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阿赖耶识与宇宙的关系

前∵言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恐怕就开始了对宇宙本源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部落、社会、文字的产生,不但探求的方式越来越进步,而且程度更深,范围更广,于是形形色色的世界观便出现了(包括人生观),这都是人类祖先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宇宙进行艰难探索后,所得出的结果,其中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美妙传说;万能上帝造世间的奇特幻想;乃至科学社会中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都从不同角度,表明了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这些不出乎二种范围:一者唯物论,认为宇宙本来就是一个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二者唯心论,认为世界出现之前,就有一种神秘力量存在,是它创造了世界与人类。这二者都不能算最后结论,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们不可能穷尽真理。”

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是超越于上面二种范围的,它是以缘起论为主体的又一思想体系,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而生,因缘无先无后,万法生起的规则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特别是唯识学派,以其精妙的论说,严密的逻辑,建立了一个以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宇宙人生的一大法门,本文想从此识的含义、体、相、用、性、名称差别几方面作浅显探讨,初步厘清阿赖耶识与宇宙的关系。

一∵、阿赖耶识的含义

阿赖耶识,是唯识法相宗建立“万法唯识”思想体系的中心,是印度佛教大乘三系中瑜伽派的源流,创始人弥勒菩萨。宇宙,则是万事万物的总称。唯识学派与众不同的主张就是八识说,谓有情除眼等六识之外,另有未那识与阿赖耶识。未那是执持我见者,阿赖耶识是被未那执以为我者。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宇宙之本源,而宇宙间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态,都是阿赖耶识作用显现的表象,即万法唯识所变,没有离心外境,这在人类社会已有的世界观中,增加了一个崭新的概念。

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呢?解深密经曰:“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的别名)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夫不开演,恐被分别执为我。”佛陀明确指出,阿赖耶识微细难知,故而在小乘经中不说,唯在大乘经中对上根菩萨阐明其义。《阿毘达摩大乘经》中曾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此谓阿赖耶识是“藏”的意思。《业疏济缘记》作了进一步解释:“此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它所具有执持种子的功能与宇宙有什么关系呢?

依唯识学派之主张,人类所认识的物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以及人类、各种动物、微生物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依正二报!物质世界称为器界,是有情的所依。有情世界称为根身,是能依。器界表相千差万别:既有文明都市,也有田园乡村;既有山川河流,又有平原丘陵;既有寂寞沙洲,又有晴岚雪域;它们或为人类之乐园;或为动物之栖所;或仅微生物生存……有情世界之差别与器界相比,毫不逊色,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类;有寄居林木的野兽,有飞翔空中的鸟类,有长潜深水的鱼族……他们遍布水陆空间,各享其乐,各受其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距甚殊的情况呢?唯识学派认为,这既不是哪位万能者的发明,也绝非偶然之巧合,而是有情造业种类有异,因此招感不同的依正二报。这个执持业种不失,使有情领受果报的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无论经过多少时间的迁变,只要未超凡入圣,总逃不了业因而引生的果报(包括依正二报),因此我们说阿赖耶是宇宙之本源,由其执持之种子变现宇宙万象,好比一粒种子,只要遇到泥土、水、阳光等缘就会发芽,这就是阿赖耶识最基本的含义——变现宇宙,执持业种令不坏灭。若进一步解释,阿赖耶识有三义:一者能藏,能摄藏一切有情的杂染法种子,即有情所造的业能为投生三界六道之因,在未受报前,阿赖耶能执持种子(因)不失,这是约其有执种之功能而得名;二者所藏,此识在接受现行熏习时,种子增长,能引向三界六道受善不善业之异熟果,这是约其受熏边安名;三者执藏,第七未那识以阿赖耶识为所缘,恒审思量,执为自我,故名执藏。

从上面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对有情的流转有个大概的了解。以个人为例:由于无始无明所使,众生造下无边之业(种子),业遇父母之缘而得受生,(种子生现行)。来到世间后又为生存和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有所作为(现行),这些善或不善的行为又熏习种子,使之强大,成为后世受生的因(现行熏习种子),种子在阿赖耶识中还能自己熏习,前灭后生,现行也能熏习现行,构成一个种现熏生,万法唯识的大网络!如果受善法熏习多,善种的势用就增大,必感人天乐果;受恶法熏习多,恶种先壮大,定得三途苦果。此是以人为例,说的是正报,依报也同样如此,都受业力支配。

二、阿赖耶识的体相用

《唯识三十颂》曰:“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异熟识与一切种识都是阿赖耶识的别名。执受是执持、领纳义,有二种:一者诸种子,即诸相名,分别习气;二者有根力,即诸色根与根依处,阿赖耶识,能持此摄为自体,同安危故;处是器界,这执受与处是阿赖耶识之所缘;了谓了别。换言之,阿赖耶识是以种子、五根、器界为所缘境而产生了别的。前已说二种执受被阿赖耶摄为自体,今说是所缘,难道阿赖耶自体还缘自体吗?的确是这样,阿赖耶有能变之名,如三十颂言:“此能变为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这异熟就是指阿赖耶识。当它自体生起的时候,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界,又以自己所变的为所缘境,产生了别。这层道理微妙,故说不可知。

