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明镜论》讲记(五)
作者:智海法师
2009年5月26日·四川内江圣水寺
今天请大家翻到《因果明镜论》十七面。昨天我们已经学到第三节,心是业之源。前面第二节,我们讲了业的规律。业的规律从什么地方产生呢?就是从我们微妙的自心开始产生。心是业的来源。所以说,我们不起心动念也就算了,一旦起心动念,它就是一个行为,它就是一个业种。所以,你不起心动念就算了,一起心动念它一定有方向,一定有对境,一定有内涵。而这些东西就是业的构成。你不动,就可以遍在十方;你要一动,有方向的时候,就把自己约束了。你向着其中一个方向,其它方向就没到。所以要真正达到自由自在,还得要把心行的约束超脱开。身口意三业,意业为主。一起心动念它就会表现在语言上,就会表现在行为上。语言和行动,都是受意识心的支配。所以说,不管是善业、恶业都以心为主;不管是作善、作恶,心就是根本。
今天是这一节的第二个方面,心是祸福之根。祸,是由于作恶业而来。不好的果报,我们就认为是灾祸,不愿意接受到这样的果报。但是这样的果报已经降临到我们自心身上,于是我们就认为是一种灾难。所以,这种灾难从哪里来呢?还是从我们自心思维,身语意三业的造作而来。福报是什么?福报是从善业当中来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有这种善业的时候,我们毫不讲条件地去利益众生。于是,你给予众生什么,业的结果当下就能够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早晚这样的结果会回馈于我们。所以,当善业成熟了以后,我们接受到这些果报的时候,自然而然适心悦意,领受结果的时候就是那么高兴。所以,祸福的根本来源于什么地方?还是来源于我们自身。
所以,上面所说的身口意,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其实都是根源于介尔一念。我们当前的这个心念很重要。所以,这一念心的动机,它的差别决定着我们自己业的本质是善、是恶,还是无记。所以说,要考究一个人所做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最主要地还是看本人的发心动机。所以,有很多人不能够从发心动机上来求,而只是从形象上来求,就妄判别人的善恶。这是很武断的。比如说,有三个人他们一起去绕塔,其间一位是为了忆念佛的功德而绕塔,另一位是想趁机窃取塔中的宝物,第三个人是盲目地随着人群,你们去绕塔,我也去绕塔。同样是绕塔,如果说不求之于发心动机的话,我们看这三个人都是善业。但是,不是这样。这三个人,他们的身体都在绕塔,但是这个身体是中性的,不属于善,不属于恶,没有善恶的自性。身体绕塔是善是恶?就全看当人的内心,动机是什么。上面三个人的行为动机有贤善,有恶劣,有无记三种。他为了忆念佛的功德,想要成就佛的功德。佛是怎么样觉悟世间的,他就怎么样觉悟世间;佛是怎么样利益世人的,他就怎么样利益世人。这个就是贤善的发心,他绕塔就是十足的善业。其间一位,虽然说身体在绕塔,但是他的发心和动机是为了去窃取塔中的宝物。实际上他绕塔就在窥探,做准备,探虚实,到最后他就是为偷东西而来的。那是恶业,是非常恶劣的发心。第三个人,他是盲目地跟从,所以动机是几乎没有动机。人家怎样办,他就随着怎样办。是盲目的。所以,他在转塔时接近于无记的业。
这三个人所造的业,从发心动机上来分就形成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类。所以,你说能够从行为上就判别吗?不能够。很多人学了佛以后专门去观察别人,你做坏事了,你犯了戒了,你怎么样了……我说这个话不敢轻易乱说。在僧团当中,有人检举,说这个人犯了戒了,僧团都不敢轻易下决断,都要把当事人找来,问当时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动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要问清楚才可以说犯不犯戒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就很主观,就很武断,到处去批驳别人,这个又犯戒了,那个又犯戒了……你怎么知道别人心里怎么想的?根本不知道。还有的人,把天下的人一棍子就打死了,“哎呀,这天下真修行人少啊!持戒的人少啊!”你怎么知道别人修不修行?你是诸佛菩萨再来?你有他心通?你能够知道别人心里怎么想?所以这话轻而易举不敢去乱说。你要随便乱说,十足说明我们的无知,很武断,很主观。