种种光明遍照尊
普贤万行所庄严一切真如法界藏
龙树龙宫亲诵忆实叉盂阗阐微言
一乘***妙法门见性成佛真秘典
手捧目观心口诵当知宿有大因缘
见闻随喜发菩提究竟圆成萨婆若
这第一首偈,是皈敬三宝。“稽首”,是至诚恭敬顶礼的意思,“华严真性海。”是指的法宝。华严是大经的尊称,真性海,是大经所诠示的真如法性真理,海字形容真如法性理体,是竖穷、横遍,如大海一样的深广无边的样子。“种种光明遍照尊。”这是指的毗卢遮那如来,是指的佛宝。梵语毗卢遮那,译曰光明遍照,种种是形容佛果所具的一切光明,如阿弥陀佛的无边光、无量光、无碍光等十二种光明,所以称种种光明。普贤万行所庄严,普贤是菩萨众的代表,这句是说的僧宝。同时也是说明,这种种光明所庄严的佛身,是佛陀在因中修行普贤万行善因,所庄严起来的。一切真如法界藏,真如随净缘成四法界;随染缘,则成六凡法界,所以说一切真如,这一切圣凡的真如法性,都分别含藏十法界圣凡的身相中。这一句是说的自性三宝。
华严大经,是毗卢遮那如来,成佛道后,三七日中,一口气所宣说出来的无上法门。但因当时众生,急于求出生死苦、得涅盘乐,所以这“庄严佛土,成就众生”的成佛大法,反被忽视了。直至佛灭六百年后,有龙树菩萨出,始自龙宫诵出大经,大唐盛世传至我国。经盂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成华文。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八十卷大华严经。“龙树龙宫亲诵忆,实叉难陀阐微言”。现在这句偈,就是说的这一段故事。龙树是印度的大菩萨,实叉难陀是盂阗国的高僧,这两位菩萨、高僧,就是作者所要礼敬的僧宝。“一乘***妙法门,见性成佛真秘典”这是说明大华严经的主要内容。佛经的内容,为应众生根机的高下程度的不同,所以有所谓的大乘、小乘、三乘、一乘之分。大华严是一乘圆教,是应高程度的菩萨根机而说的。它直接宣宗了圆成佛果的微妙法门。它是一部提示修学佛法的行者,经过依法修行,见到自性真理,就可以圆满成功而证得无上佛果了。所以这第二颂,是在称赞这部法宝,是属于一乘***教的微妙法门,见性成佛的真正秘密宝典也。
这第三颂,是赞叹大法难遇。能得遇逢此大法者,必定是过去多生多劫,在佛法中,种了无漏善根,所以今生才能亲手捧到这大法宝,亲目看到这妙法门,亲自心观口诵到此无上法宝,大华严经。这种几遇,得来实在不易。以区区成一我来说吧:我本是一农家小孩,能得出家,已是不易。出家而能读到大华严经,那简直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但是我竟很自然的遇上了。原来我出家后的第一天,我的高曾师祖,道如老和尚教我念经,但他拿的不是金刚经,也不是弥陀经,而是华严发愿文。并且他希望我一天把它背熟,好像在考验我的聪明。而我呢似乎曾念过的,一天就把它念熟背出了。这是我此生第一次于华严结缘。后来我念佛学院,又修了几门华严科的功课,在上海又听过应慈老法师讲过华严经。到***来以后,又帮师公南老人创立华严莲社;再听老人讲华严经。老人圆寂之后,我也学讲此大经。想起这都是多生多世,结过华经缘的关系吧!我们应当知道,这都是在过去生中,在大乘佛法里结过了广大因缘才能得到的福报呀!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尤其我们要知道,我们对于大乘法宝的成佛法门,不要说是手捧目观心口诵了,就是能够亲眼看到此大经,亲耳听闻到这大经的法义,就应该赶快发起菩提心来,随喜功德,恭敬供养。当知,这一法缘结下之后,这一无漏善根种下之后,迟早总是要圆成萨婆若的一切智的!
