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思想对现代净土宗修行的启示

——读《普门学报》有感

刘红梅(四川大学博士生)

几期《普门学报》读下来,“人间佛教”这个词骤然亲切起来。诚如星云大师所说,人间佛教“必须用心灵去感受,用实践去印证,才能获得个中意味。”末学福薄智浅,虽学习佛法实未踏入佛法大门,今斗胆以此“亲切”之感略述感想点滴。

人间佛教是一场佛教改革运动,始发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后由印顺法师在理论上加以继承和发展,至星云大师时,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完整地构建起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应时代之机,对偏离佛陀本怀的山林佛教加以改造,倡导“佛法在人问”,主张将佛法与生活融为一体,使生***法化,佛法生活化,建设一个清净的“人间净土”,让“此人”在“此时、此地”安住在佛法的光明之中,获得佛法的殊胜利益。其“以人为本”、“融佛法与生活为一体”、“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理念重宣了佛法本义,可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必将成为未来佛教发展的趋势。因此,人间佛教对现代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论发展、修持,对推动各宗派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工作都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这里试图谈谈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对现代净土宗修行的启示。

首先,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之理论和实践有助于重宣净土本旨。

净土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趣,自弘传以来,因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的殊胜,使无数行人得度。但是,因为净土成就的前提是需发“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大出离心,具有强烈的出世色彩,从而遭到世人的误解和责难,认为净土宗仅仅追求死后往生,消极厌世,不重视现实人生的改善。同时,对净土教义理解的偏颇也使众多的净业行人修行功夫不得力,形成“念佛人多,往生人极少”的局面。在时当末法的今天,要想弘扬净土,广度有情,重恢佛陀宣讲净土法门之本义是净土宗极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纠明清佛教非人间性之弊,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把最原始的佛陀时代到现代的佛教,融合起来,统摄起来”,极力主张佛教应该人间化,因为“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生在人间。佛陀,道道地地的是人间佛陀;佛教,道道地地的是人间佛教。”遗憾的是佛教曾一度偏重出世思想,忽视人间事业,并未理解佛陀的本怀,“佛陀所以成佛,也是要在人间“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人间事业未能建成,人间佛教未能庄严,不服务社会,不福利人问,只想自己一个人了生脱死,这岂不太过自私,这岂不给人讥为自利?”“生的问题尚未解决,怎能忙死?就是《阿弥陀经》鼓励人念佛往生,也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哪里说有不先福利人间,就能了生脱死?”

此外,星云大师还认为佛教应该生活化,“我们赞成出世的思想,但有出世思想前先要有人世的精神;有人世的精神,然后再升华为出世的思想。其实人世出世,出世人世,二而一,一而为二,不宜分开,不宜偏废。生活化的佛教,应该是不空不有、不冷不热、不贪不拒、不执不舍的中道生活。”这种中道生活就是“人我彼此的均等生活,就是精神物质并观的生活,就是法乐世乐共有的生活,就是生活生死同重的生活。还有:感情是用般若智慧净化的感情,财富是用合理方法求得的财富,事业是用道德精勤创造的事业,信仰是用正知正见体验的信仰。”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质是积极发扬人间进取的精神,“佛教重视修行,如果要修行,就必须与我们的自私、烦恼作战,没有进取的作战勇气,烦恼魔军又如何能消灭?要弘法,如果不能以进取之心,不断汲取新知,又如何能应世所需,为人所接受?佛教要兴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护教之心,又如何能排除邪见?如何能生起“闻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的宗教热诚?所以我们要呼吁:今后佛教徒,要有进取佛道、菩萨道的精神,,对于佛法事业、度众、修行,都应具有进取的精神,甚至现代的知识、现代的方法、现代的思想,都应该进取而加以应用。”“我们应以观音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家庭里,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人间佛教最终是要将诸大菩萨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唯心净土落实在人间,“只要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恶人的侵扰,没有政治的迫害,没有经济的缺陷,没有情爱的纠纷,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环保的污染。有的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的是善良同胞,相互敬爱,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一。