有时候,偏偏说明我们自心没有修行的观念,没有持戒的观念。所以,要了解众生的心行不太容易。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往往是求之于人,你不知道自己的心行,你知道别人的心行吗?所以,你能够看好自己的心,就是一个修行人的本分。你要利益众生,也从看好我们的自心,管好身口意三业。这样修行就蛮好。你要是不在一亩三分地上做功夫,老去管别人,你这人当下就没修行,当下就背道而驰,当下就不得法。所以,求之于己的时候,任何东西都有方法得到,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我们就不愁得不到。要求之于人的时候,要看命了,别人愿不愿意和你的意呢?不愿意和你的意的时候,你求之于人,谁能满足你呢?没人能够满足你。所以,有个成语叫自给自足,是自主之道。学佛也是自主之道,要从认识自性上来。我们的自性是圆圆满满的,本自具足的,不待求之于人,不待求之于外。能够安心,当下就能够满足。所以这个心非常微妙。善恶、无记,也是从心分散出来的。
又比如,我们通常为了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缺点毛病,父母会严厉地呵斥孩子。但这是父母亲发自内心的慈悲,希望孩子好,所以是善业;相反有人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对于上司非常讨好,以恭敬的言语行为去巴结上司,但是发心仅仅是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因为动机是自私的,所以这些行为反而是恶业。所以,你看这个世间上的善恶,能够从表象上分判吗?不能够分判。有首古诗,它说的大概意思是,比如世间上的奸臣,表面上作出一副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样子,他为了什么?要招揽人才。但是他的发心动机是什么呢?为了成就自己的私欲。想夺得天下,想复辟。这些动机如果说最后不暴露出来,你能看得出他是个坏人吗?你看不出来,所以不太好说。世间上的正人君子,往往觉得无求于人,所以敢说敢干,立场分明,爱恨分明,哪怕是引起别人不高兴,但是但求无愧于我心,但求无愧于天理。世间上往往很多人批评他:“这个人太有个性了!做的事太善了!”天下的人你都为得了吗?为不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善恶标准,都有自己的好恶标准,能为得过来吗?所以说,善业、恶业要从内在的发心动机上来分判。
智悲光***在《功德藏》中给我们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树根,它可以做药,自然而然芽也可以做药;树根是个毒药,树芽不用说也有毒性。所以,随善恶来分判,就是依自心发心动机为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不是在表面上去分判。所以,从我们内在的贪嗔痴心所引生的身体、语言的行为都是不善业;而从内心里面的无贪无嗔无痴所产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善业。所以,我们有没有权力轻易去批评别人呢?有没有权力轻易去否决别人呢?所以这要自尊,也要自重。一个自尊自重的人,就是尽量进化自己,提升自己,圆满自己。一个真正能够圆满自己的,真正能够自尊自重的人,必然也会尊重别人。所以,我们学佛了解心是善恶之源,就是要我们把根本用功的地方,不要在外面去做表相,成天表现给别人看。看到师父来了,赶紧磕两个头,“师父,你看我在磕头呢!”看到居士来了,赶紧抓一本经书念,“你看,我在诵经呢!”看到同修来了,赶紧把双腿收起来:“你看,我在打坐,正当用功呢!”一辈子就做这些表相形式。把这些表面形式做出来有什么用呢?别人倒是赞叹:“你诵经,功德无量!”“你打坐,功德无量!”你怎么样,怎么样功德无量?不一定是个好事。要看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修行人,不观照自心的状态,很难修行。只是检讨别人,目光非常严苛,严厉,苛刻,到处纠正别人,从来不观察自己的心行。这个就是与修行背道而驰。
