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性发现理性分析所产生的众多?设想?之间存在某些一致性和契合现象后,理性综合便致力于对这种一致性现象的研究;它牢牢抓住这个一致性不放,因为它知道,沿着这个地方深入下去定有可能发现并把握到事物的本质。事物之本质便在这一致的地方表现出来,它以这种一致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这种一致性只是一种现象,或者不如说,这种一致性首先只表现为一种现象,因此(因为)在这种一致性上面还要付出相应的思维,即对这种一致性现象进行研究才能发现并把握到相应本质。在犯罪侦破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人们首先发现犯罪活动的若干痕迹之某些一致和契合之处,然后对这种契合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得出对这一犯罪活动的结论----即这个犯罪行为的内在本质。这说明,发现认识材料之间的一致性与契合并对之进行研究是所有认识过程的关键一环。综合最终所得出的结果是否成功,重要一点是它能否成功解释分析结果的这种一致性与契合。思维往往把它的结果能否完满解释先前的现象作为自己是否成功和正确的一个基本标志,即思维的结果至少能完满解释先前的现象,而暂不求解释所有的现象。这里所谓?先前的?现象便是指这一思维先前所赖以发生和进行的直接对象。一个理论是从某种现象中引而产生的,它首先必须能够对这种现象具有完满的解释,这是它的最基本点。然后随着这理论对更多现象的完满解释,这理论的成功性和正确性也就跟着扩大了,它的意涵也越来越大。每一理论总是这样,在人们的头脑支配下,它向广和深的方面发展,使这一理论能够解释更多的现象,具有更大的成功性。

一致性与契合在这里还只是作为一种现象,通过这一现象我们便会把握到事物的本质。然而这种一致性与契合既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是掩盖事物本质的最好方式;因为这种一致与契合既作为真象,又可作为假象而存在。比如,在战争和犯罪活动中,一方总是设置各种虚假的情况和巧合来欺骗对方。在自然事物中也存在着种种虚假的巧合,让人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着种种虚假的纯粹偶然的巧合,使当事者产生各种误解。误解往往是从纯粹偶然的巧合中产生的;比如,当两个年青男女正在热恋中时,另一个人突然地、十分偶然出现在他(她)们的面前,这样就十分容易使这双热恋的人产生相互的误解。巧合是一致性与契合的纯粹偶然的形式,当我们发现一种契合的现象时我们就要注意把其中巧合的成份除去。对于虚假的一致性与契合,只要不是人为有意制造的,它也是巧合中的一种。而象战争和犯罪活动中所制造的虚假契合则不属于巧合,因为这种契合是人为地必然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一种一致性与契合之现象时,首先要做的便是?鉴定?这一现象的真实性,判断它有多大的必然性。这同样是理性综合所要进行的?工作?。理性综合首先发现理性分析结果中的一致性现象,然后进一步?鉴定?这种一致性现象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还是一种巧合,其中必然的一致性成份有多大。必然的一致性成份越大,对理性综合来说就越有价值,因为其中体现出的事物本质性就越大;相反,必然的一致性成份越小,一致性就越为巧合所占据,对理性综合来说它的价值也就越小。纯粹的巧合(此时一致性的必然性为零)对理性综合来说便没有任何价值了。

$5-27从发现理性分析结果之间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与契合开始,理性综合便很快向这些分析结果中所包含的事物本质靠近,直到它发现并把握了这个事物的本质。当事物的本质被理性综合发现并把握后,上述一致性与契合现象便马上得到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原来,这些理性分析的结果之间是同一的,它们互相包含着同一个实质性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正是这个事物本质,使得这些表面上看是互相差异的分析结果产生了一致性,产生了必然的契合。我们看到,这些分析结果间是具有差异的,然而在这些具有差异并且始终差异着的分析结果之间同样始终存在着一种牢固的一致性,始终存在着一种契合;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正是事物本质显现出来的地方,就象天堂上最光辉灿烂的地方便是上帝存在和出现的地方一样。

现在我们又达到了另一种一致性与契合----内在的作为实质性的一致与契合;上面所说的一致性只是作为一种现象的一致,现在理性综合已经从这种外在的带有巧合性质的一致性进展到了内在的实质性的一致性。理性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并且是实质上的一致,因为它们是事物本质的各个显现,各个特殊性;事物本质就是这实质上的一致与契合。在这种实质性的一致与契合中,一致与契合双方首先表现为差异,然后在这种差异中存在着本质的同一。从另一角度上说,每一事物现象(或其质的规定性)都与这事物的本质一致和契合,虽然表面上看这两者是差异的。这样,事物现象(或其质的规定)之间的一致和契合便转化为事物现象(或其质的规定)与事物本质之间的一致与契合;正因为每一事物现象、每一事物的质都与这事物的本质一致和契合,所以这个事物的各个现象、各个质之间才存在着实质性的一致与契合。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现象之间、质之间一致与契合的根源。比如,在一个中央政权的国家里,两个地方***之间的各种活动都是一致与契合的,因为它们最终都取决于中央***,中央***便是它们的本质。虽然这两个地方***的活动之间存在着无数的差异,但在这些差异中我们必然能找出互相一致与契合的地方,这种一致与契合不仅是表面上的,而且是实质性的。另一方面,每一地方***与中央***都是一致与契合的,尽管这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我们一方面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契合与一致。在这里强调实质性的契合与一致而不是表面的,因为表面上它们总是差异的,并且必须差异才存在着实质性的契合与一致。因为每一地方***与中央***是契合与一致的,因此在这个国家里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之间也是契合与一致的,并且是实质性的契合与一致。另一方面,中央***的存在和作用正体现在各地方***之间的实质性契合中,我们从这些契合中看到了一个中央政权的存在。

在前面,一致、契合是表面的,理性综合忽略了一致与契合的各方面之间的差异,因为综合努力要发现理性分析结果之间的一致与契合,那怕只是表面上的一致和契合----那怕只是纯粹的巧合。现在,当理性综合已经得出理性分析结果之间的实质性契合时,当理性综合已经意识和把握到事物的本质时,这些分析结果的互相差异又重新被理性综合注意到了。并且理性综合意识到:只有存在着这些差异,实质性的契合与一致才是存在的,相反,如果不存在着表面上、质上的差异,就无所谓实质性契合与一致了。一个事物与它自己谈不上?一致?,因为这毫无意义;一个事物只有与另一个事物才有相互间的一致与契合。因此有差异才有一致----才有有意义的一致。并且差异越深刻,相应的契合与一致也就越有意义。由此推知,当这两个事物具有实质性的差异时,它们之间的契合与一致就具有最大的意义,就象在最大分歧的地方获得一致,这种一致也就是最大最有价值的一致那样。反过来说,对于某一最深刻的一致性来说,相应的最深刻的差异与分歧也是最有价值的。有了实质性的一致,相应之实质性的差异与分歧便变得具有同样实质性的意义。因此,差异越大,所获得的一致性其意义也就越大,同样,一致性越大,所具有的差异性其意义也就越大。但是,这种实质性的一致与实质性的差异并不总是同时出现在任何两个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在任何两个事物的关系中,不是一致性更强就是差异性更强,不是这一方压倒那一方,就是那一方压倒这一方。就象在一个中央政权的国家里,地方***与中央***之间只能有实质性的一致,不能有实质性的差异,至少其实质性之一致要大大压倒其实质性的差异。如果相反,实质性的差异压倒实质性的一致,那这个国家就会有分裂的麻烦。因此在实际情况中,这两者总不能同时以同等的程度出现。在实际情况中有这样的规律性:在实质性的一致和契合下可以有现象和质的差异,而不容许有实质性的差异;同样,在实质性的差异下可有现象和质的一致,而不容许实质性的一致。总之,实质性的一致与实质性的差异不能同时以同等程度并列存在。

五理性抽象

$5-28理性综合发现并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之本质是理性的目标,这个目标在理性运动到理性综合这里开始得到实现(----在此之前思维运动经过了十分漫长的过程)。事物本质是理性运动之下续渐达到的,在这个续渐过程中,近至理性本身所包含的各个基本形式远至包括思维运动的各个形式即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些都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并且在这一续渐过程中后一形式只能在前一形式之基础上进行,比如理性综合只能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事物本质在理性分析这里具有了一个相应的存在形式,理性综合则在这一形式下继续工作,不过工作的结果又使事物本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在这里思维总是以它自身的运动形式和结果把握?客观实在的?事物之本质,即以主观性来把握客观性;只要人们在从事思维,他们就不可能消除主观性,没有这种主观性就不可能发现并把握事物的性质和本质。人们总是用他们的思想来把握事物的性质和本质的,如果人们不进行思想,没有思想,人们就不可能把握真理。

理性综合发现并把握了事物的本质,那么,这种把握是怎样实现的呢?其实,在理性综合进行的过程中已经产生出另一个理性思维形式----即理性抽象,它便是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的思维形式。理性抽象并非独立地在理性综合完结后才产生的思维形式,而是在理性综合进行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理性抽象贯穿于理性综合的整个过程中,这两个思维形式紧密地互相渗透。不过以下这一点是确定的:理性抽象产生于理性综合的过程中,而不是相反;理性综合是理性抽象得以产生的?土壤?,同时理性抽象也将会变成脱离理性综合的纯粹抽象。

$5-29理性综合包含着理性抽象;正因为如此,理性综合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即把握到事物的本质。然而另一方面理性抽象又是自身独立的一个思维形式,尽管它与理性综合紧密渗透在一起。实现(直接实现)并维持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是理性抽象的专门职能,而不是理性综合的职能;理性综合只是提供了使理性抽象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基础。