事实上,人间佛教融佛法于生活,强调发达人生、完善人格、无我奉献的精神与净土本义甚为相契。净土宗虽以往生极乐为最终追求,却并不废人问净土的建设,其“上成佛道一的宗教追求是建立在“全人道”之基础上的。《观无量寿经》申明白开示“净业三福”为往生极乐之正因,其中第二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基础之基础,虽属世问善,却是“一切世出世间善行的大总持”。净业行人须念念与十善业道相应,并以此发愿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转世间善为净因,并具足信愿,才可决定往生。所以,历来净宗的祖师大德都非常重视匡显净土本旨,尤重对行人根基的培养。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其文钞中苦口劝导行人“教伦尽分,闲邪存诚”,也就是在家庭中,对父母要尽孝道,对子女要尽责任,对工作要尽职负责,对社会、国家要讲求奉献。只有于家庭于社会尽宜尽份的善人,才能心与佛合,感佛接引。净业三福中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与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对行人人格境界的最终提升。可见,净业三福的真实践履,就是在日常动用中完善个体的道德践履,实践五戒十善、六度四摄、慈悲喜舍,就是以大乘菩萨道精神建设人间净土,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活泼泼体现。所以,本着「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的前提,深入地体会人间佛教思想、将人间佛教的精神注入本宗,对净宗实际上可起到补偏救弊、增强活力、促进现代化的良好效果,亦有助于净业行人深明佛理,将人世事业与出世追求统一起来,以人间佛教“即世问而出世间”的精神自利利他,回向净土,成就无上之菩提。

其次,星云大师的人问佛教思想体系亦可成为现代净土修行具体实践的指导。

信真、愿切、行实足净业行人当生成就的关键,“信、愿、行”三资粮中,“行”包括念佛之正行和净业三福等助行,是对信愿的具体落实。藕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因此,古代的祖师大德多强调如何信愿持名得以往生。但是净业三福亦不容忽视,三福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广,是净业行人修行的根基,足以福培慧的方便。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实践对末法行人更有着突显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存在着道德滑落、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灾难频仍等诸多困境,如何如理如法地将净业之行具体落实在生活、工作当中,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净宗不可回避的问题。换句话说,净宗亦同样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予以细致深入的开示。其人问佛教实践的基本框架包括伦理观(居家之道)、道德观(修养之道)、生活观(资用之道)、感情观(情爱之道)、社会观(群我之道)、忠孝观二业身之道)、财富观(理财之道)、福寿观(拥有之道)、保健观(医疗之道)、慈悲观(结缘之道)、因果观(缘起之道)、宗教观(信仰之道)、生命观(生死之道)、知识观(进修之道)、育乐观(正命之道)、丧庆观(正见之道)、自然观(环保之道)、政治观(参政之道)、国际观(包容之道)、未来观(发展之道)。对此二十个方面,星云大师不仅就佛法经论、古德懿行中进行整理,且以亲切、通俗、现代人容易接受的语言加以论述、分析。

例如,谈到人间佛教的“忠孝观”,星云大师言:“忠的含义,就是专注、不二、完成、圆满的意思:能够专注不贰,不计成败地竭尽自己的忠诚,完成自己的责任,当下即已圆满忠贞之行。所以所谓“尽忠”,并不是要我们捐弃生命,做无谓的牺牲,只要每个人都能站在个人的岗位上,把份内的工作做好,尽到本份应尽的责任,就是尽忠。”“忠的含义,不仅仅是狭义地尽忠某一个人,或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广义地对大众的服务奉献。在家庭里,要忠于妻子儿女,忠于为人夫,或者为人妻的一份职责;在社会上,要忠于团体、忠于公司、忠于主管上司,克尽为人部属的一份责任。与人相处要忠于道义良心,追求理想要忠于自己的原则立场。”“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进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这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尤其今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积极去孝养父母,解决老年的孤苦,甚至解决同胞民族之间的老人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谈到二顺寿观”时,大师言:“人到世间上来,除了要把握时间、争取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社会人群的事,以延长时间上的寿命以外,更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语言寿命、芬芳的道德寿命、显赫的事业寿命、不朽的文化寿命、坚定的信仰寿命、清净的智慧寿命、恒久的功德寿命、互存的共生寿命,如此才是真正拥有了福德与长寿。”二日蔽之,星云大师通俗精妙的开示无非足教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领会佛法真谛,将佛法运用在家庭、社会、工作之中,当下体会“现法乐住”,使人间成为有着“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政治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伦理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的净土。星云大师提倡的正觉的人间生活将佛法落实在现代生活中,在不失传统本色的前提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可视为净业三福的拓展、发挥和现代诠释。所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实际上为净业行人在当代实践净业三福提供了一个详细生动、依之有据的蓝图,亦有助于净土宗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

佛法是心法,人间佛教与净宗或是其他佛教各宗派,在理论和修持上都是融会贯通、互为一体的,都是需要用心去体验、用生命去实践的。当然,人间佛教不是新立宗派,也非新创之名词,“整个契理契机的佛教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也即是佛教的全部”,人间佛教实是为各宗派带来新的活力,为中国佛教的兴盛带来希望的一个理念、一种精神、一场改革运动。

摘自2003年《普门学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