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超法师中观讲座三
善有乐报恶有苦报
观业品第十七
释广超法师说,业,在梵文叫[karma],如用音译叫[羯磨]。
业是指什么呢?做事情叫做业,比如工业,商业。在佛教我们做的种种事情叫做业,而当我们在做的时候我们叫做造业,当那个业让我们感受到果报的时候,我们叫做业报。但是在我们造业时而还未受报时,有一股力量推行着,我们叫做业力。
广超法师说,观业品的重点是在谈业力。很多部派佛教都是向他的追随者讲业力因果怎样作用,而佛教讲的因果轮回就是在讲业力。
根据佛法来说,业可分为善业与恶业,也可分为身、口、意三业。但广超法师说,一般佛教徒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是非常的错误,经典里面没有这样说。反而是说:[善有乐报,恶有苦报],我们认为业有善恶之分是我们的心念在影响,但业的善恶并不因你的起心动念而叫善恶,业的果报本身并没有善恶。比如说人有两颗眼睛,苍蝇有三颗眼睛,这是受报业,它本身并没有善恶。因此,广超法师说,所有的果报是没有善恶,而只有苦和乐的感受,和不苦不乐的感受,即苦报、乐报和不苦不乐果报。那业的善恶的是以什么来分别呢?不是以我们的心念的善恶来分别,而是以果报的乐和苦来分别。即我们造了一些业而使我们得快乐的果报,那种业我们叫做善业,相反的我们造了一些业而使我们得到苦的果报就叫恶业。广超法师提醒大家说之前他讲[因果]时,说果报还未出现之时,它的因不确定,同样的果报还未出来时,它的业也不能确定。但是有些业的力量很厉害,他一定会发生了,我们就可确定。广超法师举例说:[树上的苹果一定会掉在地上]这句话是不确定的,但「树上的苹果终归会离开那颗树」确是对的,意思是告诉你看到果的时候,你才能说它的因是什么,而你不能看到某件事时说它
将来的是某件事情的因,这是佛所说的无常。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虽有善恶,但却不一定会造我们的业是苦是乐。广超法师再举一个猫和兔的例子。他说猫和兔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猫偷来一只鱼请兔子吃,兔子吃了鱼一定死,为什么呢?因为兔子的肠胃受不了,所以兔子就死掉。因此说虽有善的心,却有愚痴的行为和看法,就造成苦的果报,这是为什么说善有善报是错的。
再来,广超法师又指出我们另一个对业力因果的普遍错误的概念,即认为佛法中的[诸法因缘生],以为造业的人是我造,跟别人无关,这绝对错误的。因为[造业]是很多因缘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心念,及跟其它助缘。并不是一个人能造的,须要和其它的人配合,在佛法上称为共业和不共业等。比如说我们出生在地球,以因果来说,出生在地球即是我的业,但绝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合力造成的共业。但虽然大家造了共同的业,我们仍然还是不同的地方,因为彼此还有它不同的业。
同样的虽然我们有共同的心来造业,但结果有时候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助缘不一样。这即所谓的共业与不共业。造业之中还有[引业]和[满业]。什么是引业呢?即是有些业会在我们在生死轮回之中,产生转世投胎的效用,即是[引业],而有些业却是没有这种作用,它是在我们人生中增添一些果报,给我们这一生更圆满,即是[满业]。有些人认为不管我们造了什么业都是带我们生死轮回,这是错的,广超法师说,比如抽烟,不管我们认为抽烟是好,是坏,它不影响我们的生死轮回,但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要认清,是引业带我们生死轮回,而且有引业会使我们生死轮回好几次。即有些业造了一次我们会受到多次的果报,而有些却要造了很多次,才受到一次的果报,所以有的业是累积性的。业的受报时也有差别,有今生做今生报,今生做下生报,今生做某生受报,或今生做未知那一生受报。业受报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造业和受报是不一样的性质。比如说杀人这个引业,照理来说应该是被别人杀,但据佛法来说不是,而是堕入地狱,这个引业在佛法来说叫异熟业,而且在不同时候这果报才成熟。有一些业却是相续性的,前后有类似性的受报,这个叫做等流报,比方说煮饭,从煮米成饭的过程中不停的在转变,最后就成饭,另外有一些业是突变的,完全不一样的性质。所以业有很多的性质。
但中观对业的讨论是有很多人认为业有自性见而产生很多的误解。其中一个是认为有一个人在无量劫造业而轮回到今生来受报,就是认为我前世造业而今生来受报,即有一个[我]从前世到今生,这从中观来说是不正确的,因为执着有一个[我],执着有造业这件事,执着有[我]轮回到今天是外道的思想,而佛教的思想是没有「我」在轮回,但不是没有轮回,即无我的轮回。佛陀都告诉我们[无我]了,那有[我]在轮回呢?中观进一步的告诉我们事实上没有造业的人,也没有受报的人,不过是一段的业力因果而已,这是中观所要破的[自性见]。所以真正佛法讲的业力因果轮回是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也没有我在轮回,这是正确的业力的见解。