II、长行愿文。“代正宗分”分五:(1)礼赞大经。(2)供养发愿。(3)正显愿文。(4)愿学圣贤。(5)回向功德。今(1)礼赞大经。文曰:
南无毗卢教主。华藏慈尊。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尘尘混入。刹刹圆融。十兆九万五千四十八字。一乘圆教。大方广佛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南无毗卢教主,华藏慈尊。”这两句话,是先礼赞佛宝。我们应该知道,这部华严经,它所要介绍的依报国土,也就是佛菩萨所住的世,名叫“华藏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说法、度众生的地方,也是此佛依住地方。华严经中毗卢遮那如来所感得的净土,叫“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感得的净土,叫“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感得的净土,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意思是此世界众生,能忍一切苦难。我们这个世界是乐少苦多,苦难重重的报土。毗卢遮那如来是“华藏世界”的教主,“华藏世界”则是毗卢遮那如来化区;“华藏世界”分无数组,每组都有二十重,二十重“华藏世界”是一个单元,二十重华藏世界的最下方是风轮,上面是水轮,在华严经上叫香水海,香水海上面是大地,生有一朵大莲花,大莲花大到没有数字可以形容它的大,上面就有“华藏世界”的世界种,由这世界种所成的中心“华藏世界”,再向十方世界去分散,每方各有十组“华藏世界”,以十乘十就是一百,再加上中间十组,总共有一百一十组华藏世界。每一组的华藏世界外,又都有十组华藏世界围绕,形成重重无尽华藏世界。也许有人要问:毗卢遮那如来怎么管得了这么大的地方呢?要知道,因他是法身佛,法身是遍满十方一切处的,法身佛身相比虚空还大,它是超空间、超时间的法性身佛。读华严经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知识,因它是成佛法门,成佛的凭证悟到自性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是理性身。毗卢遮那佛,就是真如法身的理性佛、教主。世尊,是佛的十种通号之一。
“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这是形容佛说法所留下的珍贵法宝。佛陀成道以后,三七二十一当中,把他成佛后的依报国土,正报佛身的种种庄严都介绍出来,这是因佛悟到众生觉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的伟大体悟。他经过了依法修行成佛后,证得佛果的庄严,跟我们凡夫的轮回痛苦业报之身,是不成比例的,所以赶快把这个比天还大的好消息告诉我们;在佛陀以前从未曾有人告诉过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佛的道理。佛证悟到“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的真理,一切诸法都是真如法界心中流出,这种道理是诸法的真实相,众生心中都具备这些诸法的真理,这些诸法真理都在众生自性心中含摄,但是众生被妄想、烦恼,缠覆住他们的自心,以致无法去发挥它的功德,但我们的真如心,始终是无欠无缺,与佛平等的。由于佛说出这些无上正觉的大道理,所以我们尊称他为“法王”。“演”是演扬,“宝偈”就是佛经,“偈”在印度梵文本,是以四句为一偈,这些偈语,都是宣说的无上佛法,所以叫它宝偈、金文,故说“演宝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轴”、“琅函”是装置经典的一种工具,是用珍贵的宝玉装饰成的一种盒子。珍贵的藏经,除用大经柜宝藏外,通常每十本左右,分装置于一只梓木等名贵的木材所做的盒子内,盒子有时还镶以珍贵的珠宝。所以叫它玉轴者,以前的佛经,都是卷成一卷卷的,古代书籍在装订成册以前,总是似画轴一样的处理,这是形容装置经典的函盒的庄严华严。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这是说这部经典所含的义理。因华严经是陈义高远,境界辽阔,常无数的数字,表达它的众多。这许多记载诸法真理的经,以佛刹微尘数文字语言来演说它,分辨它。尘就是微尘,是世界组成的基本单元。刹就是刹土,就是佛国土地,本文所指,可以说它就是地球。尘刹也代表佛经义理之丰,含摄之广,不是千卷万卷经书讲得完的,但这些义理都在“缘起性空”的基本法性上,它能够混入、能够圆融,彼此混融而不妨碍。形容这道理,用“理”“事”圆融,来形容它的实相,所以华严经上讲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拿这四种法界的基本理性与论点,来说明万事万物的圆融无碍。
“十兆九万五千四十八字”,是指八十卷华严经的字数,但这个数字,可能是梵文版的字数,中文版的八十卷经,大概只有八万个字左右。但字数多少关系不大,仅表示这大经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乘圆教”,佛教经典有五乘,三乘,大小乘及一乘之分,以一乘为最高级。“一”是绝对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它是最高层,无限大的形容辞,它是圆满的教义,能摄一切机,显一切理。所以圆教就是一切法的总纲,一乘圆教就是形容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毗卢那如来成道以后,三七日中所讲出来的一部大经。“大方广”就是法,什么法?就是真性海的法。真如法界的法,主张众生具有真如平等的法。“大”是说“无限的大”,“方”是“方位”“轨道”,“广”就是它的作用,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我们的心,您说有多大呢?大得不得了呀!坐在家中,心念一想,可以回忆欧洲旅行的情况,马上巴铁塔在心中出现了,甚至想到月球、木星,甚至甚他银河系,您说我们心大不大呢?“方”也可说是一定的方轨,万物皆循其一定方轨以运行。“广”就是“作用”。您不要看我们这心无形无相,但一切人类的文明进步,都是这心去发展出来的,对不对?所以佛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叫唯心论,实际上说“唯识”比较恰当。总之,这一切人类的文明,也都是这真如心造出来的。“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一切真理,觉悟人生因果的道理。“华严”的意思,是指的佛果上的庄严,这种庄严,是怎样去成就它的呢?是凭依法修行功夫,用普贤万行的因花,去庄严起来的。一种功德譬如一朵鲜花,用无数的功德因花去庄严这无上的佛果。佛陀的庄严叫“万德庄严”,就是佛菩萨造修万行道德庄严起来的,智慧也是靠万行道德庄严起来的,智慧本是靠佛觉悟的心去觉悟的,所以佛果就是苶数福德和智慧因华所庄严起来的,所以叫万行庄严的佛果。这是大方广佛华经的略解。就是说每个人自心上都具备成佛的条件,只要发起菩提心来依法去修行,必有成功的一天。
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我们华宗所宗崇的一部大经,它的内容大义,就是如此。用四句偈,可以概括说明大经中万事万物的因果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这四句偈,它显示了诸法的最高真理。觉悟得此偈的真理,就是理性佛了。所以地藏经,以此偈为破地狱真言。
我再告诉大家一件事,世间万法的生起,都是法界性的作用。所以说“应观法界性”,不要去求神、拜天,你向你的自心法界性去观察、去追求,心明白了,理就通了。所以说“一切惟心造。”这个清净庄严,崇高无上的佛果,是我们法界心因缘生起的,这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道理,佛教我们求真理,不要向外追求,那是追求不到的。这四句偈语,就是诸法真理的总纲说明。
