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自然科学、哲学、佛教:三种知识和信仰的现实印象∵
近几年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科学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影响所及,就是形成了一种科学至高无上的观念,形成了某种科学霸权现象。杨振宁的炮轰《易经》,几年来的讨伐中医,均是科学霸权的表现。∵
至于现实人们对哲学的印象,则是各种各样。有人认为哲学的地位与层次比科学高,是用于指导科学的;有认为哲学不如科学,应当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哲学问题,等等。总之过去有多少哲学流派,现在就有多少类似的主张。∵
至于对宗教,人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科学和哲学都比宗教科学,宗教不要理性,只追求没有事实与科学依据的虚无缥缈的信仰。∵
对科学、哲学、宗教的态度与观点,当然还有另类。但既数量不多,且又不成气候,处于思想界的边缘地带。∵
以上就是现今社会人们对三种知识与信仰的大致态度。∵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三种学问与宗教,作一些深入的对比研究: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二、三种知识与信仰的认知方式研究∵
第一,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实验验证。对于自然科学认知世界的方式,建立假说模型,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是最标准通用的方法了。其中的直觉,常常参与模型重建过程。∵
第二是哲学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思辨验证。哲学在上述建立假说模型和进行思辨验证过程中,不是一次性的完成模型构建和思辨验证的,而是边思辨验证,边修改与重建假说模型的,而且往往在这一反馈与修改过程中有直觉参与其中。与科学相比,哲学理论模型是框架型的,比自然科学模型粗糙得多,哲学往往不过问细节。例如叔本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他论证了人有肠胃是因为有吃东西的意志,人有四肢是因为人有劳动、运动的意志,等等。但他并不去过问人们意志和产生肠胃的细节。这一点正和科学相对照:科学是最注意细节的。因此科学的假说模型是精致的模型,而哲学的模型则是一个大框框,是粗糙的模型。所谓的思辨验证,就是在理性思考时结论(假说模型)与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典型的例子是陆王心学学派的表述:六经皆我注脚。意思是用六经中的观点来对照,它们都是符合我们的哲学观点的。∵
第三是佛教认知模式:佛教的认知模式比科学和哲学复杂得多。我们先来看看如下一些佛教概念的含义,就可知道佛教的大致认知方式与特点了。∵
首先来看“谛”这个概念。谛,首先是“不违背事实”的意思。当人们由对世界的认知而得出观点,而且这一观点与真实的事实相符合时,佛教就称这种观点是“谛”。佛教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看出,理论不违背经验事实(真实的“表象”),也是佛教认知行为坚持的原则。这一认识论上的观点,佛教和世俗的理性观点是一致的。“谛”可以说就是佛教的正确观。∵
再看“禅那”。禅那亦称禅,意思是“思维修”∵,就是心专注一境,“进行思虑以获得正理”。就是一种理性思维加直觉思维的过程。佛教修行人欲以此得到对世界认知的“谛”、即正确理论的过程。禅那不是仅“练静坐”,而是专心动脑子寻找理论的过程,和世俗的理论家差不多。∵
“止观”,又是一个和认知有关的概念。止是心神专注于观察思维对象的意思。观是在止的基础上进行深思熟虑,以得到真正的关于事物真相的智慧:还是理性思索加直觉地运用,以求得真理的行为。∵
“菩提”,佛教概念。意为觉悟,智慧。指对世间真相达到了解的智慧与途径。∵
“顿悟”、“渐悟”:佛教概念:指修行人在思维、领悟世界某种真相的觉悟过程的方式。它们都是和觉悟真理、获得真知有关的概念。∵
