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城话因明

张忠义∵秦∵楠

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与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杭州佛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于7月29日至30日在美丽的草原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藏、蒙、汉因明专家和学者50余人参加了这一研讨会。在这次盛会的开幕式上,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还收到了一份重礼,道尔吉处长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向因明专业委员会赠送了蒙古文大藏经,鼓励我们深入研究、发扬光大蒙古因明。

一、纪念虞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本次会议的一大重要主题便是纪念虞愚先生诞辰100周年。刘培育、董志铁、张忠义,分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与会人员讲述了虞愚先生为抢救因明绝学所做的贡献,讲述了虞愚先生为因明培养后备人才所做的贡献。他们声情并茂的演讲,仿佛又让我们亲身感受虞愚先生此刻就在讲台上,带着他那慈祥的微笑为我们讲述因明。作为后辈的淮芳,虽没有亲听过虞愚先生的讲课,但她从虞愚先生的着作中总结出了虞愚先生对因明研究的贡献。虞愚先生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怎能不叫我们感动。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要记住虞愚先生的事迹,珍惜虞愚先生留下的因明财富,激励后人不断地为因明事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二、蒙古因明的独特价值

莫日根·巴图重点介绍了第一部蒙古文因明学教材——图·乌力吉编着的《蒙古因明学概要》。书中对“蒙古因明”概念的界定,认为应从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才能更全面的对“蒙古因明”这一概念做出全新、准确的阐述;其次,介绍了《蒙古因明学概要》的内容和结构,认为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性、学术性和基础性;最后,阐述其在因明教学、科研方面的重要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蒙古因明不仅应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而且还是一座有待发掘的宝库。值得庆幸的是,《蒙古因明学概要》已经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蒙古因明学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

三、因明贡献

沈剑英以回顾自己的因明研究为主线,向我们介绍了他从事因明工作的坎坷与艰辛,分享了他取得的因明成果。沈剑英句句话语使得我们后辈受益甚多,感受至深,让后辈对其肃然起敬。

郑伟宏阐述了以《因明百年谁来评说》为题的论文,强调印度、日本等代表性着作都对我国因明学者研究有误导,并对我国因明巨匠陈大齐先生产生了重要的误导,并加以指正。

改玛本阐述了《俱舍论颂》对摄类学的影响。认为摄类学与因明学和心明学形成了藏区独具特色的“测码学”。改玛本从摄类学的含义进行研究,在论证了摄类学“摄”量论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思路以外还大量吸纳了《俱舍论颂》很多内容的观点。改玛本老师重点阐述了《俱舍论颂》对摄类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摄类学第一品色处等的分类和对摄类学中红白色品、境所境品、大因果品、反是反非品等章节的内容。改玛本老师以图表的形式对其影响加以展示,使内容清晰、简洁。

四、因明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剧宗林对《释量论·成量品·首颂广注》进行了翻译、疏解与评说。剧先生认为所谓“量”,归根到底,它当是人们主观设定的“正确认识标准”,但不同宗派对“量”这个正确认识标准的认定自然就会有所不同。法称着《释量论》,把陈那《集量论》六品约为四品(为自随量品、成量品、现量品、为他随量品)。然而这种品次的调整安排无疑是不合因明逻辑的,故引起后世藏族量论大师们的竞相争辩。因此,剧宗林在这里对法称《释量论·成量品·首颂》及天主慧《广注》之格瓦洛卓藏译本试作汉译、疏解与评说,供因明学者研究参考。

姚南强阐述了从“真唯识量”的论争谈到因明研究中的多元取向。姚南强概述了“真唯识量”问题的相关讨论,从对“真唯识量”的不同讨论进一步看到,由于研究者本身的社会地位、利益、经历、学科背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由此也会导致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认知和不同的研究视角下产生“教理派”与“逻辑派”的不同研究取向。这就造成了因明本身发展的多元化,出现了印度因明发展和藏汉因明发展的两种不同取向。

五、三大逻辑比较研究

陈道德阐述了“譬”与因明中的五支作法。认为“譬”是中国古代名辩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论辩方式,它与传统逻辑中的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有区别的,并分析了其与因明三支作法与五支作法的区别。指出新因明的三支作法对古因明的五支作法进行了重要改造,一是删去了“合”、“结”二支,二是在“喻”支中增设了喻体。不要小看这点小小的改动,它在因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进步。它使过去仅有“譬喻”性质的推论具有了归纳与演绎的性质,从喻依到喻体是典型归纳,从喻体到宗是演绎。我国古代名辩学中的“譬”式推论却始终没有走出这重要的一步。

吴新民阐述了古代中国与印度和希腊逻辑推类比较研究。认为逻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逻辑体系则带有时代、民族和个人的特点。三大逻辑不仅要求同更要求异。指出,世界古代三大逻辑是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生成物,它们的推论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不同,表述方式不同,作为主体的推理类型也有差异,系统化与理论化的水平亦不尽相同。

六、不同视野下的因明研究

翟锦程阐述了逻辑哲学的新进展与因明研究。首先,关于因明的特质问题。这与有无一般逻辑相关。再次,因明研究的两个角度。因明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思想,要用逻辑的观念审视因明中的逻辑思想;其次,因明又是古代印度文化中的证明思想,要用印度文化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因明的思想内涵。

顺真阐述了陈那、法称“量一现量说”与笛卡尔、布伦塔诺“悟性一知觉论”之比较研究,认为认识论层面的方法论之原创,从来都是哲学原创智慧常新的渊源。东西方均有自家的深度方法论,但伴随着具体而且复杂的种种历史原因,思维的原创性源泉同时在东西方集体性的失去记忆。顺真通过回溯古老东方佛教量论因明学之“量一现量说”,并在其与西洋近现代哲学的“悟性一知觉论”的基础上,对老树先生新近的“象思维”理论体系做了东西会通的阐释,认为老树先生的“象思维”体系再次唤醒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渴求,再次证明了东西方文化“会通以超胜”的可能。

王湘云阐述了良基集合视域下的三支论式中同异喻间关系。认为非良基集合公式刻画了集合论中的循环现象,将陈那三支论式中喻体和喻依分开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一个同异喻间类似于循环论证的结论。

姜铁稳阐述了佛教量论因明学视野下的信仰解脱与哲学认识论。姜铁稳分别阐述了信仰与信仰之能力、量与现量,最后着重讲述了四种现量的境界,指出现量从某种层度而言,就是直观。佛教四种现量是有次第的。而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是五根现量,是对于五根现量的态度,其中追求解脱,达到解脱,这即是人生终极价值的真正体现,也是人生终极存在的最后归宿,也是一切哲学、宗教的最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刘培育在会上还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消息:中国社科院已将因明列为首批立项的“绝学”学科。相信这一举措定不会将因明发展为“绝学”,而是推动我们因明事业不断发展。会议上肖平和顺真,还分别为我们介绍了日本和欧洲因明研究的现状,指出我们的研究实际上并不逊色于国外的同行,同时还结合量论因明这门学科本身的特质,为我们刻画了将来研究的大致走向。

第五次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了,相信这次会议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更加重了我们肩负繁荣因明事业的重要使命。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以及老一辈专家的殷切期望,使得因明事业焕发出新的光彩。

出自:∵《五台山研究∵》∵2009年4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