虽然,阿赖耶识摄二执受为自体,而种子本身并不是识体,识体是约其有摄种之功能而得名,体非实有,相又是怎样的呢?《成唯识论》谓此识有三相:一者自相,阿赖耶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显示其自相,亦即其用。二者因相,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为今后杂染法生起之亲因,此即显示其不共的因相。三者果相,此识能引诸界趣生善与不善的异熟果,显示其不共果相。自相即是自体,为识之总相,因相与果相是识之别相,总为别所依,别为总所摄。阿赖耶识自体上具因果二义,为了显示此识体上有这样的差别义,所以《成唯识论》建立第八识三相的差别,从这三相中,我们也能清楚地了解阿赖耶识是以所具之功能而得名的,这些功能既是识之体,也是识之相、识之用。识之体相用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由体显其相用,因相用而有体,相待而有,缺一不可。

《摄大乘论》中,也说阿赖耶识有三相:依他起相、徧计所执相与圆成实相,此三为所知之相,名所知相。阿赖耶识是所知之本体,名所知依。谓世间一切事物及众生都是众缘积聚而有,全无自性,这就是依他起相,凡夫不达此理,妄情计度,于因缘和合而生之假法执为实有,此是徧计所执相;圣人于依他而起之万法,知其虚妄不实,永离众生那种实我、实法之执,这就是依他起的真实自性,也就是圆成实相。此三相中,依他起是所应知,徧计执是所应断,圆成实是所应证。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阿赖耶识才是所知(万法、宇宙)之体,世间千差万别的形象都是以它摄持的种子为第一因,藉他缘相助才得以生起的。众生对因缘所生之假法,于内执我(身体)是实有,于外执法(世界)为我所(有),因而起惑造业,流转无穷。假如了解这个道理,就会心胸宽阔,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再也不会为满足那名为身体,实同行厕的躯壳的欲望之所奴役,更不会为争夺宇宙间的一席空地而血染沙场,人类将生活在一种祥和的气氛里。

三、阿赖耶识之性

性有三类:善、恶、无记。善性谓对于自他,现生来世都是顺益的;恶性是对于自他,现生来世均作违损;无记性有二种差别:一者有覆无记,妄惑势力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能障圣道。二者无覆无记,体非妄惑,曾无损益自他,阿赖耶识于三性中属无记性。因为只有无记性才能为善恶法所熏习,善性不为恶法所熏,恶性不为善法所熏,只有无记性才能与善染诸法皆不违逆,其能容受一切染净种子,摄持不坏,并成为一切法生起之亲因。因此世间法是染净间杂的,也就是说正义与邪恶共存,美丽与丑恶同在。只要我们慧目常开,自会辨出谁是谁非,随顺善法切断恶流,出污泥而不染,变五浊恶世为清净国土。

四、阿赖耶识的名称差别

阿赖耶识,名义繁多,逐一了解,能使我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唯识论》曰:“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义易知。又云:“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无漏法所依故。此名唯在如来地。”这是说如来修行圆满,业尽情空,无漏种子现前,故名。同论又曰:“∵……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此处是说四大假体唯仗阿赖耶识执持才能完成一期生死,果报一尽,便不为摄持,身体就朽烂无遗。

《唯识了义灯》曰:“楞伽经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经中阐明的仍是万法唯识所变现,故名现识。又云:“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明宣阿赖耶识是诸法所依。再以譬喻云:“是种子之宅舍故”,此约彼具所藏之义而得名宅识。

以上名称虽异而义不殊,都是说明阿赖耶识既具执种之功能,又有受熏习之特性,这些种子遇缘即起现行。这些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宇宙万物,都是虚幻不实,没有自性的,进一步体现识外无境之主张。

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本源,但不是独立常存,不变之实体,其本身与自己变现的宇宙互为因果。宇宙间山高、水深、石怪等都是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之表象。阿赖耶识与宇宙是非一非异的,表象依体而生,体依表象得显,这些表象之因就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种子,而种子之因则是众生无始以来现行熏习而成,因缘成熟,又变现出宇宙万有。其实世间并没有万能的造物主,创造世间的正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那就得先改造、征服自己,特别是自心(阿赖耶识)。此识本身不能生起万法,生起万法的是它所含藏的染净种子。识的无记性不可改变,也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造种子,遵行佛陀言教,广行四摄六度,自会熏习善种,使之不断增长势用,变现出富饶美好的世间来。而那些先有的恶种,由于缺乏生存的土壤,如同无源之水,自行枯死。因此积聚善种,是针对“万法唯识”而作主观努力,使客观环境净化,因此佛教很重视修心,因为心的(思想)作用很大,是引导身语业之亲因。换言之,我们的行为,语言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美好的行为与语言,其前提是良好的思想!这与哲学上谈到的心的能动作用是极相似的。如果人们能明白这一道理,必将形成一种强大的、改造世间的动力。亦会为创造美好的依正二报,善取善用资身的物质世界,口说柔和诚实语,心系天下所有人。这样,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就是一个人间净土了么?

(此文撰于四川尼众佛学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