“现观”,佛教概念。指通过禅定,不经语言逻辑而对世界真相直接把握了解的一种神秘的认识方法。现观虽是一种非理性思维方法,但需要大量的前期理性思维成果作为基础,否则不会出现现观。这种非理性思维方式,必须借用大量的理性思维为基础。∵
“般若”,佛教概念。指佛教专有的、含有掌握佛教起码理论与观点的一种认知世界的综合认知智慧与方法。般若是一种专有的带有特定理论与方法(佛学)性质的智慧与方法。除了其特定的理论性质外,特点之一是含有高度的理性思维性质。《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说,诸佛所以能觉悟世界真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觉悟世界最终真相的意思),就是依靠般若认知得到的。佛这个名称,就是觉悟者的意思。觉悟什么?觉悟世界真相。佛与菩萨修行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觉悟世界真相。∵
我们可以由上面的了解,给佛教认知世界的方式作一个初步的总结了:佛教要依靠大量的理性思考并借助非理性去获得对世界的真知,理性思维是佛教最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佛教修行者也和普通世俗之人一样,要靠认真研究、思考大量的经验现象去领悟世界真相。无著就曾经历过这种苦思求悟的过程:他长期思索空性的真实含义,但均不得要领。求真不得使无著苦恼到欲自杀,可见佛教中修行人求真知觉悟的艰难。∵
总结一下,佛教的认知模式如下:观察+理性思考+修行(六度等)+直觉+建立假说理论模型+思辨验证+禅定+止观+般若+现观+觉悟的最终求证。∵
其中的禅定、禅定、止观、般若、现观和修行之中,也当然包括大量的观察思考,也包括建立假说和思辨验证,也包括直觉在其中。∵
佛教的上述认知模式中的“最终求证”,是指修行者在得到最终觉悟之后,要去到现实大千世界中去验证,看看能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比陆九渊的“六经皆我注脚”的验证范围要大的多。关于这一点,本文后面还有文字叙述。∵
佛、菩萨,首先必须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者,同时是善于修行者。修行什么?修德。∵
非理性并不排斥理性,而实际上是以理性为基础。所谓“非”字,是突变并不全是理性自身的成果,而是靠“外力”的结果。由于不是理性中得来得东西,故称非理性。至于这种“外力”是什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但历史上有人知道。∵
很多世俗之人把佛与鬼神之类等同理解,是很不对的。佛首先是觉悟真理者。佛陀的成道过程就是寻找救苦真理、寻解世界与生命真相的过程。就象哲学家寻找哲学真理一样,是一种求知过程。哲学家寻找真理欲造福人类并赋予人生以意义;佛陀寻找真知欲使生命脱离苦海,并赋予人生以意义:两者目的实际是一致,而侧重点不同罢了。佛陀在寻找真知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理性思考,理性思索是佛陀的修炼功课而且是最重要的功课之一:这正是菩提树下四十八天冥想的真相。知道这一真相的人会认为佛陀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宗教人士则会看到佛陀得到上天的佑助;而部分世俗人士,则认为佛陀在编造地狱之类故事来吓唬人。∵
三、三种知识和信仰的认知能力统一评价尺度:认识当量∵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科学、哲学和佛教,它们各自的认知研究范围。∵
哲学研究如下一些问题:构成世界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意识是什么?人的认识是怎样的?伦理是什么?美是什么?物质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真理是什么?知识是什么?等等。哲学提出的这许多问题,至今大部分都没有获得被大多数人承认的最后解决。哲学是提出了问题,许多哲人也倾其一生研究,然而成果却不理想。我们随后将指出,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是由于哲学认知方法的局限。由于这种局限,造成哲学可以回答问题,但不能确切回答问题。哲学的认知存在许多灰色和黑色地带。哲学不去研究的问题:灵魂是什么?地狱是什么?天堂、净土是什么?哲学去试探,却永远无法撼动的问题:神通是怎样的?∵