之前我们有说过部派佛教的祖师大德们要对他的信徒解说这个业力的问题时就遇到一个难题,即造的因消失了,后来果报生起了,那中间那一阶段是什么东西在维持着呢,我们都说业力,业是什么东西?很多人说业保留在那边,因缘到了它就生出果来。这是错的,于广超法师说,如果说业力保留在那边的话,是谁在留它啊,若没有人留它的话,那它怎会留下来。
讨论业力的实况是很重要的,广超法师说,从中我们才了解到为何我们的身心会流转到今天,同时弄清楚我们的业力轮回怎样来,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修行。
接下来,广超法师开始讲解观业品。他说:人能降伏心利益於众生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对於这第一句颂文,在中观颂里有所争议,广超法师说。他印给大家的颂文是摘录过来的,即是说中观论颂的颂文没有直接从印度翻译过来,而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注解中观颂的详解文字中摘录出来。所以,大藏经中没有这个颂文,只有中论的各种注解。只所以这一句颂文会排在第一段,是因为鸠罗摩什所翻译的,如果是其它人所翻译,这一段颂文会排在其它地方。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能降伏其心,而做种种善事利益於众生,那么这个人今世和来世会得到快乐的果报。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广超法师说,龙树菩萨在写这观业品是要破那些不正确的见解,尤其是一切[有部]佛教的见解。一切有部佛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部派,影响印度佛教最广大。这部派在解释业力因果时,认为真实的有业力因果的现象在发生。真实就是认为有造业的时候和受果报的时候,即真的有造的人和受的人,而且造的人和受的人是我从过去到今天来受报,这是很大的错误。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大圣说二业,在一切有部部派佛教里说的大圣就是指释迦牟尼佛。龙树菩萨在这里指出部派佛教认为佛陀说业有二大种,即从心念在想和在想后就去做的行为,就是所谓的身口业。这二种业有种种的差别,种种的分别说,若二种,若三种(身、口、意),若十种(十善业或十恶业一如意业的贪、嗔、痴,身业的杀、盗、淫、口业的谎语、绮语、二舌、恶口,十种或善或恶)。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
佛所说思者,就是我们的意业,而从思生起后用口和身体去做了就是身口的业。
身业及口业,作与无作业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
就是说我们的身业和口业又分做两种,及所谓有作业与“无作业”,这是一切有部部派佛教的理论。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你一巴掌,以用手来做出某种行为,这是身业,另外呢,就是另一种业也发生,即使没有做,叫做“无作业”。这无作业发生在那里呢?他说你看不到,只有有神通的人看到你的业的果报,而且他是用心来看(不是眼睛),看到果报的物质形象。因此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无表色,就是有一种物质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叫做无表,但有神通的人却可以看到,如佛教的宿命通,就是能看到无表色。所以有部派佛教认为当我打你一巴掌的当时,也有无表色完成,这个无表色它就在哪儿维持住,等他受果报的时候它就作用出来,然后看不到的无表色就叫“无作业”。口业也是一样,我骂你一句话的口业当时,也有无作业同时发生,成为口业的无作业。而且作业虽然过去了,这个无作业还保持住,因为无作业继续,因此有宿命通的人可以看到,如此身口业,和其作无作业合起来四种,有善与不善的业。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造业的时候不完全是你的事情,被你造作的对象,他在受用的时候也会影响到你,比方说,你布施我一碗饭,然后你就完成布施一碗饭的功德,但是我有没有吃这一碗饭就会影响你的功德,如果我吃了这一碗饭,你得到的功德就更多,这就叫做“从用生福德”。
这里,广超法师说,就必须讲回业力因果的程序,我们造业时影响因果的轻重的主要因素有五种。第一个是造业的对象,佛称为福田。这个稻米长得好不好不因为你努力的耕田,也要看这块田的本身好不好。因此你造业的对象影响你因果的大小,所以我布施佛一粒米会比布施你一吨粒米的功德来得大,因为佛是很大的福田,种一点点米就可以生很多出来了,反而如果在石头上种一吨的稻却也不会生粒米来,因此造业的轻重会受福田的影响。第二个因素是造业时造了多少的量。如我布施一毛钱,一块钱跟一百块钱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也影响了业的大小。再来是造业的次数,你造业多次它就越重。另外造业以后的心态也会有所影响,如有的人造业时很高兴,但过后又
后悔了,那它所造的业就打了折扣,所以重要的是我们做善业时要有欢喜心,要随喜。另外一个是对方有没有受用你的业也在影响。