理性抽象渗透在理性综合的整个过程中,以捕捉在理性综合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事物本质。事物本质在理性综合的作用下虽然始终必然会呈现出来,但它在每一理性综合过程的片断中总是以闪现(即突然呈现,作为一种灵感出现在进行理性综合活动的头脑中)的方式出现。因此在理性综合过程中理性抽象必须时时紧张着,随时准备?捕捉?闪现出来的事物本质。在所有思维运动形式里都渗透有抽象思维,因而所有的思维运动形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思维的紧张性。

思维的紧张性表明思维对事物内在性的探求和把握。内在性总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这样就赋予思维一种紧张的性质,以通过表面的东西探求到这内在性。而抽象思维在这里又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使得其它思维运动形式只不过是为抽象思维创造必要条件的思维运动形式罢了。因为事物内在性的探求和把握只是在抽象思维那里才得到直接的实现,所以思维的紧张性是由(直接实现对事物内在性的把握之)抽象思维带来的。人们平常往往把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如果形象思维只涉及到事物表面的东西,只涉及到事物的现象,则这样的思维就不算是什么思维,因为思维是涉及于事物之内在性的智力运动和能力。形象思维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表象的活动,只是由于它带有头脑的某种活动而造成是思维活动的假象。不过在抽象思维中同样(并且必须)存在有形象思维,即存在有表象;抽象思维不过是关于事物内在性的形象思维,是对事物内在性的表象活动;抽象思维有超然的能力把事物内在性作为一种?形象?表现出来,----这一点对于抽象思维以至整个思维运动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人们往往认为艺术与抽象思维无关,只与形象思维有关;然而深刻的艺术必须包含有抽象思维,因为这样的艺术包含事物的内在本性,而艺术不过是这一内在本性的一种感性显现,是这一内在性的?形象化?而已。在这种艺术中,我们必须在运用形象思维的同时运用抽象思维,并且艺术及其欣赏正在于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因为抽象思维是用以把握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事物本质,而形象思维则是用以把握艺术作品的形象表现成份。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即要达到:在形象思维里既把握艺术的形象表现,又把握艺术的表达主题;在抽象思维里同样既把握艺术所表达的主题,也把握艺术的形象表现。这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必须一方包含另一方,在形象思维里有抽象思维的成分,在抽象思维里有形象思维的成分。不管怎样,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不可分的,形象思维便是抽象思维里的一个成份和因素。

$5-30那么理性抽象是不是一下子便把事物的本质?抽象?(抽提)出来呢?或者这一抽象过程是一渐进累积的过程?前面我们说了,理性抽象渗透于理性综合的整个过程中,在整个理性综合中都存在着理性抽象,并不是在理性综合终结的地方突然间产生出理性抽象来。因此理性抽象是弥散地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而不是一瞬间的发生。假设理性分析分别产生出以下五个分析结果:a、b、c、d、e,理性综合就是对这五个结果进行综合,并且在这综合过程中产生出相应的理性抽象。在这里理性综合是一步步地进行的,它分别使这五个分析结果综合起来。于是理性综合便首先把a、b这两个分析结果综合起来,尽可能找出这两个结果的一致性和契合点;在这时理性抽象随即产生了,它努力抽提出存在于a、b中的事物本质性,这一本质性是共同存在于a、b中的。当理性抽象完成这一抽提后理性综合便转移到另一对分析结果b、c上而以同样的方式得到(存在于b、c中的)本质性。于是理性抽象再随着理性综合来到第三对(c、d)、第四对(d、e)面前,并以同样的方式得出存在于这些分析结果中的事物之本质性。就这样,理性抽象一步步地得出事物的本质,它是通过一种积累的过程渐渐达到事物的本质的。因此,随着理性分析的不断继续和其结果的不断增多,理性抽象也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积累;通过这种积累,理性抽象把握到了事物的本质。

在这里理性抽象与理性综合紧密结合,每一步理性综合都与相应的每一步理性抽象结合在一起。因此理性抽象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便能达到和实现的。抽象思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对事物内在性的积累(从而渐渐实现对事物内在性的完满把握),另一方面表现为抽象思维本身的积累,表现为思维本身的积累。这种思维的积累对塑造一个头脑的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头脑就是思维积累的结果,因此随着思维的不断积累,头脑也越来越丰富、坚实,越有力量。

思维的积累实质上是抽象思维的积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意义:抽象思维的积累同时就是思维对事物内在性的续渐实现的把握(对事物内在性的直接把握便是抽象思维的专门职能);思维的目标就是实现这种把握,思维的积累就是实现这种把握的续渐过程,思维的分析、综合等形式通过抽象也能积累起来,但它们不能依靠自身而积累;其实,所有的思维运动形式(----分析、综合、抽象和演绎)都是紧密联贯在一起,共同积累在思维运动的?最终?结果上的。思维积累包括分析思维、综合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积累,只是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单纯的分析和综合都不能把自身积累,而要在抽象那里----通过抽象而在思维的结果那里才能积累起来。思维在它的结果那里积累起来,就象劳动在它的产品那里积累起来一样。

$5-31在理性抽象那里,理性思维把握到了事物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性思维实现了它的目标。理性抽象的结果形式便是对事物本质的实现了的把握,这一结果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和在头脑、在精神中的存在与表现形式。那么理性抽象的这一结果形式是什么呢?这一结果形式就是?思想?。在前面,理性分析的结果形式是设想,而这里,理性抽象的结果形式是思想。前面说过,设想是初始性质的,思想则是发展和成熟了的设想。实际上理性分析所产生的这种设想与思想并不在同一层次上,在这里,设想是较低层次的,而思想则是更高层次的结果。但设想与思想之间没有绝对的分别,它们的基本区别是:设想只具有初始性质,思想则有发展了的性质。因此,在共同的理性目标----即了解并把握事物本质的指导下,理性思维的结果形式从理性分析的设想形态很自然地发展为理性抽象的思想形式;这一发展过程经过理性分析、理性综合和理性抽象的阶段。当然,在理性分析中设想也有某种发展,从而也产生出一种思想,但这只是小范围小规模的发展,它不足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而这里跨过几个理性思维形式的发展则是较大范围和规模(----在整个事物的范围内)的发展,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更为复杂。这种复杂性便表现为:理性分析的设想是多数(多个)的,而理性抽象的思想则是唯一的(对于一个事物的本质来说);因为理性分析面对的对象----事物的?质?是一个多数,而理性抽象所面对的对象----事物的?本质?则是唯一的。这种从多数发展到唯一性同时就是设想向思想的过渡,就是思想的发展。

因此,思想是从设想发展而来的;任何思想都是这样,它首先是一种多样性的设想,以后随着思想的发展和提高,这种多样性的设想之间取得了一致和统一,从而使多样性本身被扬弃了。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时首先总是(从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而)得出多种设想、多种可能性,然后这些设想经过发展、综合与提高才得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思想。那么思想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已经了解和把握了这个问题的实质,从而把握与了解了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思想在人的头脑中具有一种成熟性和稳恒性;但思想也同样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着。思想与其说是一个思想,还不如说是一种思想运动。

$5-32思想便是思维对事物本质的实现了的把握,是思维在理性思维那里所达到的最高形态和最高结果;思想是事物本质的精神形式和在头脑、精神中的存在。这便是思想的基本含义----即思想是事物本质的精神形式和精神存在,在这里事物本质转化成了精神上的存在,从客观的存在转化为主观的存在。由于思想是事物本质的精神形式,因而思想也是本质的东西,思想是精神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本质则是自然、现实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本质)。这里的情况是十分绝妙有趣的,由于我们找到了一种本身也是本质的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因而我们就能够与自然、现实平行而建立起另一个世界----精神界(与?自然界?相对应)。在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精神界中同样有其事物即?精神事物?,这种事物同样有现象、质和本质的层次;精神界的本质性就是思想,也就是思维。所谓精神事物便是那些人们每时每刻都接触到的知识、理论体系、某个思想、某一观点等精神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认识论上)对待一个数学、物理或化学等等的定律就要象对待一个自然现象、自然事物那样。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成是事物和世界之本质,这是一种头脚倒置的哲学;但这是无所谓的,因为哲学家总是用他的思想、用人类的思想形式来表达自然与现实。当哲学家说理念是每一个事物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本质时,他同样意识到事物和世界之本质是独立于任何精神与理念的客观实在,在这里他不过是用理念来表达这种本质和它的独立之客观实在而已。人们常说事物按照它的固有概念而运动,这实际上是说事物按照它的内在本性运动。这种说法与说事物按它的本质运动是一样的;甚至这种说法比后一种说法更好,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因为?事物按它的概念运动?一方面说事物按它的内在本性运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正在进行认识、把握概念的活动;概念在这里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它是事物的本质,另外它是人们的思维结果,现在事物本质完全容纳于人们的思维结果中了。因此说事物按照它的概念运动是具有较丰富的意义的。

人们在了解自然和世界时渗进了自己的活动,渗进了自己的思维和身体的力量,这样,要维持自然和世界的纯粹自在性、纯粹?客观性?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意义。对我们有意义的是自然与我们的各种活动渗透在一起的结果,在这里我把这一结果具体定为?现实?。实际上现实正是这样,它是作用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的自然(因而它与单纯的自然就不同);现实与精神处于对立状态,它们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在实际情况中我们有时根本分不出一件事情那些是现实的因素,那些是精神的因素,那些是作用的因素,那些是被作用的因素。一个人既是一个被现实所作用的因素,但他同时也是现实构成的一部分,一个分子;人的两重性就在这里:他既是现实的,又作为非现实的因素而与现实相对立(----超脱于现实)。在现实中纯粹的自然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自然与人、与精神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当我们说?事物是按它的概念与理念运动?时我们说出了最真实同时也最意味深长的实际和思想,因为这样说已经包含了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思想)运动。