既然我们理解了一切安乐一切痛苦,都是由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所感召而来的,而善业恶业就源于我们当下一念心的发动。所以祸福的根源,实际上就在于我们当前的这一念心性。在《太上感应篇》中这样告诉我们:“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祸、福在哪儿等着你呢?要不是你造作,哪儿来的祸福?都是我们自己召感出来的。世间上的好好坏坏,哪有什么定论,都是我们自己由行善行恶而召感出来的。六祖大师也给我们说:“一切祸福,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就是这一切的好好坏坏,一切的快乐痛苦,其实都是从我们自心开始感召而来的。只要能够认识自心,只要能够了悟自心,守住自家方寸,要想感应一切好的东西,没有不通达的。所以说,学佛切忌从他觅。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自性住。要自住于自性,观照自己的自性,观照自己的造作。所以,你念佛念的也是一颗心,拜佛也是拜的一颗心,修行也是修的一颗心。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无非不过是针对自心而起功用。如果你不在自心上用功夫,佛法跟你是白说,乃至还成为我们烦恼的根源。我们今天要想求得诸佛菩萨的帮助,要想求得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要求得早日成佛,要求得利益众生的技能、智慧、方便、神通,等等,等等,都是从自心当中来。所以,要把心能够认识好。前几天我们打念佛七,就给你说了,不用心念的人,一个念佛七,两个念佛七,一辈子都在打念佛七,结果打下来心还是没有得到对治。这样打念佛七就仅仅是一个形式。修行也是这样,念佛也是这样,所以你每一念心的时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与心相不相应;与信心,与愿心,与菩提心,与度众生心能不能相应;与因果心,与无常心能不能相应。只要你背离了这些,有的时候念佛就念得不清净。所以,我们平时多在自心上用功。
我们人在一念未生的时候,就像清净湛然的虚空一样,善恶还没有形成。六祖大师给我们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个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呢?一句话就把你点醒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不属于善,不属于恶,善恶都是我们造作的。所以,由于心念的发动,趋向于好事它就是善,趋向于坏事它就是恶。最初开始不过起一个念头,行一件事情。但是,一旦形成开头,走出这条路了,很容易就沿着老路而去。所以,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习气毛病串习在一起,就有了善人、恶人的区分。所以得祸得福,全都取决于我们最初的一念。所以,修行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已经开了头,但是大多数开的不是好头,所以这个非常糟糕。从初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接受父母的熏习。有的父母素质高一点,道德水平高一点,教给你的就比较好;有的父母教给你的不一定很好。你从小遇到老师,老师也在教你,熏习给你,但是不一定是如理如法。包括我们身边的人,你在那个环境当中成长起来,周围的人都在教你。你看小的时候,抱你出来,左右邻居都在教你:“这个娃娃好乖,来来来,吃个糖。”“来来来,笑一笑。”都在教你,你那时候的熏习很重要。乃至于我们从小到大,已经经历过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了。这里面你熏习的都是好的吗?不一定是。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我们平生积累起来的习惯好好做一番清理,要算一算总账。看看我们随时随地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哪一个是如理如法的?哪一个不是如理如法的?要对自己来一番清点,来一个大盘点。在经过大盘点以后,把我们最粗显的毛病要记下来,作为靶子一样。限期把它改正过来。咱们打念佛七也是这样。在念佛七过程当中,我说目标不要定太远,就把我们念佛过程当中最大的毛病数出七件,一天对治一件。那你念佛的功用就不小了。虽然说我们现在定的目标不是很大,但是通过一天对治一个毛病,一天对治一个毛病,把这些最粗显的毛病对治了。其实一个人的毛病又有多少呢?根本的毛病就那么几个。无非不过是针对环境的不同,它在不同的形式下爆发出来而已。先把粗显的毛病给对治了。不管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你都知道它以什么方式冒出来。千变万化,但它始终都是白骨精。你能够认得出来,就能够收拾它了;认不出来的时候,就收拾不了它,修行就很艰难。念佛,也就是要针对这一念善恶的区分,一念善恶的熏习。
