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讷思想初探

摘要:知讷作为曹溪宗的开山之祖,形成了自己的禅宗体系。他在禅主教从的禅教合一说的前提下,认为“真心”是世界的根源,使真如佛性,求佛就是求自我真心,人们通过顿悟渐修和定慧双行的方法内求于心,最后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关键词:禅教;真心;顿悟渐修;定慧

收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赵君(1976-),男,山东菏泽人,长春工业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韩国佛教文化。

知讷(1158—1210)是古代朝鲜高丽时期禅宗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与同时代的义天并称“佛教双璧”。知讷8岁出家,25岁中禅科,33岁在居功山居祖寺成立“定慧结社”。他43岁时,在江南松广山吉祥寺修道,熙宗时赐寺名为“曹溪山修禅社”,知讷在此建立了曹溪宗,形成了自己的禅宗思想体系:他以禅主教从的方法使禅、教达到统一;以真心为世界本体,心就是佛,人们通过顿悟渐修从而达到见性成佛,认识真心。探究知讷的禅宗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韩国佛教文化的发展。

一、禅、教合一说

知讷认为禅、教从佛陀本意上讲是合一的,“是达到究竟觉主体自我变革两种必须的内在形态,他们互不分裂,从属于人正道之中。”[1](P.384)∵但是教、禅亦有不同:教讲述众生心性的自我状态,禅讲述透视达观的世间、人生结构实相的“观”。天台宗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教为主禅为从的教禅合一论。后来由于政治原因,禅教实力强过教宗,知讷的禅主教从的思想也应时而出。知讷认为禅、教原本是心口一体的,没有什么差异,它们是同源而生,侧重不同,各自发展而又相辅相成。如果偏重于一方而不顾另一方,就不能很好的理解禅的本意。他认为“如不深究教理,只靠密意相传,则会冥冥然徒劳坐睡,或于观行,失心错乱”,“但只随言教,终日争论,不入境界,则空过一生,不得真本领。”[2](P.69)∵他主张禅、教兼修的同时,又以禅主教从来统一。“修心之士,先以祖道知自心本妙,不拘文字;次以论文,辩心之体用。”[3](P.154)因为禅宗修心,不拘文字,以心传心,传的是秘诀,教传的是字面上的道理,这样看来,“真本领在禅,不在教”[2](P.69)这显然是禅主教从的禅教合一说。

随着时间的发展,教、禅逐渐走向合一。义天、知讷均主张教、禅合一,只是谁主谁从的问题,后来世宗将曹溪宗等并为禅宗;将华严宗等并为教宗。经成宗、中宗,禅、教已无差异。

二、真心本体说

知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真心说”。“真心说”是知讷禅学思想的核心,而且是他“禅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2](P.70)《真心直说》是“他长期求道经历的总结,给学人提供了‘发明真心,可作为入道之基渐’的论述”。[1](P.416)

知讷认为“真心”是世界之根源,是“万物之王”,“千圣之母”,他提出“真心之本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无诸对待,如大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湛然常住,是一切众生本有之佛性,乃一切世界之生命之根源也”[4](P.161)。“真心”是指主体的彻悟意识,而世间万物只不过是“真心”的显现而已。“真心”能够“通贯古今”、“遍一切处”、“湛然常住”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永驻,只有等成了佛,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姜日天先生评价说“知讷将真心提升到超因果,有将佛教本身引向异端化的意味,这在中国禅宗思想里是难以见到的。”[5](P.36)

世间一切,皆因此真心而生,没有真心,也就没有世界万物。由此出发,知讷提出“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佛”的观点。“只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盘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2](P.71)既然佛就是我心,求佛就不必到别处,只要求自己就可以了,因为我“心”在我“身中”而不是在其他地方。“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4](P.162)知讷认识到过去的佛徒是从心外来求佛的,而没有从本性上去求佛,于是他提出靠“自力”,内求于心,回归到“佛的本源”。“佛是众生心里佛,随自根堪无异物,欲知一切诸佛源,悟自无明本是佛。”[4](P.166)因为佛就在心中,每个人心中原本就具有佛性,只要想成佛,内求于心就行。这实际上就把佛教从天国降到人间。以前的佛教教义、教理艰深晦涩,一般平民百姓难以理解,只在宫廷贵族中传播。知讷提出人人皆可成佛,就给老百姓信佛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他们看到了有成佛的希望。任何一种宗教,要得到发展,不仅要有自己的质即理论的完善,还要有量即广泛的受众群,二者缺一不可。禅宗正是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使它在中下阶层中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成为平民佛教。

知讷的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也暗示了佛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泛神论思想。这给慧谌很大影响,“真心”思想被慧谌继承并发展为“无心论”思想。

三、顿悟渐修与定慧双行

顿悟渐修说并非知讷的发明,中国南朝时代的竺道生已经着重论述了“顿悟成佛”说,“顿悟”说被禅宗继承和发展,南禅之祖慧能加以创造,将客观的精神本体——真如佛性转化为主观的“心体”——自我意识。慧能在强调“顿悟”的时候,也看到了“渐修”的作用。菏泽神慧的“顿悟渐修”的思想也给知讷很大影响。与此同时,知讷还受“华严五祖”宗密等人的启发,然后结合高丽王朝当时佛教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顿悟渐修”和“定慧***”论。知讷认为人的真心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佛性是平等的。既然佛性平等,何来智愚?那时因为人们受“迷”所致,只有去迷转悟,才能见性成佛,这一过程就是顿悟渐修,定慧双行。“第六真心在迷。谓真心凡圣共具,凡夫覆于妄心,真心不现前,如白玉之在泥。”[4](P.71)就是说无论凡、圣都有真心,只是凡夫俗子的真心被妄念所掩盖,不能显露罢了。而圣人的真心显露出来,这个显露过程就是顿悟渐修。

“夫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两门耳……若推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今生,闻即开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则而此顿悟渐修两门,是千圣轨辙也,则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5]这就告诉我们,世间有顿悟、渐修两条路可以成佛,但要先顿悟后渐修,以修证悟。世间的圣人都是遵从这条规律到达西方净土的。何为顿悟?何为渐修?