曾经有一个人到佛前拼命的责备佛,等他骂到不想再骂时,佛就对他说,如果一个人吐口水吐上天时,如果没有人接受,是谁在接受啊?那个人就说当然是自己接受了。而佛又说如果一个人送礼物给人,没有人接受,那礼物又是谁的呢?那人说自然是主人的了。所以说那个人骂了佛,而佛不接受,骂人的话就还给那个人了。也就是说那个人有没有接受也会影响你造业的情况,即所谓的“从用生福德”,相反的如果是造恶业,对方有受用的话,你的因果就很重。从前述的身口二业,里面有分作作业与无作业,善业与不善业,再加上这个思业(意业),一共有七个法来分别业。他说如果一个人明白诸业相,他就会明白业力因果是怎么回事。
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若灭即无业云何生果报
接下来就是龙树菩萨要破有部部派佛教中的错误,这是一段重要的颂文,错误在那里呢?即是那个打你一巴掌的例子,即有无作业在维持。也就是说各个部派佛教都在解释业力怎样从造转到受报,他们都有一个概念,还没受报前,那个业力被保留住,被收起来,保留在某个地方,没有动,叫做住。龙树菩萨就破它说如果业力会被保留住,到达某个时间它会出来,即业力就为常,这就违反了佛法中无常的道理,没有业不能留下来。但是如果你又说业灭了,你造的时候它就不存在了,它以后也就不能再生果报了。留下不对,不留下来也不对,通通都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个业,并认为有个东西在那边等待,它出现了,就错在这里了,然后你产生很多的错误的解释也跟着来了。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龙树菩萨这样反对后,另外一个部派进一步参于来解释,他补充前一切有部派的缺点。意思是种下一颗种子,如榴连种子,后来长出果来,如榴连。那种下种子和结果之间,那种子不见了,而变成芽等相续,即所谓长出芽,小颗的树叶,茎,慢慢长大,开花结果,一个接一个。就是说种子种下去不是灭掉就没有了,它继续变成芽等相续下去,然后从这种相续中生成果来(从是而生果),而不是从种子变成果。如果没有种子呢,那些菜,茎,花等相续就不会出生出来,即“离种无相续”,就是因为有种子,所以一个接一个的相续起来,即“从种有相续”。那么从种子到有果的过程中是芽、茎、花等在继续维持着,而不是这个变成那个。他就是用种子结果来比喻,他说我们动了心念来造业,然后我们的心念一个的相续一个下去,最后果就出来了,所以离开初初造业的心,接下来的相续就没有了。这一个部派又说,从初初造业的心,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的继续下去,有如芽,有如叶,有如茎,到最后有果出来,所以他说先造业后有果,因此业力变化不断亦不常。为什么要加“不断亦不常”这句呢?因为所有的部派佛教都同意佛讲法绝对不会落入断常见,他认为如上的解释就符合佛法,没有断亦没有常。为什么说没有断呢?因为有相续就没有断,为什么不常呢?因为种子已经消失了。
能成福业者是十白业道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进一步他说,如果一个人相续的去做有福德的业,将来他会受到十种善的业报,今世和下一世他会得到五欲的快乐,这是所谓的白业报,因造业有善有恶,就果报有乐有苦,当讲完后,龙树菩萨就反对说: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是故汝所说於义则不然
龙树菩萨认为如果业力因果的转变像你所说的那样相续的话,那过失是太多了,说不完,根据你的道理是不可能的事,过失在那里呢?广超法师说,业力相续的说法其过失是在次第缘,因为前面的灭了,后面的才可以生。但龙树菩萨说,果还没生时,前面的因不可灭,前面的因如果灭了,则不能成为果的缘,没有所谓的次第缘,即是说如果因变成果,一个接着一个的话,因灭了,它没有办法生果,如果因没有灭,它也没有办法生果。因为因灭了,它就没有东西了,那又怎样生出其它的东西呢?因没有灭的话,它也不能生出果来,因为它没有次第。比如说第一秒没有消失,怎样会有第二秒?但若第一秒消失了,又怎样会生出第二秒呢?现在他说芽等相续就是次第缘,因为种子长出芽来,芽长出叶子,长出茎,花及结果出来,一个接着一个相续。相续的错误在那里呢?错误就是种子灭了,长出芽来了,是属于次第缘,这种道理是错的。
广超法师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我们把一颗绿豆放在水里并不是绿豆灭了,它长出芽来,根本不是,但是执着有自性见的人,这个变那个,然后这个部派的说法,即从初心,一念接着一念,把过去的业带到今天来,这样的话,就是次第。但是我的心有时候善,有时候恶,那这两种心念怎样接起来呢?善恶心怎样能相续?所以龙树菩萨说根本不用解释,根本行不通。这种说法也依然发生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宗。唯识宗说我们阿赖耶识里前有一切种子,你造业的时候就变成种子,它的一句话说“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它在那边一直在变,到最后它从阿赖耶识变成现行,然后看到它的果报,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也是在阿赖识里面一念一念的生灭,也是次第,没办法成立,除非阿赖耶识也是生灭的。但唯识宗有个巧妙的说法,就是阿赖耶识没有善恶的,因此它可以维持善恶的不同心念,这是唯识宗高深但错误的理论。因此一念接着一念的相续来维持业力到受报的见解是行不通的。
广超法师再一强调说,只要你认为有造业的时候,有受报的时候,有造业这回事,有受报这回事,都是自性见,然后你会犯上很多错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