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山禅窟寺源流碑记笺释(中)
【正文】
若夫禅窟开法之源(1),则又源于余翁法祖(2)也,其禅窟始于汉武,初名桃花(3),继历晋梁(4),更称虎窟,因避唐讳,改为蟾窟(5),自宋苏轼正曰禅窟(6),计千七百余载(7),兴替**(8),其间历为住持者,又年远无稽矣(9),惟狮子峰侧有一卵塔(10),题名义空,考其义空者,为唐则天朝之译经法师也(11),玉蟹泉硝壁之上,有宋大理寺承赵倚之诗,为禧老方丈(12),傍有一碣(13),为住山赐紫师旦立(14),并未详其禧老与师旦之出处也(15)。至若济宗尊宿皆不及闻(16),或为传灯所遗亦未可知也(17)。
【笺释】:
(1)若夫禅窟开法之源
若夫: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禅窟开法之源:指禅窟寺之始有僧人弘法
(2)则又源于余翁法祖
据下文“惟余大翁法祖,肇兴于此”,可推此出当脱“大”字,应为“余大翁法祖”。即法号为“大安乐”的僧人,他首先在禅窟寺聚徒弘法。
(1)∵∵禅窟始于汉武,初名桃花
此处的“禅窟”,究竟是指禅窟寺还是寺旁的禅窟洞,我们并不清楚。
【按】:如果指禅窟寺,则值得商榷处。因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目前学界公认为东汉汉明帝永平年间。如果说汉武帝时已建寺院,似缺文献支证。
如果指禅窟洞,其在禅窟寺附近,为山体中的天然溶洞,或许在汉武帝时被发现,名“桃花窟”,也未可知。此节后有专文探讨。
(4)继历晋梁
笼统说法,并不确指兴替朝代。因为到了南朝的梁时期,***管辖的范围已经达不到禅窟寺所在的淮河北岸地区,梁的辖地局限在长江以南、末期甚至只包括现荆州地区。
(2)∵∵虎窟,因避唐讳,改为蟾窟
可能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李虎,故避讳。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
(6)自宋苏轼正曰禅窟
苏轼好佛,一生出入名刹,与禅师往来频繁,但是否改“蟾窟”为“禅窟”,史无记载。
禅窟寺所在地宋时属濠州,苏轼什么时候到的濠州呢?北宋熙宁四年(1170年),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当年七月离京(汴梁,今开封),南下的途中顺道访问了在颖州(今安徽颖上)隐居的欧阳修,然后经濠州,于当年十一月到了镇江,游览金山寺、焦山等地,分别赋诗。年底十二月间到杭州,到杭州的第三天就去访问了两位僧人,分别有诗记事。由此可见,苏轼到濠州的时间大约在当年的九、十月间。
在濠州,苏轼游览各处遗迹,作有《濠州七绝》七首,分别凭咏涂山、彭祖庙、逍遥台、观鱼台、虞姬墓、四望亭、浮山洞等景致,其中涂山在安徽怀远县境内,离禅窟寺不远,或许苏轼前去游览并改“蟾窟”为“禅窟”。
【按】:苏轼诗中曾提及“蟾窟”,见《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诗:“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忆昔年。破(衣旁加戒)山僧怜耿介,练群溪女都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此诗充满禅意,为苏轼在杭州时所写,天竺山即灵隐山,灵隐寺所在地,鹫峰,即灵鹫山,相传佛教禅宗的发源地。相传曾有梵僧云游至此,见山而言:此乃吾乡鹫峰,何时飞来?故山又名飞来峰,也被当地人称作北高峰。西湖曾有名联:“岳少保同于少保,南高峰对北高峰(取自明黄周星诗)”。蟾窟,则指月宫,常用作比喻科考得中。诗中“蟾窟枝空”指元素考中进士。
