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周志林
[摘要]∵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王维得“诗佛”之名,盖在此矣。
[关键词]∵王维∵佛教∵禅趣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什么是“僧”诗呢?例如: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云门语录》),也正如王维自己所说的“道无不在,物何足忘”(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
二、王维山水诗的禅趣
以禅入诗,使诗境空灵超越,以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禅趣尤为奥妙,“是乃王维诗为神韵之所宗也”。禅言、禅迹是具体可寻的事实,而禅趣却是心灵的感受。所谓禅趣,即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着述如见。诗之高妙者有禅,所重不在禅,而在趣。
试观王维的《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臣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寥寥数语,却有得意忘言之妙。第五、六句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趣相同。第二句与第三句一问一答,语意曲折。末句以“白云无尽时”作结,不必多问,读其《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连寒梅是否开花都在询问之列,可知多问。两种探问方式,均得奇趣。王维学陶渊明的渊深朴茂,在流连山水、点染风景之中,含有清旨微言,如严羽所说“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如司空图所谓的水中之盐,在“咸酸之外”。此都是意在言外,妙在不言中,所以清吴乔云:
王右丞五古,尽善尽美矣,观《送别篇》,可入三百。(《围炉诗话》)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句言不得意。所谓得意者,足以自乐,得妙悟之境而表达性情。如《临高台送黎拾遗》: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此诗题为《临高台》,是治代军乐“短萧饶歌”十七曲之一。次句“川原杳何极”写茫茫平野无际,亦有茫茫临别之情,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所以,清施朴评之云:
摩诘《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所谓言短意长,而声不促也。可以为法。”(《岘佣说诗》第十六页)
又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诗可谓天趣之诗。起承二句,写秋来水落叶稀的景象,也有象穷道观的深意;而转合二句,写秋露之重,沾湿人衣,也有道虽无形迹而非不可感知之意。
以上诸诗,都是由微细的自然景物而显示性情意识,可推论王维诗“妙悟”之禅趣。缩合而言,凡是含有禅趣的诗中,特别惯用清静、空寂等词意,显示其禅趣的妙味,这也是王维诗的特色。
王维擅长写自然远景,以表达“清静”这一禅趣。如: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诗中以∵“长河”、“大漠”等词,流露出作者神往空寂的情性,特别显示以“静”描写禅趣的妙意,这是王维诗入禅的线索。
王维诗中“静”字深得禅趣,例如:
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山静泉愈响(《赠东岳焦炼师》)
王维用各种方法渲染出一种融合的安静,以表达心中波停浪息、清净无尘的静境,诗人的情趣在静态自然中也找到了归宿。在描写静的境界时,王维是依靠描写空、远、疏、闲、冷、净、晚、深等多种因素和合而成的。如他以稀疏写静:“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他以“空”写静:“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竦身空里语”、“万里山河空”,还有“积空空林”、“空房”、“空潭”……他以“冷”写静:“日色冷青松”、“藤阴水更凉”……
王维的“以禅入诗”,“含有禅趣及妙悟之禅境”,“不言为言,无意为意”,诗人善于在抽象哲理认识与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的表现性特征之间找出一致之处,取有形的物态来隐寓无形的佛教哲理,从而使他的诗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
出自:∵《课外阅读·中旬刊∵》∵2010年11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