由于找到了精神事物的本质性和本质形式。因此建立起了一个精神界;又由于有了精神界的观念,所以得出了精神事物的观念,精神界便由无数的精神事物所构成,就象自然界由无数自然事物所构成那样。整个精神界与世界的其它方面(----如自然界和社会)相平衡,共同构成这个无穷的世界。这样世界由三个部分构成,即1:自然,2:社会,3:精神;在这世界里除了属于自然和社会的而外,其余的内容都属于精神领域,如文化、科学与技术等等。在这精神领域和科学中,以?自然事物?为对象的科学称为自然科学,以?社会事物?为对象的科学称为社会科学,以?精神事物?为对象的科学称为精神科学。平常人们把社会科学的东西与精神科学的东西混在一起,把属于精神科学的东西也称为社会科学,这至少在这里的意义上说是不对的。此外还有别的许多新兴科学,它们渗透于各个科学领域之间(----从而被称为?边缘科学?),显然它们不单纯属于那一种科学领域。

得出?精神事物?这一观念并用它去了解所有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这使我们对知识、理论学说等等东西的看法大大改变了。我们把知识、理论等看成是与自然事物一样的东西,它们既有现象也有一长住的内在性,因而我们也象对待自然事物那样对这些知识、理论等进行研究,而不单纯是?学?。人们习惯上是对自然事物进行研究,但对知识、理论等东西是进行学(尤其对那些?官方?性质的知识与理论),而不是进行研究。学便是对知识等的死记硬背,或对之进行单纯?正确的?理解,这种方式使人们的头脑禁锢于外在的知识上面,在这里人的头脑不是支配者,而是被支配者(被外在的知识所支配),就象(在某种生产方式下)劳动者被死死束缚于机器的旁边一样。这是一种十分特殊又十分隐蔽的异化情况,我们不妨把它称为头脑的?知识异化?,它表明知识本来是人们头脑的产物,从而应该为头脑所支配,但这知识却反过来支配人们的头脑。因此这里强调知识与自然事物相同,强调要以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知识(及一切理论学说等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同时?恢复?了头脑的价值与意义,恢复头脑在知识面前的绝对主导权利。在旧的教育方式支配下,学校等于是一种精神牢狱,在那里人们(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因为教师受教材的支配,学生受教师的支配)的头脑总处于一种?受训?状态。

$5-33以上这些是我们了解到思想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所必然产生的情况;思想给知识、理论等精神事物都带上了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输实际上是思想的传播;知识的传输是?有形?的,而思想的传播则是无形的,无形的运动支配有形的运动,因而这种运动具有很大的神秘性。本质性总具有一种神秘性;最深刻的哲学就具有最大的神秘,因为它与事物和世界的最内在最神秘的部分打交道。肤浅者看不到这种无形而神秘的方面与东西,而只看到一个个的知识,看不到这些知识所包含着的思想。因此他们只是死死记住条文,而没有深入研究它们----因为思想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才能获得。任何思想体系、任何主义在人们那里都会遇到两种互相反对的对待,一种是把这思想体系中的每一句话、每一观点都看成是完满的,看成真理或圣经条文,因而把它们死记硬背下来,或加以最虔诚没有任何?误解?的理解;另一种则相反,他对这个思想体系进行研究,扬弃这个体系的所有表面的东西和其中所有具体的观点,而把握到它的最内在的本质。前者是使思想体系教条化,使它的每一观点甚至每句话神圣化;后者则使思想体系活化,使它表现出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使它对新的思想具有启发作用。任何思想体系(在任何人面前)都会遇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而不管这些思想体系本身有多完美或缺陷。

思想具有很大的神秘性质,它离实用性也相当远,但它离一个人的精神却很近;任何精神、任何人的行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通常人们并不重视人的思想及其创造性,而对所有有形的事物则十分注意;人们往往为日常生活中的?有用性?牢牢束缚住,而不懂得无用(无直接实用性)但却很有意义的事物(如思想)。在平常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往往与有用性发生矛盾,纯粹的有用性往往同时又最没有意义最使人感到精神空虚无聊,而最有意义的事物往往又最没有直接有用性从而为落后平庸的人所排斥。但另一方面,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为他们自己的思想冲动所支配,人们的任何言论和行动都离不开思想和思想活动。只是平常人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依赖的思想冲动太低级了,只有感性的程度;有些思想活动达到知性的程度,这样言论和行动便是理智的(明智的),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只有极少数的思想活动达到理性的程度,从而成为真正的思想活动。我们把感性的思想方式称为?思想冲动?,以表明这样的思想方式是缺乏思维的,是十分随便地突然间产生的,如一个人在某一时候突然间产生出一个念头(不管这个念头是什么,有多奇怪)。于是他便被这个念头死死缠住,直到这个念头得到满足为止(或者被放弃为止)。把知性的思想方式称为?理智?或?明智?,把理性的思想方式直接称为思想(因为思想的本意便是理性的,是寻求事物本质的思维)。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很大情况下,其言语和行为是出于思想冲动的,如我突然间想买件时髦的衣服,突然间想去某个地方旅游等等。这种没有经过思考而突然间冒出来的念头在生活中非常之多。理智是比思想冲动更高一级的思想方式,在理智里言语和行为经过一定的思考才会产生,但这种思考是知性的不完全的,因为它只固执于某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人们常说某人做事很明智,这是因为这个人每做一件事都懂得其中的某个原因,因为这个原因而做这件事;同样,不做某件事或怎样做一件事都有一个原因,这个人懂得这个原因,所以他是明智的。而思想(即理性思想方式)则比理智更高一级,它懂得一件事物的原因(从而它是明智的),但是它又懂得这个原因的局限性;总之它懂得一件事都出于多种原因,而并不是绝对的;绝对地做一件事不合乎思想,绝对地不做一件事同样不合乎思想。因此思想具有更高级的明智性,因为思想不把它的任何一个特殊的规定绝对化、无限化。对于一个人,这三种情况----思想冲动、理智和思想往往同时存在着,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表现出相应的思想活动。这三种情况在同一个人那里都处于密切的关联之中,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利用。不过在人们平常的生活中,思想冲动最为普遍,理智则在较严肃的情况下才显示出来,思想则更少。这里,在不必要理智的场合滥用理智就会被人看作书生气和学究气,滥用小聪明;相反,在需要理智甚至思想的场合还受着思想冲动的驾驶,就会被人看作轻浮、令人生厌。理智与思想冲动是直接对立的,理智往往表现得死气沉沉,缺乏热情,而思想冲动往往表现得情感泛滥。思想则把它们统一起来;思想既有很高的理智,又有很高的热情;思想使一个人幽默有趣、活泼开朗而又稳重淡雅,使人具有最优秀的性格和最崇高的品格。

思想没有直接的效用,但它却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对人的头脑和精神产生作用;思想只对头脑和精神产生作用,而不对人的大脑与肉体产生作用,这便是思想的意义之所在。人们之所以认为思想无用便是因为它不能直接对人的大脑与肉体产生作用,不能象牛那样给人干活,为人们带来直接的物质实惠。但是思想能够作用于一个有头脑有精神的人,使之行动起来,使之具有精神的力量;思想绝不能作用于一个没有头脑没有精神的人,就象思想不能作用于一只禽畜一样。人的基本意义即在于此:人能够接受并受作用于思想(这思想也是人的产物,并且是人的最高产物),就像人能够知觉语言的作用一样。在这里思想便是最高级的语言,人能够通过这种语言而互相交流。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以这样的最高语言来进行交流的,甚至大多数人都不能这样,以理性语言来进行交流。我们把语言分为感性语言、知性语言和理性语言,于是我们便发现,大多数人或者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以感性语言来进行思想的交流,用知性语言来交流则少些,用理性语言来交流则更少。感性语言便是那些只表达事物现象的语言,知性语言则是表达事物质之规定的语言,理性语言则是表达事物本质的语言。另外,同一个语言在不同的人那里既能作为感性语言,也能作为知性语言甚至理性语言,这要看人们的头脑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语言了。一个语言,如果只以感性的方式和程度来理解,则这个语言便只以感性语言的形式出现,相反,如果以知性或理性的方式与程度来理解,则这个语言便以知性语言或理性语言出现。人们平时十分笼统地对待语言这种东西,而不分它的层次和它所包含的思维(思想)程度,以为语言能够直接地进行思想交流而全然不懂得思想交流过程中非常复杂的性质。在语言中,只有理性语言能够直接进行思想交流,因为思想是理性的;当然,如果思想只是知性的甚至只是感性的,则知性语言甚至感性语言就已能够进行直接的思想交流了。

