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瑜伽密续》(五)
(附表六):增上三行
行仪∵∵行法
有戏论行∵∵服饰庄严及问答等
无戏论行∵∵服饰庄严等
极无戏论行∵∵与智慧手印和合及睡光明
用“手印”是趣入“幻身位”的两种方便之一另一法门谨是在行者临命终时修持“金刚诵”,以真实的死亡作为收摄一切风息之方便而生起幻身。(若行者于此修法得堪能,便能生起“幻身”而代替“中有身”,不必再受生为粗身才成办正觉。)
“四空四喜”:
在“语远离”中,“四空”与“四喜”皆是藉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燃起忿怒母,令明点溶化流注于中脉引生“四喜”而证得。在“心远离”之中,“四空”与“四喜”皆是由于风息融入“不坏明点”而显现,但在达至“究竟心远离”前,此事仍不得成办。
如较前的圆满次第阶位一般,行者在“非究竟心远离位”是不会证得“四空”的圆满显现。直至死时一切风息融入“不坏明点J及在“心远离”的最后位现起为止,“四空”是约不会圆满到量。
(四)“不净幻身”:
“不净幻身次第”的定义如下”(注168)
此圆满次第从实证具诸相好之天身为始,此身乃依“究竟心远离喻光明”为缘,并以此心所乘之根本风为因,复于“究竟心远离喻光明”之风息粗动而起逆行“近得心”之际俱时成办。其界限是于(现证)胜义光明方便之近取因生起前为止。
于“不净幻身位”中,行者即能真实生起本尊天身,此身是从以下的方式出生”行者先由“心远离位”的修法之力,令一切风息融入心间“不坏明点”,如是即证得“第四空譬喻光明”。当风息略起粗动时,于前时各生、圆次第位所观修的本尊天身即刹那现起,此“幻身”全由无质碍之风息所成,犹如阳焰一般光明闪动,其相与本尊天身相似,所不同者此身唯是白色而非杂色(注169)。在证得“幻身”之刹那,行者会经历逆行次第,开始再次重复觉受粗于“心远离喻光明”的种种心境。在“幻身”显现的过程中,行者会同时觉受“黑近得心”、“红增上心”、“白显现心”与种种“根识”及“分别识”。
行者在此位圆满次第所生起的本尊天身为“不净幻身”,由于行者此时仍未断除障碍解脱生死轮回的贪、嗔、痴“烦恼障”(注170),故其被许为“不净”。(然这并非是说到了光明位时这些烦恼皆得断除,行者于解脱后所起的幻身便是清净。)其名为“幻身”者,是因为此身为风息所成,无有质碍,犹如幻师所变之幻象,唯有其他能同样证得“幻身”的瑜伽士才能得见(注171)。然而,此身圆满具足佛陀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如顶上肉髻圆显、两耳相齐垂肩、掌心具法-轮相等)。“幻身”能出于“粗身”随行者所欲前往各处(注172),但其最初是否必需从粗身中生起则有异议(注173)。
“粗、细与最细”:
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有“粗”、“细”及“最细”三类心、身(见附表七),“粗身”便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身体,此身是由四大及其所生之物所成。“细身”则由“脉”、“风”、“明点”所构成。“最细身”便是住于“不坏明点”内,为“光明心”所骑乘的“最细根本风”。此“根本风”被称为“根本”是因为此风尽管是刹刹变异无常,然其相续却是恒常不断,于行者过去经历之无数生中,皆住于“不坏明点”之内,即使达至佛果(注174)时仍旧相续恒存,为佛陀常时安住的“最细光明心”所骑乘。这种最细风比较融入其中的身脉风息更为微细,而脉中的风息又较融入其中的粗风(如诸根识之风)为细。
