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哲学被许多人认为是束之高阁之物,甚至身边人也很难说出哲学是个什么?以我粗浅的认识觉得,哲学就是为着我们的困惑、难题、苦恼而产生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实际的一种方法,做法,想法儿,只是因为它叫了“哲学”这么个文邹邹的名儿,倒是让人以为是深不可测的学问,而实际上它是最朴实耐用,和我们的生活最贴近的思想、观念…

一直以来当你热情的谈到佛教一些典故,会有一些人觉得你是性情不正常的怪物∵,好像那时你已经成了个光头的和尚矗在那儿(呵呵)其实真的是现在的很多人误解佛教了,佛教听起来是带个“教”字,其实通过我对佛教的认识,它虽然也象伊斯兰教,基督教一样带了“教”这个字,但它只是对信仰的一种称呼,就象我们有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革命与治国理论一样,就象有人信仰周杰伦、杰克逊对音乐与舞蹈的淋漓尽致的诠释一样,佛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观念、态度、立场,而不是迷信和蛊惑,也正是因为佛教真正的能解决很多问题,才会令玄奘用生命去求取和传承。

最早佛教在印度起源,那时印度有很多教,佛教引入我国后在大唐得到了发展和光大,佛教当中,多处体现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佛教哲学对生活、对人生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引导,由于其思想体系的完善统一,和对国家治理、人民安康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一些实用的思想逐渐部分的融入文化、生活和各个领域那么佛教哲学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啊?而今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当遇到困惑迷茫愁苦时是否想到,为什么会有那么些苦恼,该怎么办,今天的年轻人时而失去生活方向,有一个方面就是源于文化缺失,新一代人们在文化上的先天性营养不良致使心灵变得脆弱,现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快餐式教育的不足、道德教育的迟缓,使得新新人类与过去的一些很好的经验、文化几乎脱节,这种状况使得没有来的及继承前人经验的新人类,感到上一辈人说的太老套了太不实用太不够“刺激和爽快”了,所以教育难以避免的脱了节

佛教哲学告诉了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平时的处世立场,是很实用的向导。

最近看了《我就是这样一个****》讲了一个****的自传,下面将一些好的的语句与各位共享一二。

关于努力:

如果努力了,或许能改变很多;可如果不努力,一切都不会改变,甚至越活越狼狈,越活越失去生命的意义,那么我们就找不到任何一点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了

实事求是:

佛教哲学的灵活性,佛教哲学主张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看:佛教也讲这些,所以它并不神秘,是很生活化的)

绝望希望:

不论你在那边遇到多少坎坷,你都得坚强地挺住,哪怕路上都是荆棘,也不要绝望,快要绝望的时候,希望也就离你不远了。

佛教是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培养美德、开发智源,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辨别对错,佛是注重实践的。(可能很多人听到“佛”∵就觉得这是指神仙啊或者神的意思,其实我看这是一个对***的称呼,是指在思想行为上率先取得突破的成功者,就象今天有某某成功人士,但“佛”所指的要更高些。这些仅代表我个人粗浅的认识。还望提出更好的见解)

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说:“任何宗教如果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佛教本身就是注重实践的学问,是净化人心的学问。所以有人说:佛教就是生活本身。

施舍的快乐:

很多人一生都在寻找如何让自己快乐的方法,他们却体会不出让别人快乐或看到别人快乐的时候自己的快乐也随之而来,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贪欲。

相比之下,有些人看似活得平平淡淡,其实他们活得很顺利,不会因过多的欲求而损耗自己内心的平静,他们的快乐是那些贪心不足者所无法理解和无法体味的。

那些欲求很少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本质善良,性格真纯的人。

善举的意义:

真正的善举并不是某些刻意的举措,只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希望----希望那些需要尽快得到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切实的帮助。这就够了。

心声:

现在的人们可能还不及古代的农民们那么幸福,。。。人类只注重外在建设,而忽略了心灵的净化,其结果只能是技术越发达、物质越丰富、社会越繁荣,人类的幸福感也越淡漠、意志也更趋衰颓、心灵也越来越空虚、良知也更加欠缺。失去天真、淳朴本色的现代人,只知整日盲目地忙碌,他们无暇反躬自省、探寻一切事物的本源。

不论世界如何发展,一切的根本还是人,而人的根本则是心灵!

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科技的发展上,更取决于心灵觉悟的提高。。。。当今世界存在的很多问题,正是科学技术与人们的心识能力未能同步发展所致。

“但得本,莫愁末。”佛法以修心为根本,只要能驾驭心灵,让心灵得到调理,自然浑身安乐。

而对于心性认识的浅薄,必然会导致人们的精神萎缩。

著名学者巴格尔说:“在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有意识、坦率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那个著名观点:“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阅读了一些佛经论典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对他的朋友许寿裳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通过学习佛法,我们会掌握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生活中有些烦恼是由对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琐事过于计较所产生的。如果我们不能原谅别人,我们就不会摆脱烦恼。

众生皆有佛性:

很多人认为只有出家当和尚才能领悟佛教的真谛,那是很片面很外行的理解。

有佛性并不意味着放弃现实,。。。当我们把佛的慈悲、爱心,利众的精神变成做人的原则时,口中不需喃喃念佛号,不需刻意地烧一柱香,也无需闭关修行,你的佛性就会彰显出来。

因为有了善念,有了佛性,懂得了知足者常乐的道理,就能用最好的心理享受生活的乐趣。

给生命一个机会:

作为一个人,必须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层次是最高的,也是最发达的。

人的生命具有如此殊胜的价值,就应当追求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道德理想。而我们要想达到高尚的理想境界,就必须要长久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修正自己的行为。

如果要我说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认真地对待生命以及生命中的每一天。

慈悲待自己:

轻生或自杀这一现象的产生是有多种原因的,它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也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它极大地伤害了生命的尊严,在佛法中与杀生同罪。

佛法的一切法门都是因病施药,可以说是对症下药,都是属于方便法门。而佛法的修行,就是治疗心病的过程。

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没有人能替代,而佛教的自我关怀正是对生命的关怀。

有人会很浅薄地脱口而出:“死是一种解脱痛苦的最好方法,会让自己忘掉一切忧愁和不愉快的事情。”是的,死仅仅对自杀者本人来说是一种最快捷的解脱,而留下的人呢?这些自杀者难道不知道自己一时的冲动会将关心着自己的人推向痛苦的深渊吗?。。。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属于自己的痛苦就要由自己勇敢地承受和坦然地面对,不该用愚蠢的行为把痛苦强加到别人的头上。

活着,只要在自己人生中最不堪的时候挺过去,那么就会化险为夷,柳暗花明。只要在绝望中再坚持一下,希望就能重生,一念之差就能改变一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