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略释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为消除违缘,求文殊菩萨加持,如是顶礼宣说诸法真实胜义实相之智慧本尊文殊师利童子。
前言
学习《中论》的目的,是要树立中观正见的。什么正见?正见就是对法和法性正确的见解,这种见解应超越一般知识而属于智慧。能否树立正见获得智慧,不仅讲者需要通达中观,对于闻者也是有要求的。《中观四百论》说:“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就是要求闻法者必须远离贪着自宗和憎恶他宗的偏见,质直而住,就是说你不要执着自己原有的观点不肯放舍。再是必须具足希求正见的心,对于法义必须生起恭敬意乐心,专心听闻。以自己的智慧思维中观的内涵,并把它运用到心上,运用到生活中。宗喀巴大师在《正理海》中说:“这部论不为三种人而写:第一,对于认为诸法无自性,只在诸法无自性的名字上观修的人,我不讲这部论。第二种就是看了很多有关空性的论典,觉得足够了的人,我也不对他讲。第三种是虽然看了很多论典,也仔细研究了,但不应用,我也不对他讲。”
我们知道《中论》是龙树菩萨所造。龙树菩萨被称为圣者,他被佛陀授记于此刹土佛法趋于衰落之际应化世间广弘大乘佛法[1]。在《大云经》中说:“于无量大劫之前,转生为号称大精进龙之圣主大国王,并面谒龙灯如来。而时于龙灯如来座前以无量供品广作供养,抛洒一撮无价之宝并历立宏愿:于未来世释迦如来教法没落之时,吾将出家,三次发大法音,为正法舍己之身寿。”《圣大云经一万二千颂》中也说:“阿难,吾灭度后,满四百年,此‘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转身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弘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楞伽经》说:“南方布达苇,有吉祥比丘,名号为龙者。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土。”其他如《文殊根本续》及《大法鼓经》等众多经中,亦宣说如来曾亲自明白授记。佛入灭后约四百年,菩萨在印度南方布达苇国婆罗门族中降生,为大婆罗门萨罗诃摄授出家,法名吉祥比丘。[2]
龙树菩萨出世的年代,正是部派佛教发展到后期,部派林立,互相抨击,有碍佛法弘传之时。无休止的争斗,耗费了宝贵的光阴,也使如理如法修持戒律和禅定的修行者数量骤减。龙树菩萨造论通经,重点发扬般若经的密意,以般若空慧融会诸宗。般若经属于第二转无相***。佛法依《解深密经》可分为三转***:初转四圣谛***,二转无相***,三转如来藏光明***。经云“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以隐密相转正***,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般若中观归属于第二时所转的无相***。
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以般若空慧为先导的。世俗人很难彻底领会《般若经》之珍宝法义――实相空性,他们在听到此法后惊恐不已,继而弃置不理。有的人虽然生起了信解,却将无有自性之义执为但空,堕入断边。如果不能晓悟空性之义,就无法行进于解脱与证悟一切智智之道。龙树菩萨为大悲心所驱使,为使人们悟入诸法实相缘起性空真义,撰着了《中论》为主的中观六论(《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宝蔓论》),如实地将《般若经》的法义昭然示众。***以佛法的中道缘起,贯通大乘空义,以空性、真如等为正量,将无数众生引入大乘正道中。
龙树菩萨的法嗣有提婆(圣天)、清辨、佛护、月称等,依《中论》建立中观宗派或称无自性派。最初龙树菩萨和圣天论师的中观论义称为根本中观,随后中观分为应成和自续两派,称为随持中观。龙树师徒二人之究竟论旨皆为应成派,但是论着中所有阐述尚未明确辨别应成不共之理,属于应成和自续两派所共宗,故名为根本的中观论派。随后的清辨论师建立中观自续派,佛护和月称论师建立中观应成派。
大乘般若经说一切法空,一切不可得,对于钝根者,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可能会引起误解,乃至引起不重正行的流弊。同时,外道也有观空的,所以龙树论中一再辨别,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众生生活在世俗中,没有世俗谛的名、相、分别,不可能契入第一义空;不依世俗谛的善行,怎么能趣向甚深空义?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所以虽一切法空平等,没有染净可得,而众生不了,要依世俗的正见、善行,才能深入。《金刚经》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知道,空性即缘起,也就是不离如幻、如化的因果。所以,“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为离情执而胜解一切法空不可得,不是否定一切善恶邪正,是与第一义空相顺而能趣入。即使彻悟无生的菩萨,也修度化众生,庄严佛土的善行,决不如中国所传的野狐禅,“大修行人不落因果”。所以论中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其实,二转无相***与三转如来藏光明***同样是了义的,因为当中观正见真正树立起来时,必然显现如来藏光明。相反,讲如来藏,只是停留在词句上,也不能显现如来藏。龙树菩萨也写过有关如来藏的论,《法界赞》就是一部。∵