就“心”而言,“粗心”便是种种“根识”,“细心”是“分别意识”,“最细心”则是骑乘于“最细根本风”上的“光明心”。这些心识的粗细差别,亦可依心识处于“醒位”(粗)、“梦位”(细)及“深睡位”(最细)(注175)的粗细性质而说。
在平常的醒位生活中,只有“粗身”、“粗心”及“细心”(即寻常的根识及意识)现行。然而,在无上瑜伽续圆满次第的“身远离”、“语远离”及“心远离”三位中,“脉”、“风”、“明点”所成之“细身”及“白显现”、“红增上”、“黑近得”与“光明”等“四空”微细心亦会现行。(除了“光明次第”的“胜义光明”外,余位的“四空”皆是“分别心”而非“无分别心”,因其为能、所二显及彼境有自性之相所染,所以谨是“细心”而不是“最细心”。)“最细心”谨在一切粗、细诸风融入心间“不坏明点”后才会现行。同样,“最细身”--亦即“最细根本风”亦只会在粗、细诸风融入“不坏明点”后才会现行,如前所说,其为“胜义光明心”所骑乘。最细风、心与较粗的风、心皆是永不分雕。
(附表七):“粗、细与最细”
粗∵∵细∵最细
身:四大及所生之物∵∵脉、细风及明点∵∵最细根本风
心:根识∵∵分别意识∵∵胜义光明心
要令“幻身”显现,就必需要令“细身”及“粗身”分离,也就是要令粗身停止运作。续部瑜伽士用以把粗、细二身份离的方法有两种”其中一法是借用死亡令粗、细二身永远分离(并会把粗身弃舍而成为一具无用的尸体),但是只有已成办“心远离”的瑜伽士才能于经历死殁次第的同时,结合“语远离”的“金刚诵”及“随灭二次第”修法把庸常的死亡用以为道。瑜伽士藉此即能成办驾御风息,令风息融入“不坏明点”中;当“光明心”在死亡的一刹那显现时,瑜伽士便能安住于其中(注176),并同时生起“幻身”以取代“中有身”。当行者生起“幻身”后,即能圆满余下的无上瑜伽次第,无需再次受生为粗身。据说宗喀巴大士便是在“中有位”成就正觉(注177)。
另一种方法是凭借禅修把粗、细二身份离、此修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禅修是修持“迁识法”(或称为颇哇法--译按),也就是着名的密续法轨--“那洛巴六瑜伽”的其中一种修法,此法可把行者的神识迁入一具刚死亡的身体中,或可于死时成办往生奥明净土(注178)。这种修法需以“风瑜伽”及反覆不断的观想,把根本风心从顶门射进本尊身中。然而,“迁识法”谨能把粗、细二身份离,但却不能令行者达证“幻身”。
第二种用禅修分离粗、细二身之法是“究竟心远离”,此法需令风息入住消融于“不坏明点”。令一切风息完全趣入中脉(注179),当一切风息完全融入“不坏明点”时,一切粗身的活动便会停灭,根本风亦会自然现为“幻身”,唯有这样才能成就此法。
如前所说,当行者生起“幻身”时,便有可能随自所乐脱离粗身。若“幻身”最初是在粗身内生起,那便是以这种修法在心脏间生起(注l80)。若行者能安住于一切外境皆现如幻象的“究竟心远离如幻三摩地”愈长,那留住于粗身之外的时间亦愈久。当根本三摩地退失,或到达事前所定的上座时间,“幻身”便会重返于粗身之中,在这个修持阶位中,由于执持粗身的业力仍未断除(直至“胜义光明位”前,此业仍未能断),故不能完全把粗身弃舍。
然而,即使行者日后取得“清净幻身”时已不再需要粗身,但亦不一定要把粗身舍弃;行者若为了利他之愿便可继续留住于旧蕴身中,如是旧蕴身即能变成为行者的一种“化身”。
当行者由“有学双运”进入“无学双运”(佛果)时,便能以“清净幻身”真实成办正觉;就是证得“不净幻身”者亦能于此一生中成就佛果。