自然科学研究如下问题:物质的结构、心理现象问题、生理现象问题、物质运动的规律、物质间作用力的规律、时间问题、空间问题。自然科学并不具有象哲学一样的追问性质:它不追问时间和空间是什么?意识是什么?真理是什么?知识是什么?等等。自然科学和哲学不一样,它在大部分问题上均不作彻底的追问,而是仅满足于解答表面现象之间的关系或规律。自然科学太容易满足。与哲学相比,自然科学相当于幼稚的儿童,而哲学是成年人。自然科学在思维性质上具有极不成熟的特征。自然科学只在一个地方进行了追问:物质的终极结构和要素是什么?即量子力学。然而追问研究的成果却很不理想。∵
佛教研究如下诸问题:生命是什么?可见宇宙世界是什么?不可见之虚空世界是什么?运动是永恒的么?世界有主宰么?灵魂是什么?轮回是怎么回事?因果是什么?世界的本体论(真如),佛教认知论(般若、禅那、无分别的现量认知如现观等等),佛教真理观(真如,认知与实际同一,无分别的全部被认知,实际认知与应该认知是同一的)。佛教可以回答:特异功能(神通)是什么?星占、中国的术数、风水等等神秘文化的奥妙是什么?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佛教对其研究的问题几乎都能知道答案。对于哲学研究的问题如伦理、美学,也都知道答案。然而佛教对这些问题都是采取知而不答的态度,并不形诸直接的文字或公开回答。形诸文字的如空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则不真正懂佛学真谛的人又看不透奥妙。另外大量形诸文字的,有些是权变之说,方便善巧之说,或隐喻之说,如《金刚经》。还有一些,则干脆不谈论,如“无记”等等。∵
关于自然科学、哲学、佛教的认知模式与方法,我们已经对比研究过了。经过仔细分析、对比,我们认为可以用认识当量的大小来统一评判自然科学、哲学和佛教的认知特征(关于认识当量的研究,见宣昶玮的相关文章):自然科学的整体认识当量是较小的,它忽略了太多的东西;哲学的整体认识当量很大,许多自然科学并不涉及与关心的东西它都进行了深思熟虑,但哲学却无法解决许多问题;佛教的认识当量最大:如果说哲学的认识当量巨大,那么佛教的认识当量趋于无穷大,接近和等于应知与所知完全等同,“无分别”。佛教的认知是认知的极致。∵
这样,在认识当量这一理论下,自然科学、哲学和佛教(宗教)的认知方式和基础,就是共同的了,可以在同一语境下表述了。∵
在这同一语境下,人们可以看清佛教的价值:佛教的非理性认知不过是相当于理性认知的极致。因此许多自然科学结论符合佛法,许多哲学观点与佛法相符合,也就是情理中事了。∵
人们认为佛教迷信,当然也有些原因。原因之一是佛经中有许多看似无稽之谈,如地狱、地球宇宙形状的描写,似乎有地方同人们的观察不符。原因何在?是佛经描写错了?实则佛经上许多描述都是权变之说,方便之说。这里面有何奥妙我全知道。佛陀用权变之法说经,一些佛教书籍上有说明。∵
四、三种知识与信仰的认知能力比较∵
今天我们要研究科学、哲学和宗教三者的思维方式,它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所以把佛教的思维方式列出来比一比。这一比我们发现:原来这三者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出乎我们的意料:佛教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比哲学和科学还要优越得很多。这一下子就颠覆了人们的常识观念:宗教有时并不愚昧,宗教有时比科学和哲学还精密可靠得多。∵
科学的研究方式是实验的而非思辨的,它能解释通的范围很小,虽然很精密。但要想了解更多更深的关于世界的实质性东西,科学显得无能为力;哲学是思辨的,它的思索范围很大。虽然哲学的理论框架相对于科学是粗糙的,但科学回答不了的东西,它都可以回答;比哲学更高的是佛学。佛学思考范围比哲学更大更深。迄今为止对世界与生命思考了解最深的,就是佛学。佛学对世界的实质性解答,是最高的解答。∵
对世界的局部事物的精密认识要靠科学;对世界大部分事物的实质性的认识,是哲学的任务;要想真正了解世界上全部事物及其真相,则必须依靠佛学了。这就是科学。哲学和宗教在人类认知领域内的地位。人们过去只知道哲学的层次高于科学;但许多人不知道佛学高于哲学,这些人以为哲学就是层次最高的了。这是他们的局限。∵
在我的文章里,我使用“真理”这个词是有些为难的。世俗的真理是含有错误的世界观前提的∵,而且大部分人的真理观是错误的。我知道佛教真理观的一些奥妙,然而也是不可公开进行言说的。伦理的奥妙,美的奥妙我也能解释,然而我只能将伦理奥妙中的一点点不妨碍宗教奥秘的一点点东西写出文字来公开来讨论。至于美的奥妙,是一点都不应该形诸文字的。∵