碑文叙述了禅窟寺的沿革,值得注意的事,无论是桃花窟还是虎窟、蟾窟或禅窟,都缺乏文献记载。
(7)计千七百余载,
此处非指自汉武帝至苏轼时为1700多年,而是指自汉武帝时到康熙五十三年立碑时为1700多年。
【按】:汉武帝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35年到公元前87年,苏轼卒于公元1101年,其间最大跨度为1236年。而康熙五十三年为公元1715年,从汉武帝末年到康熙五十三年为1800年。
(8)兴替**
原碑文脱二字,根据文意,当为“兴替罔废”或“兴替不绝”等。意指禅窟寺佛法发展有续,绵延不绝。
(9)其间历为住持者,又年远无稽矣
指在长达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禅窟寺历经变迁,其历代主持僧人的法号及事迹,已经因年代久远而无法一一考证了。
【按】:碑文所述禅窟寺的起源及流续,缺有不少典籍失载者,或为传说,或为推断,读者当根据现有史料及前人定论科学判断。
(10)卵塔
圆形的无缝塔,属于早期原始形状的佛塔,建造简单,用于供奉圆寂高僧的骸骨或舍利。
【按】:从卵塔可以看出,当时禅窟寺可能尚处草创期
(11)考其义空者,为唐则天朝之译经法师也
此义空是否为唐武则天时之译经法师,有待考证。
【按】晚唐时曾僧名义空,应日本皇室请求,东渡说法,数年而归。
(12)有宋大理寺承赵倚之诗,为禧老方丈
此句似有脱落。愿意可能指宋大理寺承赵倚之诗,为禧老方丈所刻。
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
承:疑为“丞”,副官。
赵倚:不详。
禧老方丈:禅窟寺一位法号中有“禧”字的方丈。
(13)傍有一碣
碣、碑同义,方者为碑,圆者为碣。
(14)为住山赐紫师旦立
言此碣为住在此山的赐紫师旦所立。赐紫师旦,不详,疑为禅窟寺禅僧。
(15)并未详其禧老与师旦之出处也
意指禧老方丈和赐紫师旦的来历,已经无法查证了。
(16)至若济宗尊宿皆不及闻
意指在临济宗历代高僧尊宿的名字里面,都没有见过他们。
济宗:即临济宗,此处疑脱“临”字。
尊宿:佛教里对德高年长的前辈高僧的尊称。德高为尊,年长为宿。禅门流传《古尊宿语录》一书,收集南禅宗三十七位尊宿的语录。
(17)或为传灯所遗亦未可知也
意指他们的名字或许被各种传灯录所遗漏了。
传灯:佛家谓佛法如明灯,代代相传即为传灯。慧能《坛经》中有:“一灯能除千年暗”。禅宗兴起后,出现了记录宗派师承代代相传的书,即传灯录,着名的有《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宋以后各家各派各种“传灯录”绵绵不断。
【正文】
惟余大翁法祖,肇兴于此(1)。祖又于维扬之兴教(2)说法六年,毗陵之天宁(3)开堂十载,后复退居于此(4)。先于康熙戊午夏造巨渤祖之源流墓于黄牛谷(5),作十偈以示永远也。至辛卯岁法腊八十三矣(6),乘大愿力于佛诞日,说偈化身(7),千古以来以为希有,收舍利立塔于狮子窝。有语录若干卷行世。
【笺释】:
(1)大翁法祖
指近世首先在禅窟寺开坛说法的大安乐和尚。
翁,俗称老年男子。如辛弃疾《清明调》:“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蕴?”