知讷在《修心诀》中说“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也。心外觅佛,波延浪走,忽被善知识指示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也,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有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也。”顿悟是人靠直觉在刹那间达到的一种感悟状态,是认识能力的质变。以往不明之真相,一下子豁然贯通,全部明白,对所有“法界”都大彻大悟。但是这种用理性瞬间认识并自觉自己心性即真佛的说法,还不能完全消除上面的疑虑。对于昔日旧习,则是需要渐熏的,是不可能一顿悟就把旧习革除的。《修心诀》中讲“渐修者,虽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卒顿除故,依悟渐修,渐熏攻成,常养圣胎,久久成圣故,云渐修也。”虽然人们在顷刻之间能豁然贯通,顿悟佛性,但是人们积习而成的不良行为,不会随着顿悟而去除。对佛的悟性也因人而异,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修行才能“去伪存真”,完成精神的完全净化。这也正合“禅”的本意,它源于梵语“jh?na”或“dhy?na”,是指佛教的实践修行。

悟与修是辩证统一的,紧密联系的,在终究的意义上,修也是悟。悟有解悟和证悟之分,人们通过即刻间的“一念回光”,达到“见自本性”,自己能够见性成佛,也就是解悟。知讷还主张要解救苦海中芸芸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到达西方净土。于是,通过渐修使更多的人能够超脱世间纷扰,而达到极乐世界,即要普渡众生,而不是独求自己得以解脱,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证悟。渐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信仰佛教教理,解悟真理进而要认真体会真理,最后是确证所体会的真理是否正当。这样也是为了达到对真理的终极认识。

如何渐修?要通过“定”和“慧”。即要“定慧***”,因为知讷认为“无定则狂,无慧则愚”。[1](P.409)定慧是体用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定”是指“心不随缘”,“慧”是指心境俱全,照见无感。只有以“定”来治乱想,以“慧”来治无记,动静相亡,对治功终,对境的想法而回到根本,因此,只有***方可称为无为(解脱)之人。这就是说“定”、“慧”等持,方可见佛性。

因为世间人不相同,悟性不同。上根基者通过自力即可见性成佛,对于下根基者而言顿悟渐修、定慧***则难以实行,这就要靠他力来引导他们来达到西方净土,这个方法就是念佛。为此治讷写了《十种念佛三昧论》。

知讷认为“大概末世众生由于根基和性品的昏钝,贪欲和习气浓厚,久滞沉沦,未免苦恼。”[1](P.414)如何抛弃世间烦恼?知讷为众生指点迷津:“汝等应首先断十恶八邪,修五戒十善,忏悔前非,衷表誓愿,长修三长斋日,六斋等斋戒,复以十种念佛为业,积功聚力,与真如从容相合,这样,每日每时在行住坐卧中,阿弥陀佛真身即使现在前,摸顶授记,临终是会在极乐世界九品莲台亲自迎接,并一定会在上品台相对而坐,望自珍重”。[1](P.414)知讷认为人们只要按照他说得去做,在死后必然会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这实际上追求的仍然是死后的幸福。禅宗之所以能够中兴,是由于12世纪后期社会状况日趋恶化,人们生活在混乱之中,现世中难以寻到真正的幸福,只有到来生来世去追寻永恒的幸福。“苦海无边”,只要信佛,就可以发现“回头是岸”,况且曹溪宗禅教理论在民间易于推行。这一渡船——念佛就是到达西方净土这一目的地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它才能帮人们渡过苦海,到达极乐世界。

以“十种念佛三昧的力量渐入清戒门”的十种念佛的内容如下:戒身念佛、戒口念佛、戒意念佛、动忆念佛、静忆念佛、语持念佛、默持念佛、观相念佛、无心念佛、真如念佛。这是通过念佛这种“他力”的引导进行自业净化,见性成佛,也就是说,通过“他力”导向靠“自力”而成佛,最终起作用的仍是“自力”,他力只不过是一种外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已。“因此,知讷的念佛三昧论,是使念佛门从他力信仰为主的偏向中回归到自业净化渐修门中来。这一点也暗示了念佛与禅理是一致的。”[1](P.416)这种念佛实际上是一种由浅至深的渐修过程,最终达到西方的极乐世界。

总之,知讷的“人人皆可成佛”有泛神论的倾向,这种思想被弟子慧谌继承并有所发展,是佛心降到了人的“本心”地位。“顿悟渐修”既是他的认识论思想又是其修养方法。特别是作为修养方法而言,对人的悟性不同、对陋行的根除方法不同等问题有很深刻的认识,从而主张不但要顿悟、还要渐修才能达到西方净土。

参考文献

[1]韩国哲学会编,白锐译.韩国哲学史(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朱红星,李洪淳,朱七星.朝鲜哲学思想史∵[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

[3]楼宇烈.东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忽骨滑快天着,朱谦之译.韩国禅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姜日天.君子国智慧——韩国哲学与21世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