思想作用于头脑和精神,从而作用并?驱动?一个人,这种作用和驱动是十分微妙和高级的。人不是一般的自然物,需要一种外力来推拉才能运动(行动)起来,也不是一种自动机械,给它动力和能量,它便运转下去。人是最高级的有机体,它能够接受思想信息并行动起来。总之,人是受思想决定和支配而行动的有机体。一个人的行动(作为人的行动)肯定出于某一思想,不管这一思想是出于他自身还是从别人那里来的(----实际上这两方面非常难以区别,每个人的每一思想既有他自己?创造?的部分,也有?接受?别人思想的部分,并且这两部分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定的思想(这思想或者是暂时的,或者长时的;或者是感性的、知性的,或者是理性的),这便是每个人行动的直接源泉。外界对象要使一个人行动起来(不管这外界对象是现实性还是语言性的),它就必须要作用于这个头脑中的思想;并且外界对象使一个人产生怎样的行动,取决于它对这思想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即受作用后思想的变化情况。这是关于人之行为的科学,----不过我们很容易把这种科学思想推广到一切有灵魂的事物中去----它的精髓和核心点是人的思想。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及思想运动,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人没有任何思想,人将没有任何(人的)行动。这一点,这种行为科学,无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和其时代生活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个社会需要变革,需要革命,如果没有一大群勇于思索的人,就决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纯粹理性抽象]

$5-34理性抽象实现了它(从而也是整个理性)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它在自身中建立起了思想,----思想之成立(建立)便标志着理性抽象和整个理性实现了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这样,理性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维持这种把握的存在,换句话说,如何维持这种思想的存在。这一点非常似一个国家以至任何一个事物刚刚产生出来时所面临的情况。在一个国家刚产生出来时,它所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维持它自己的存在。在这里任何事物都将面临两种选择,或者说面临着一种过渡,它要渡过一个非常时期才获得它的稳固存在。第一种选择是:直接维持的方式;第二种选择则是:以发展的方式来维持。但仔细考究起来这不过是两个必需经过的环节。理性抽象一旦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则理性便首先以直接维持的方式来维护这种把握,然后才过渡到以发展的方式来维持。在这里,理性对刚产生出来的思想采取了直接维持的方式,而这种单纯的维持会使理性运动滑向纯粹理性抽象。

理性抽象不能脱离理性综合而存在,因为理性抽象正是在理性综合上进行的。然而纯粹理性抽象则已经脱离了理性综合。它是纯粹的理性抽象,就象以前所说过的纯粹知性抽象一样。纯粹理性抽象排斥理性综合及理性的其它运动形式,它只容许它自己存在,就象一只母鸡只容许它自己的小鸡存在一样。理性似乎看到它在纯粹理性抽象那里完结了,它的目标达到了,因为它在此实现了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建立了相应的思想;在这里理性只是孤独欣赏这个自己的思想,不欣赏也不容许别的思想存在。因此纯粹理性抽象是对某个思想的直接保持(保护),这种保持通过对所有别的思想的排斥而实现。

一个思想在它刚刚产生出来时总要进行这种直接的保持,总要把头脑的整个思维变为一种纯粹抽象的思维;这是维持这个思想的存在之第一步。因为刚产生出来的思想还很脆弱,它必须一方面坚持这一思想,另一方面又努力为这思想找到各种支持的因素,现在它则排斥不支持自己的相反因素,排斥一切有损于这个思想的因素。这样,纯粹抽象的思维只是单纯对获得的结果进行把握,只是对这个结果的单纯记忆,它与分析、综合等思维形式完全失去了联系;思维在纯粹抽象这里只是对自己结果的自我欣赏,它在这里停顿下来了。分析是接近现实的,抽象则远离现实----它是思维运动形式中最远离现实的思维形式。由于现实是思维的源泉,因此远离现实的纯粹抽象思维不再具有什么思维的成果,不再具有什么思维的创造性。

当人们的头脑脱离了现实以后,它的思维便渐渐转化为一种纯粹的抽象思维。此时头脑思考的是一些陈旧的内容,涉及到的总是些现成的思维结果,除此之外它便没有什么新的结果产生。因此此时的头脑是最为空虚的,并且它除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这样,脱离现实的头脑便不可避免地产生纯粹抽象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也要弄清楚一种脱离低级现实而过渡到较高现实的情况,这种情况并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更高形式的接触。这样的情况不会使一个头脑产生纯粹抽象的思维,纯粹抽象思维只是在头脑完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才产生出来的。

纯粹抽象思维是使一个头脑封闭和孤独的思维形式,它使头脑对外在的现实产生了排斥作用;它只注意和关心它自己本身所存在的内容,一切都从这些现有的内容出发。同时,它又使头脑变得十分僵化生硬,变得固执;它难以容纳别的头脑的内容,难以从现实吸收一点新的内容。这种纯粹抽象的头脑在人们平常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它们并不对现实事物进行仔细分析,而只一味运用头脑的独断,作主观主义的判断。如果这种头脑握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则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因此这种纯粹抽象的头脑必然被发展着的现实情况和头脑本身的某些积极因素所打破,从而为别的思维方式所取代。头脑通过纯粹抽象思维所把握的?绝对真理?也同时被打破。对于理性来说,纯粹理性抽象也同样会被打破,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思维形式。纯粹理性抽象的积极意义是直接维持了刚刚产生出来的思想之存在,现在理性放弃这种直接维持方式,而转向另一种维持方式,即以发展的方式来维持思想的存在。于是思想变成了发展着的思想,而不再是静止孤立的思想。这一维持思想存在的方式将在新的理性思维形式中进行,这便是理性演绎。

六理性演绎

$5-35在前面,理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并且把这事物本质转化成为自己的思想。在前面我们也讨论了理性对思想的直接而静止的把握;这种通过纯粹理性抽象来进行的把握是排他性的静止的把握。在这里思想不产生任何运动。现在这种局面将被理性运动本身所打破;理性扬弃了理性抽象(因而也扬弃了纯粹理性抽象)而采取另一种新的形式,即理性演绎。在理性演绎中思想不再是排他性和静止的,相反,是容它与运动的,这构成了思想的发展。这种情况的改变我们可以很类似地用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明。当一个政权(***)刚刚建立起来时,这个政权总是表现为排他性的,总是努力维持它的静止不动,因为它作为一个新的政权还未获得稳固的地位,它担心别的什么政治力量(特别是被这个政权取消、消灭了的旧政权的残余)把自己打垮。政权的巩固便是指这种情况,当一个政权还是新产生的政权时,它的主要力量便是投入对它自己的巩固上面----这正像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巩固一方面是对外在因素的极力排斥,另一方面是极力维持自己的稳固和静止;因而政权在这里是孤立封闭的,在其内部(权力所支配的范围内)又是非常?集中?和?统一?的。一个明智的政权会懂得它应该尽力摆脱这种非常的特殊局面,转而注重在这政权支配下的社会发展,使政权自身在这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因此,当一个新政权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后,它应该把它的重点和注意力转向发展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法律等等社会方面,而不要总是把重点和注意力停留在政治上,在这里,政治应该转化为法律、转化为民主和法治。社会发展包含着社会对它的所有因素的宽容甚至促进,没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整个发展。因此社会发展不再是排他的,此时的政权也不再是排他的。一个政权在其控制的社会处于发展状况中时是最宽容的,是这个政权最宽容的时期。

现在理性在取得其?政权?(即获得了思想)并经过对这政权的排他性直接维持后来到了这个新的、?理性政权?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便在理性的新形式----理性演绎中进行。演绎思维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它与归纳一同构成一个思维的矛盾体。在知性形而上学的头脑看来,思维不是归纳便是演绎,而在?健全的理智?看来,思维既是归纳的也是演绎的(因为这种理智保持着一种?中庸之道?)。如果我们从这种健全理智观点中深入下去,摆脱抽象的?中庸?,则我们会获得很好的辩证观点,这辩证的观点揭示了归纳与演绎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这内在联系的全部机制,即归纳是如何达到和转化为演绎的,演绎又是如何转化回归纳的。以前在知性那里已经讨论过归纳与演绎,当然那是知性程度上的归纳与演绎,而现在则是理性程度上的归纳与演绎。它们在形式上是完全相同的,虽然所涉及的内容不同。理性的归纳与演绎是思想的归纳与演绎,思想从归纳那里产生出来,这产生出来了的思想又在演绎那里运动和发展;演绎是思想的演绎,是思想之运动和发展。由此看来,如果归纳与演绎之间的无限循环具有一个起点的话,就是首先起于归纳;归纳包括分析、综合与抽象,在这里首先产生的是分析,然后是综合,再然后是抽象;最终抽象(归纳在这里发展到了顶点)导致了演绎思维的产生。演绎里面也存在着分析、因而也存在着综合与抽象。这种思维循环的方式在前面的知性运动那里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重谈。不过这里强调理性演绎是思想的演绎,是抽象思想的具体规定。这种演绎在哲学上具有很大的地位,因为哲学涉及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本源,当哲学把握到这本质和本源后,哲学的工作便是使这把握了的本质和本源----这就是思想----具体化,也就是说,这时哲学的工作便是演绎;演绎的本质便是抽象思想的具体化。哲学因其涉及的对象是最内在的而具有最抽象性,那么演绎也就成为哲学的一个主要工作,成为哲学排泄其抽象性的工作。哲学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哲学的抽象性及这抽象性的排泄(即演绎)的历史。只是到了近代归纳思维才积极渗入到哲学之中,成为哲学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哲学中,归纳思维表现为经验主义,演绎思维则表现为先验主义,这两者的对立是人尽皆知的。更进一步,经验主义往往被认为是唯物主义的,先验主义也往往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于是归纳与演绎便在哲学的更高层次上继续对抗。而现在的哲学应该从这种无休止的对抗中解脱出来,以达到归纳与演绎的有机结合。实质上它们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知性那里我们已经说过了),哲学应该把握住这种联系,使自己跳出经验与先验之争,甚至跳出唯物与唯心之争,从而使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