所以,古代儒家教人“日三省吾身”,每天最起码要有三次反省自己的身心世界。来观照自己,来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有原则,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所以说儒家的理,全部来源于自己的修行。它的理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今天学习,也要把这种理落实起来,随时随地要能够尊重真理。所以,礼貌的礼,通真理的理。为什么呢?因为有所敬畏。认识了真理以后有所敬畏,不敢做的,不敢听的,不敢说的,就坚决不做。这就是理。我们今天能不能够守住这些?要把这些落实在平常的生活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观照自心,把持自心,不让非法的邪念产生,这个就是修行。倘若恶心生起来了,要及时将其消灭,转化成善心。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了之后,有没有觉照之心?没有觉照之心,就失去观照,失去佛的觉悟功能了。有了观照以后,是善是恶,就能自然而然对比检点。看到恶念头,自然而然能够以理转化,以理把持自己,把恶心转成善心。这样行持久而久之,善恶自己就作得了主。如果不是这样去熏习,心没有经过锻炼,往往你就作不了主。
所以,很多同修在问:“师父,念佛这颗心怎么不听招呼呢?”“我要念阿弥陀佛,它跑到消灾延寿药师佛去了。”“我要念经,这个心早就跑到世俗五欲上去了。”“我要看阿弥陀佛,但是眼睛不由自主就跑到外面去了。”为什么?就是作不了自己的主。为什么作不了主呢?没有经过锻炼。所以我们今天修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乃至七念,一天乃至七天,就可以往生,就可以成就,快不快?很快。但是,到那个时间你能不能够把持?就在我们平常的日常工作当中,日常生活过程当中,要反复检点,要养成习惯。现前我们不把握内心,你就发现一辈子都把握不了内心;现前你能够有观照,持之以恒,念念刻刻,时时处处你都觉得有观照,就养成素质了。修行就在于持之以恒,就要把它养成我们的素质。真正的修行内涵才能够生得起来。在善恶当中,我们自己做得了主,生死才算是自由,来去才算是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才真正说得上称心如意。如果不然,你不会称心如意的。今天想去北边,结果别人一引诱你就跑到南边了;今天想说句善话、善语,结果别人随便两句话就能够让你口生恶言。本来这是修行的道器,身口意三业都是修行的道器,但是在世俗五欲的不断熏陶当中,偏偏成了遭恶的工具。可不可惜?非常可惜。所以,我们未来的命运便把握在自己当下的心性当中。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讲其它的,也经常说,我们修行其实就是把现前这一念心要安顿好,念佛也是把这一念心要安顿好。当你把这一念心安顿好了以后,是念念往生。一念往生,念念往生。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是究竟往生。就看你当下得不得法。如果当下不得法,很艰难,汇不到道上来。
在宋代,有一个赵康靖公,他为了净化自己的心念,平常放置瓶子、豆子这两种东西,默默地观察自己内心,如果起一善念,就投一个白豆在瓶子里面;起一个恶念头,就投一个黑豆在里面。最初,瓶子里装的黑豆很多很多,逐渐地善心串习起来了,它的力量增强了,恶心自然而然就逐渐减少了,最后到达善恶二念都全部忘掉,连瓶子与豆也弃而不用。他的内心因此磨砺得清净莹澈。修行就是这样,都是恭敬。可以说今天千经万论也是磨练自心的工具。“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都是让我们回归到自己圆满自性的一种方法,一种器具。实际上佛法不离于我们本心,本来就具足。但是,因为多生累劫流浪在外,熏习虚妄分别念头。所以今天千经万论,只是一个刮垢磨光的过程。只要把这些毛病解决了,你能够了悟心性的时候,本自具足。何欠何余呢?一点欠少都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恰如其分。
