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入门(四)

颡东***◎讲述

郑振煌◎口译

谢雅玲◎整理

如何证成“人无我”

我们早上谈修空性的要点,是要找出我们所要遮的对象。空性则是我们要证得的目标,为什么?因为自我无始以来,在业力的影响制约之下,时常在心中生起,“我”在业力的影响之下,就以为是自性有的、是独立有的、坚实有的,是离开其他因缘而独立存在的,我们就把对我的认知投射出去。我们要找出所要遮的对象,也就是认为有一个自性我存在的观念。这是早上所讲的摘要。

这些问题如果不用经典名相来说,而用日常用语,所谓我执是自我心理的投射,就是不管我们在身、语、意任何情况之下,心里总是有二元的思想、相对的概念,有一个造作者,一个坚实独立、自性有的,在造身、口、意三业,有一个我在听,在说话,在吃东西,那个我是那么牢不可破,已经成为我们心里认知的一部分。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我们对于这个我执着得多么深。

如果能认清坚实、独立、自性有的我的确存在,想要去除我执就不是困难的事情。因为当我们知道有一个牢不可破的我执,此时破除我执,已达一半的工夫了。我们再继续从各个角度去追寻探讨,我们所执着的那个我,到底存在于哪里?到底它是如何呈现的呢?结果就能发现,那个我,并不是真实存在。

在中观的各宗派里,自续派、应成派,对于人无我都有很详细的解析,用各种辩证法来证成人无我。这些辩证法非常复杂,无法一一介绍,所以,仅举三个例子:由龙树菩萨和他的弟子所发展出来的三种辩证法来证成人无我。佛教的辩证法若用日常用语来表达,会显得非常枯燥,若对佛教因明学没有研究,也无法了解这些方法。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化,若过于简化,也不能使我们了解中观是什么?所以,现在既不要讲得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还是以中道进行吧!

我上面说过要列举三个例子证成人无我,一例是七相证理,这是月称菩萨所发展出来的。他用车子的譬喻来辩证,辩证到最后,证明车子不是自性有的。现在已经知道我们所要遮的对象是车子,因为用车子来比喻补特伽罗,但是车子并不是外相存在的车子,如摩托车或汽车,它实际存在,但我们并不是要分析那个车子,而要遮的是那个车子在人们心里头所产生的显像,也就是说那部车在我们心里所造成的印象。

前面提过有三个专有名相。一、谛有:就是确实存在。二、自相有:是以自己的特相存在。三、自性有:本自具有的特性。我不分析这三个名相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只讲自性有这个名相,因为自性有可以等同于自相有与谛有,这三个名词是同义词。现在,所要观察的是那部车子在我们心里所产生的显像(影像),是自性有?或是非自性有?也就是说:这部车子,我把它看作自性有或非自性有。如果是自性有,则又是如何自性存在?如何证成心中对车子是自性有的知见是谬误的?

七相证理

我们现在谈七相证理的第一个辩证法:不许车异支分。车子与其构成零件是否为一?答案有二个:(一)是一,(二)不是一。

答案(一):零件有很多,车子却只有一部。如果车子与零件是一的话,车子是一部车,那么零件也应该是一个,显然这个答案不能成立,因为零件各有不同。所以不能说车子与它的零件是一。

答案(二):因为车子是一,而零件却有很多,所以车子与零件不是一的话,每一个零件本身就是车子了,因为很多的零件,就变成很多的车子。显然这个答案也不能成立。换言之:我们把车子和它的零件视为不一,也不能成立,因为有很多零件就应视为有很多车子。这两个答案都不能够成立。

现在,继续谈第二个辩证方法:不许车不异支分。

车子与它的零件不同吗?如果是不同,那么我们将车子拆散,把零件拆开,应该仍旧可以发现车子才对。但事实上,如果将车子分解了,是无法见到车子的。所以,车不异支分的假设,也不可能成立。

接着来看第三个辩证方法:不许车依支分。

自性有的车子,如果是依于它的零件而有,则车子和零件应该是分开为不同的法(物件)。好像说:这花放在桌上,花和桌子是不同的物件,两个是分开独立,无相关的。花是放在桌子之上,可以把花移开,也就是说:假如车子是依于它的零件而存在,则车子与零件是分离的,也可以将它们拆开,把车子的零件拿掉,而车子依然是车子(独立的零件)。事实上,车子与零件不是分别独立存在的物件,因此第三个辩证法的结论是:车子并不是以自性依它的支分而存在。

第四个辩证法:不许车有支分。

以自性有的车子,是不是以自性来拥有它的零件?换言之!车子之存在,是因为拥有零件,这有两个可能性:

第一种拥有的可能性:譬如一个人拥有一匹马,人和马是两个分离独立存在的实体。车子和零件的关系,显然不是一个人拥有一匹马的关系,因为马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车子却不能独立于零件而存在。

第二种拥有的可能性:譬如人拥有两只手,手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但零件可以离开车子而存在,虽然车子拥有零件,但车子与零件的关系,却不是人与两手的关系。

结论是:车子不以自性而拥有它的零件。

第五个辩证法是:不许车为支分所依(零件的存在是因为车子的存在)。如果零件是依自性而存在于车子之中,这部车子就应该是零件的拥有者,也就是说这部车子是独立于零件之外,因为零件是依车子而存在,那么车子与零件是分离的个体。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推论不能成立,就是零件不是依于车子而存在的。