$5-36理性演绎是抽象思想的具体化。思想是抽象的,因为它产生于抽象思维中,而理性演绎则要把这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因而抽象与演绎之间便存在着矛盾。理性演绎无疑是对思想抽象性的削弱,但这种削弱对思想本身不存在任何?坏处?,相反,对思想是好的,也是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样,思想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每一思想都既是抽象思想,也是具体思想。思想作为理性的思想,它首先是抽象的,然后这抽象的思想再具体化,才产生出具体的思想。具体思想是在理性演绎中实现的,它是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是一种理性美。因为具体思想能够从某一具体事物中看到一种思想,这就象我们从一个艺术作品的具体情节中看到一个主题的存在一样。抽象思想则不是这样,它只能在思想那里看到思想;这是一种纯粹的同一律,即?=?。相反,具体思想则是一种发展了的同一律,即?=?=?,即思想达到一个具体性再回到思想本身。每一思想都不能停留在它的抽象性上,而要发展到它的一种审美性质,即不总是从思想本身看到思想,而要从纷繁多彩的外在事物中看到思想。在此,我把这种情况称为?思想的审美性质?。这是每个思想都具有的一种性质,只是每一思想在这性质中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纯粹抽象思想的审美性质还为零,然后思想渐渐具体化,这样它所具有的审美性质便渐渐表现出来。每个具有思想的头脑,当它看到一个具体事物正体现自己的思想时,它对这个事物便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便是思想审美性质的表现。因此我们看到,每一具有一定成熟程度的思想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审美性,并且一般地说,思想越成熟,它的审美性也就表现得越强。这种思想的审美性给思想家和深刻的艺术家带来最深沉最长久的快乐;可以说,思想家作为思想家,艺术家作为艺术家,他们的快乐正源出于此。人作为人(作为符合人的概念的人),他的快乐总是审美的,总是审美的快乐;人能够从一个事物中看到一种合理性,从而得到一种美,得到一种情趣和快乐。因此思想审美性质的?功效?又可推广到人的各个方面,推广到人的所有快乐;在所有人的所有快乐中,审美的快乐是一个重要方面,并且随着人越来越成其为人,审美的快乐在人的快乐中所占的地位就更重要、更主要。审美及审美快乐不能脱离一定的思想而存在,没有相应的思想,审美就不存在,因为审美正是事物与这思想的相符。这样我们就可以定义非审美的快乐了:缺乏思想的快乐,或者说缺乏精神的快乐便是非审美的快乐。如那些无聊、庸俗、缺乏意义的快乐便是非审美的快乐,那种纯粹消遣性的读物和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便是非审美性的快乐。这种快乐在广大民众中普遍存在着,并且每个人在快乐上都具有这样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审美性的,另一方面又是非审美性的。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人的所有快乐都是审美的快乐,甚至这种审美快乐在一个人那里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快乐都出于纯粹的娱乐和消遣,特别是一个人无所事事、禄禄无为时更是这样。

审美的快乐在演绎和理性演绎那里实现出来,----理性演绎与一般的演绎不同,它实现的是最高的审美快乐----因此正像上面所说,演绎和理性演绎对人及其生活具有给人带来一种审美快乐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归纳也可以实现出一种审美的快乐,因为归纳达到了事物的内在性和本质,看到了事物的一种合理性。那么,归纳的审美快乐与演绎的审美快乐的区别在那里呢?在这里它们至少有这样一种区别:归纳审美是头脑发现事物中的思想,演绎审美则是头脑体现其思想于事物中。前者,在归纳审美中,头脑看到了事物中的思想,这个思想是自在存在于事物中的,它便是这事物的本质,是这事物的合理性。后者则相反,在演绎审美中,头脑体现其思想于事物中,这思想是头脑所拥有的,它被体现在某一事物中(这被体现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动的,即不一定体现在某一事物中);这样思想就不是这个事物所固有,这个事物只不过是被头脑借以体现、表达其思想的东西和形式。这两种审美在表面上看具有如此的不同,其实都一样,没有归纳审美,演绎审美便不知从何而来,而演绎审美也只不过是归纳审美的一个转弯了的延伸。因为事物中的思想与头脑中的思想是同一的,后者不过是前者的转化了的形式。头脑通过其归纳运动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把握同时又是头脑中思想的建立,这样,头脑有了思想,便可以进行演绎了。因此归纳审美同演绎审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过在人们进行各种创作活动时演绎审美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创作同时就是人们的思想的表达,人们的创作要按照他们自己的审美性来进行。艺术家在创作他们的作品时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的演绎审美,他们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和凝结在自己的作品中。在这种演绎审美中,艺术作品(甚至包括所有事物)本身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艺术作品的灵魂(即思想和精神)存在于演绎的头脑中,这演绎头脑可以任意选取任何一种形式、任何一种事物作为体现它的思想与精神的形式。因此我们总是看到,艺术表达形式总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很多篇幅来阐述与强调他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思想,这种?对象化?正是这里所说的?演绎?,而?人的本质力量?实质上便是人们自己头脑中的思想与精神。人的本质力量是按照人的头脑的演绎审美而对象化的,因而对象化了的本质力量同时又是人的一个艺术作品。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确实是审美的,并且是演绎审美。但我们并不能说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虽然这对象化的过程是审美的实现,然而对象化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属于这个人的,这个结果甚至与这个人相异化,使这个人处于这结果的支配下。比如一个人用他的全部精神造出了一种机器,然而这个人反而成为这种机器的?奴隶?与附属物。在这种情况下怎能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

人的本质力量便是人的思想与精神,而不是别的东西,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便是人的这个思想与精神的对象化,便是思想的演绎与精神的结晶。在思想演绎中包含着美,思想演绎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演绎审美----的实现。而所有艺术作品实质上都是一定精神的结晶,即在艺术作品中凝结、?物化?有一定的精神。因此,所谓艺术并没有什么使人迷惑不解的神秘性质,它不过是人的精神的一种表达,是人的精神的结晶。因此,要欣赏一定的艺术,就要有相应的精神素质;欣赏者的精神与艺术中所包含的精神相差越远,艺术欣赏就越不可能。

$5-37理性演绎把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实际上是使抽象的事物重新回到事物的质及现象中,使理性的思想重新回到知性和感性的规定上,使思想本身在获得理性规定的同时又获得知性和感性的规定。抽象思想是纯粹理性的,具体思想则既是理性的又是知性和感性的。我们总认为思想是理性的,然而一个发展了的成熟的思想,它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知性甚至感性的成份。因此,一个思想既有纯粹理性的表达(这无疑是理性的最高表达),也有知性的表达,甚至有感性的表达。这些表达各自适合于不同头脑对这思想的了解,如思想的知性表达适合于只有知性的头脑,而思想的感性表达则适合于只有感性的头脑。这种情况在思想交流中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理性演绎把理性的思想具体化,它所要进行的第一步便是对从前思维考察过的各个具体对象重新进行分析,或者对新出现的具体对象进行分析,----实际上这两方面是同时展开的。不用管这种分析是理性分析还是知性分析,只需知道这分析是从理性演绎中产生出来的,是理性演绎的分析(或者也可称为?理性演绎分析?)。在前面知性那里知性演绎同样有其分析,它是直接从知性演绎中产生的。理性演绎产生它的分析,对各个事物(它的质之规定)重新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是不是使理性回到思想产生以前的状况中呢?显然不是,因为这种分析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理性演绎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这便构成了与以前的分析之不同,在以前的理性分析那里并没有思想对分析活动产生指导和支配作用。平时人们观察问题(观察事物)无不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怀有一定的思想观点去观察,另一种则是混沌的观察----即不怀任何思想、没有什么精神准备的观察。前者观察具有一定的明见性和选择性,在极端的情况下也具有某种偏见性(世上的偏见也正从此产生)。后者观察则缺乏这些明见性、洞察性和选择性,也不会有什么偏见性。认识总有这样的规律:怀有什么思想便会发现什么东西。比如人们常说,诗人和植物学家在同一朵花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发现。因此,认识与其说是认识客观事物,还不如说是认识自己;在发现事物的同时发现自己,自在认识与自我认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发现的第一个环节便是?注意?----注意的深究和发展便导致发现。而注意的条件是头脑中要有一定的意识,由于携带着这意识,头脑才在现实世界中注意到某些东西;并且头脑携带着什么样的意识,它就会注意到什么东西。一个人去野外观察,首先他就要有一定的观察意识,如观察的动机、观察的计划方案等;如果没有这些,观察就不是什么观察,他在观察中也不会注意到什么、不会有什么发现。我们看一本科学着作,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发现;这是看书的一个显着特点,也体现着认识活动的一个显着特点----即对同一个事物每次接触都有不同的发现。这是为什么呢?这显然与事物的表现性和人们的注意点(意识点)有关,事物每一次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和方面都不尽相同,而人们的意识每一次也都不同。而象看书,书中的内容其表现情况是固定不变的,不象一个自然事物自身能够发生变化,因此对书中内容的不同发现全依赖于看书者的头脑及其意识了。看书者的头脑事先具有什么意识,他在看书过程中就会注意到并发现什么内容;象学生那样,读书以前头脑空空如也,没有任何事先存在的意识,因而他们在看书过程中就不会注意到什么,更不会发现什么。当然人们也许会说,这种意识只能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而不是在此以前便产生和存在着,否则便有一种先天意识的味道。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大多数人为什么没有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意识?便是产生了,为什么这种意识每次都不相同呢?显然,这种意识并不单从看书中产生,除了看书的过程以外,人的生活的全部活动都是产生这种意识的源泉。并且,看书过程并不是书的内容给头脑以意识,而是头脑给头脑自己的意识(因而这种意识往往象幽灵那样出现在这个头脑中);因此看书对意识的产生只起启发作用,而不是给予作用(即指书中的内容给予头脑以相应的意识)。头脑是它的意识的直接决定者,因而意识的产生,产生什么意识,并不取决于书的内容,而是取决于这个头脑本身。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往往在一本书中看到了这本书上根本没有的东西;这是头脑的创造作用,在这创造作用中书只起到启发作用。

