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禅窟寺记

凤阳有座美丽的禅窟寺,生于凤阳长于凤阳的我对此早有耳闻。爱山乐水的我在心底里早就有了一睹她俏丽容颜的愿望,曾经也有过多次的出游计划,但由于生活和工作上的诸多原因,都未能成行。错过身边的美丽是怎样的一种憾啊!

在一个我毫无准备的日子,禅窟终于走到了我的身边。那天,我正在看学生上早读课,汤在走廊里向我轻轻的招手。原来3月27日县旅游局和文管所要组织一次到禅窟寺的考察,他是来邀请我前往的。我简单的算了一下,那天应该是星期六,而且我没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于是我很爽快的答应了。我终于可以圆梦了,可以补憾了。

早晨8点,我们一行六人汇齐后就登上了前往禅窟寺的面包车。我们坐在车上愉快的聊着,笑着。领队孙主任向我们介绍说,禅窟寺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5公里处,海拔321米,占地面积8.5平方公里。其他的几个老师也都谈着他们记忆中的禅窟寺。耳朵里听着他们关于禅窟寺的美丽而神气的介绍,眼睛里看着路两旁向后快速倒退的高大的柳树,我知道我正在接近我梦中的地方。

四十多分钟后,我们的车驶进了青松环抱的禅窟寺管理处的大院内。车门刚打开,一个年轻人就跑了过来,孙主任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禅窟寺管理处的梅主任。梅微笑着和我们一一握手,孙主任也向他分别介绍了我们。“要不要休息一下再……?”“不用了,我们这就走吧!”没等梅把话说完,我就急切的说道。话一出口,我就感觉到有点不妥,因为我们一行人当中,有四位年纪都在五十多岁了,也许他们需要休息一下了。“对,我们不休息了,我们都和吴老师一样早就迫不及待了。”年纪最大的李老师看了一下禅窟寺的大门说。“对对,我们不休息了。”大家也都急切的说。“好,那我们就出发吧。”梅说完就领着我们朝大门走去。

站在禅窟寺的大门下,抬头仰望这高耸雄伟的门楼和两侧的笔力遒劲的对联,我忍不住在心里高呼:禅窟寺,你没有辜负我这么多年的魂牵梦绕啊!进入大门,我不禁大吃一惊。扑面而来的不是雕梁画栋香烟缭绕的佛的家园,而是一望无际参差多姿的树的世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苍天的古树、葱翠的青松和如茵的草地。沿着树林间逶迤的小路,我们边缓步向前边感叹着这里不愧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走在前面的梅忽然停下来,朝路边一指说:“这里就是紫藤园。”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树林中高悬着一个标志牌,上面写着“紫藤园”。这时我们才注意到在树林中有很多藤条,它们有的如巨莽一样缠绕在那些高大的树木之上;有的如麻花般互相扭结在一起;有的如飞梭一般在树与树之间藤与藤之间来回穿梭织成了一张疏疏落落的网。看着这些无处不在的光秃的藤条,我在想如果到了紫藤叶绿紫藤花开的季节,那满山遍野的紫藤将带给我们的眼睛多么大的冲击力啊!

在梅的提醒之下,我们才摆脱紫藤的缠绕。向前走不多远便到了鹤桥。鹤桥的右边是一方小水池,池中水清见底,有两只白鹤的雕像和三座巍峨的假山矗立其中,这就是着名的“三峰竞秀”了。据梅介绍说,这三座假山就是禅窟寺所在的三座真正的山——三峰山的缩影。过了鹤桥是一段上坡路,路的左侧是一条小溪。小溪中虽然有不少的枯树叶,但水依然很清澈,潺潺的流水声在耳边哗哗做响,有如天籁的清音。有人说水是山的眼睛,山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灵性。这条小溪点缀了山,可水从何而来呢?我不仅在心里揣度开了。渐行渐上,我们来到了四角都是飞檐的“贮兰亭”。“贮兰亭”的前面就是小溪的可见源头――“玉蟹泉”。相传“玉蟹泉”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盛产白蟹而得来的。“玉蟹泉”的泉水来自它上方的峭壁底部的一个浑圆的大山洞。在“贮兰亭”周围的山壁上有十几处自唐朝至清代游人题刻摩崖石刻,内容多为记事记游之作,其书法风格各异,流派分呈,草、隶、篆、魏碑等体应有尽有。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苏东坡题刻的“玉蟹泉”三字。

出了“贮兰亭”,走了一段曲曲折折的山路后,我们又在梅的带领下踏上了那有近一百级的陡峭的台阶。我们缓缓的用力向上攀登,人随阶高,虽然有微风拂来,但我们的额头都还是沁出了汗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爬了上来。霎时,一座宏伟的寺庙突现在我们的面前。梅说这就是禅窟寺了。真没有想到,禅窟寺是以这样的方式植入我的生命里的。我本以为进了大门就能看到她,但我没有;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我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脚下的台阶之上,在我还没来得及想台阶之上会是什么的时候,她竟然出现了,而且简直是一下子奔到了我的眼前。看着门眉上苏轼题写的“禅窟寺”三个洒脱厚重的大字,我们赞叹不已。梅向我们介绍说,这个寺原叫“蝉窟寺”,因为这里有一种只有指甲大小的蝉。后来,苏东坡经过这里,因为苏东坡是居士,所以就把那个“蝉”改成了“禅”字。这个名字一直延用到今天。跨进禅窟寺的院子,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放生池”,在清冽的池水中有几尾红色鲤鱼和一些其它的小鱼在悠然自得的游着。在西禅房里,我们看到了“奕叶相承”碑。据碑文记载,这个寺庙始建于汉武,屈指算来距我们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穿过回廊,我们走进了“大雄宝殿”。释加牟尼端立正中,十八罗汉分列两厢,几个僧人坐于蒲团之上,烟雾袅袅,庄严肃穆。

在梅的带领下,我们从后墙的侧门来到寺院的后面,走过一段窄而曲的小路,来到了“禅窟洞”口。“禅窟洞”是一个巨大的溶洞,大约有6000多米,这里原来主要是禅窟寺里的和尚坐禅,修身养性的地方。洞里虽然已有了照明设施,但依旧很暗。我们小心翼翼的漫步其间,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声。那些鬼斧神工的钟乳石,有的似佛祖,有的似祥云,有的似骏马,有的似巨龙,有的什么都不像又什么都像。更令人惊讶的是那岩壁上巧夺天工的三十二祖的雕像,他们或坐或卧,或喜或怒,或静或动,姿态万千,叫人留恋忘返。脚下清清的流水一路唱着欢快的歌把我们送到了溶洞的尽头――一处有着几百级台阶的地方。这里的台阶比先前那处要艰险的多,它更长更陡,而且光线昏暗台阶之上是潮湿的。我们当中有人打了退堂鼓想原路返回,最后在梅的再三鼓励之下,我们才鼓足勇气拽着旁边的铁链一步一个台阶慢慢的摸索着向上爬去。

出了洞我们才明白这个台阶为什么这样长,原来“禅窟洞”的出口在山顶之上。我们还没来得及为自己战胜困难、战胜自己而喝彩,就陶醉在满山遍野的盛开的桃花之中了。我们兴奋的像孩子一样,一蹦一跳的跑进了花的海洋。在这一株前留影,在那一枝前狂嗅,我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在何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