第六个辩证法:不许车唯支分之积聚。一般人认为车子是零件的集合体。如果这个观念可以成立的话,把车子的零件拆散用袋子装起来,难道说,集合了这些零件而不加以正确组合时,它仍是一部车子?所以,车子并不是零件的积聚。

第七个辩证法:不许车为支分之形。车子是不是因其零件形状的组合而存在?如果是,那么车子的形状,应该与其零件不一样;如果不是,这部车子的形状,怎么能够成立呢?因为零件的形状也不能存在,可是车子却明明存在,所以,不能说车子就是那个零件的形状而有的。当然,车子就是零件的形状才是,实际上又不是如此,因为,车子只有一个形状。结论:车子并不是它零件的形状。

大家也许会怀疑,为什么要用如此复杂的七相辩证法来验证一切诸法是否以自性有而存在?原因是:在佛陀及龙树菩萨时代,以及往后非佛教的宗派思想,甚至在佛教里有一些思想,不像中观宗这样精密的佛教宗派认为,确实有一些法是自性有的。在当时的外道,还有佛教本身,有若干宗派认为:法(现象)是自性有的。他们建立法是自性有的论证,总共有此七种,所以才用这七种论证辩证方法。检验他们的主张之后,发现他们的论证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以这七种复杂而精密的分析方法,我们用车子和零件之间的关系,所得到的论证是:“法”不以自性有存在,可是一般人认为“法”是实有的。把它用来检验我们众生所执着的我(补特伽罗)也是一样,我们执着有一个我存在,透过车子与零件的关系,可以检验出众生所执着的我是不存在的,人们所执着的我,其实不是真实存在,它只不过是五蕴的组合体而已。

现在可以来检验看看我们心中,执着的补特伽罗到底在哪里?我和肉体是一个吗?或与肉体是不同的吗?跟肉体在一起或分开?抑或“我”是在肉体之外?或在肉体之内?到底我们所执着的我,是存在哪里?

现在,假定我是存在肉体之上,那么它和肉体是一?是异?是在肉体之外?在肉体之内,或与肉体结合在一起?或独立于这个肉体之外?我们将一一发现,从肉体是找不到那个我的,人的肉体有那么多部位,人也会死掉、也会伤残,却执着有一个我。

第二种可能性,我们执着这个我是实有的,我执着的我存在于心吗?如果是,就不会说我心里很恐惧、很悲伤,我心里在想什么事;因为当我们说我心里很恐惧、很悲伤,我心里在想什么事的时候,显然有一个“能”,有一个“所”,有一个“我”,以为我的心是在恐惧,是在悲伤等心理反应。

所以,不能说所执着的我是在恐惧,是在心之外。但也不能讲,所执着的我是跟心在一起,或在心之内,因为我们的心,也就是我们的受、想、行、识,一直在变化。既然心有很多,受、想、行、识也有很多,那么,我也会有很多。哪一个才是我呢?可见得“我”也不是依于心而存在。那么,我们所执着的“我”是在心之中,或心之外?抑或心之内?结论:我们所认为的我,是非自性存在,无法证明它是存在的。

问题讨论

问:如何应用七种辩证法来检验人有轮回?

答:七种辩证法并不是用来检验人是否有轮回,而是用来检验众生所执着的我是否存在。不过,这个辩证法也证明人有轮回,因为人是自性有的话,就不可能有轮回、有转世的情况。也可以这么说,人会有生、老、病、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人不是自性有。如果人是自性有,就不会有这种种生活上的变化,所以,我们就用这七种辩证法来说明补特伽罗无我。正因为补特伽罗无我,人生才会产生种种变化。这类问题,在龙树菩萨时代就已经有了,龙树菩萨回答别人的提问说,如果一切万法不是空性,则生、住、异、灭、生、老、病、死就不可能发生。正因为一切法皆是空性,一切法都不是自性有,所以才会有种种变化。

问:人确实会感受到情绪的变化,修行者应作如何处理,难道一直观非自性存在而无情绪?

答:我们要知道,情绪是因为无明而有的,我们修空性、观空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我们的无明,如果我们的无明没有去除掉,要直接去降伏情绪是很困难的。我们在修空性、在观空性的时候,一定要普遍的观,要遍一切处所、遍一切时空的观。也就是说,我们观空性,是要观一切法皆空性、一切法皆非自性有。我们众生的执着非常多,佛陀把它简化成两种执着:第一种执着是对“我”的执着,认为有一个自性有的我。第二种执着是“法”的执着,认为除了我之外,其他万法确实是自性有。

我们观空性,不但要观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同时还要扩展到一切法都是无我,一切法皆非自性存在的。我们如果能够体证到空性,能够体会到一切法皆是空性,情绪也是在一切法之中,所以情绪也是空性。观照空性,可以去除这些情绪的起伏,情绪是因为无明而来,无明就造成我们对于我的强烈执着,产生种种情绪。因为对我有强烈的执着,所以会有种种情绪的产生。当我们观空性的时候,不只是要观情绪的空性,而且要观一切万法的空性,当我们能够体证到一切法皆是空性,情绪自然就可以越来越减少、越来越减弱了。(未完待续)v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