所以要明了修行。古人就是这样修行,我们今天也学一学。我们今天考察一下,对自己的心性有所认识的有多少?每天把自己善念恶念记下来的有多少?观察自己二六时中起善起恶,善多善少,观察过没有?如果没有观察的话,有很多毛病我们是制止不了的。尽管周围的人不断在批评我们,说一次,说两次,但是我们还是无动于衷。拿起经本来的时候,是道貌岸然:“我在修行!”但是把经书一丢掉的时候,还是我行我素,依然落于黑暗的槽厩当中。这个修行能够有多少功用呢?所以说,要好好地把修行落实在安身立命的基础之上。它不是一个消闲性的东西,不是一个业余性的东西,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要让我们全神贯注投入其间。
在明朝有一个尚书,一天它梦游园林当中,做梦的过程中吃了别人两个李子,醒过来以后就自己责备自己:“为什么我在梦里面会吃别人两个梨子呢?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我为什么就拿别人的梨子来吃了呢?都是我平时义与利不分明。见利忘义,义利之心不分明。所以才导致在梦中干这样的坏事儿!”所以,仅仅是为做了这么一个梦,他就断食好几天来警醒自己。古人做功夫就是这么厉害。连梦里面做了这样的坏事,都不容放过。但是,我们今天在现实过程中做了很多坏事,你警醒自己没有?不会警醒自己。常住上为了帮助你,师父要为了帮助你,要给你一种刻骨铭心的学习,你还不愿意接受。叫你去跪香,叫你去磕头,你偏偏不愿意。所以说实际上就是自己袒护自己。因为自己袒护自己,所以在是非观念当中越来越淡薄。你说你学得会吗?根本学不会。所以说,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过去有一个八岁的小沙弥,他叫妙颜,长得非常端正。八岁就得到了罗汉神通。有一天,他想教化于王宫当中,所以利用神通飞入王宫里面。王后看到小沙弥长得十分乖巧,想要抱他。妙颜阻止她:“不应靠近沙门。”王后说:“你年幼就像我的儿子一样,这么小,虽然说我来抱你,那有什么关系呢?”妙颜答道:“你所说的符合人之常情,但时我们的习气毛病往往是从很微小的地方起来的,就像星星之火一样。星星之火一点燃,万里的野草都能烧尽。又如涓涓之水,哪怕是一滴,天天一滴一滴地,泰山之石也能够滴穿。所以,每件事情都由细微之处渐渐发展而来,从少到多,由小成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要远嫌避疑、防微杜渐。”∵功夫从微小处开始做起来,也最容易见进展。比如说你的心性,不该想的,你不要想,防微杜渐。能够防止一个恶念,就要简单一些。你要等嗔心发展到非常强烈的时候,怒不可遏的时候,再去控制自己,控制得了吗?控制不了。甚至身边周围有那么多人来劝你,都劝不了。发作起来了,就像一头疯牛一样,多少根绳子也栓不住。所以,人若能在此一念心性上,从微止住,来反省自己,观察自心,努力地将这个心源打扫得清清净净,光光明明。虽然处于暗室之中,也无愧于天地鬼神。就像这样来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积功累德,孳孳为善,自然而然走到哪里都是光明,都是智慧。那样好不好?这个就是修行。
所以,心就有这么奇妙。当你把心按住在善念当中的时候,恶念就很难起来。因为善恶不两立。心做善事的时候,它就不会去干坏事。同样的,你要把心安置在恶念当中的时候,善念又绝难起来。它们两个是生死冤家。所以,你要是能够善巧用心的话,有的时间很多同修在问:“师父,我念佛怎么有那么多念头?”只能说明你心不专一。当你的心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的时候,就会发现心不仅仅二用,甚至三用、四用,妄念纷飞,它总是要来。你要是习惯了以后,边念课诵,还边在打妄想,甚至还边在睡觉。只有你全身心地投入了,它就会把其它的杜绝。所以,妄念并不可怕,最主要是你的修行过程当中,你的正知正见能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样的正念当中。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念当中的时候,妄念是不治而亡。所以,一句阿弥陀佛能够念得滋润,能够念得至诚恳切,能够念得专一的时候,何愁功夫不专一,何愁散乱妄念不能够对治,一定能够对治。所以,心性就是这样。
