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向全世界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目前人类正站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十字路口,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今天要大3-4倍,但是排放要求比今天降低1/4的水平。目前来看,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道路,是实现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低碳经济”意义深远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或进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

由英国***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因此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报告指出:不可预测的全球变暖至少会导致整体经济缩水20%,同时各国***还要为之多付7万亿美元的资金。思特恩的报告被认为是将气候改变同经济消费联系起来的第一人。

报告认为:“我们现在的行为将会对未来经济和社会造成直接影响,这样的影响会持续到本世纪末,到下个世纪,这就跟人类历史上曾经经历的战争和经济危机一样,意义深远。”

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高度评价思特恩的报告,如果现在不果断采取措施,那么人类的未来将不堪设想。持续的干旱和洪水的泛滥会直接导致至少2亿人流离失所,同时气候异常还会使地球上40%的物种从此消失,届时人类将会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

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思特恩却表现的很乐观,他相信只要全球能够迅速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将这种损失降到最小。他认为,现在世界经济必须转型为“低碳经济”,而要促成这种转变,世界各国应该从当下就开始实施相关鼓励性税收政策、温室气体排放监管和二氧化碳贸易等措施。同时他还希望欧洲各国到2020年能够降低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50年使这一比例达到50%。

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对这份报告也给予了充分重视,并号召所有的国家都要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防止全球温度继续上升做出努力。英国***也在考虑对一些高排放量的汽车和飞机征收“绿色税”∵。

迎接“太阳能时代”

“低碳经济”与“阳光经济”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一种以开发替代能源和节能为核心的长期能源战略,并且正在影响着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针和计划。世界能源机构估计,世界各国各地若以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能源,则已探明的燃煤只能维持440年的使用,而石油只能再用40年。因此,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就成为全球最为紧迫的问题。面对严峻的现实,许多国家都不断做出决策,实施计划,“阳光经济”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早在5年前,耗能大国通过了一项美国20年来最重要的能源法。为保护资源,新法案禁止新的近海开采,建筑条例更加严格;在新法案中还制定了奖励措施,以鼓励太阳能或其它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在汽车和家庭中的应用。近10年来,美国向能源研究与开发活动中的投入高达200亿美元。这些经费都是用于资助其***所属部门相关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其中约75%的经费投入到了美国能源部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中。

欧盟对“阳光经济”高度重视,其所有成员国无一不在实施“阳光经济”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15个成员国用于保护环境、开发新能源的支出达450亿欧元,使其新能源开发应用领先于美国和日本。5年前,欧盟规定,所有住宅和商业楼宇的买卖,在销售合同上都要附上保证发挥能源最大效益的证书,并针对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提出最低节约能源的标準。德国***已提出迎接“太阳能时代”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将满足全德用电的20%。

日本于2002年起实施新能源开发计划,经***审定的计划包括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投资5000亿日元支持新能源发展计划的实施,其中还列入了为推动此项计划所需要的国际合作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推广日本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成就等内容。***方面要求,到2020年,日本的能源开支将减少6%,大气二氧化碳排放减少9%。

澳大利亚国家太阳能中心宣称,到2020年太阳能可以供应整个澳大利亚的用电。

在印度,2005年8月批準的太阳能取暖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该项目旨在两年内建立100万平方米集热面积的太阳能热水系统。2009年已经完成135万平方米集热面积,其中82万平方米在农村。

为了鼓励使用太阳能,目前印度的11个邦已经修改建筑条例,并采用减少10%财产税的激励机制,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迄今为止,印度19家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意提供优惠贷款,对家庭使用者其贷款利率可降低2%,事业单位减少3%,商业使用者可减少5%。

连盛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也对发展光电池产生了浓厚兴趣,目前至少有10个国家已建成或正在筹建光电池生产厂。阿拉伯国家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22个阿拉伯国家都希望通过光电池生产电力。据估计,上述国家的1370万平方公里区域如按照5%的面积发展光电池发电,光电转换率按5%计,每天可获得电能200万亿度。

建设节约型社会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常规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今后20~30年内,全球能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到本世纪50年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到50%。

现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量化,或者逐步采用零排放的交通工具,逐步引进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在建筑采暖方面更多使用太阳能;在发电方面通过建设风力发电厂、小型水电站等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欧盟还推广二氧化碳排放交易计划。

1999年,度诺贝尔环保特别奖得主赫尔曼•舍尔博士认为,世界经济只有立足于可再生能源基础上,才能够避免一切经济、生命形式的自我毁灭,同时可以避免由于对生化能源的争夺而引发的世界战争。为此,他特别指明了一条通往生态现代化的出路,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就业前景广阔

目前的迹象表明,发展“低碳经济”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宝贵资源,而且将形成一系列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绿色就业。

据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最近的统计,从1998-2007年,10年间发达国家直接从事环保工作的员工从650万人激增到2200万人,而间接服务于环保部门的员工则从2000万增至8000万。此间,垃圾回收、处理、加工和营销等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25%~30%。因此,许多国家看好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实施“绿色就业”战略列为缓和本国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美国目前有5.6万家企业涉及再生资源的生产、经营,这为国内提供了15万个劳动岗位,每年的税前销售额达3000亿美元,每年为员工支付工资达500亿美元,几乎与汽车业相当。

“绿色就业”已日益显示其稳固的社会基础。在欧洲,目前已有超过50%的消费者在购物时考虑选购绿色商品。德国85%的日用品厂商公开承诺负责回收本公司的产品包装。法国巴黎路易士鞋类公司早在1991年就开始生产“再生鞋”,包括包装在内全部使用再生原料,生意十分红火。由于***部门的政策优惠,该公司近10年来的盈利每年递增12.5%,员工从600人增至1050人。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低碳经济”正逐步兴起,低石油耗能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模式。

长期以来,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中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更易受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科学研究初步表明,气候变化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在实现GDP翻两番目标的同时,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其唯一的出路在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能源法律并进行政策创新。

2009年5月,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这是中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至关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GDP的碳排放强度应该有较大幅度持续下降,到本世纪中叶,力争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此外,加快工业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加快绿色产品开发,是提升中国产品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眼下,原先支撑中国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些比较优势如能源价格、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等已开始减弱,而美欧等国提出的“再工业化”势必带来更严峻的竞争局面,同时以能效、环保和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消费偏好、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形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以节能环保和低碳等技术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

因此,要保证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开发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坚定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