$5-38以上阐述表明了理性演绎中的分析与其它分析的不同,理性演绎分析是带着思想的分析,理性分析则不是。思维活动从纯粹的思维活动转化成带有一定思想的思维活动,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思维活动本身的)进步。任何思维活动都会在其过程中产生某种(或多种)设想,----思维活动的这一特点在分析思维那里尤其显着----在它产生了设想后,它便带着这设想而继续进行它的过程,此时它已具有注意性和意识点,由于有这一设想,它便能够看到别的思维活动所未能看到的东西。

理性演绎在形式上与知性演绎是一样的,只不过理性演绎所演绎指向的对象是事物及它的质,而知性演绎所演绎指向的对象则是现象。理性演绎分析同样是对事物的分析,与理性分析一样。由于理性演绎分析是带着思想的分析,因此这种分析实质上是这样一种比较,即比较思想与质之间具有怎样的一致和差别。比如,我们把思想设为?,把被分析的各个事物的质分别设为a、b、c、d;分析分别对这些质进行分析。当理性演绎分析对质a进行分析时,它(这种分析)实质上是思想?与客观存在着的质a的比较,如果质a实质上与思想?是相同的,则思想?便获得了一种支持和证实。相反,如果质a实质上与思想?不同,则思想?便要发生变化,在这里只能是?主观的?思想?发生变化,而不能相反。同样,当理性演绎分析对质b、c、c等进行分析时,又会产生同样的情况,思想?又会产生同样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在这种比较中,思想?与这些质在实质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因而,思想?在这种比较中既获得了支持与证实,也发生了变化。这两点,即证实和变化,对思想?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支持、证实是对思想?的肯定----对它的存在的合理性的肯定,而在此同时,思想?又是变化着和发展着的,是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这两方面,在理性演绎的分析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实现。但是,它们在这里也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因为分析所面对的这些质都是互相分裂的。因而,理性演绎又从分析进展到了综合,即理性演绎在这里把这些质综合起来与思想进行比较。把上述的各个质a、b、c、d综合起来(这种综合使之达到了这些质的共同本质,这共同的本质比单个质的本质更深刻,更具有本质性),而与思想?比较,这种比较比在分析之下的比较提高了一步,从而,思想?获得的支持和证实更高级,思想?所产生的变化也更大。理性演绎思想所产生的这两方面情况(即一方面是支持、证实,另一方面是变化)是在更高级的条件下产生的,因而对思想本身来说具有更高的意义。

因而在理性演绎中既有分析,也有综合和抽象,并且同样是从分析进展到综合,在综合中产生出抽象,纯粹的抽象也随时在抽象中产生出来。这样便构成了一种思维的无限循环:

分析----综合----抽象......分析----综合----抽象

这种循环是任何一种思维运动都具有的基本特性。但是,我们不应把这种思维运动的特性看成只是思维运动的,因为其中还有人的各种活动因素渗透于其中,比如平常人们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便包含于这个思维运动的无限循环中。思维的开端总是最接近现实的,换句话说,思维总是从实践中产生;分析最接近于现实,然后按思维运动的规律性由分析进展到综合,再进展到抽象(----这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最后抽象又回到分析(----这便是?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如此循环反复。因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实际上是?分析----综合----抽象......分析?循环的一种人的行为形式(即在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形式),而?实践----认识----再实践?之过程从思维运动的规律与性质来说便是?分析----综合----抽象......分析?的循环。与前面知性中的情况一样,?分析----综合----抽象......分析?的循环又可表现为归纳与演绎的交替,这种交替同样可表达如下:

分析----综合----抽象--分析----综合----抽象--分析----综合----抽象

|------归纳1------||-----归纳2-----||------归纳3-----|

|------------演绎1----------||------------演绎2------------|

我们看到,归纳可以并且必然地导向了演绎,并且在演绎中同样包含着归纳(在归纳中也同样包含着一部分演绎过程)。因此,?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与?归纳----演绎----再归纳?过程都密不可分地在?分析----综合----抽象......分析?循环中找到它的内在机理。

$5-39前面说了,在理性演绎中思想具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思想得到了支持和证实,另一方面思想发生了变化;之所以有这两方面的情况,前面已经说了,它是从理性演绎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那么这两方面情况的产生对思想具有什么意义呢?这两方面情况对思想来说都具有极大意义,思想一旦产生出来,它就免不了处于这两种情况中。因为思想一旦产生,它便需要支持和得到证实,同样也需要发生变化,以使自己发展和更为完善。因此思想的这两方面情况同时也是思想的两个方面的需要,这两方面需要都在理性演绎中得到了实现。

支持是思想的第一个需要,不论思想是怎样的思想,它都离不开现实因素和别的思想的支持,如果没有这种支持,思想很快便会消逝掉,这样便涉及到思想的社会化,即思想在人们那里,在别的思想那里的支持。一个社会变革的思想往往首先出自某一人的头脑,没有人们的支持,没有深入于人们的头脑中,则这个社会变革思想就不会起到它要起的作用。在社会、政治上是这样,在科学上也是如此,一个科学思想要得到别的科学头脑的支持,它本身就要深入到整个科学界中去,在那里争取一定的地位。

思想的内在支持是从思想及其运动本身中寻找和获得的支持;上面说过,当在理性演绎中思想发现它与现实事物之间是一致的时,思想便得到了支持。因此,思想越是不断运动,它就越是得到内在的支持,它本身也就越加坚定。思想的自信心便由此而来,因为我们看到,思想越是不断运动,越是发展,它对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强;相反,越是初始的思想,它就越缺乏自我肯定和自信。这种自信,这种内在的自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独立于思想的外在支持而存在。

证实是思想的第二个需要,任何思想都渴望它自己能够得到证实。所谓证实无非就是思想符合于现实,因而证实只有在思想的演绎中才得以实现;因为前面说过,在理性演绎中思想与现实事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思想第一是符合现实事物的,第二则是不符合现实事物的,----其实思想总是既符合现实,又不符合现实。符合现实的思想便得到(这个现实的)肯定证实,不符合现实的思想便得到它的否定证实。其实在理性演绎中思想既得到了任何一个现实事物的肯定证实,也会受到这个现实事物的否定证实;前者便是对思想的支持,后者则促使思想发生变化。思想的支持总伴随着思想的证实,思想得到肯定证实同时便是对思想的真正支持。对思想的支持来自于这种肯定的证实,这同时也即是来自于思想本身的合理性;思想缺乏合理性,它就缺乏肯定证实,也就缺乏支持。然而当思想的这种合理性还未充分表现出来时,它也不易得到支持。思想除了通过证实而获得支持外,还存在着别的支持因素,如政治因素、个人关系等,但这些都不是思想的内在支持,因为它们不是来自于思想本身的合理性,而是来自于思想以外的某些因素,如思想的有用性。

证实对于思想来说是必要的,但它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思想并不能完全因证实而得到肯定或否定。思想在某种状况下并不能够证实,如刚刚萌芽出来的思想往往是不可证实的,只有那些充分发展充分成熟了的思想才可以证实。因为刚刚萌芽的思想它的各种规定性还不十分明显,这思想还处于十分模糊的状态,而充分发展成熟了的思想便具有了十分明显的确定性,思想由于这种确定性因而才是可证实的。思想的确定性越明显,它就越可以证实。另外,就是思想得到了肯定的证实,我们也不能认为思想的合理性是无限的,反过来,就是思想受到了否定的证实,我们也不能认为思想是完全不具有合理性的。因为,所谓证实其意义完全是有限的。

变化是思想的第三个需要。虽然这一需要与前两个需要(即前面所说的?支持?和?证实?)性质上不同,变化包含着对思想的现存状态的否定,----而前两个需要总是包含着对思想的现存状态的肯定----但这一需要却是思想最重要的需要。因为在这需要中思想得到了发展和成熟;思想不断变化,不断扬弃和否定自身,使自己趋向于更高的状态。当然,由于这种变化包含着对思想的现存状态的否定,因此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这种?痛苦?对于思想来说却是最有价值的。通过这种?痛苦?,思想才成其为真正的思想。思想的成长发展过程与人、与所有事物的成长发展过程是一样的,这一过程包含着对自身的不断否定,并从这一系列否定中获得对自身最坚实的肯定,就象有修养的人往往不惜对自己进行批评、指责,无情地?解剖?自己一样。思想对它自己的存在状态不断加以否定,因此思想与其说是思想,不如说是思想运动。思想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否定而使自己升华了,变得深不可测,以至成为人们头脑中最深刻的?精灵?。

不用说,思想的这三个需要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比如,对思想的真正支持只能产生于对思想的证实中,得到证实,同时必定得到支持。在证实中,肯定的证实便是对思想的支持,否定的证实便使思想发生变化,因此证实的这两方面把支持与变化紧密联在一起。