肇兴:开始、兴起。
(2)维扬之兴教
维扬,即扬州。兴教寺,指扬州的兴教寺,《儒林外史》中曾有扬州兴教寺的记载。另外,西安有兴教寺,因内有玄奘法师墓塔而名闻天下。
(3)毗陵之天宁
毗陵,今江苏常州。
天宁,天宁寺。国内不少地方都有天宁寺,着名的有扬州天宁寺、北京天宁寺等。徐志摩作有散文《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4)后复退居于此
指大安乐和尚继在扬州兴教寺弘法6年、常州天宁寺弘法10年后,隐居于禅窟寺。
(5)先于康熙戊午夏造巨渤祖之源流墓于黄牛谷
指大安乐法师于康熙戌午年(康熙十七年,即公元1678年)夏天在黄牛谷建造了巨渤法师的墓并记其师承源流。
(6)至辛卯岁法腊八十三矣
辛卯岁: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
法腊:亦称僧腊、法岁,指僧人出家后的年岁。有从出家后第一个夏天的最后一日开始计算,也有从受戒当天开始计算。腊,古时岁末祭品。
据此,大安乐和尚当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出家。
(7)乘大愿力于佛诞日,说偈化身
指大安乐和尚在佛诞日发弘愿,自行化身圆寂。
佛诞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
化身,指成道,高僧圆寂代称。据佛经《大乘起信论》,菩萨能随愿力现八种事,利益众生,即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又称“八相”或“八相成道”。
【按】:据此可知大安乐和尚卒于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他出家83年,从7岁出家算起,世寿也在90岁以上。从下文“建立天宁宗旨于今四十余年”来看,大安乐和尚来到禅窟寺当在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4年。他一共在禅窟寺说法38年。
【正文】
次者,则余祖元遗师翁也(1)。翁籍海陵(2)范氏,亦天宁巨祖之剃度弟子也(3)。久侍天宁,赏参万法归一(4),话得大困彻(5),其机锋敏利,侪辈畏之(6),先游台山(7),次卓锡(8)定远沙涧之一尘(9),及居禅窟,足不越*近三十载(10)。所及弟子几盈筹室(11),其耿介清掺(12),深得龙山大愚之风(13),于康熙丙戌嘉平望二日示寂(14),世寿七十一。僧腊四十七(15),立塔葬全身于象王岭右卧佛基焉。
【笺释】:
(1)次者,则余祖元遗师翁也
余祖:我的师祖。
元遗师翁:对师祖元遗禅师的尊称。
【按】:当注意此处对僧人师承关系的介绍用语。介绍师徒身份时,碑文用“其次”,如“其次则余邗江天宁巨祖也”;而此处介绍同辈僧人时,用“次者”,根据下文,此元遗禅师原来和大安乐和尚同是“天宁巨祖”的剃度弟子。
(2)海陵:今江苏泰州
(3)亦天宁巨祖之剃度弟子也
此句话颇费解。从字面上看,当指元遗禅师也是扬州天宁寺巨渤恒和尚的剃度弟子,那么,他和大安乐和尚(即碑文所谓“大翁法祖”)是同门师弟。但是,禅窟寺的后世僧人却把他视为大安乐和尚的嗣法弟子,认为他是禅窟寺“四世源流”中的第二世。
(3)赏参万法归一
赏,疑为“尝”。参,禅宗内指学人探究、研习某位禅师或某句话语,以求悟道。
万法归一:元遗法师希望通过参悟万法归一这句话所包含的境界来求得圆满。
(4)话得大困彻
指元遗禅师在参悟“万法归一”的过程中,领悟到“大困彻”。
话得:指就某一句话开悟。
困彻:即彻困。即得道开悟意。
【按】: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二(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一版)载,临济祖师义玄未开悟时,投在黄檗山希运禅师门下,当时首座和尚见义玄不凡,便鼓励义玄向黄檗希运发问。一日,义玄向黄檗希运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黄檗希运举棒便打,如此义玄问了三次,被打了三次,于是退了回来。次日,莫名其妙的义玄决定辞别黄檗山,希运乃指示义玄去投靠高安大愚禅师。义玄到了大愚处,说起在黄檗山三次发问三次被打的经历,大愚到:“黄檗恁么老婆,为如得彻困,犹觅过在。”义玄当下大悟。