华严灵感记说:唐朝时有一位王明干,是个凡人,他没有修行也没有学佛。有一天,他忽然生了病,昏迷中被两位使者带走了,这两位使者就是阴差或叫鬼使,将他带到地狱门口,但他很幸运,在地狱门口遇到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很慈悲,看到王先生好像是个很善良的人,就趋前问他,怎么会被抓到这里来的呢?王先生说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好像是生了几天的病后,就被抓来此处。凭良心说,我这一生从没做错什么事,也没犯什么法。出家人于是看他很真诚,就教他能够脱离危险地方的四句经,这四句经就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王先生因处于生死关头,因此就很快的记住四句经,并且一直诚恳的念。不多久,这些鬼使将他带到阎罗王那边去了。阎罗王就问他,你在世间上做什么善事?王先生说:我只是个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修行。阎罗王说:你总该有点善德吧?王先生就把那位师父他念四句经的事告诉阎王,并将四句偈念给阎罗王听,阎罗王一听即说:“你没事了,可以回去了。”王先生过了三天以后,躺在床上的尸体居然活过来了。正当此时,那些堕在地狱里的许多罪人,听到这四句经偈的声音后,居然也都很到超度了。佛经真是不可思议啊!以上是四句偈的由来,因此地藏经将这四句偈列为叫地狱真言。曾有位先生问我,地藏经前安着觉林菩萨的偈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说:就是凭这四句偈能破地狱的意思。这四句偈是华严经十住品觉林菩萨说的,它是万法唯心的中心思想,也是佛法的中心正理。
四句经文的意思,看来好像很平常,我们常念它也不觉得稀奇。但我们假如来观察一下,这世界上能有多少人知道这四句偈呢?答案恐怕是很少吧?难怪地狱里受苦的人那么多>地藏菩萨为什么会被误会,他是管地狱的鬼官呢?是因为民间听地藏菩萨说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誓愿;并且地藏菩萨常去地狱救度苦难的众生,一般人就误认地藏菩萨是专司管地狱的官了。甚至更编出“鬼月”的故事,说每年农历七月一日是开鬼门关的日子,让地狱里众鬼出去度假一个月,接受人间供养,直到七月卅日,才再被抓回去关起来,这种“鬼月”的故事,非常无稽、幼稚、好笑,以一般常理说,地狱跟人间的牢狱是一样的,我们有没有听说过,人间监狱里的犯人,有放假一个月,让他们出外受人招待的事情?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把地藏菩萨的身份给误解了。一些媒体记者也是话不惊人死不休,七月还未到,就在报上染鬼月,使得一般人误以为七月不祥,因而编出:不能搬家、不能结婚、生子、不能出外旅游、开张营业等讹传,甚至说七月出生的儿子就是“鬼儿子”的荒谬谣言。其实***许多大官都是在七月过生日,例如郝柏村院长,就是七月过生日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希望社会有识之士,不要采信。更祈望大家传媒记者先生不要再宣染误导!我们佛教徒,有机会要去加以纠正才好,这也是一种功德,让大家建立正知正见。不然以讹传讹,鬼话连天,不但人心不安,且会影响国计民生,并非不可能!
华严经是一部佛说的大经,它有很高深的佛法真理,我们今天有机会听到华严经的发愿文,它也是讲华严经的道理,在如来出现品上有一段话说***严经的珍贵和它不容易听到大经。佛曰:“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这段话是说,要听到这部华严经者,必定是生在如来家,种过如来各种善因的真正法王子,才有资格听讲、读诵到,所以今天我们能听到这部经,真是千载难遇,万劫难逢的。什么是真佛子呢?真佛子有三个条件:一是从佛口生,二是从佛法生,三是得佛法分。佛又说:“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这是说,世间假若没有备够条件的真佛子,这部华严大经,不久就要散灭掉,因为没有人能懂,大法就会自然灭掉啊!所以今天在座各位,能听到这部大经,要深自庆幸,因为我们都是具备正信身份修件的真佛子,所以我们有责任把这部佛法弘扬出去,继续流传下来,让佛种不断。以上这些话是怎么说的呢?何以故呢?佛陀再加以说明:“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这话是说,普通凡夫,甚至二乘行者,即声闻乘、缘觉乘者的阿罗汉,皆不会听闻此经,因二乘之人,只想个人成就罗汉果,只想个人出三界,了生死,根本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所以二乘人听不到此经,佛说此经,他们也不愿来听。当初佛说法华经时,就曾有五千声闻弟子集体退出讲场,使佛陀感到无奈。佛法难闻之说,可以想像。因为怹们志不在此,所以不愿听闻华严经,更不必说“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这话是说,普通凡夫,甚至二乘行者,即声闻乘、缘觉乘者的阿罗汉,皆不会听闻此经,因二乘之人,只想个人成就罗汉果,只想个人出三界,了生死,根本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所以二乘人听不到此经,佛说此经,他们也不愿来听。当初佛说法华经时,就曾有五千声闻弟子集体退出讲场,使佛陀感到无奈。佛法难闻之说,可以想像。因为他们志不在此,所以不愿听闻华严经,更不必说“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了。“唯诸菩萨,乃能如是,是故菩萨摩诃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这是说只有具备菩提心的大菩萨,才够资格受持华严经,读诵华严经,书写华严经,分别解说华严经。所以我们这次讲华严发愿文,就是要加强各位,了解华严经的重要性和价值观。当然,主要的是这篇发文,它比较简短易懂,能加深大家对学习华严经的信心。
(2)供养发愿。文曰:
常愿供养常恭敬。七处九会佛菩萨。常愿证入常宣说。五周四分华严经。常愿供养无休歇。九十刹尘菩萨众。常愿悟入常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
以上这一段愿文,是这篇愿文的第二段,它主要的是讲:“供养发愿。”修学华严大法,或任何佛法,发愿是第一要件。因为它是学佛重要的推动力量。没有“愿”,我们学佛会疲懈;没有愿,我们会模糊前进的方向。发是发起,发动和发展。就是把所修华严大法,这种大修行功夫推动起来。不但自己要发起菩提心来学习、实行,而且也要让自己所有的亲朋好友,有机会都请他们发起来,依此华严大法修行起来。要知道,没有一位菩萨,不是靠发愿来推动他修行成功的,也没有一尊佛,不是从发愿修行而成佛的。譬如:阿弥陀佛,他当初经朋友介绍皈依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后成为法藏比丘,领悟佛法真理之后,一口气发了四十八条大愿,感得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国土而成佛。如果没有发大誓愿持之以恒的修行,那能会成功?所以发心发愿后,就要积极进修,使之成长成功。愿有总愿、别愿,总愿就是我们常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愿就是各个人,自个儿发的愿,地菩萨的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它如普贤十大愿、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在座各位,目前只有发通愿,不知有进还发了别愿没有?