$5-40理性演绎的结果,一方面使思想具体化,另一方面又使演绎的对象思想化了。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前者是(思想的)下降过程,后者则是(思想之)上升过程。思想是抽象、普遍性的,因而它便与个别的特殊性相对立。思想要使这种对立得到和解,在思想本身与这些个别性、特殊性之间找到同一性,这样思想便要把自身演绎在这些个别性、特殊性上,使它们变成体现思想的个别性和特殊性,也就是使思想具体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具体?这个概念:具体是个别性与思想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因而在具体性中既包含着思想,也包含着个别性,既包含着普遍性,也包含着特殊性。人们总是说:真理是具体的;这里的意思是:真理既不是纯粹抽象纯粹普遍的,也不是纯粹个别的,而是这两者的统一,因而是具体的。?具体?这一概念对了解思想的具体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懂得,具体化了的思想并不是思想的丧失,而是思想的转化和进步,----丧失的只是思想的纯粹抽象形式。

通过思想的具体化,我们同时便真正了解了个别性,个别性实质上是具体性,是具体化了的思想的存在形式。个别性总是表现为偶然性,即表现为丧失了必然性的东西。而当我们了解到个别性实质上是一种具体性时,我们就为个别性找到了一种必然性,从而使纯粹的个别性消失了。思想只能在个别性那里具体化它自身,而个别性也总是偶然地出现的(因为我们还看不到这些个别性背后潜藏着的必然性),因而它的出现十分随机,这说明这些现象和事物的出现离它们的内在必然性很远。越是随机,越是偶然,事物的出现就越远离它的必然性,远离它的本质,因而这种出现就越与事物的内在本质不相符合(或只是远距离的符合)。因此事物的偶然性是事物的一种虚幻形式,在这种虚幻形式中事物的内在本质隐而不现。我们怎样才能看到事物的这一内在本质呢?当我们不是孤立地个别地看这事物,而是从这事物的所有关联中来看它时,这事物的内在本质才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关键是扬弃事物的个别性,扬弃事物存在的个别形式。

事物个别性的扬弃的结果,使事物获得了一种具体性,这一具体性与个别性相反,它是事物内在本质的表现;在事物的具体性中事物的内在本质得到了表现。因为具体性是事物本质与事物个别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事物本质失去了其纯粹抽象性和纯粹普遍性,事物个别性也失去了其纯粹个别性、纯粹偶然性,这两方面是互相靠近了。现在,这种靠近具有了一种思想的形式,在这思想的形式里,具体性是思想在个别性中演绎其自身的结果,而个别性则作为具体性体现着思想。

因而在理性演绎中思想不再纯粹地存在着,而是以?体现?的方式存在,即思想把自身体现在许许多多的个别性那里。这是思想的普遍的存在方式,也是思想充分成熟了的一个标志。思想体现于一个个别性中,这是思想的一个具体表现,但只是思想的一方面、一个部分的表现,而不是整个思想的表现;因此整个思想只能体现在无数的个别性中,通过这无数的个别性才能体现出这整个思想。比如,思想的某一种表达(无论是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达,还是什么样的表达)只是体现了思想的一个具体性,而不是体现出这个思想的全部。当然,虽然一个表达只能是思想的一个具体的表达,但这里还有一种区别,即对于思想表达者自己来说,一个具体的表达已包含了思想的全体,他自己不受这个表达制约,也知道这个表达的局限性。而对于表达的接受者来说,一个具体表达便是一个个别的表达,它只能从这个具体表达中了解到思想的一方面、一部分。这种区别非常有意义,因为在众多的头脑中,有的是思想的表达者,有的则是这些表达的接受者,就象商品市场中人们分为?卖者?和?买者?一样;这种区别体现了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一种十分微妙的矛盾关系。思想的表达者是不受思想表达的制约的,因为思想首先存在于其头脑中,然后再(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思想表达的接受者则是受这思想表达制约的,他只能从思想的表达中去了解这个思想。整体的思想只能存在于一个头脑中,而书籍、艺术等思想存在形式只能是思想体现的形式;一个思想只要一表达出来,它便已具体化它自身,便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体现在这表达中。因此思想总有一种混沌的不可名状性,是妙不可言的无形东西,这种不可名状和妙不可言只能通过活生生的头脑来把握,而不是通过语言等外在形式来把握。

$5-41全部理性思维包含着以上各个思维环节,即包含理性知性、理性分析、理性综合、理性抽象、理性演绎。我们看到,它与前面的知性思维所具有的环节是一样的,同样包含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演绎。因此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维形式都包含着以上这些思维运动形式。在这里我们把思维形式与思维运动形式分开,思维形式便是指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个形式(特别是知性和理性),思维运动形式则是指分析、综合、抽象和演绎(或归纳与演绎)。每一思维形式都包含着一定思维运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在这思维形式中存在的,受这思维形式的支配;比如,当分析是理性思维的一个运动内容时,它便是理性分析,当它是知性思维的运动内容时,它便是知性分析。因此,思维形式具有改变和转化思维运动之内容的作用,就象人类生活的某些基本内容----经济、政治、法律、科学、艺术等----随着社会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一样(比如,同是经济,封建社会状态把它变为它的封建社会经济,而资本主义社会状态则把它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同是一样的内容,但在不同的环境中便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分析在知性那里便是知性分析,而在理性那里则是理性分析;但理性分析是比知性分析更为高级的分析形式,因为理性思维比知性思维更高级。同一内容,在较高级的环境中便获得较高的形式,同样,在较低级的环境中便获得较低级的形式。比如,同一个人,在社会的最低层他便显得粗野,在社会的较高阶层他则显得文雅。

思维形式由(头脑进行思维所面对的)现实对象的层次决定,如我们早就知道的,感性由现实的?现象?这一层面决定,理性则由现实的?本质?这一层面决定。而思维运动形式则纯粹是思维本身的运动内容,它与外界对象(显得)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论是知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都有同样形式的运动内容,就象任何一个社会状态都有经济、政治、科学、艺术的内容一样,----社会状态只不过给这些固定的社会内容赋上自己的形式而已,而社会状态也是在这些社会内容中存在和体现着。当然感性形式还不存在这些思维运动内容,因为在感性那里思维的运动还只为?零?。

理性思维通过它的所有运动形式而最终得以完成----或者不如说,理性思维完成了它的循环运动的一个周期,它还会继续进行无数个周期,----同时头脑思维在理性思维里也达到了它的最高点。产生思想,这是全部头脑思维的最终目标,现在它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如我们在前面强调过的,思维并不到此而结束,相反,它进入了新的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思想得到了发展。在思维的前一阶段,思想产生出来了,在思维的新的更高阶段里,思想则得到了发展;这种发展同时即是这一新的更高阶段的职能。这一新的更高思维我们称之为?思想运动?。

第六章思想和思想运动

$6-1对于人类来说,思想是最深刻最有意义影响最深远的东西;然而正因为这样,正因为思想的作用如此间接和深远,它往往被人所忽视,人们看重的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最直接的东西。当然,只有直接的东西为人们所满足了,间接的东西才为人们所需求。思想以文化和文明的形式沉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从而对人类的生活与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出相应的思想,这思想反过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最为重大的作用,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种种变化;人们的生活与在这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这种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它普遍发生于人们的头脑中;而文化则是人们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存在形式,是思想在人类历史中的存在形式。文化在平常不大显示它对人们的精神的支配和制约作用,只是当人们的习惯生活将要改变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便会显示它(对人的精神)的保守作用。因为生活会产生出相应的文化,因此当生活发生变化时也要求现存文化发生变化,以使之适应新的生活。这样生活与文化之间便存在着四个因素:旧生活和旧文化,新生活和新文化;这四个因素之间产生了某些复杂的关系。首先,旧文化产生于旧生活,因而旧文化适应于旧生活,旧文化总是从人们的精神上维持旧生活的存在。然而旧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又促使新生活从旧生活中产生出来;但新生活刚刚产生出来就会遇到旧文化的抵制。旧生活与新生活对立着,旧生活总是通过旧文化从人们的精神上与新生活相对抗,它努力消除人们的新生活意识。新生活便在这对抗中发展起来,发展的结果新文化从新生活中产生出来,从而新生活在人们的精神中占据了地位。新文化的意义在于:它使新生活深入人心,说明新生活已经从精神上战胜并排除了旧生活。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对抗实质上是新生活与旧生活之间的对抗,而新生活与旧生活之间的对抗必然在人们的精神上表现出来,在这里,现实的对抗获得了精神的形式,从而使这种对抗变得更深刻、更长远。战争意识比战争本身更难消除,战争意识是对战争本身的巨大的精神发动和精神巩固。精神、思想和文化的因素对人们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从人的这些因素中产生出来,这正是人的所有自我行动的直接源泉。当一个国家要干一项重要事业时,国家便深切感到需要有一种与这项事业相适应的文化、相应的国家精神,以促使人们为了这项事业而献身。同样,一个集体、一个企业的生活也需要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以促使人们为了这个集体、这个企业的发展而积极工作。每一国家都有它的国家精神与文化(国家文化),每一企业(每一集体)也都有它的精神和文化(企业文化),甚至每一个人也都有其个人文化。在这一系列文化中,个人文化甚至是最基本的,因为没有个人文化,企业文化便是空洞的,没有个人文化和集体文化,国家文化便是空洞的。个人文化是每个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因而忽略了个人文化,在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中便不会产生出相应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不需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不需要各种文化、特别是个人文化。人们习惯上强调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忽视甚至排斥个人文化,因为个人文化往往被认为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是极端个人主义的精神动力;但现实却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文化了,越来越重视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兴趣和个人理想、个人追求。干事情越是依赖于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个人文化就越是不可忽视,从而对个人特点也就越加宽容。然而个人与国家之间时刻都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也使国家建立起它的国家文化,并努力使个人去遵从它;由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因此国家文化总是力图要消除形形色色的个人文化,特别是使人成为十足个人主义的个人文化。这样。国家文化离开了它的职能,而成为专门对个人文化的专制;它的差误了的职能是:消除人们的一切个性,使每个人的精神与思想都毫无例外地与国家文化相一致。而国家文化的真正职能是:促使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国家所从事的事业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2一定的现实如何使人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呢?比如,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如何使人产生实现这种现代化的积极行动呢?这里强调积极行动,而不是一般的行动,是因为积极行动表明行动出于人们的心愿、精神、理想和追求,而不是出于不情愿的勉为其难的行动。我们看到,?思想?是现实使人产生相应积极行动的一个必经中介,正是通过这一中介环节,人的积极行动才会从一定的现实中实现出来。这样,我们懂得人的行动的最重要又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即思想,因此便不难知道人的行动是如何产生的,甚至我们有可能弄清楚人的行动(这一复杂现象)的全部机制,就象弄清一台机器运动的全部机制一样。总之,人的行动取决于人的?动机?,即人的思想----这一思维的最高结果;当然这一思想也许只是感性的或知性的,也许就是理性的,但都一样。纯粹出于感性的思想之行动只是一种瞬时的冲动,如果一个人的行动绝大部分出于这种冲动,则这个人的生活肯定十分倒霉,十分空虚无聊。而在一个人的行动中,理想的行动(也就是事业)是得到最多考虑的,因而理想行动总出自于一个人的理性的思想之中。

