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光明日报国学版以《谁遗弃了伊川书院?》为题,对宋代洛学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省伊川书院乏人问津的现状进行了报道。报道刊出后,引起社会各方关注。
不该发生的故事为何发生?
邓洪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我曾于2009年暑假参访伊川书院。“破败、清冷、凄凉”是当时最深切的感受,而且那种感觉至今还特别强烈。
到伊川是我那次中原书院之行的最后一站。此前5天,我在许昌襄城参评紫云书院修复与旅游规划方案。紫云书院是明清旧院,洛学重镇之一,建在山中,环境幽雅,尚存礼殿、厢房等三栋建筑。规划方案由上海同济大学著名的古建筑教授主持,市县领导非常重视,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恢复全貌,突显精神内涵,打造地方文化特色。而此前2天,在中岳嵩阳书院,气氛就更为热烈。嵩阳乃千年学府,宋代号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清初则成为洛学的大本营,在今日河南文化强省战略中,与少林寺、中岳庙鼎足而三,备受关注,省***已经批準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我和其常务副院长韩国河教授必须避开如织的游人,才能静下来讨论问题。而时隔几天,望着伊川书院的破壁残垣,站在荒草之中仰视宋柏,寻抚元碑,那清冷和凄凉真可谓刻骨铭心。
伊川、嵩阳、紫云三书院皆属中原,何以兴废冷热之差就有如此之大呢?这是我当时反复追问陪同友人的一个问题。朋友欲答不能,莫可奈何,似乎也找不到合理的答案。
伊川书院在鸣皋镇(今属伊川县),原名伊皋书院。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程颐以友人文彦博所赠庄园创建,有大门、讲堂、斋房等设施,又以所赠良田千亩养士,讲学二十余年,遂成“洛学”中枢。
纵观伊川书院900余年的历史,程颐是其灵魂人物。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宋洛阳人,与其胞兄程颢明道先生并称“二程”,师承周敦颐濂溪先生,共创洛学,奠定理学基础。其学四传而至朱熹,乃集大成,史称程朱理学,亦称新儒学,南宋后期开始,渐成官方哲学。
而追根溯源,伊川先生二十余年书院讲学,则功莫大焉。它开创了书院与理学一体化发展繁荣的传统,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号为“程门四杰”,人才于此集结,洛学于焉辉煌,以“濂洛关闽”而齐耀于中国思想史册。这是伊川书院作为洛学大本营的地域文化意义之所在,此其一。其二,由杨时程门立雪开“吾道南传”之机,洛学流变而成程朱理学,地域文化遂与国家意识相重叠。从这种意义上讲,伊川“乃得与洙泗并称,为学道渊源之所,盖所谓西邹鲁也”,故曰“伊川者,万世之伊川;书院者,天下之书院”,以理学思想策源地之一而得称国家官方哲学的象征与符号。由此可知,伊川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伊川书院的历史辉煌,主要得益于历代读书人对其重要地位的认同,以及延续其辉煌的文化自觉与担当。要改变今日的破落景象,并不很难,只要师法前人,观感兴起,凡官于斯、教于斯、学于斯、居于斯者,各尽其心,各出其力,则结束凄冷,再造辉煌,指日可待。
为此,我有三点建议:一是河南省市县各级***的决策与职能部门,将眼光从殷墟甲骨、洛阳古都、曹操陵墓上稍作转移,以洛学源头与大本营来定位伊川书院,不再轻视,结合今日文化教育发展战略,重新规划其发展方向。二是地方公众,不分士农工商,各尽所能,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以赞***之成。三是程氏后裔,鼓蕩圣贤苗裔骄傲之心,联络呼吁,以自豪结成光宗耀祖之势,视伊川书院为祖庭,必得光大而后已。如此***、民间、家族三者同心合力,伊川书院的前途,将是光明一片。
伊川书院现状令人痛心
傅永聚(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儒学研究中心主任)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私学的一种主要的教育形式,曾经在弘道、治学、育人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书院是与农耕时代、耕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相对的封闭性、知识获取的有限性注定了它无法满足现代人对日益丰富、不断爆炸的科学文化信息体系的需要,无法融入现代教育体制,所以书院的衰落是无可奈何的必然。其实不仅伊川书院,就是像孔子故乡著名的春秋书院、尼山书院等,也不会再有昔日体制下的辉煌,这是应该理智地予以看待的。
但书院的精神不老。伊川书院作为“洛学”之源,曾经哺育了宋代理学,而宋代理学一度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信仰问题。敬畏“天理”、尊崇道义,净化人心,成为近千年以来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宝贵资源。宋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一种崇高的境界,足以作为历代先进的中国人的追求。
因此,作为书院精神载体的书院遗址,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经常在书院举行文化学术活动,不仅可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也可以补上现代教育带来的某些急功近利、信仰匮乏、道德滑坡的不足。时下,国家已经将文化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之一,书院不应再是“破败、孤独、寂寞”的样子。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来各地新修了一些书院,似有兴起之势,而像伊川书院这样很有历史价值的书院却被人忽略,确实是令人痛心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我们民族宝贵的文脉。
要守好我们的文化底色
李祥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伊川书院”是北宋大儒程颐晚年创立并长期讲学之地,在理学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都产生过重要作用。从记者报道中了解到,“伊川书院”虽然被列入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上的学校也已迁出,但经过近千年风雨剥蚀和人为损坏,已破败不堪,令人痛惜。
作为“伊川书院”的创立者与主持人,程颐是真正具有原创性思想的儒家学者。程颐与其兄程颢被看作是北宋兴起的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但程颢在54岁的盛年即去世,而程颐活了75岁,经历了更为复杂的政治风波和更为漫长的学术探索生涯,在思想上进入了更深入的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程颐终生以教育为志业,除了1086年经司马光等人荐举,以处士而为天下师的短暂时间外,他的主要精力都在从事民间性的儒学教育,严守师道、作育英才,为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文化底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社会在近现代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理学早已退出其占据的社会政治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地位,但它仍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制约着我们的文化-行为模式、文化-心理模式,“百姓日用而不知”。加强对程颐等理学家思想的研究,保护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既是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源流的需要,同时对于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文化愈来愈受到重视,希望相关部门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出发,使“伊川书院”能够得到很好的修缮、维护,尤其是得到很好的管理,在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学术推广、文化交流等方面协调发展,守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色。
中国书院苏醒的力量
一弘(北京七宝阁书院山长)
现在,各地涌现出很多新办书院,大家都在努力复兴书院的文化传承、教育功能,振兴儒家道德教育。在这种大背景下,我深深感到,古代书院,特别像洛学、关学这些文化发源地的书院,更有必要恢复和复兴起来。光明日报国学版开辟“书院”专栏,关注当代书院建设,并刊出关于伊川书院的报道,很有必要,也很及时。书院的沉睡和苏醒关乎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现在,泱泱五千年文化的中华大国的国学即将无人继承,一国之文化有断代之可能,而书院恰恰是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道场。
去年,我在陜西省眉县横渠镇,见到张横渠第28代后裔张世敏先生和镇领导,他们以关学和张载为荣耀,多方筹措资金扩建张载纪念馆,让我们这些书院人很是欣慰。今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上,石家庄元氏县领导也特意前来参加,因为元氏县非常想恢复和复兴汉代封龙书院。他们的举动,对我震动很大。我感受到中国书院苏醒的力量,看到国学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希望。另外,我想说的是,古代书院的恢复和复兴,也必定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链接:谁遗弃了伊川书院?(伊川书院之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