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寺印象

□胡长斌

传说,西来寺原为“熙来寺”,说是与康熙皇帝赠与佛教经典或康熙造访该寺有关。在下以为,“熙来”者,大约取熙来攘往,十分热闹的意思;后“熙”衍化成“西”,亦未可知。

《遵义府志》载:西来寺在治西(即遵义城区西面)三十里之八里水(今八里村)。康熙初年,西来寺的前身是杨氏宅地,因两姓争讼,总兵吴之茂劝其不必争讼而伤了和气,干脆将宅院捐给僧人为寺。于是,一位名叫两生的高僧将之改作道场,取名“松丘禅院”。

关于两生,《遵义府志》收录了两个版本的行藏。一是《陈志》所载:两生是蜀永川人,说他前世就是近乎玄奘似的僧人。一天,他到邻居丁家去,直入房中,人不见了,而丁家却添了一口人丁。就在丁家喜得贵子之时,人报高僧真从无声无息消失了。丁家将小儿取名“两生”。两生天生聪慧,尤喜读书。父亲要他去考试当官,他却出家为僧,取名真从。他的老师就是破山大师。之后,在遵义创建松丘禅院。圆寂时,留下偈言:八九功完,语不空转。虚空粉碎,优钵花鲜。

一是《遵郡纪事》,言永川县有一位没有名姓的僧人,吃豆腐时先念佛,再食,人们就称他为豆佛。一年后,豆佛的妻子临产,见豆佛入室,随产一子。不一会儿,有人报信说豆佛圆寂了。豆佛的儿子还在襁褓中,就不食荤腥;进塾读书,常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时蜀遇战乱,豆佛之子避入遵义,当了僧人,名真从,字两生。初时在茅衙寺栖身,着《楞严经解》、《心经解》。后回到蜀地,拜破山大师为师参法。再入遵义,开辟西来禅院,着《和归去来词》。据称西来寺有柏树十万株,是两生按《大乘经》的字数亲手栽下的。此事在雍正元年知县顾开陆“严禁伐柏”之《告示》中说得很清楚。

以上两个版本大同小异,无非是说前世的真从大师涅盘后又转世下一个真从,于是谓“两生”,是一位著作颇丰,且创建松丘禅院的高僧。两生圆寂后,便是藏天继承衣钵,“居松丘寺,解禅义,喜为诗,着有《藏天语录》”,成为遵郡又一位高僧。

藏天之后,其徒明澄承继祖师事业,具有承上启下的开山之功。明澄大师游学京城之际,结识了当时的中央要员和皇城脚下的大德高僧。明澄关于佛家要义的解读,深获朝野的一致赞赏。于是,康熙皇帝下令为西南边陲遵义府明澄大师所在的寺院赠送一套佛学经典《释藏》,共六百七十六函,通六千九百五十卷。明澄大师奉旨请回的这批典籍,成为西来寺的镇寺之宝。这事儿发生在康熙五十六年即1718年。后,遵义知府赵光荣募得一笔银,专门为这批典籍打造装经柜子,以示传承于来者。“西来寺”名好像由此而定,以至于今。

据史记载,过去的西来寺山环水绕,背衬巨松成荫的岭岗,下有水声淙淙而掩于翠柏之下的壑沟,一溜石砌的梯步,隐现于苍松古柏之间,幽回九折,逶迤山间,比之于湘山诸川,八里水之松丘禅院,果为小西天矣。遥想两生开辟佛家清静之处,藏天居松丘而着“语录”,澄明拓寺建院,从京城请回佛家经典,其盛况之空前,佛义之扩散,借松丘而彰显矣。——西来寺当年情景,于此可以管窥。

可是,随着改朝换代,世事推移,兼之战火纷飞,兵戈相加,西来寺亦曾多次从战火中涅盘。解放后,人们急于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西来寺挪作他用,虽有损坏,但原貌仍在。惜乎20世纪80年代初,西来寺所在的八里公社经县革委批准,拆去寺院,所获十余车木料,以1万余元价格卖给南白一家乡镇企业。西来寺终于从八里水消逝。

今天所见的西来寺,为2005年动工,2007年修复的观音院,虽不能与历史上的西来寺相比,但到底还是重生了。据现在的住持悟踪法师介绍,未来的西来寺可以赶上或超过当年的松丘禅院,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名刹之一。我们相信佛家子弟不打逛语,那末,八里水将趁西来之佛,开辟旅游胜景,亦不快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