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问:“常听人说,多闻不如修无漏学,不知其中义理是什么,恳请智者解释一下。”您知其中义理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倡导修无漏学,并不排斥多闻;而是在多闻的同时,注重与实际修行相结合,互为功用,互不为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多闻理解有二;一为对广学博闻、见多识远、理论丰富、记忆不凡的人,给予的综合评价;二为对参学受教、明法不疑、通达知义、开智堪任之士,作出的认可结论。无漏对应有漏,有漏为身心俱漏;即欲习漏、诸有漏、无明漏。修无漏学,须从身心为下手处,即持戒、禅定、智慧。

  凡有学之人,均须多闻;从初入佛门者至诸菩萨,皆为有学。对初学者而言,有学为参访、受法、读经、禅行等。对学有所成者而言,有学为戒行、禅观、入经、求证等。对诸菩萨而言,有学为亲近诸佛、拥护道场、请法受教、得佛授记等。有学与多闻,各有其含义;有学既向外学又向内学,既向理学又向习学;而多闻则为外学理学,非内学习学。初学者若寡闻,则难依明师、难闻胜义、难辩法理、难成大器,故各宗门皆有鼓励多闻之风。故初学者,在重视知教义明法理的同时,更应重视知与行之间的结合,才能进入修行的最佳状态。否则,只重多闻,忽略实修,既得多闻第一,仍为道旁数沙;如佛侍者阿难,从世尊处学得八万二千法,又从佛弟子舍利弗处,学得二千法,共计八万四千法,仍遭魔事,佛入涅槃后,结合实修方圆成大阿罗汉道。

  身心有漏者,身执欲习,心贪诸有,蕴含无明。执欲习则不善法生,难持净戒,道法身器必漏明洁净水。贪诸有则一切烦恼生,破坏道心,佛道心器必漏妙理福水。含无明则染著业习生,常遇魔事,心性妙器必漏菩提智水。唯修持戒,升华善行功德,方能去除欲习烦恼。唯修禅定,保持身心清净,方能化转诸有烦恼。唯修智慧,禅观心光升起,方能空掉无明烦恼。对修净宗者,唯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方能去除欲习、诸有、无明烦恼。烦恼尽除,心无诸漏,清净梵行,道业成就。

  在我们中间,有修清净梵行者,身心俱得无漏,却示现不尽漏相,众皆不识,有时还笑他傻呢!在你们周围,有弘法利生者,早已道业成就,可度有为而不现无为相,众难起信,有时还打杀骂辱呢!为何出现如此现象,皆因将多闻知识化,应用学术化,身执名相,心生骄慢,背离了佛法多闻实义,脱离了修习多闻法理。可见修无漏学有多么重要,故有经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学之说;如老百姓选药时的一句大实话,“不看广告看疗效。”2014、4

 

∵∵

∵∵∵∵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cs@tlfjw.com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