(5)其机锋敏利
机锋:指禅师之间的互相应对,尤其是那些问答迅速、含义深刻、不落俗套的对答。
敏,迅速;利,锋利
(6)侪辈畏之
侪辈:同辈,指元遗法师的同门师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是元遗禅师在巨渤和尚门下以机锋妙对、言语犀利着称,师兄弟们都纷纷避其锋芒。
(7)台山:具体不祥,或指浙江天台山,今广东有台山,恐非。
(8)卓锡:卓,立、植意;锡,有身份的僧人所持的锡杖。卓锡,即指僧人落脚、居留,尤指高僧住持一方寺院。也称驻锡。
(9)定远沙涧之一尘
定远:即今安徽省定远县。
沙涧:疑为定远境内地名,地多山、有水。
一尘:位处定远沙涧的寺院。
(10)及居禅窟,足不越阃近三十载
阃:门槛。
此句指元遗禅师从定远沙涧之一尘寺来到禅窟寺后,潜心修为,近三十年足不出户。
(11)所及弟子几盈筹室
筹,本意为记数用的筹码,后又计量、计划、谋划意。筹室,意指面积不大的居室,犹如方丈,指佛寺高僧说法的屋子,后方丈为寺主的代称。佛教称主寺和尚为方丈,当从道教沿用过来。最早道教观主称方丈,后不多见。
(12)耿介清掺
耿介:光明正大、刚强正直
清掺:词义不详。大意指元遗禅师始终过着清修刻苦的生活。
(13)深得龙山大愚之风
龙山大愚,不详。不知是否即帮助义玄开悟的高安大愚禅师。
(14)于康熙丙戌嘉平望二日示寂
丙戌:康熙四十五年,即公元1706年
嘉平:即腊月。《史记》“秦始皇纪”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嘉,本指春季之月。
望二日:农历十七。望为月圆之日,即农历十五。
示寂:亦称示灭,指高僧圆寂。
【按】:元遗禅师在禅窟寺弘法近30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世寿七十一岁。据此,他当于康熙十五年前后来到禅窟寺。至此,根据本文大意,我们开始对禅窟寺创寺的两为高僧有所了解:大安乐和尚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来到禅窟寺,不久,他的师弟元遗禅师也相继来此。大安乐和尚在禅窟寺弘法三十八年,元遗禅师弘法近三十年。元遗禅师早大安乐和尚五年圆寂。
(15)世寿七十一。僧腊四十七
据此元遗禅师二十四岁出家。禅师出家四十七年,其中有近三十年是在禅窟寺度过的,另外十七年当随巨渤恒和尚在扬州天宁寺。
【正文】
嗣翁之法*者(1),实余师之灵鉴恩和尚也(2)。和尚原籍金台(3)刘氏,世袭指挥(4),其祖父皆仕濠上(5),适明制抢攘(6),本朝定鼎(7),随居于濠焉(8)。师髻年*悟(9),舍俗出尘,后参毗陵大翁法祖诸家公案(10),无不透尽,其悟由行实(原碑文为“宝盖头加是”,同“实”),悉载本录(11),后赴濠上东林之请(12),开戒说法(13),甫迄二载,适大翁法祖化身(14),受定远宰莲*居士张公并诸绅*请(15),复继禅窟之席焉(16)。预立寿塔于大翁法祖(宝盖头加卒)堵之侧(17),有东林录四卷,禅窟录四卷行世(18)。
【笺释】:
(1)嗣翁之法*者:原碑文脱一字,疑为“嗣”或“席”。此处“翁”,当指元遗禅师,非大安乐和尚。
(2)实余师之灵鉴恩和尚也
余师:我的师傅。即碑文撰写者、自称“禅窟学人”的京口律范禅师。
灵鉴恩和尚:即灵鉴重恩禅师,也就在碑文提写识语的重恩。
灵鉴,出处当在六祖慧能的称谓中。据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见商务印书馆《柳河东集》,民国二十四年二月三版),慧能圆寂后,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赐谥“大鉴禅师”,其塔号“灵照之塔”。
【按】:早期禅师的名称,多为四字名,或山名法号合称,如黄檗希运;或寺名法号合称,如临济义玄;也有以籍贯法号合称的,如菏泽神会等。到了清以后,禅师或居士的起名,则多用三字,有的甚至显得古拙和奇诡,大概也是各自修禅时追求的一种境界,如圆见玄、汉水浩、石吼彻等等。