第一章,我们把业的规律和业的根本学过了,下面是第二章。既然然业有这样的规律,我们来了解有哪些业。业,有世间业,有出世间业;有善业,有杂业;有有漏业,有无漏业。今天我们知道痛苦、欢乐,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都是从善恶业当中来的。所以,对于业就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先来学世间业。
第一节,是十业道。业虽然说有很多种,但是归纳起来也并不多,有十个范畴。你把这十个范畴掌握了,学习容不容易?就很容易了。所以,对业的规律有了总体的认识以后,接下来就应该对善业、恶业进行谨慎的取舍。一般善业,我们叫白业;恶业,我们叫黑业。为什么呢?恶业都是从愚痴无明、没有智慧当中来的。它是自心最黑暗当中产生的。有智慧有光明的时候,能够照得清楚因果真理,能够认得清楚人无我、法无我,世出世间的善业才起得来。一般都是发生在光明之下,智慧之中。称之为白业。所以,我们对善业、恶业要进行谨慎的取舍。业,我们无时无处不在造业。面对这无量无边的业,我们该先从哪些方面着手,对业果的道理来引发决定的胜解从而如理取舍呢?所以,我们首先对业果之理要有充分地听闻思维。没有充分的听闻思维,你是分辨不出来的。所以,看经明理。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主要是为了明了这些理。把法理明了以后,要通过如理思维,实际实修,来引发决定的胜解。把道理想清楚,想透,不要是是而非。今天很多人就是是是而非。怎么说它是是而非呢?他念佛,念了半辈子,时不时跑来问师父:“师父,念对没有?该不该这样念?”对与不对,正确不正确他都不肯定。这样不肯定的行为,干了半辈子。所以,这个很危险。当你不决定的事情,做了半辈子,是善是恶自己不知道,这危不危险?当然危险。比如你开车在路上,是不是走这条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是不是到达目的地了,你开着车跑了一天两天,这个很危险。等到你觉醒过来的时候,走错了。再回过来就花大功夫了。所以,修行不要急功近利,先要把路找好,修行方法要找好,是是非非要分辨清楚,善善恶恶要看得清楚。看清楚了再干。没有看清楚前,不忙。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先把业果之理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相关法理,听闻道理以后,我们要反反复复地如理思维。在如理思维过程当中,要把道理想清楚。有一丝一毫的疑问,都要请求善知识,都要自己努力地思维。内因外缘加在一起,好好地抉择,扫除我们的怀疑心,扫除不定心,让这种道理在内心里面十分确定。所以,要有这样的功夫。这叫胜解。有这种胜解以后,我们才能够如理取舍。
我们今天的修行,可以说大多数的毛病都发生在这个地方。一个是不亲近善知识,不听经不闻法,不看经书,什么道理都不知道,懵懂无知。因为懵懂无知,所以就胡行乱行,走了半天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这个是我们目前最大的毛病。最后叫他如理取舍的时候,他也发生不了取舍。往往该取的取不了,该舍得舍不掉。原因是什么?道理看不清楚。所以有的人说:“师父,真的不能吃肉吗?真的不能喝酒了?我能不能少喝点?我能不能偷着喝一点?”这种偷心不死,往往就是毛病。随时随地,自己心里面没有一盏明灯,要让别人给你说。但是你现在学法又存在一个毛病,虽然你多而不少听一点。今天从这个法师听一点,明天从那个法师听一点,所听的都没有取得决定的胜解,没有次第性,没有严谨性,没有决定性。所以,他听了这个法师的就拿去问那个法师,法师说:“这个讲的我不太懂。”要说不懂,还是谦虚的。他能够承认自己不懂,他不给你回答还算好的。假如要遇上冒充大德的,那就麻烦了。他明明没有学过这个法门,他要给你说;明明不知道,他要给你评判。要遇上这样的人就麻烦了。我们现在要求每一个法师都能广学戒定慧,三藏十二部经典,显密一切教典,都完全通达,现不现实呢?不太现实。你要遇上这种善知识,是你的福报修得挺好,你往昔时候的善根福德因缘太殊胜了。但是,如果往昔的善业,福德因缘没有修好的话,今天不太容易遇得上这些善知识。