由于行者是不可能以粗身成就佛果,所以,释迦世尊于印度菩提树下成佛乃是为了利益有情而作的示现;他在降生为释迦族Shakyas的悉达多乔答摩太子∵Siddhartha∵Gautama之前,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种示现谨是意味行者有可能于一期生命中,以“一身”达成正等正觉,而此处所指的“一身”是同一的“粗身”,因为在密续的修法中,行者最初是先运用粗身,而后来则转而使用“最细根本风”所成的“清净幻身”圆满其道。
“四空与幻身”:
“幻身”有二因”“心远离譬喻光明心”及为其所骑乘的“最细根本风”。住于“不坏明点”中的“根本风”是引生有相“幻身”的“主因”,所以“譬喻光明心”乃是“幻身”的“助缘”。由于“根本风”不能离“譬喻光明心”而自显,所以它是成熟“幻身”的必要原素。“心远离光明心”被名名“譬喻”是因为穹并非“胜义光明心J,仍为微细能所二取相所污染。(胜义光明是以俱生大乐心无分别现证空性。)
行者初起“幻身”时,便会从“心远离”最后位所显现的“光明心”逆行而出,依次返回“三空黑近得”,“二空红增上”、“初空白显现”乃至“八十性妄分别”。这些心识是名为“逆行四空J,因为心识在更多的风息融入“不坏明点”时,已由“白显现心”、“红增上心”、“黑近得心”向前过渡至“光明心”,现在此逆次第则转为由“最细根本风。现起“幻身”之相。
“不净幻身”是在证得“心远离譬喻光明”后,于逆行次第开始时成办,其法与死、中、生三有的过程中现起“中有身”相似。死时,“光明心”即告显现,当“光明心”隐灭后,较粗的心识便立即从“黑近得心”开始次第逆行,相继显现,而“中有身”——“幻身”的其中一种——即由“根本风”刹那现起(注∵181)。
行者于现起“幻身”获得堪能,意即永远能有效地降伏死亡。通常行者并不能驾御死、中、生三有,所以便会无自主地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但是,证得“幻身”的行者却能无死,因为死亡的意思是指由业力所驱策而感受死亡的过程,复由“死有”趣向“中有身”,由“中有”而再度受生。然而,证得“幻身”的行者能驾御风息,而且能在觉受死殁次第时不会进入“中有位”而受生。
“幻身的譬喻”:
在《明显释》中,是以十二喻来诠释“幻身”。“幻身”是被比喻为:
(1)幻人——“幻身”唯依风、心所成,犹如幻师所变之人。(注182)
(2)水中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之虚,月影即能映现;同檬“幻身”亦能任运显现,遍一切处。(注183)
(3)光影——“幻身”乃无血肉之身相,故如光影。
(4)阳焰——刹那变动,故如阳焰。
(5)梦身——唯依风、心所成,犹如萝身离粗身或异熟身(庸常粗身是业力所感之果)。
(6)谷响——“幻身”虽与异熟身(注184)实为同一相续,但却现似异体,正如迥音有别于原来发出之
声响。
(7)寻香城——刹那显现,刹那隐灭,如“寻香”有情所居之城邑(或名乾达婆城——译按)乍隐乍现。(注185)
(8)幻——能现为多身,犹如众多人相现于幻景中。
(9)虹霓——犹如彩虹,具诸身色,无碍无杂。
(10)云中电闪——住于异熟身蕴之中,如电光闪耀于云团之中。
(11)水泡——从空性中率尔现起,如水中突起水泡。
(12)镜中金刚持像——圆具一切手足支节,犹如镜中映现的金刚持影像。
在这些比喻中,唯有“梦身喻”被说为最佳,由于:(l)只有梦身是真实属于“幻身”之一类,(2)梦身的前导(无间位于梦身之前者)、自体(何为梦身)及终结(其结束之法)皆为“幻身”之例证(参见附表八)。“梦身”由风、心所成,是当行者入睡后,出于其粗身之外的微细身,虽然凡夫皆有梦身,但大部份人皆无法操控此身,唯有瑜伽士才能运用梦身游行各处,作种种事业(注186)。由于梦身为风、心所成,其住于粗身之中,并因睡眠时风息内摄,觉受(极粗略的)“四空”后,从粗身中出生,所以其本身便是一种真正的幻身(虽然非由修道所生)。
