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戒疏二乘不共戒(五)

默如

一、了相作意

在修行的过程上,分位五位:第一、了相方便位。就是在五停心,总相念、别相念的三方便位上所修行,便是了相作意。也就是用作意力去了解四谛十六行相的,以了解十六行相为修行。四谛十六行相是怎样呢:

苦集灭道,各有四行相,四四十六,所以说是四谛十六行相。

一、苦谛:

苦谛又有四行,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

云何无常行?此下有五行:一、变异行,二、灭缓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二立、合会行。怎样是变异行呢?从内事的六处,外事的山河园林等上事相上来看,各有十六种变异相。所以有此十六种变异相的,是由于有所谓十种变异因缘而成的。(此无常五行中第一变异的论文,陵本三十四卷第一页至十三页止,请查核)。怎样是灭缓行呢?由上无常性上而推知他是生灭之法。虽然凡夫看不到个体是在生灭不停,头发剃下不到十多天,叉长生起来再要剃。自然而然的叫人了解到万物是有着灭坏行的。怎样是别离行呢?这可从内外二种来了知到别离的无常行。依内别离来看无常行。比如,自己原来是个主人,能呼唤遣使他人,有自在力,忽而退失主性,反为所使性之他奴,依外别离来看无常性,如先有资财未变异而非别离,后因王贼及共财,强夺逼榨而取之去,或因恶作失坏,求而不得者是。怎样是法性行的无常呢?所谓变异无常,灭接无常,别离无常,现在还没有明显的看到这些事实。但是,未来之世,必然有此真事实法会出生的,如实的通达而知其法性是无常的。怎样是合会行的无常呢?虽曰,无常,是不定性的。比方:这一个人不决定死,谁也不能作肯定,事实上,两目瞑蔽,不知沓杏何归了。以上变异,灭坏,别离的三种无常行是无常不定性的,可是事实上,现前合会来到,无法抵抗其相遇力的,这叫做合遇无常。

云何苦因行?此下又有三行:一、结缚行,二、不可爱行,三、不安隐行。怎样是不可爱行?由于对于无常了别,有了认识,当由无常而知道此是一种有生之法,有生则苦,由生苦,生死病等苦因之而有,求不得,怨僧会,爱别离。都应缘而起二追是第二不可爱行。怎样是结缚行?人生有漏有取,贪图欲乐,便爱所缚,于是招集生死诸蕴之苦二逼是所谓结缚行。怎样叫做不安隐行?就是人生有漏有取,有时顺非苦乐的,依然是一种不安隐行。因为非苦乐虽是平常无所用心,而这中庸心境诸蕴,是有苦苦、壤苦的报种所随逐,不得解脱,所以这是不安隐性。

以上苦行的三行。可以三受来分别:行者于随顺乐受诸行及其乐受,就由结缚行趣入壤苦。如其于随顺苦受诸行及其苦受,就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苦。如其于随顺于不苦不乐受诸行,及其不苦不乐受,就由不安隐行趣入行苦。由于此三行增上之力,而深知三受皆苦,由此修行趣入苦行。

云何空行?空行下,只有一种不可得行。怎样是不可得行?对于当前现实一目了然,内身唯有诸根。外界只是尘境,总不过是些心啦、受啦、假名啦,我我所法咧。此外,什末都没有。而这些身心集合的五蕴,不坚实,无主宰,生老病死,起惑造业,无有实体而是空虚的,所以这是不可得行。

云何无我行?所有的诸行,都与无常相,苦相相应的。也都是从缘而生的,不得自在。不自在故,就没有独立性的我体了。所以得由不自在行,而入无我行。

二,集谛

集谛又有四行:因行、集行、起行、缘行。

此集谛行和苦谛行的论文组织不同,苦谛四行,是每行独立分别叙说,集谛四行,要四行联合贯通起来解释的。因为四行是有相因的关系,拆开来,分散不联结,就不明其义之所在。集谛四行,也有多种解释。

云何第一释?论:谓了知爱能引苦故说名为因:既引苦已,复能招集令其生故说名为集;既生苦已令其起故,说名为起;复于当来诸苦种子能摄受故,说名为缘。

伦记:依景师意:但有其爱必能引苦,故爱望苦总说为因(因行)。爱引苦已,复招集业令当苦生,谛名为集(集行)既集彼业当苦生已,今令苦起说爱名起(起行)。

此爱非直能引现起之苦及当起苦,复能招引当来识等诸种令其增长,故说为缘(缘行)。

云何第二释?论:复有差别:谓了知爱是取因故复能招集;即以其取为因有故,复能生起有为上首当来生故,又能引发以生为缘,老病死等诸苦法故,随其所应,当知说名因集起缘。

伦记:在十二支,以爱为主体,爱望取为因(因行),爱缘有故。爱支望有支为集(集行),能集诸业故。爱支望生支现超(起行)为起,爱能润生故。爱支远引老死支现前名缘(缘行),由生必有老死故。景云:于十二支中,知爱是取因故名因,复能招集取所生有,恐滥三有,故今举取为因之有,故云即以其取为因有故。又爱能起当来生支,生支从有支起,举有取生,故曰有为上首。当来生此爱,又能引发老病死等,故名为缘。举生为缘义,望所生老病死等为缘故。