--------------------------------------------------------------------------------
[1]∵《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云增.耶喜绛称着,郭和卿译。
[2]∵《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
释名
中论,是简名,又称中观论。“中”是正确真实,远离颠倒戏论不落空有二边。“观”是观察体悟,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证悟,所观察证悟的是根本智慧。以中观可以悟入根本智慧,所以该论又称为《中观根本慧论》
中观派又名为说无自性派,因其泯绝二边安住中道而名为中观派,因其说一切法无实有性名为无自性论派。
中观自续派认为,依因明宗因喻三支比量,事物不只是由分别假名安立而有,也有由其本身或自己方面成就的存在,如假名安立法,必有安立假名的对象存在。这就承认了法相的存在。自续派分二谛安立世俗法相与胜义空性。应成派无有任何承认,只用应成理论令所破对方的心相续中生起了悟彼宗所立之比量,应成如是过失,使其打破彼宗派的一切实执。如《回诤论》说:“我无承认故,我即唯无过。”∵究竟来说,中观应成派无有承许二谛,但暂时随顺它宗而承认诸法显现是世俗,诸法空性是胜义。
自续派内又分二派,一派于世俗中承认无外境唯有识,与唯识派相符顺,名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一派于世俗中承认如经部论所许微尘集合的外境,名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前者又有与唯识真相派相符顺的中观及与唯识假相派相符顺的中观两派。如静命、莲华戒、圣解脱军等属前者。狮子贤论师、祗多黎、罗婆跋等属后者。
应成派主要大论师有佛护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佛护菩萨主要以应成派的观点于《中论颂注释》中抉择了胜义谛的大空性。月称菩萨对《中论颂》分别造有句、义两部注释,详解《中论颂》字句的注释是《显句论》,详解其它中观字句的注释有《六十正理论释》、《中观四百论释》,这三部论着被称为三大广释;详解《中论颂》义究竟精要的广释主要是《入中论》及《入中论自释》、《入般若波罗蜜多论》(归纳中观的根本修法),此等皆以应成派的观点抉择了胜义谛的大空性,寂天菩萨也是以应成派的观点在《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抉择了胜义谛的大空性。
甲一、顶礼句标宗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两颂是顶礼句。龙树菩萨在造中论时,先顶礼佛陀。
前一颂是称性顶礼,即顶礼佛法身,也是顶礼法性。法身是不生灭的,非常非断的,不是一也不是异,不从它来也不去往别处。法的究竟性质也是如此。
这一颂也是顶礼法界。法界是法的全体。整个法界是不生灭的,也不是常断的,也不是一或异的,也不从它来或去往它处。
此颂也可以说解释法相。因为法性不离法相,法相必显示法性。就是说,法相也不是生灭的,不是常断的,非一非异的,不来不去的。这样宣说法相,不容易理解。学中论,搞清楚这一点至关重要。
后一颂礼敬释迦牟尼佛。
“能说是因缘”就是说佛陀善于讲缘起。缘起是远胜于外道的,因为外道不知缘起。下部(唯识以下)可以安立缘起,但对于不生亦不灭是无法安立缘起的。依因缘而产生是属于缘起粗分的道理。若承认有世间创世主,就不能安立缘起。数论派外道虽不承认有世间的创世主,但他们承认有共主相,因中有果,他们也不安立缘起。离系派虽然不承认创世主,承认因果,但是承认补特伽罗我是常一独有的,他们无法体悟缘起的深义。
“善灭诸戏论”是圆满正等觉所宣说的,寂灭一切能说、所说、性相边戏,超离心与心所、能知与所知等名言,息灭众多灾难之立宗。为此,作者龙树菩萨首先恭敬顶礼能阐演甚深妙义之佛陀。因为诸法依世俗而言,是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的,而以无漏根本智而言,则离开一切戏论,无法见到真实有的生灭戏论。能离开戏论的,是大空性智慧。诸佛能如实认知,如理证悟大空性,善于寂灭诸戏论,为众生远离痛苦宣说甚深空性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前一颂所显示的中道妙理,是诸说中第一崇高尊贵的。这是别人所不能说的。因此礼敬佛陀。
这两颂是顶礼句,在顶礼句中标明了宗义,宗义是八不中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