从“常愿供养常恭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句经文,这就是发愿供养佛僧,求证法界的道理。供养诸佛是普贤十大愿王之第三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广修供养就是布施,也就是对治我们贪心一种妙法门。我们学佛的人,要想修学佛法成功,就必须修供养,一方面对佛表示恭敬、感恩;一方面藉这种行动来破除我们悭贪之心。修供养是有功德的,能增长我们的菩提道。供养不但是供养诸佛菩萨,还要供养父母、供养师长、供养我们一切亲戚朋友、和一切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目前社会面临老人缺乏照顾的问题。今天我们护法会长洪读先生,告诉我说:“他有一位八十五岁老姑母,就是一位可怜的孤独老人。她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是台大法学院院长,二儿子是工程师,三儿子作生意,四儿子作医生,五儿子也是医生,平时所有儿媳,各忙各的事业、家庭。老太太变成孤寡一人,没人管、没人照顾、关怀。社会型态如此,大家都对他“爱莫能助”。所以我们有力量去关怀老人,也是一种功德。照顾需要照顾的人,布施需要布施的人,也是一种菩萨行。供养三宝、父母、师长,一定要心怀恭敬,因为供养是一种布施的行为。佛经说:“嗔心布施,堕饿鬼道。”所以布施、供养,必须以慈悲心、恭敬为之,才有功德!“七处九会”上的诸“佛菩萨”,是指华严经是在七个地方,做九次聚会演说出来的。第一次第一会在佛成道的菩提场中,此次会主是普贤菩萨,一共说了十一卷、六品经。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十信法门,有六品经,会主是文殊师利菩萨,有因十一单位的菩萨到听经。第三会在忉利天宫,会主是法慧菩萨,说十住法门。第四次集会于夜摩天宫,以功德林菩萨为会主,说十行法门,功德林菩萨与地藏经上的觉林菩萨是一道的。第五次集会在兜率天宫,就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以金刚幢菩萨为会主,说十回向法门,计有三品、十二卷经文。修行法门一共是有五十二个位阶,例如我们教育层次分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班、博士班等不同阶位一样,前面说十信位是凡夫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子是贤人位。第六次说法地方,在他化自在天宫,是欲界最高的一重天,说十地法门,十地是圣人位子,即是说:修到十地位的菩萨,就断了烦恼,证了真理,证到十地圆满真理时,就到了等觉菩萨的位子了,快要成佛了。
第七会再回到普光明殿,说等妙觉法门,就是成佛前的一个阶位,这就譬如我们博士课程已上完了,但论文还没通过,论文一通过就是博士了。学佛的论文一通过,就是妙觉位的佛了。第八次集会在普光明殿,说离世间品一品,共七卷经,这是圆融法门,前面说的是一个一个位置的修,一个一个位置的证,圆融法门是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前七次集会说的是理论。第八次集会则是偏重讲实行,这次会主也是普贤菩萨。第九会,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从行当中去求证,这是个取证的法门。以上说的是华严的内容大概。由于七地方,九次集会,每次都有佛、有菩萨参与,所以叫“七处九会佛菩萨”。
第二个愿望是“常愿证入常宣说,五周四分华严经”,这是说希望能常常证入,契悟华严真理。“入”是深入,即是深入的证悟到华严大法的最高真理,并为他人宣说,使大家都能得到华严大法的利益。“五周四分”,五周的第一周是“所信因果周”,是讲佛果庄严;第二周分二段,第一段共三十一品经,前面二十九品叫“差别因果周”;后面二品叫“平等因果周”;差别因果周是列述学佛过程,要经历五十二个位子,循序进升,甲凡夫到佛果。平等因果周是圆融法门.那是圆修圆证的;离世间品的“成行因果周”;后面的入法界品则叫“证入因果周”:这是四分五周的简介。华严经虽然内容浩瀚,但目络分明,修理清楚,很容去理解。希望大家发心研修,以后能常证入、宣说这无上法宝的大华严经。
“常愿供养无休歇,九十刹尘菩萨众”。刹尘就是我们所讲的微尘界;“九十”,十就是十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九就是本位数不算,在外围的佛刹微尘世界,整句就是常常发愿,恭敬供养,整个微尘数世界的大众菩萨。“常愿悟入常宣说,大方广华严经”,这是说我们要常常的契悟、深入华严经以自求了解,并要常常发心为他人说华严经的义理,这就是修学华严大法的菩萨们,要修行的菩萨道。菩萨道的整个内容,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这两件大事。我们华严学人,要能发愿切实做到,菩萨道方能完成。
(3)正显愿文.文曰
“伏愿弟子,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眼中常见,如是经典;耳中常闻,如是经典;口中常诵,如是经典;手中常书,如是经典;心中常悟,如是经典”。
以上这段文字很简单、也很好懂。“如是经典”就是指的上面所提到过的“七处九会”佛菩萨所说,菩萨弟子所集结的大华严经。我们发愿修学大华严经法门,希望耳中能常听闻到华严经的名字和内容;口中也有机会能常读诵到大华严经;手中也能常有机会书写到大华严经,以广流通;这是因为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所以经书流通推广,都要靠动手书写。心中要能常常体悟到大华严经的道理:这里一共有五个愿望。希望能在我身肢体五处,虔诚切实地做好修学、弘扬华严法门。“伏愿弟子”,这是守遂禅师,很诚恳地在佛菩萨面前乞求发愿,希望“生生世世”都能修学到大华严经。因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嘛!所以说“生生世世”。我们修学佛法,最低的希望是不要失去人身,佛陀告诉我们说过:“人生难得而易失”。