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所阐扬的“四圣谛”,“八正道”侧重于自身证悟,自我批评,断除恶习的修行。所谓“自身证悟”,不是说有恒常的自身,有“我见,”“我执”,“我性”等等。而是用“我”这个世人习惯用的假名,去区别你,我,他。修行就是在你,∵我,他的关系中去体会“四圣谛”,“八正道”。∵所以佛陀说以下偈语:

“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

亦说言有我,及说有我所。”

“说我漏已尽,亦不着我所,

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不能够把使用“我”这个假名,与“我见”,“我执”,“我性”等等混为一谈;不能够一提我,你,他就视为“分别妄心。”明白此理,才能讨论佛,法,僧,才能讨论皈依,才能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否则谁皈依谁?谁批评谁?

中国佛教中有种说法,认为觉悟是自悟,皈依是皈依自身佛性等等。这些学说在原始佛学中没有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也找不到根据。

佛陀认为“觉悟”是因缘所生,非自生,非他生,并非无缘而生,所以是“缘觉”。何因,何缘而得觉悟?缘佛,缘法,缘僧而觉悟。缘圣戒而成就。佛,指阐说“四谛”,“八正道”,“因缘法”制定戒律的释迦牟尼;法,是指自然存在的事实以及如实表述自然存在事实的理论,也就是佛陀的理论;僧就是继承佛陀思想和事业的人。所以学佛应该皈依“三宝”。

何谓皈依?皈就是正信,依就是同修。正信佛,而不是迷信佛。正信法,就是行八正道。正信僧,就是依戒同修。依就依靠和互助。依靠和互助要以正信为前提。

佛陀将“佛,法,僧,戒”喻为修行的镜子,称为“法镜”,用来照出我们的愚昧恶习。皈依三宝,持戒修行就是以佛,法,僧为对照不断地自我批评。

《杂阿含经》卷三十。∵第八五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法镜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是修行的榜样,法是修行的根据,僧是修行的老师,戒是修行的途径。佛,法,僧,戒既是修行者观照自己的镜子,也是用来观照他人的工具。中国佛教有种说法,不主张批评他人,将批评视为“执我见”,“造口业”,这种想法不是佛陀的主张。因为这种想法,长期以来使佛教团体内部学风不昌,使似是而非的像法流行,使正法隐灭,使法镜蒙尘垢,使慈悲之心沦丧,使皈依名存实亡。

***舍利弗曾请教佛陀:比丘如果批评他人,用什么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佛陀说,批评者要做到五点:

1.所批评的内容是事实,而非不实;

2.批评者所选择的时机(时间,地点等等)适当,不选择错误的时间,地点提出批评;

3.批评者所说的内容属大是大非,而非鸡毛蒜皮的小事;

4.批评者所使用的语言是温和的,明晰的,易于为人接受;

5.批评者提出批评的动机是慈悲的,与人为善的,而不是出于愤恨心,报复心。

舍利弗进一步请教佛陀:如果我按照您所说的五点去做了,但是被批评者因为“谄曲幻伪,欺诳,不信(正法),无惭无愧,懈怠失念,不定,恶慧,慢缓,违于远离,不敬戒律,不顾沙门行,不求涅盘,为命出家,”对于受到批评而心怀仇恨愤怒,对这种人应当怎么办?

佛陀说:对这样的人不应该再教授他,不应该再跟他说话。只有那些不谄曲,不幻伪,不欺诳∵,正信,惭愧,∵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缓,心存远离,深敬戒律,顾沙门行,志崇涅盘,为法出家人,才应当批评教育他。

批评是教育或传教的一种形式。佛陀教导弟子:批评要讲求方法,批评要选择对象。

作者:洪汝诠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