云何第三释?论:复有差别:谓正了知烦恼随眠(烦恼的种子,爱为烦恼的主体,爱的种子)附属所依(藏识是爱的所依),爱随眠等,是当来世后有生因(因行),又正了知彼所生缠(现行)随其所应,是集起缘(集行、起行、缘行)(此上总叙,因行以下分别后三行说)。谓后有爱,能招引故,能招引故即是其集(依附本识的爱种子是因行,其所生的后有爱的现行也有招引作用,这就是集)。此后有爱,复能发喜贪俱行爱(起行),此喜贪俱行爱,复与多种彼彼喜爱为缘(缘行)。如是依止爱随眠等(种子)及三种缠,(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爱俱行爱三种现行)能生俊有,及能发起诸爱,故日因集起缘。

三、灭谛

灭谛有四行:灭行、静行,妙行,离行。

云何灭行?论:于集谛相正觉了已,复正了知如是集谛无余息灭,故名为灭。(烦恼业行,业已减尽,故曰灭。但在行者过程上,烦恼有全断分断、顿断渐断、不限定的,其所得之灭,自亦不同)。

云何静行?论:一切苦谛无余寂静,故名为静。(苦谛是报障,是生死。此亦有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分段生死中,又有总

报、别报、现报、生报、后报等。变易生死,也有此中七作意阶

位的不同)。

云何妙行?论:即此第一是第一故,是最胜故,是无上故,说名为妙。(以上是把业报二者分为灭静二行,此是综合灭静二行而介为一,此二皆能有成,统名为妙,惑尽果满,当然最妙)。

云何离行?论:是常任故(不生不减);水出离故(出过三界诸苦不能侵,诸障不能碍,随愿化现,普利众生),故名为离。

四、道谛

道谛有四行:道行、如行、行行、出行。

云何道行?论:于灭谛相正觉了已,复正觉了真对治道,于所知境,能通寻求义故。(所缘境,是为义智所通行寻求的道路。其主要者则为智慧,智有能通之义。故名道行)。

云何如行?论:能实寻求义故。(所缘的境,是通于虚妄和真实的两种。而此所通行的唯是真实的,真实是如是如是而没有差异的,所以这叫做如行)。

云何行行?论:由于四门随转义故。(于四谛门能如实知,一一门,皆能随转,麻四谛故,这叫做行行)。

云何出行?论:一向能趣涅盘义故。(由麻四门修行,能到涅盘,出离生死苦海,所以叫做离行)。

以上说明了欲界的四谛十六行相,是眼前的现实的境界。上二界,是肉眼看不到的,可是在推想中,了解到凡所有的有为(有迁变的)有漏(流转生死)的苦集等法,是遍一切处兰一界都有)的,遍一切种兰一界众生都有此有漏法的),一切时间内,也都有有漏法的,皆具有漏法相互关系的道理的,也都有有漏法的体性的。又推想到上二界的彼所有灭,是寂静而常任的,彼所有道,也是永断烦恼出离生死的。因此,由欲界的实事四谛而比推上界类似四谛,各十六行。由其久久修行,就能生起法智类智的种子依处。(欲界四谛智名法智,上界四谛智名类智)。

二,胜解作意

兹依论文略明之

一、略说其名

又即如是了相作意,当知犹为闻思间杂(未能真了其相),若观行者。于诸谛中如是数数正观察故,由十六行于四圣谛,证成道理已得决定。复于诸谛尽所有性,如所有性,超过闻思间杂作意,一向发起修行胜解,此则名为胜解作意(关键在能否担过闻思间杂作意,这也是了相与胜解二作意的分歧)。

二、总解其义

如是作意(胜解)唯缘谛境一向在定(离去散乱心),于此修习多修习故,于苦集二谛境中无边际智。(得什么无边际智)?由此智故了知无常,发起无常无边际胜解(无常行)。如是了知苦等,(等于空无我)发起苦无边际胜解(苦行)。空无我无边际胜解(空行,无我行)。恶行无边际胜解,往恶趣无边际胜解,兴衰无边际胜解,及老病死愁悲忧苦一切扰乱无边际胜解(此四胜解,勉强分配为集谛下之四行)。此中无边际者,谓生死流转如是等法无边无际,乃至老死流转不绝。常有如是所说诸法,唯有生死无余息减。此可息灭,更无有余息灭方便,即于如是诸有诸趣死生法中,以无愿行,无所依行,深厌逆行,发起胜解,精勤修习胜解作意。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11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