所以要多做功德,深种善根以确保人身不失。佛陀还曾说过一个比方,人类众生失去人身的机会太多,好似全大地的泥土那么多;而轮回转世,再得人身的机会,则少得可怜,只有指甲上的泥土那么一点点的少,地球上的泥土和指甲上的泥土,差别有多大呢?那么要如何才能保持人身不失呢?佛陀说有三个条件:第一、就是要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以后,就知道能够修善业、断烦恼。第二、更修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大妄语就是没有修行而装模作样,自称本身是某芋宗的某某现代佛等,骗人去供养他,说这种大妄语的人,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堕落地狱。“生生世世”是指时间,“在在处处”是指空间,到那里都修行,连出外旅行都带上佛经、佛像,不忘修行。这样就能保持道行不失,就能保持道业增长,让我们很顺利地一步一步向前修去,直到达到成佛的目的为止。像这样“生生世世,在在处处”的修行华严经的人有没有呢?有的!我们华严宗的二祖智俨和尚,又叫至相***,这位祖师是随朝开皇年代的人,他在初祖顺和尚座下剃度之后,就去大藏经的柜子内,去选择他要读的经典,他毫无目的的去摸柜子中的经书,在没有预设立场的选择,没有用意的情况下,他抓到了大华严经。智俨和尚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华经是经中之王,根本***。他知道这种机遇,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他内心十分感谢佛祖的慈悲,也了解到一定“生生世世”发愿,才有这种机遇。因此他下定决心修学严经,礼拜初祖杜顺和尚为师,他老师听到说他在经柜中摸到大华严经,也为他高兴地说:“你一定是生生世世看过华严经,才能有这种机会。因此年轻人,你们既能有机会修学,不要错过,要好好的学习啊。智俨和尚在老师鼓励赞许之下,非常欢喜地接受了大华严经。不久他又遇到一位外国和尚,对智俨和尚说:“你要想得到华经的奥义,首先要注意华经中的十地品,十地品中的六相法门,能把六相法门弄明白了,你就可以悟知华严经的大意了。”所以智俨和尚得到这份指示后,对十地品特别发心学习,结果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就把十地品六相义搞通了,后来他写了一部“华严经搜玄记”,解释华严经。还有“华严经十玄门”等着作。华严宗虽然是初祖法顺和尚开创的,但智俨和尚的着作贡献很大,故被后人尊为“华严二祖”。他为什么做到这样成功的呢?就是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常见到华严经的结果。三祖贤首国师,曾参与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原来东晋时代从天竺传来的华严经,只有六十卷,经文不完全,因为梵文只来了三万六千偈,与原来十万偈相差很多。贤首国师受邀到宫中讲华严经,把经文不全的情形,告知当时武则天女皇。后经武则天女皇多方探访,听说于阗国王珍藏有全部华严经,乃遣使者往求请经,于阗国是一个小国家,其王闻说大唐国王要请经,那敢怠慢,赶紧把全部梵文华严经准备好交付来使,并介绍了国内一位饱学位师,随大经来中国帮忙翻译,这位法师就是实叉难陀***。大经来后,武则天女皇安排在洛阳行宫中的佛授记寺里,进行翻译工作。当译经开始时,有一瑞象,就是洛阳地区,本已久旱不雨。开始译经的当天,忽然天降甘霖,武则天女皇也感到非常高兴,说这是大乘法宝带来的瑞象。译经完成后,贤首国师受邀讲华严经,在贤首国师开讲时,大地感得震动;地动与地震似乎不同,地震会带来灾害,地动则是一种祥瑞之兆,这是八十华严翻译时的一些传说。三祖一生讲过三十多次华严大经,这是“口中常诵,如是经典”的代表。至于“手中常书,如是经典”,什么人手中常常书写华严经最多呢?那就是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清凉国师。清凉国师生就异相,身高九尺四寸,双手垂下过膝,两手垂肩,口中有四十颗牙齿,眼睛夜里可以发光,晚上看书不用点灯。据说清朝乾隆时,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这位大学者,眼睛夜里也可发光。清凉国师是浙江会稽人,脑筋非常好,据说一天可念一万多字的书,而且可以一目七行,他十一岁出家,先学参禅,后来到五台山去学华严经,一方面写华严经经文,一方面写华严经大疏钞,他的华严经注解写得最多了;“疏”是解释经文,“钞”是解释“疏”的,清凉国师一共写了“华严大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有九十卷,合计一百五十卷,把华严经的义理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可算是写华严经最多的人了。他并受到皇帝非常的崇敬,特封他为“全国大僧统清凉国师”。四祖清凉国师活到一百零二岁,一生历经九朝,有七个皇帝拜他为国师,所谓:“身历九朝,而为七帝门师”。临圆寂时,把弟子们召到面前交待遗言,其中有两句名言说:“当我在时,你们什么事都依赖我,现在我走了,你们要自立了。”原文是:“大明难破长夜之昏,慈母难顾身后之子。”清凉国师堪称是“手中常书如是经典”的代表了。至于“心中常悟如是经典”的代表,要推华严宗的第一代祖师。初祖德号法顺,因为他俗姓杜,所以习惯上大家称他杜顺和尚。杜顺祖师最初是学禅的,而且很有成就,后来转诵华严大经,为什么说他悟华经第一呢?他念华严经后,写出了第一部着作,叫“华严法界三观”和“华严五教观门”。就是把华严经的义理悟通了,才能写出这二部不朽的着作,是华严宗开宗立教的基础。有人说他是文殊菩萨来转世的,所以说到“心中常悟,如是经典”,要以初祖杜顺和尚为榜样了。杜顺和尚有很多神迹的故事,这在“高僧传”里有记载着。
