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微义
通过学习《入中论》,对大乘中观宗有点滴认识,兹将几个中心问题,试述如下。
概∵∵说
印度之佛教,分为四部(我国藏地承之):小乘的有部与经部、大乘的中观与唯识。唯识是弥勒菩萨教派,着重般若广行;中观是文殊菩萨教派,着重弘扬般若深见,基本著作是《中论》、《入中论》,藏地称之为二大车。龙树菩萨作《中论》二十七品,抉择二无我,然文字非简即繁,后人不堪领会。时月称论师,乃上方世界补处菩萨,由大悲故,发愿来此世界弘扬龙树之中观正见,作《显句论》随文注释《中论》,并依其义理及宝积、华严、法华圣教并师长之教授,造《入中论》为进入《中论》之门径,阐明十地菩萨功德及修行次第,义诠大悲心,无二慧乃至十力佛果等,实为末法众生黑暗中明灯!
十地菩萨成就正因及十地次序意义
十地菩萨成就果位,都通过了三大阿僧只劫的苦修。研其正因,却不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十种波罗蜜多(这是将六度之中的般若开为后四种波罗蜜多)。每圆满一波罗蜜,就证一地,于是十度圆满,则证十地果位。因此十度称为菩萨大行,谓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波罗蜜”的含义,《法华次第》下之上曰:“此六法名波罗蜜者,并是西土之言,秦翻经论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达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盘彼岸,谓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广远,古云度无极。”十度之前六度,虽为菩萨之行,实则是对治妨碍自身善法的六种方便法门,能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断提升。即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十度之中的后四度,重在利生,菩萨先发无量大愿摄受众生,次以殊胜之方便救拔众生,进而运用十力观察众生并以所证之增上智说法度化众生。由此十波罗蜜,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菩萨自他两利的精神。
十地菩萨果位的次序,也有特殊的意义,与戒定慧三学暗合。如初地布施圆满,若不持戒,则可能于恶趣受多财之报,故于布施之后,即修持戒;又因百劫施戒之福,可毁于一念嗔心,就以忍辱摄持不失,在此之上精进不退,便获甚深禅定,继而引发般若正见,于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深契佛意。
十地菩萨因位与果位之大悲心
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中心。《大日经》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涅盘经》则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那么,菩萨因位与果位之大悲心是怎样的呢?
大悲心有三个阶段:初谓菩萨初发心时,以大悲故,不唯求自了,亦发愿成佛度生;中谓菩萨三大阿僧只劫修行,虽长时苦行,以大悲故,终不退失菩提心。此二为菩萨因位之大悲心。后谓菩萨登八地后,于第二刹那即能入无馀涅盘,成佛后,具足三身四智,成就断智之德,见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然由五浊之境,以大悲故,不舍众生,应机说法;又见众生由无明覆,啖五欲毒,以大悲不忍入涅盘;又观众生,本无实体,上不达空性,于缘生法执为实有,于因果等,拨为断无,由堕二边,流转生死。佛由大悲心故,不入涅盘,任运度生,永不知倦,此是菩萨果位之大悲心,体现了大乘菩萨“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无边誓愿。
十地菩萨之无二慧
无二慧者,谓观诸法性空,无有实体,不执为有;而是因缘和合所生,亦非断无。菩萨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佛陀所示至高无上之妙理,悉能通达,非如小乘见缘起不达性空,亦非如证偏空圣人达性空而不知缘起。菩萨是如何证无二慧的呢?谓断除人、法二执,故证无二慧。菩萨之所以能断法执,是以自生、他生、空生、无因生之四句推检有为法皆无自性,唯有因缘所生之假法而已,四种生因如下:
一、自生,数论外道执诸法自生,且无一法可令不生。菩萨彻见诸法空性,察见其非:若法有自性(本来就有,不从他生),已有复生,如头上安头,又有能生所生、能作所作、能烧所烧是一的过失。故知诸法缘生非自生。
二、他生,执此观点的有小乘、大乘唯识乃至中观宗的清辩派等。他们以四缘生诸法为依据,谓缘与所生之果,各有自性,因此判断诸法从他生。其中色法之果一定要二缘才生,即因缘与增上缘,如谷种是谷芽的因缘,阳光、水土是增上缘。而心法之果一定要具四缘才能生起,即因缘、所缘缘、增上缘与等无间缘,如一个念头之生起,以前熏成习气种子为因缘,心起时所对之境为所缘缘,同类心要前念灭,后念始生,是等无间缘,眼识之生起时要以眼根、空、明、等为增上缘,果从他生,故名他生。
十地菩萨知其说有弊,假如非果性之因能生果(彼谓因果各有自性),则有一切因生一切果,一因应生一切果的过失,如石头应能生人,树能生牛马等,因非果性故,是故诸法不应从他生。
唯识家所说“三界唯心”,也是执诸法从他生之意。彼执心(阿赖耶识)实有,能生万法,谓无离心外境(即唯识所变),把唯心的“唯”字理解为遮无外境,并没有契入佛之知见。《楞伽经》云:“馀说数取趣、蕴、相续、缘、尘、自性、自在等(是造世间的作者),我说是心。”可见佛说“唯心”是遮外道所说的世间作者,非外境。又云:“如对诸病者,医生给众药,如是对有情,佛亦说唯心。”亦表明唯识是佛应众生根基而说的方便法门,因众生无始执我,佛先说“心”代“我”,再说心外无境,意在断众生人法二执,应机设教,即非了义,故知诸法不从他生。
三、共生,尼乾子等外道,执诸法共生。彼谓命根是有情本体,常住相续,通三世,有情从命根生为自生,又要善恶业及父母等因方生,故亦是他生,并调和二者,谓一切法从自他共生,这种说法既犯自生之过失,又犯他生之过失。自不能生,他不能生,二者岂能共生?如一个石头不开花,一堆石头焉能开花?
