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佛教世界观
一、何谓世界观
一谈到世界观,人们就会本能的想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因为它们是哲学上的两大根本派别,而它们的差异是由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差别而决定的。
众所周知,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归纳起来无非是精神和物质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既然属于认识范畴的东西,就免不了分歧。有人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起决定性的东西,它先于精神而存在,凡是坚持这种观点的,就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反之,则是唯心主义,以宗教界人士代表。
二、佛教的基本观点
佛教属于世界五大宗教之一,无论人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被人们划为唯心主义的代表之一。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本文想从佛教的基本观点略作探讨,因为佛教的基本观点是佛教对世界形成的最基本看法,可以由此推断其世界观。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对万法有过一个简明扼要的说明:“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指因缘,其中因是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彼”指世间万事万物。这个定义的意思是说,世间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条件。换言之,只有条件具足了,才能产生事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必有其条件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它强调的是条件的存在与具足,而不是谁先谁后,这是它有别于唯物主义先有物质、唯心主义现有精神的观点的,这就是初期佛教对世界的认识。
三、从大乘佛教思想体会世界本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佛教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它的理论日趋圆满,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教派,后期产生的大乘佛教就是佛教走向成熟的标志。确切地讲,不是后期产生了大乘佛教,因为佛教自始至终都蕴含大乘思想,只是最初比较隐晦,后期才不断凸显兴盛,并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以弥勒菩萨为代表的瑜伽学派就是其中一支,它如异军突起,很快风行于全印度。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不远万里西行求法,受学于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深得法髓。回国后传于窥基、圆测等,建立了中国的唯识法相宗,因玄奘法师住锡慈恩寺,该宗又名慈恩宗,盛极一时。
此宗是以“万法唯识”为中心理论的教派,它主张识有八个,而以阿赖耶为中心。八识的前六识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现代人体科学也承认它的存在,只是把佛教中谈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称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与大脑。六根等是六识的器官,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为了别的对象,产生视觉等六种分别作用,它们如法次第,各司其职。比如眼识依眼根(相似于视觉膜,这是一种微细物质,客观存在的)领纳色境,产生眼识(即视觉),分辨青黄赤白黑等色,耳等五识,亦复如是。
八识的中心是阿赖耶识,它是一切有为法的根本(世界本源),能摄藏诸法种子,种子经现行的熏习,又产生现行(诸法)。种子指第八识自体上生起诸法的功能,它是生起宇宙万有的潜在力量。而现行是由第八识含藏的种子现起的精神与物质世界。由此可知,佛教对世界的看法,既非唯物,亦非唯心,而是唯识!
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阿赖耶识本身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无因的,而是缘生的。它含藏色心种子,令彼不失,离开了种子他就是空洞无内涵的了。种子来源于现行的熏习,即人们的所作所为,无论善恶,并非行为停止就什么也没有了,而是被阿赖耶识记录并贮藏下来了,待时机成熟(条件具足)而起作用。譬如:一棵树的生长,要以阿赖耶识中贮藏的色法种子为根本(主要条件,也就是因),以泥土、阳光、水分、肥料等为缘(次要条件,也就是缘),然后慢慢长成大树。一个有情生命的形成,也是如此,当父精母血和合时,这个和合体叫做羯罗蓝,阿陀那识便托之而起,有情的一期生命便开始了。三者缺一,就不可能产生生命,所以古德说:因果同时。这就是说各种条件具足的一刹那,果已经产生了。因此无论是精神世间还是物质世界,都找不出一个最初因,充其量只能找到产生它的条件。比如婴儿在母胎中,最初是没有意识的,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就对冷热、音乐等产生反应,这就证明开始有了意识,但意识是何时产生的,以什么为因都不能具体指出来,因此不能说意识是父精母血和合时产生的,如果它是意识的原因,那么在最初和合时怎么没有意识呢?因此佛法不承认这个最初因(第一因),只承认全部条件具足时,才会产生果。
四、以缘起论为世界观
综上所述,佛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诸法以阿赖耶识为因,阿赖耶识也接受现行的熏习。世界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循环过程,世界一方面作为被产生的对象,另一方面却能熏成产生世界的潜在力量,能所无二,因此我们说佛教是缘起主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