所以,今天我们是东求求,西求求;这个地方抓一点,那个地方抓一点。但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决定的胜解。所以,你在发生如理取舍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取舍。所以,我们念佛法门当中的同修,时不时问:“师父,这样念对不对头?”“这样修对不对头?”“我要不要一直念下去?是不是还是要持持咒?是不是还要打打坐?”我要怎么样,怎么样。修了一辈子都在怀疑当中,修了一辈子都在动荡当中。怎么修呢?也不见效果。所以,我们看藏地的佛法。拜了师父以后,就好好地跟着师父学;未拜师父之前,就好好地如理观察师父,看看他可不可以做我的师父。一旦观察好了,就一心一意,死心塌地跟着师父好好学。在师父这个地方学好了以后,再去参学。所以,这都是有规矩的。没有规矩的时候,就像跑摊匠。这个地方跑一跑,那个地方跑一跑。一辈子不要希望得到多少好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对每个师父都是这样,它是可有可无的。你要讲了我就听,听不懂我也不问。我有问题跟你不相关。我要是不相信,自己不好好地如理抉择。对每一个师父他都是这样。结缘性的。到处拉关系,人人都是朋友,人人都是真朋友。到最后就麻烦了。所以,一定要通过如理听闻佛法,如理抉择取舍。要对因果正见发生正知正见,要发生决定胜解。然后,取舍才有力量,取舍才能够非常果断,非常分明。
一切善恶业都依照身、口、意三门而造作,就此三门所造的无量业当中,首先就要把握那些感果非常大的业,那就是根本业。针对根本能够如理取舍,自然就能防止大罪的发生,从而能够摄持广大的义利。依照这样的道理,佛把一切恶业扼要性的介绍出来,那就是十黑业道。十黑业道就是十种恶业。多不多?不多。只有十种。从身体上来说,表现为三种,杀生、偷盗、邪淫;从口业上来说,有四种,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从内心上来说,有三种,贪心、嗔恨心、邪见心。总结起来就是十种恶业。这就是最根本的。犯了这十种恶业,遭受到的罪非常非常大。如果我们断除十种恶业以后,一能能够产生广大无边的功德利益。所以,反过来就是十种善业。这十种善业就是一切善业的重点,一切善业的根本,也是世出世间法的根本。所以,多不多?也不多。这是十个方面。要把它学好,理解深透,其实也简单。
这样,我们对于十种业道能够深入、细致地思维,把十业以及十种业的果报,都能生起确定地,殊胜地,明了圆满地定解,这样才能够在一善一恶,一正一反当中能够断然发生取舍心。才能够把恶业转恶为善、反黑为白、毫不含糊。生起定解之后,我们对于黑业恶业,乃至起心动念都应该善加防护,努力做到身口意三门不沾染恶法罪业。戒经上给我们说:“护语及护意,身不作诸恶,此三业清净,当得大仙道。”“大仙道”就是成佛,不是成仙。佛不成仙,学佛也不成仙。但是,佛法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就最喜欢得道成仙了。所以理解不了佛是什么,认为最高的就是仙。为了随顺我们的文化背景,说最圆满的大仙就是成佛,于是就好理解了。所以,大仙道就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在哪里?一个方面,护持自己的语业。语言上,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要保护好自己不说这些话。“以及护意”,把我们内心守好。贪心、嗔恨心、邪见心,让我们的心不要有这些恶法沾染。还“身不作诸恶”,要把我们的身体管好,不要造作杀、盗、淫的恶业。把这三门能够保护好的话,成佛就绰绰有余了。所以说简不简单?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做起来为什么复杂呢?就因为你没有学习,没有理解清楚,认识上不明了,决断上不果敢。所以,现前我们就犹犹豫豫,反反复复。就由于我们没有认识清楚。认识不清楚才犹豫,认识不清楚才反复。对于这样的人没有办法,还是要你从自己内心里面好好地认知清楚。认知清楚了,才是发生动力的源泉。所以智慧是很必要的。
我们对于白业善业,应该非常努力地去行持。应该知道十善业道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果位的成就,一切增上生的果报乃至决定解脱的义利的产生,都必须以十善业为基础,不容缺少。所以佛在经中从各个方面对于十善业道的功德作了赞叹。所以说,学佛基础在哪里?第一,是入不入门,皈不皈依;皈依以后,就看你对十善业道、十恶业道了不了解,清不清楚;十善业、十恶业了解清楚以后,看你能不能在身口意三业当中,发生非常分明果敢地取舍;如果说能够发生取舍了,就看能不能够持之以时。实际上整个修行能不能够成功,就是这么几个因素。就这么简单。《海龙王请问经》当中就给我们说:“譬如一切聚落、都城、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之处。”这里就是把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础给我们指出来了。不管再高深的道德,再高深的修行,一定是基于十善业道的一种修行。