四、无因生,印度顺世外道主张一切法无因生,谓无前世、后世,因为谁也没有看见。彼以世间尖叶、红花、白雪非由剪、染、洗而自成为由,说诸法实无因而生。此见解之肤浅是显而易见的,凡夫之见本是虚妄,如梦境虽见而非有,人之祖先未见却不无。彼因见自生、他生、共生皆有过失,以为无因生能远离诸过,实则招过更重,它违背了世间常理,世人所见的瓜果、谷麦,哪样是无因生的呢?
由此可见,一切法皆无自性,正如中论颂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此偈将四种生因全盘否定,法若有自性,四种生中必居其一。当然我们说一切法空是从胜义谛角度而言,若依俗谛,诸法虽无自性,但因缘和合时亦有作用产生。如琴弦与人指,皆无妙音,二者和合即能弹出美音,故知无自性中亦有作用产生。
众生所执法我,以四句推检,知其非有。那么,五蕴和合之体是否如凡夫所执一样,具有自性呢?《毗婆尸佛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五蕴幻身,四相迁变。”既然人是五蕴和合的假体,且在生、住、异、灭四相中刹那不住,迁流变化,其自性从何而有呢?《最胜王经》说得更明白:“了五蕴宅悉皆空,求证菩提真实处。”佛明白告诉我们,只有通达五蕴皆空,才能证得无上菩提!菩萨是如何断除我执的呢?菩萨观众生因有我执,故而流转生死,而我执之起因,是认为我执有一个实在的所缘境,《入中论》中列举了七种虚妄的所缘境,归纳起来,即离蕴与即蕴二种:
一、执即蕴是我,小乘引《阿含经》云:“若诸沙门,若婆罗门,所起我见,皆唯见五取蕴。”因而执五蕴即我。其实佛说我执是由五蕴生起的,是为破外道执离蕴我而设立之方便,非说五蕴是我,在其它经典中佛说色非我、受非我故。况且蕴有五个,难道我也有五个?
二、执离蕴是我的乃数论外道,彼见人之色身,身死即灭,受等四蕴依境方生,都不通三世,故执五蕴之外,一定有个神我,寄居身内,能受三世业果。这里以车比喻神我,以车的零件比喻五蕴,零件是无,车岂实有?菩萨审知我不可得,但随顺世间,依五蕴和合之假体,亦说有“我”。
十地菩萨之功德
《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菩萨三大阿僧只劫,广修六度万行,业尽情空,所集功德,无量无边,然于一刹那能任运成就者,初地菩萨之功德,略有十二种:①于一刹那,见百世界佛。②能同时亲近承事百佛,得佛加持,亦自知我得加持。③以自福德力,能任运住寿经百劫,若以法力加持尚不止此也。④以宿命通,能知过去百劫之事,以天眼通,能知未来百劫之事。⑤一刹那中,能出入百三摩地。⑥百亿日月为世界,菩萨同时能震动百世界。⑦同时能放光照百世界。⑧以神通力,能同时教化百有情,各为应机说法。⑨能一时游百佛土。⑩能同时思择百种法门,自能通达,亦能开示令他通达。⑾自能现身到百世界。⑿一一身为百菩萨眷属围绕。
二地至九地,亦同初地,有十二类功德,而数量广狭不同。如初地一时见百佛,二地一时见千佛,皆以数为差别。十地功德,超过言说境,故不可说。
以上功德,十地菩萨一一毛孔皆具足,不唯自现无量身,亦现诸佛菩萨身,且刹那刹那,各现入胎、出世、出家、成道、说法、度生无量不同之相,亦现天人修罗、六趣之相,随众生机,而为示现。又十地菩萨,经三大阿僧只劫,福智二资粮圆满,为成佛之亲因,得名生十力地,十力即佛果。
结∵∵束∵∵语
中观宗主张一切法无自性,只破不立,也可以说是以破为立,破一切有自性之实法,立一切法无自性为宗。此是观待胜义而言。若依俗谛,无自性之因果、涅盘、心境,彼皆随顺世间而说是有。故知中观见解,既达胜义谛,又不坏俗谛,乃畅佛本怀之了义教。末法众生,遇此殊胜法门,宜自庆幸,依教行持,则不负月称论师之悲心切愿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