“梦身”的前导、自体及终结比配“幻身”的前导、自体及终结之法如下”“梦身”的前导便是在睡眠常粗略觉受到的“四空”,其与“幻身”前导,亦即于“道位”所证的“四空”相似。由于梦身本身便是由风、心所成的一种幻身,故其自体即比配“幻身”。“梦身”回返于“粗身”便是“梦身”的终结,此正如“幻身”返回行者的“粗身”或“化身”之中。
(附表八):幻身与梦身
阶位∵∵能表∵∵所表
前导∵∵睡前觉受之四空∵∵幻身前的四空证德
自体∵∵梦身∵∵幻身
终结∵∵梦醒时梦身回入粗身∵∵幻身回返粗身或化身
同样,“幻身”、“光明心”及“化现色身”亦可同样比配佛的法、报、化三身(注187)(参见附表九)。佛陀的“法身”事实便是“胜义光明”,即现证空性的“俱生大乐心”;“报身”便是由最细根本风所成的庄严色身一“清净幻身”,“化身”便是为利益一切有情所示现的变化色身。在无上瑜伽续部的道轨上(188),是具有种种与佛陀“三身”相类之身”“圆满次第胜义光明”与“法身”相似;“不净幻身”与“报身”相似;证得“幻身”者以“旧蕴粗身”为“化身”与佛陀的“化身”相似。
不谨“道位”之身与“佛位”三身相似,就是于庸常的“眠位”及“死位”亦同样与“三身”相顺。当人们入睡时,即会短暂觉受“光明心”(虽然事后常不能忆起);此“睡眠光明心”与佛的“胜义光明心”,亦即“法身”相似。于睡眠中所生起“梦身”,乃是“幻身”的一种,此身与佛的“清净幻身”,即“报身”相似。最后,当“梦身”重返于“粗身J时,便与佛陀为饶益有情的“应化身”相似。
同理,行者于死时所觉受的“死有光明心”亦与佛的“光明心”--“法身”相顺。行者生起“幻身”而取代“中有身”时,其所具有之身即与佛的“报身”相顺。当行者以另一身或另外各组身相成办道轨时,便与佛的“化身”相顺。
而且即使在一般的凡夫位中,“死有光明心”亦与佛的“法身”相类;人们于“中有位”所得的一种“幻身”亦与佛的“圆满报身”相类;而“受生入胎”则与佛的“化身”相类似。就平常一日中的“醒”、“睡”、“梦”三种不同的位处而言”不具有能、所分别境相的“深睡位”亦与佛的“法身”相似;造梦时所起的“梦身”与佛的“报身”相似;从睡眠中醒来时即与佛的“化身”相似。(注189)
(附表九):各种佛身的关系
佛身∵∵身性∵俗位∵∵一日中∵道位∵眠位∵∵死位
法身∵胜义光明∵∵死有光明∵∵深睡∵∵胜义光明∵∵光明心∵∵光明心
报身∵清净幻身∵∵中有位∵∵生梦∵∵不净幻身∵∵梦身∵∵代替中有身之幻身
化身∵化现色身∵∵入胎∵∵醒时∵∵回返粗身∵∵回返粗身∵∵成办修道之化身
(五)“光明”:
“光明次第”的定义如下:(注190)
此位圆满次第之由显现光明之方便近因起,直至成办双运之前为其界限。
“胜义光明”是现证空性的大乐心,在其显现的同时,一切“烦恼障”--微细自性有执及其业种子一皆完全破除。“光明心”是从地狱道至佛位间一切有情的根本心,一切有情众生皆由此心而生,亦死归于此心中(注191),意指有情于死时及再次入胎受生时定会觉受此心。于大部份众生而言,谨是在死时、入睡时等无法驾御及认持其“光明心”的时位觉受此心。在另一方面,诸佛唯从此“光明心”起用,由于褚佛常住于“光明心”中,故能于全无分别现证空性的同时,别别通达一切诸法,以种种示现遍满世间利益有情。