在禅宗的各种灯录传承典籍中,禅师的四字名称,多简写为三字,六祖慧能简写为六祖能,汉月法藏简称为汉月藏等。此灵鉴恩即灵鉴重恩的简称。
(3)金台刘氏:金台,地名,今不详;刘氏,灵鉴恩和尚俗家姓氏。
(4)世袭指挥:武官名。明时各卫所均置指挥一指,清时只于京中设兵马司指挥,地方不设。
(5)其祖父皆仕濠上
指灵鉴恩和尚父祖均在濠州为官。
【按】:明时濠州地方设有长淮卫,灵鉴恩和尚的父祖可能均任长淮卫指挥。
(6)适明制抢攘
指明末战事纷起。抢攘,纷乱。柳宗元《吊屈原文》:“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
(7)本朝定鼎
指清朝建立。
【按】:说及满人入关,当朝士大夫爱用“国朝定鼎”,出家人非出仕者,故云“本朝”。
(8)随居于濠焉
濠,即濠州。辖地包括今安徽北部一带。
(9)师髻年*悟
髻年:误,当为“髫”,髫年:童年。髻:为发髻;髫:为垂在脑前的头发。
【按】:“悟”前一字不可辨认,当为“颖”。指灵鉴恩和尚少年聪明。
(10)舍俗出尘,后参毗陵大翁法祖诸家公案
指灵鉴恩和尚出家后,遍参大安乐和尚等多家公案。具体在何处出家,交代不详。
公案:禅宗指有文字记载的禅师开化引导弟子觉悟的方法、经验、对话等。简而言之,公案就是禅师之间对答交流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纪录在各种“语录”和“灯录”中。这种参以往禅师公案以求在其中得到启发进而开悟的禅法,就是“看话禅”。
【按】:本来,禅宗标榜的是“不立文字”,北宋年间公案的流行,使禅宗开始讲究字里行间的旨趣,从客观上讲,这使禅师们的参禅悟道不再是枯燥的面壁打坐,也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其悟由行实(原碑文为“宝盖头加是”,同“实”),悉载本录
指灵鉴恩禅师因何而悟及一生行状,都被记载在案。
(12)后赴濠上东林之请
濠上,即濠州。
东林,此处有二解。其一,东林寺的代称,东林寺为佛教名刹,故址在江西庐山。从下文“有《东林录》四卷、《禅窟录》四卷行世”看,当为东林寺。濠州东林寺,待考。其二,指濠州的士人,即知识分子阶层。源自无锡东林书院,其主事者如顾宪成、高攀龙等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聚集东林书院,放言国事,抨击时弊,号东林党人。书院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反映出东林党人的清流本色。
(13)开戒说法
指开始剃度僧人并传法。此吃乃约略言之,非开戒坛、传戒律之意。禅师传法,叫“开法”,禅师只有在开悟后,才能得到本师的印可,并获得“开法”的资格。
(14)甫迄二载,适大翁法祖化身
大安乐和尚卒于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据此可知灵鉴恩和尚于康熙四十八年(即1709)年来到禅窟寺。
(15)受定远宰莲(三点水旁加百)居士张公并诸绅衿请
定远宰:定远官吏。宰,官吏的通称。
莲(三点水旁加百)居士:明末官员信佛参禅蔚然成风,如汉月法藏就有一个嗣法弟子曾做过知县。
绅衿:绅,古时指系在腰间一头下垂的带子,为有一定身份的士人所束,后泛指有权势的人,或虽有科名但退居乡下的人。衿,未获功名的生员所穿的大褂。绅衿泛指地方有地位的人。
(16)复继禅窟之席焉
指灵鉴恩和尚应地方之请,在大安乐和尚圆寂后,继任禅窟寺的住持。
(17)预立寿塔于大翁法祖(宝盖头加卒)堵之侧
指灵鉴恩禅师在大安乐和尚的墓塔旁预先为自己准备了墓塔。
塔,梵文为Stupa,常见的译法为“浮屠”、“附图”等,也译作“(穴下加卒,读如苏)堵波”。原碑文做“(宝盖头加卒)”,误,当为“(穴下加卒)”。
寿塔:寺院僧众为本寺仍健在的高僧预先准备的墓塔。
(18)有东林录四卷,禅窟录四卷行世
指灵鉴恩禅师着有《东林录》四卷、《禅窟录》四卷行世。
据此,濠州当有东林寺。但寺址何处,今已失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