思想对人的行动具有如此巨大的意义。而凡是有灵性(如生物特别是动物)的事物,它的行动都是出于其?思想?(尽管这种思想程度不一)和精神;人是最高的灵性事物,因而人的行动更是取决于他的思想。而那些缺乏灵性的事物,如一般的物品、机械等,它们不能自动,只能推动,[黄焕金着《思想论》第六章思想和思想论E-mail:hxhhj@public.nn.gx.cn,http://http://www.nease.net/~hhjj]输入能量迫使它运转。动物的运动则是出于其头脑中的思想的运动,因为动物是具有高度灵性的事物。有灵性的事物在其行动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精神性,如牛、马、狗等之类都会发怒,也有兴奋和与人亲近的时候。只是动物的这种精神性不像人的精神那样具有完善的结构----这个结构便是?情感?与?意志?的有机统一体。动物精神的情感和意志是极为原始的,要是它有足够的情感泛滥开来,则这种情感就没有一个相应的制约因素,因为动物精神中的意志是极为薄弱的,甚至没有。人的精神则不同,在其中有足够的意志来抑制泛滥的情感,也有足够的意志使情感发生出来,因此人的精神是一个具有动态平衡的完满整体,它能承受现实的一定冲击。但在人的这种精神情况中也存在着许多层次,在这里,精神如果高级,这个?情感?与?意志?的动态平衡就越完善,相反,精神如果低级,这个平衡也就越差----最差时可与一般动物的情况相似。因此我们往往看到有些人的野蛮和害人的行为是那样缺乏一个抑制的意志,而与一般动物的行为已无两样。因此精神也象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事物一样,有一定的?存在度?;也因为精神象世界上这些事物那样有一定的存在度,因此精神也是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事物中的一种。这样精神绝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不过是一种与自然事物一样的事物。

而精神这种事物则对灵性事物之运动具有极大的作用,灵性事物的运动取决于它的精神所具有的一定状态和趋向。无疑,人的精神是所有灵性事物的精神中最高级最完善的,在人的精神中可以发生高尚和崇高的情感,也可以发生最坚强的意志,----这两点是任何别的灵性事物的精神都不可能具有的。由于人有这样的精神,因此人的行动比别的灵性事物高级得多。这种行动一方面是积极而充满热情的,另一方面又是理智的;但是这两方面都统一于一个更高的层次,即?理想?。人的行动是有理想,在理想的支配下进行的,这便是人的行动区别于动物行动的最高标志。动物行动没有任何理想色彩,它的一切行动都不过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不能对它所要进行的行动进行思考,以求得到最大的行动效果。在理想中一方面包含着行动所需要的积极性、热情和意志,另一方面包含着行动所需的最充分的思考,这两方面的结合便是理想。在理想中,从最充分的思考中产生出来的思想是核心和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然后从这思想中产生出相应的积极性、热情和意志,于是便化为行动----以行动的方式出现。当理想只是作为一种还未化为相应行动的纯粹理想时,便有一种东西与它对应,这就是?事业?;事业不过是化为相应行动的理想而已,即事业是行动着的理想。当理想还未转化为行动的时候,理想仍然是空洞的,当它转化为事业时理想便具有了现实性,便是实在的。

$6-3思想对于人的意义便在于:思想给人的行为(行动)赋上了上述事业的形式,便在于人的行为和生活是一种理想的行为和生活。理想之所以被哲学家看成是美(如在黑格尔那里),正因为它决定了人的行为和生活的实质,从而标明了人的基本特征。理想的行动是出自人的内在本质的行动,因而它具有人内在所给予的力量。因此,人是自由的,因为人按自己的理想行动和生活。其实自由、理想、美,它们都是一样,都是人的内在本质的需要,也是人内在本质的体现;因此它们都得到人的精神的敬重,并以之作为精神本身的内在核心。

而人的内在本质体现在人的思维中,体现在人的思维的最高结果----思想中。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也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存在着并发挥其作用。这一点人们并不陌生,因为人们看到思想便是人们自己的直接的内在本质,只要了解并把握了一个人的全部思想,也就了解并把握了他的内在本质。哲学家总是大谈人的抽象本质,然而他们并不注意到人的具体本质,这个近在眼前的具体本质便是人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正能够最充分地不知不觉地体现出人的本质。因此,人是多么喜欢自已的思想,因为自己的思想正是自己的本质及其体现。基于这样的原理,即思想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也是人的本质),因此人的内在本质只有在(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即人与他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才能从中体现出人的内在本质;因为思想正是人与其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人的思维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发挥出来,----并且同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现实中便会发挥出什么样的思维;作为思维的最高结果的思想因此也是在人与现实的结合中产生的。总之,思想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同时又是(另一方面的)人的本质;换句话说,思想是人的?抽象本质?的体现,又是人的?具体本质?本身。因此我们不必把人的本质弄得虚无缥缈,它就在自己的眼前,就在人的一言一行中(因为这些言行体现着人的思想)。而在人的自由思想的无限追求中,人的抽象本质也便渐渐地得到实现;人类思想的无限追求最终实现了人自己的本质,尽管这思想在各个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形态。

人类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人类思想的无穷追求的历史。这个历史从某一方面看是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思想和意志而转移的,然而这种必然性却正是通过人的思想、通过人们对他们的需要和欲望的追求才能实现的。因此所谓不以人的思想和意志而转移的必然性却正是在人的思想和意志支配下实现出来。比如A方为B方建造一幢大楼,A只是出钱,B包工包料。因此在A的头脑中便产生出与B的想法不同的奇怪想法,在A看来,大楼的建成是必然的,只要自己出钱这种必然性便一定会实现;因此在A的头脑中,钱便成为这种必然性得以成立的支柱。然而在B那里,为了大楼的建成还要付出多么大的劳动和汗水,在这种辛苦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意志渗进其中,并且人的热情和积极性正取决于这些思想和意志。因此B的思想和意志在建造大楼的过程中,在实现A的?必然性?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A方的必然性正是通过B方的思想和意志而实现的,否则A纵有无数的金钱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因此,一个人只有超脱于全部历史,超脱于所有现实纷争,才认为历史是纯粹必然、不以人的思想与意志而转移,进而认为历史是自然而然地完结它自己的全部进程的。每个人都想超脱于历史和现实,但每个人又都不可能逃避历史、逃避现实,因为历史和现实正是从每个人的思想和身体上通过。

$6-4思想是思维的最高结果;但这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在面前摆放着的现存结果----象一般人们所认为的结果形式那样。思维实际上便是思想运动,而思想运动则是思维运动的最高形式。一个头脑并不是通过思维获得一种思想便完事了,它还要维持这个思想的存在,让它得到发展,就象一个人生出一个孩子后,还得养育他而使之得到成长一样。这便是思想运动,思想运动便是对思想的维持和发展。因此整个思想运动都是在一定思想的存在下进行的,这便是思想运动与思维运动之间的一个区别;思维运动是不存在任何前提的,而思想运动则是在一定的思想存在下进行的,因此思想运动具有一定条件和一定的确定性。实际上思想运动不过是思维运动的一个更高形式,一个思维结果产生出来后的思维运动。前者是纯思维运动,后者则是思想运动。思维运动的这两个阶段对思维运动本身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之间的关系表明了思维运动的进展,表明了在其结果产生出来以前和以后的状况。人们往往以为思维运动到其结果产生以后便停止了,因为思维达到了其目标----产生了结果。这便不知不觉地使人具有一种观念,即以为思维的结果具有最终的性质。对于思维来说,最大的缺点在于它停留在它自己的结果上,而不再向前发展。因此指出思维运动的上述两个阶段对思维运动本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思维运动具有永恒的性质,表明它的任何结果都是运动着的有限的、能够不断扬弃自身的结果。在人的头脑中,思想虽然产生出来了,但头脑却不能因此安息,坐享其成;头脑还要维持思想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