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释迦牟尼说回人形

在中国,有很多人有个毛病,就是不求甚解,而且容易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对待佛教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少有人能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佛教,把真实的佛教向大众加以介绍,说明佛教的真实面目,而吹捧夸张,故弄玄虚者却大有人在。

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只不过是一个有成就的思想家罢了,没有任何超乎众人的神奇法力。所谓的佛,只是一个觉悟了的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平常心来看待佛教的学说,看待释迦牟尼这个人,那么我觉得是再好不过的了。

释迦牟尼,俗名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其父亲是古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王国的国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这名字的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他为净饭王,属于释迦族。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悉达多从小就喜欢思考,每当看见被犁铧翻出来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等弱肉强食的情景,以及人们生、老、病、死等现象,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并苦苦寻求解脱的方法。

尽管父亲在他16岁的时候,给他娶了美丽的表妹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并生了一个儿子罗侯罗,想用美色和奢华的生活把他拴住,好继承王位,但这一切做法都没有奏效。

传说在他19岁的时候,为了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执意出家修行。

悉达多先到了跋伽仙人的苦行林,见修行者们以种种苦刑折磨肉体,以求精神上的解脱,心里并不认同这种修行方式,于是离开了。又到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那里,跟他们学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便离开了他们。

悉达多又来到尼连禅河边的加阁山苦行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一起实行极端刻苦的修行。六年以后,仍然没有找到解脱之道。于是,悉达多悟道当时的印度没有大彻大悟的思想,决心靠自己的悟性来实现它。

悉达多又来到尼连禅河边的加阁山苦行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一起实行极端刻苦的修行。六年以后,仍然没有找到解脱之道。于是,悉达多悟道当时的印度没有大彻大悟的思想,决心靠自己的悟性来实现它。

在枝叶浓密的菩提树下,悉达多在十二月初八日(中国农历)的凌晨,悟得彻底解脱人生痛苦之道,成为一个佛陀,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后人称他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我们来看一下佛教的基本教义,理论也并不是多么的高深,也比较好理解,所以我有时候挺奇怪,那些把佛教理论吹得神乎其神的人心里是如何想的,为什么非要过分的拔高,给佛教理论披上神圣的外衣?

佛教的基本理论首先要说到四谛、八正道。

据资料介绍,苦谛是说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主要分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盛阴苦。集谛是来揭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欲望或无明。灭谛是说灭除贪爱欲望,便断除了产生苦恼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轮回于生死苦海。道谛是讲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盘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此即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遵循正确人生原则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正确地忆念四谛的道理)、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

那么,我们来看,佛教的主要思想无非在向人们传授了一种思想,这种思想通过达到涅磐而消除烦恼。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些人是可以做到消除欲念而灭绝痛苦的,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是快乐大于痛苦的,人生有些痛苦也使正常的,并没有把痛苦看的过于重要,即使有点痛苦也无所谓。再者,痛苦的解决之道也并不一定非要涅磐,通过消除产生痛苦的现实根源、或者遗忘等,也可以做到消解。

据资料介绍,佛教的另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十二因缘论,或称十二缘生。何为因缘或缘生?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便是因缘。因是内因,是根本原因;缘是外因,是辅助因素。有时因、缘通用,因为缘也是一种原因。“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十二因缘是讲造成人生苦恼的过程和原因,是按照佛教的理解把人生现象分成十二个连续的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个理论就是哲学上的因果论。按照这个理论,佛教还有一个着名的生死因果轮回论。行善者得善报,进入三善道,即天上、人间、阿修罗;行恶者得恶报,进入三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尽管这个有劝善的成分在里头,但只是一种唯心式的杜撰罢了,现代科学已经消除了这种猜度的可能。

据资料介绍,佛教的还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五蕴论。五蕴即色、受、想、行(意志、意向)、识。五蕴的聚散离合,可以推论出佛教的"三法印":一是“诸行无常”,谓一切事物、现象生灭不定;二是“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现象没有主宰者和常住不变的本性、本质;三是“涅盘寂静”,谓永远超离生死苦恼的涅盘境界是清净永恒的。如果再加上“一切皆苦”则成“四法印”。

那么,我们来看,“诸行无常”,只是说明了事物的一方面,我们经常会看到“诸行有常”,就是事物也有相对静止、固定、规律性的表现。从哲学上讲,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无条件的运动和无条件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我们无法确证的。

“诸法无我”也只是说明了事物的一方面。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诸法有我”,所谓的主宰者,∵就事主导事物发展的因素。举个例子,人经常就是人化自然的主宰者,我们盖房子的样式,大小,可以人为主导。另外,事物也有相对常驻不变的本性、本质。比方,只要是金刚石,就是硬的,如果你把金刚石的原子排列打乱,使之不再坚硬,那它就不是金刚石了。

明晰涅磐理论,可以说是如何理解佛教基本教义的关键所在。涅磐,就是要修行的人最后摆脱生死等诸烦恼,达到菩提境界。脱离一切烦恼,我们是很好理解的,那么,什么是菩提境界呢?释迦牟尼也卖弄关子,没有明说。只是说,“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呢?

千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说清楚。实际上,我们也不要迷信释迦牟尼,这只是他假想出的一个自我矛盾的,根本不存在的境界。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想不明白的人,就会更加迷信释迦牟尼。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虚实结合的世界。无实无虚的境界,只是一种释迦牟尼的假想,根本无法实证。你如果继续推论,可以假说有只虚不实的境界,只实不虚的境界,这样的两种境界同样不可实证,那么。你的水平一点不在释迦牟尼之下。

小结一下,释迦牟尼的佛教理论,对于古代人们摆脱烦恼,修养身心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我们现代的人,只要不迷信他,善者从之,假者避之,对者取之,错者违之,用批判的眼光,加以扬弃,我们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