《海龙王请问经》当中,说一切城市、一切都城、一切方邑、一切国土、王宫。大地上的一切,草木、有情、山川、树木,包括你做的一切事业,都是因大地而有。如果说没有大地,这一切存在吗?那也不存在。所以,大地是荷担一切,是一切的住处,处所。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大地善法就像什么?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是大地善法。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所以称之为大地善法。不管是将来你持五戒,修十善,往生人天途中享受人天增上生的福报,离开十善业能不能够成就?不能够成就。乃至于今天有学、无学果位。“无学”果位就是究竟阿罗汉。阿罗汉之前的初果、二果、三果称之为有学果位。所以,有学无学果位,一切出家沙门所得的功德结果,都离不开十善业道的积聚。所以,今天福德资粮的积聚,实际上就是落实在十善业道当中。
“独觉菩提”,什么叫独觉菩提?独觉是相对于声闻来说。声闻,要依佛讲经说法的声音来开启智慧。由声音而听闻道理,由道理而发生取舍,由取舍而征得果位。所以,他离不开佛的引导。独觉,是因为往昔时候在佛的面前听经闻法,法的种子已经种下去了。今生今世哪怕是没有佛讲经说法,他的智慧也很通达,也很上根。通过自己的了悟能力,就能把多生累世从佛那里听到的法的种子开显出来。秋天,他就看黄叶落;春天,他就看百花开。在一般人的眼里面,花开花落很平常,但是在独觉的眼睛里面,一看花开就知道花要谢,一看花开花落就知道这是无常,一知道无常就知道不究竟,一知道不究竟就知道立马舍弃,追求坚实的法。这种人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我们今天有没有?往往没有。你看到年轻的时候,能不能想到自己年老的时候?想到自己年老的时候,我们也像七八十岁的老太婆,牙齿掉光了,只剩两颗门牙,一笑就不关风。这时候,你在年轻的时候还会想到放逸吗?还会因为自己年轻而贡高我慢、骄傲自大、放逸不修行吗?那就不会了。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不远,没有智慧,自然而然只能够耽着于目前。我们健康的时候,就知道早晚有一天病缘、违缘、无常将会到来。所以,知道无常紧迫感的话,在健康的时候就抓紧去修行,储备资粮。但是我们人好多连松鼠都赶不上。你看袋鼠,等等动物,在秋季的时候就知道把东***到山洞里面去,冬季才有吃的。你看动物都有这样的远见,而我们人说不定还没有。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好好修行,等到生病了,“怎么生病了呢?”年轻的时候从来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我看在公园里,内江、成都、重庆各种大大小小的城市,只有老年人的锻炼,年轻人就睡懒觉。这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说年轻最好锻炼,但是你天天睡懒觉;说老年人都七老八十了还锻炼个啥?但是没有办法,年轻的时候没有锻炼,只能这样。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抱佛脚,稍微锻炼一下,能够延年益岁,多活两年。一到老年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一旦失去了才感觉到拥有的可贵,一旦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可贵,一旦要死了才知道生时修行的光阴多宝贵。所以,我们不到临头不知道这些的可贵。这就是人类的一种短视之处。
所以,知道善业是世出世间一切好处的根本。增上生、究竟圆满都依靠它来圆满。所以,我们应该把十善业多思维,多了解清楚。所以十善业、十恶业,这就是根本。把根本理解了以后,修学就开始慢慢地上路了。
好了,今天的时间到了。下来要好好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