华严五祖叫宗密禅师,他本来是一位禅功很深的大禅师。后来读到清凉国师的“华严疏钞”,由于宗密禅师原本是一贡生,学问很好,儒学根基深厚,饱读经书,后来进京赴考时,遇到道圆禅师说法,遂出家习禅,以后读到清凉国师的“疏钞”后,十分佩服,认为华严理论之高,没有第二,因此想拜清凉国师为师父,自己写信毛遂自荐,清凉国师当时年纪也很大了,看到写信的人很诚恳地想拜他为师,非常高兴,就写信要他进京见面后,知其禅讲俱通,因对宗密禅师说:“将来与我同游华藏性海的,就是您了。”就因如此机缘,宗密禅师后来成为华严宗的五祖;他写了很多着作,主张“禅教合一”。过去参禅的人看不起讲经的人,讲经的人也看不起参禅的人,为什么呢?讲经的人说参禅的人不立文字嘛!专门喜欢说大话;而参禅的人又笑讲经的人是书呆子,两方互相批评,互不相容。五祖宗密主张,经是佛口讲出来的,而禅是佛心悟出来的,佛口与心不该有矛盾,而是畏相调和,因此主张禅教合一,遂写了一部“禅源诸诠集”一百三十卷,可惜全书已佚,只留下一篇序文。这是华严宗的五代祖师,在此顺便提出介绍一下。
(4)愿学圣贤文曰:
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常蒙华藏。一切圣贤。慈悲摄受。如经所说。愿悉证明。愿如善财菩萨。愿如文殊师利菩萨。愿以弥勒菩萨。愿如普贤菩萨。愿如观世音菩萨。愿如毗卢遮那佛。
这是长行文章中第四小段,科文叫“愿学圣贤”。
华严经本是修学圣贤的大法,所谓成佛的法门,也叫做根本***。华严经八十卷,从头到尾,都在说明修学成佛的理论与层次,由凡夫说到佛果。必须有深厚的善根,广大的因缘,才能够遇到、读诵到、礼拜到,也才能听讲到。所以我们要发起一份稀有的虔诚心,跟随守遂禅师来发愿学习大华严法门,是由过去许多诸佛、菩萨,演说弘扬出来的,也是诸佛菩萨成就佛道的一个轨迹。我们想在佛法学习中,从凡夫修到佛果,必须学习前人的作法,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愿生生世世”,就是发恒常心。因为学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要“生生世世”的学。“在在处处”的学;我们在凡夫位时,虽然在六道中轮回,但是若能依法修行,或者发愿往生净土,那不舌是得人天果报,或声闻、缘觉的二乘果报,乃至转到任何一趣,只要不忘记这个大愿,记住这个大法,并且要依愿认真的修行。希望能“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如文殊师利菩萨,开导善财童子,进修华严大法时一样,他曾说过一句重要的话:“善知识,是成就佛道的第一因缘。”“善知识”是修学佛法有大成就的前辈,他对我们修学佛法有很大的助力。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参访善知识,不要错失任何一个亲近善知识的机会。“华藏世界的一切圣贤”,那是指文殊菩萨介绍给善财童子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有机缘我们也要去参访的,参完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后,善财童子已经在理性的智慧法门,得到相当的证悟。普贤菩萨更以十大愿王,鼓励他完成福德门的实修,乃是到达佛果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菩提道上,进修当中,要能常蒙善知识的开导、鼓励和摄受,道业才能精进不懈。“常得亲近华藏一切圣贤”,亲近二字,“亲”者亲敬,“近”者是依附,是侍从的意思。我们去投奔老师,希望老师能接纳我、摄受我,把我当一个弟子来教导我。华藏世界包括的范围很广,所有十方佛刹微尘数的世界都在内;所有华藏世界的圣贤,我都希望他能接纳我、教导我。“圣”就是了圣道真理的菩萨,“贤”就是修学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学人,都是贤人,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是圣人。遇到善知识、圣贤学者,给我们指引、开示,我们就能像善财童子一般,在一生当中完成学佛大事,所以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常蒙华藏,一切圣贤,慈悲摄受”,这是希望华藏世界的诸位善知识、圣贤、菩萨、诸佛。都能够慈悲摄受我们,接纳我们,教化我们。“摄受”是摄化,接纳的意思,就是希望华藏世界诸尊圣贤,能够以大慈悲心来安定我们学佛的心,来扫除我们学佛道上的一切障碍。诸佛菩萨度化众生,大都是以大慈大悲之心来接引的。但有时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善知识也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与以调御,甚至给与折伏。
“如经所经,愿悉证明”,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接引众生、摄受众生的事迹,在经典中随处可见。这些事例,现在也希望能运用到我们身上来。就是诚恳的希望诸佛菩萨,也能如经上所记载的那样慈悲方便,来摄化我们、教导我们。“愿如善财菩萨”,这是指出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摄化众生的实际成就例子。佛法不尚空谈,而是有事、有理、有修、有证的。善财童子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主的主角,华严经第四分入法界品说:“当教主毗卢遮那佛世尊,在普光明殿说完离世间品,把所有修学佛法的课程、进度,都介绍完毕以后,佛的上首大弟子文殊师利菩萨,率领六千比丘,辞别世尊,走出菩提场,走向人间,到达福城东际的一大塔庙前面,展开弘法工作。听众当中有福城具名望的长者、居士,善信男女,社会大众;还有五百童子,其中有一位童子名叫善财。此童子所以得名善财,是因他出生时,家中突然涌出各种珍宝财物,父母亲请相师来占相,相师说:“此儿有大福报”。故为之取名善财。有大福报是因,财物忽然涌现是果感招。