理性思维是科学.、哲学和佛教三者的共同思维方式。还有共同的认知方式是假说、模型方式。宗教例如佛教增加了“另外的力量”。宗教的认知能力除理性之外,尚有修行,修行也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自然科学,哲学和佛教,三门知识和信仰,在认知世界时的方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三门知识谁比谁优越呢?精确性上,科学有优势;验证性上,三者均具验证性,但科学很容易重复。其他两门也可重复但常不那么容易。在求真性上,哲学和佛教比科学优越与可靠,科学有很大的局限:远不及哲学和佛学。而哲学和佛教相比,不具备佛教所具备的许多方法。哲学和科学在认识上均采用比量方式,而佛教的认识方式初级采用比量方式,但高级则只能用现量方式。比量是推理:如见到烟推知有火,而现量则是无区别无分别的百分之百直接把握。现观就是如此认知方式。从认识当量上讲,哲学的认识当量远远没有佛教大,而这一条有我个人的经验与经历.∵
如果用认识当量作为三种知识信仰的共同尺度,那么三种知识就可以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了.自然科学的方法有大局限,是由于它自己的追求精确与实验验证造成的,也由于它太幼稚造成的,它在大部分问题上都不刨根究底的追问,那怎么能得到可靠的认识呢?∵
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现象学和生命哲学,我认为是受到了佛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有兴趣的学者,可以仔细的研究研究,应当会证实我的猜想。∵
五.结尾的话∵
作了以上的研究后,再看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修行人追求的是什么呢?了解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真相!即觉悟世间真相.这才是佛教追求的第一目标。而怎样才能觉悟呢?修德、持戒和大量的学习与思考。每一位得道高僧,大多是象哲学家一样的人物。难怪现在中国人把太虚大师列为十大哲学家之一。儒家圣人的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佛家追求的目标。而且历史上有高僧达到过。高僧高在什么地方?一是德高,一是智慧高。那种把神通高的人视为高僧者,错也。如果说世界上有真知、渴望真知的宗教,那就是佛教。∵
但历史上佛教的状况是各种各样情况都有,而且真正了解佛学真谛的人却极少极少。许多法师的追求是博闻多记,从而把经讲好,而不是追求觉悟。然而不懂真谛的法师,其讲经和观点言论都有破绽。一般的信众多追求往生净土,把觉悟真谛的事,放在不重要的位置。这些信众的言语观点破绽、互相矛盾之处就更多。这样的信众在世俗人们看来是迷信。可是就是这样的信众,实际上也多多少少会懂一些佛教真谛,虽然很少,但却极珍贵。只是这些佛学道理不易为外人理解与承认罢了。否定佛教的世俗人士,往往是看到了佛教人士中的破绽和不足,而却没看到佛教中还有另外的精华。∵
在推崇自然科学的人中间,有一些人面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暴露出来的弱点时爱讲这样一种话:科学现在是不能解答一些问题。但等将来科学发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解答这些东西了云云。这类话是一种废话:把希望寄托在永远的未来,而不着眼在当前的状况,无异于画饼充饥。我认为自然科学如继续发展,那就会变成哲学,反而会失去现有的面貌。自然科学继续发展它就会崇拜哲学了:因为它开始象哲学那样发生不懈的追问了。而哲学发展下去,则会趋向佛学,现象学和生命哲学,就是这一苗头。∵
现在的自然科学,令人失望的是它离求真还差得远,连真知的边儿还没沾上呢。在求真方面,科学不如许多哲学流派。∵
在赋予人生以价值与意义,在判断中医是否有价值,在追问终极问题、追问道德、追问生命的真相诸问题上,自然科学是一个幼儿。面对这些问题,自然科学只是一个无知的少年。如果它自己不明白这些而硬去充什么权威,甚至以为自己就应该是这方面的权威,那是没有自知之明的幼稚行为。你以为如何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