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史上的历程碑——“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思想的雏形
中国佛学院∵∵理∵净
内容提要:
禅宗最初起源于印度,由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大众皆茫然不知,唯有迦叶***破颜微笑,佛陀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传授于迦叶,是为禅宗的初始。从此自迦叶***开始代代相传,以心印心、师资相承无有间断,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时,来华将禅宗法脉传入中土并发扬光大。中国禅宗思想从初祖达摩祖师传二祖慧可,直到五祖弘忍大师皆以《椤伽经》“如来藏”思想为法旨,以衣钵为信物师资相传。而到六祖慧能大师时,五祖弘忍大师改传以《金刚经》“般若”思想为法要,并告诫衣钵至此不再下传。自此以后禅宗传法皆以“法卷”为传法信物,以“见性成佛”的般若思想为法要,而形成了中国禅宗思想体系。今本论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思想的雏形:一、由如来藏思想转向般若思想;二、从如来禅发展到祖师禅;三、由渐悟法门转向顿悟法门;四、从一脉相承形成五家分争。
绪∵论
中国的禅宗思想起源于印度佛教,最初的起源可追溯到印度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的说法,依史料记载释迦牟尼有一次在灵山会上为大众说法时手中拈一昙花,与会大众皆默然无知不知佛陀是何用意!此时唯有佛陀上首弟子迦叶***破颜微笑,于是佛陀语迦叶***:“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于汝!汝当护持,无令断绝!”[i]此是禅宗思想的最初起源。自此由迦叶***将此“正法眼藏”传于阿难***,直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是为印度禅宗二十八祖,将此禅宗法脉以心传心、师资相承不令断绝。达摩祖师来华将禅法传到中土是为中国禅宗之初祖,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传法于慧可是为二祖,慧可传法于三祖僧璨,僧璨传法于四祖道信,道信传于五祖弘忍,弘忍传法于六祖慧能,是为中国禅宗之六祖。自六祖慧能以后禅宗形成五家七宗,史称“一花五叶”,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中国禅宗思想。
从禅宗历史的发展过程而看,可分为禅宗在印度的传播和在中国的传播两个不同的时期,如果就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过程而言,又可分为初期阶段的师徒一脉单传和后期的五家分争两个发展过程。中国禅宗的初期阶段是以达摩祖师为代表,以四卷《椤伽经》为法旨,以衣钵为信物而代代相传。虽然先后相传六代无有间断,使得禅宗在中土扎根并开花结果,但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确并没有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只是印度佛教在中土传播过程中众多学派之一派而已,直到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之后,禅宗得到了大力快速的发展,很快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中国禅宗思想,成为整个中国佛教思想的代言者。今本论文就禅宗思想从印度传入中土后,逐渐转化为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禅宗思想体系,通过史料论述“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思想的雏形。
一、由如来藏思想转向般若思想
这里所说的“东山法门”是指五祖弘忍大师的黄梅禅系,五祖弘忍门下弟子众多,最为出名的就有十大弟子[ii]。其所传法派有五家之说,即:嵩山禅系,以法如与老安禅法为代表;京师椤伽禅系,以玄赜与净觉禅法为代表;京师神秀禅系,以北宗禅神秀大师为代表;四川禅系,以资州智诜禅法为代表;曹溪禅系,以南宗禅慧能大师为代表。但后来真正代表中国禅宗思想的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南宗禅,所以中国禅宗思想无形中也就成了黄梅禅系“东山法门”的后续。
禅宗在五祖弘忍大师之前皆是以“如来藏”思想为传法心要,尊《椤伽经》为所依经典。从有关禅宗思想发展的资料记载,达磨祖师初来中土所传禅法以四卷《椤伽经》为依据,如《景德传灯录》所记载,初祖达磨大师为二祖慧可传法时说:“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展转嘱累而至于吾,今付于汝,汝当护持,匆令断绝。……吾有《椤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iii]自此二祖慧可至五祖弘忍皆以《椤伽经》为传法心要,继承了禅宗以“如来藏”思想为中心的禅宗思想体系。如《续高僧传·慧可传》云:“初达磨祖师以四卷椤伽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iv]由此可见,中国禅宗思想初期所传皆是以《椤伽经》的“如来藏”思想为中心,正果法师在《禅宗大意》中也说:“椤伽宗托始初祖菩提达磨,达磨来自南印度,《椤伽经》正是南方经典,所以教人只读《椤伽经》。慧可以下,承袭此风,就成为椤伽宗,又称南天竺一乘宗。”[v]
禅宗自五祖弘忍大师以后,在整体思想上开始转向“般若”思想,而所依据的经典也由原来的《椤伽经》转移为《金刚经》。我们都知道《椤伽经》所阐述的主要思想是“如来藏”思想,如《椤伽师资记》云:“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椤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vi]这里的“上乘一心之法”与“印众生心地”皆是指“如来藏”,所以早期禅宗所尊的《椤伽经》实质上就是“如来藏”思想。而六祖慧能大师所传为“般若”思想,打破了原有的“如来藏”思想体系。如慧能大师的法语偈颂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的“菩提本无树”与“明镜亦非台”就是对“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否定,认为此“如来藏”也是无,只是如来方便之言教,没有一个真实实有的实体存在。这种主张“如来藏”亦是“无”的后期禅宗思想,实质上就是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而五祖弘忍给六祖慧能所传的法要也是“般若”系的《金刚经》,慧能大师由《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见性顿悟,得五祖弘忍之衣钵,成为中国禅宗之第六祖。正如《坛经》所云:“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门人法海集记,流行后代,……说此坛经。”[vii]正果法师也说:“禅宗五祖弘忍已开始重视《金刚经》,而六祖慧能则大力弘演《金刚经》。”[viii]由此可见,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就已经开始,由“如来藏”思想转向“般若”思想,由此奠定了后来中国禅宗思想的雏形。
--------------------------------------------------------------------------------
注释:
[i]∵《宗镜录》卷96,∵T48,∵p0937c;《景德传灯录》卷1,∵T51,∵p0205b。
[ii]∵《楞伽师资记》卷一云:“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惠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又语玄赜曰: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盘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T85,∵p1289c。
[iii]∵《景德传灯录》卷3,∵T51,∵p0219c。
[iv]∵《续高僧传》卷16,∵T50,∵P552b。
[v]∵《禅宗大意》正果法师着,《法音》文库丛书,中国佛教协会出版。
[vi]∵《椤伽师资记》卷1,∵T51,∵P246a。
[vii]∵《六祖法宝坛经》T48,P337a。∵∵
[viii]∵《禅宗大意》正果法师着,《法音》文库丛书,中国佛教协会出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