善财童子听完文殊师利菩萨弘法以后,心生无限喜悦,对佛法钦慕之心到达沸点。弘法大会虽已完毕,他犹依恋在场不肯离去。文殊师利菩萨看到眼里,知此童子有大善根,故思摄受他、开导他,使其发菩提心,修学佛法。鼓励他去参访诸善知识,为学佛之方便。善财童子遵嘱走向南方,经过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最后参访弥勒菩萨,进入弥勒楼阁。弥勒楼阁代表佛法中心,善财至此,已然悟入法界。弥勒菩萨要他再回去拜访文殊菩萨,请示法要。文殊菩萨不等童子回去,立即伸出右手,经一百一十城,摩着善财童子的头顶而开示他说:“你现在已经圆满门了智慧门,但是福德门还需进修,你再去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会告诉你,如何再行圆修福德。所以后面有普贤十大愿王的开示。我们现在流行的华严经有八十卷,最后翻译过来的一部华严经是四十卷,实际它就是入法界品的广译。我们现在读的普贤行愿品,就是四十卷华严经的最后一品。”
第二位指出的大善知识,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善财童子的老师,也是三世诸佛的老师。文殊师利菩萨是位古佛,他的智慧很高,在过去世曾经成过了三次佛,他与观世音菩萨都是早就了佛的古德,但为了度众生,不惜辛苦,再现菩萨身,到娑婆世界来。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愿,故结合起来成为毗卢遮那佛的左右胁士。
第三位大善知识是弥勒佛,人称欢喜佛,他常以笑脸迎人。他最初学佛,是跟一位“慈氏如来”参学的,慈氏如来传授他的是“慈心三昧”,所以后来他也以慈氏为号,印度梵文叫梅呾丽耶、阿逸多,中国话叫“慈无能胜”。弥勒佛原来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发心修学佛法的,但因释迦牟尼佛比较认真精进,故释迦牟尼佛较弥勒佛提前九十一劫成佛,这是因弥勒佛是修“慈行三昧”,到处去与人结缘的缘故。法华经上说他“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也就说他不用功、贪玩,则是形容过火了。实际上他也是很精进的,只是他以慈悲心肠来摄世度生,所以后来他也在释迦佛法中,助扬法化,乃蒙释迦牟尼佛为他授记。弥勒下生经说:“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要来娑婆世界成佛。”所以他是娑婆世界,继释迦牟尼佛后的第一位候补佛了。弥勒菩萨曾在中国浙江奉化地方显化过,是以一位非常肥胖的和尚示相,经常背一布袋,把别人布施他的钱放入口袋,但从未见他未开布袋取钱用过,也没人知道他钱用在那儿。那为什么知道他是弥勒佛来化现的呢?他临入灭时,说了四句偈:“弥着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度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是有关弥勒菩萨的一些故事。
前面说过:文殊师利菩萨,也是古佛再来,在我们人间,他也曾现过身,现在把菩萨在我国现身的另一故事说一说。在华严经的感应故事上说:“有两位外国比丘,来我国朝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两位比丘因路不熟,到晚上又迷途了,正担心时,发现山边有一位比丘尼,坐在绳床上打坐,两位比丘趋前请求借住休息,比丘尼以男女不相处,拒之。但他又指示两位比丘,往前行五里多路,那边有一山洞,有比丘在那儿修行,可以挂单。于是两位外国比丘,依言前往,突然发现路途明亮,并顺利找到山洞。回忽然看到该比丘尼,在读诵华严经,口中吐出祥光,照耀山间路面,甚为明亮。两位外国比丘感其慈悲帮助,次日趋谢,失其所在。因想那一定是文殊师利菩萨度人的化身无疑。菩萨现代身度众生的故事,是很多的。传载华严初祖法顺和尚,亦文殊化身。可参阅华严五祖传记。以下再介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他代表大行、大愿,在中国化现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这事迹在宋朝范成大的着作中有记载。普贤菩萨在峨眉山上,有三千徒众与他共修。据说他曾化身为一比丘,在四川乐山三江会流的地方,开凿山岩,塑一大佛,取其废土石,以填江中漩湍,拯救过往的大小船只,免于倾覆。那尊大佛就是世界有名的乐山大佛。”
再来说“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了,那时佛号叫“正法明佛”。他的学佛老师,佛号“观世音”如来,老师传授他“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法门。简称“大悲咒”。菩萨以大悲咒度了很多众生,救了很多人的危险、苦难,所以大家都知道,大悲咒是很神奇而灵验的。观世音菩萨得了这法门以后,也发大愿说:“如果有人念了大悲咒,一切所求不能果遂者,即不成佛。”就如同阿弥陀佛所说:“念了我的名号者,若不能生极乐世界,我即不成佛。”是一样的意思。观音菩萨行化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他的慈悲、灵感,故事很多。读过观世音普门品的,都很熟悉。他随时以三十二种应化身,来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的伟大神力,感人甚深。此种慈悲精神,也是我们修学佛法者修学的对象。
再来就是要介绍毗卢遮那佛,华严经上曾详示过毗卢遮那佛的学佛经过,在“如来出现品”说:“佛当初是位王子,后来先后得到三尊佛的开示摄化,成为天王,再由天王进修佛果。毗卢遮那佛也就是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法身佛。释迦牟尼佛当初学佛的过程,我们都在佛传里读过了。至于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今生才成佛的,在华严经上说,他在多少劫数以前就已经成佛了,所以他也是古佛再来的。守遂禅师要发愿学习圣贤,就举出经上主要的几尊佛、菩萨,来做为他学习的对象。以上是第四段“愿学圣贤”。
III、总回向文──代流通分。文曰:
“以此称经功德,以此发愿功德,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消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罪垢;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解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冤业;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集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福智。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
守遂禅师最后发愿,希望凭此称经功德,发愿功德,把自己及尽法界、尽虚空界的众生,所有无始以来的无量罪垢消除掉;把无量冤业解除掉;把他所有的无量福德、智慧,回向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也能与他一般地修学佛法,完成佛果。
称经功德,就是第一小段的礼赞大经,供养、发愿,就是第二段,第三、正显愿文,第四段的愿学圣贤,第五段的回向功德,也就是把称经功德、发愿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来共同完成消罪垢、解冤业、集福智等三件大事。“四恩三有”是佛学者的报恩思想,四恩是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释迦教主恩。但新译的经书,则所列四恩,也有为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的。“三有”就是三界众生,为什么三界众生叫有呢?有就是有后面的生死,因为众生在未证罗汉果以前,未能了生死。“三有”代表一切众生,“四恩”代表有恩于我们的人及机构,也就是把我们所修行成就的功德,回向给与一切于我们有恩的人,和其他一切法界众生等共享。因为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无佛道可成。因为没有众生,修行布施等功德,就没有对象,功德也没地方去做。所以众生对我们是有恩的,给与“四恩三有”做什么呢?第一:消无始以来,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罪垢。无始以来,众生因一念不觉,无明蒙蔽而起惑造业,起诸烦恼,造诸恶业,轮转生死!今天有了佛法的指导,所以希望把这内心的罪垢消除,使内心趋向光明。第二、是畏解除冤业;因为冤业是最可怕的障碍,不消除,修道是不能利进行的。什么是冤业呢?就是前世或今生,所有与他人所结的财物的纠纷、感情纠葛,尤其是谋财害命等重大的冤业,感报最强烈了。这些冤业一天不消除,我们在菩萨道上,就一天没法成功,它会障碍我们修道。譬如今天我们本来要去听讲佛经,突然之间有了事情发生,来障我们听经。其它事业发展上、学业完上的障碍,也常会因冤业造成障碍,碰到冤业,我们要赶快忏悔,把冤业解除掉,什么理想事功,皆能顺利完成。因此,我们如想平平稳稳走向修学成功的路程。以上二点很重要!第一把心里上的罪垢消除,第二把多生冤业解除,使内心清净。然后第三,再发愿:“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集无始以来,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无量的福德和智慧,以这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共同畅游于华藏庄严海,共同进入到菩提大道场去。”圆满功德。成就佛果!
当然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也是有修福德、智慧的,如果没有的话,这个世界国土里,根本就不会有佛法存在。那我们今生也听不到佛法呀!这是肯定的。今天能够来听经、拜佛,主客观环境,都是有福慧的,那怕是一点福德善根,都会发生这种作用的。从前佛在世时,有一农夫到灵山求佛度他出家,佛就叫他两位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莲,去观察那人善根如何,可否出家?这二位大弟子一观察之后,说道:“回禀世尊,此人无善根,不能出家。”佛陀感到奇怪,既然他无善根,怎会跑来找我要求出家呢?原来罗汉只能观到五百世的事,五百世以前的事就观不到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再亲自观察,原来此人在五百世以前,念过一声南无佛,这一声佛号,成了他得度的善根因缘,因此他还是会修行得道的。所以无量劫以来的福德智慧,不管是那一世修的,既然修了,生生世世都不会消失掉的,智慧会跟随你,福德也会跟随你。所以我们把它修集起来,修集起来以后做什么用呢?“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啊。这两句话,也是华严圆教的修行成就,所谓:“一人修行,即一切人修行,一人成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有缘念了华严经,我们的功德迟早都圆满的,只要菩提心种子种下去了,就有成功的希望。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学佛最难是初发心,发了心,同成佛就一样了。因为经说:“发心毕二不二,如是二心初心难”,今天我们有缘共同来研究、学习,守遂禅师这篇发愿文,自己也来发愿,凭此愿力,我们也能“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这道场就是我们成佛法菩提场。隋炀帝时,规定寺院一律叫道场;讲经的地方、参禅的地方都叫道场,因它是修道、悟道的地方。而我们是要入证道的道场。“菩提”就是觉悟,就是证悟大道的意思,希望我们有一天,都能“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这一次的佛学讲座,讲到今天刚好圆满。有劳各位拥护道场,参加听讲。祝福各位法喜充满!菩提道成。谢谢各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