在一切风息完全融入心间“不坏明点”时,“光明心”即现起,风息完全收摄与配合大乐,即能其成为证悟空性实相的殊胜方便。其余趣向“光明”的“白显现”、“红增上”及“黑近得”等“三空”皆是此心的“近因”或“等无间缘”。除了“光明心”之外,一切心识中最微细的便是“三空”,也就是先于“胜义光明”之前所觉受的最后三种心识。尽管各品光明的定义皆包含于“光明次第”之中,但是它们本身并非就是“光明”;相反,某种特别的“光明心”便不入于“光明”的品位。例如:死时所觉受的“光明心”便不是“胜义光明”,因为其并非道位的心识;同样,在“圆满次第”较前阶位所证的“譬喻光明”,由于有微细二取染污的分别心,所以亦非“胜义光明位”。另外,“有学双运位”或“无学双运位”的“光明心”虽为“光明”,但却不是“光明次第”。
“依经乘道轨成办光明”:
虽然其作“三空”皆是“胜义光明”的“等无间缘”或“近因”,但是证取“胜义光明”的主要因素乃是成就“不净幻身”或圆满积集三大阿僧只劫的“福德资粮”一般而言,续部的菩萨行者是藉成办“不净幻身”来作为证取“胜义光明”的因素,而经部的菩萨行者则以三大阿僧只劫的福德资粮来达证“胜义光明”。
依经乘道显现“胜义光明”之法有两种略有差别的解释:
第一种是阿旺巴丹之师雍增嘉威洛着Yang-jen-ga-way-lo-dro的说法”当行者达至“波罗密多乘十地”的最后一地时(此地行者已断除“烦恼障”及一分“所知障”),行者即于奥明净土中进入根本三摩地,直至为十方诸佛弹指唤醒,劝请出定,并于中夜授予行者续部四灌的第三灌顶,令行者能现起“四空”。
最后于黎明时分,再进而授予行者“第四名词灌顶”,传以“光明”及“双运”的教授,令其成办“清净幻身”与“胜义光明”的“有学双运”;稍后行者即于黎明的第三时位,达证“有学双运佛果”,俱时尽断一切“所知障”,成办“净幻身”舆“义光明”之双运。
另一在经乘道最后位成佛的解释是宗喀巴大士的弟子克主杰Kay-drup所说”行者于接受第三灌顶时,亦同时建立进一步的教授(应指第四灌顶),凭借第三灌顶,行者即能以大乐(胜义光明心)现证空性,随后再以先前所建立的教授之力生起“双运身”。
圆满经乘道轨历程的行者当于奥明净土成办佛果。然而,续部行者却会先于圆满经乘道者在广欲界”成就菩提,而那些于死时修持“金刚诵”及“随灭静虑”的行者则能于“中有位”成办正觉。(注194)
“光明的种类”:
“光明”一词能同指“能观”或“所观”(或译为“有境光明”及“境光明”——译按)。“所观光明”即是为“光明”所证知的“空性”;“能观光明”即是能证知空性的心,其又可细分为”依比量通达空性的“能观光明”及以现量证得空性的“能观光明”。依比量通达空性的“能观光明”名为“譬喻光明”;以现量证得空性的“能观光明”则名为“胜义光明”。由于第四次第的“胜义光明”最初定于黎明时显现(如释迦牟尼佛于黎明成就正觉),故被称为“外现证菩提”;又因其余一切心识皆消融于“一切空光明”之中,所以其又同时被名为“内现证菩提”。
此外还有以“共义”、“密义”、“了义”等三种不同的方式来称呼“圆满次第”的“胜义光明”(见附表十)。“光明”的“共义”有两种”第一义是意指通达空性的粗意识。故此就“共义光明”而言,这是一种为“波罗密多乘”及“下三密续”皆能共证的“光明心”,盖因各乘亦具有能证空性之心慧。第二种“共义光明”是指行者由明点溶、滴于脉内而生起证空的溶乐心识,此类心识亦非无上续部的“圆满次第”所独有,即使于“生起次第’亦能证得。
“密义光明”是指“譬喻光明”,在风息未融入中脉之前,隐密的微细心识通常不能显现。在“身远离”、“语远离”“心远离”及“不净幻身”各次第所现起的“譬喻光明”皆为这种“光明”。
以“俱生大乐心”现证“空性”的究竟方法--“胜义光明”--才是“了义光明”,其“了义”是在于其“究竟功德”或为“最上品之心识”(注195)。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