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将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做到这一点借助的是知识和文化的互动,而其动力则源于一种非教派的人类观。佛教通过不同的路线从印度传播到遥远的国家,这些活动可被视为传教活动,就像基督教的传播一样,而在不同宗教的传播中,肯定有一种普世性。可以认为,佛教之所以特别卓着,在于它专注于推进知识上的联系,而这与佛陀自己专注于悟道,视之为人类兴旺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一致的。
那烂陀大学在公元5世纪就确立了自己的影响深远的教育方案,并将鼎盛的局面保持到12世纪,直到它在约略相当于牛津大学建校之时被摧毁。它有许多驰名的外国学生,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宗教、文学、语言和文化,而且学习医学、公共卫生和数学。尽管那烂陀大学从未仅局限于佛学,但佛陀的关于知识具有普世性的某些想法,还是丰富地反映在那烂陀在其七百年的“没有疆界”的学术追求中所做的事情上。
那烂陀,更通俗地说则是佛教所激发的跨界知识关系,有其非同寻常之处。这就是佛陀的思想在这一方面所提供的早期引导作用。在现代世界上,教育比在5世纪更加重要,但今天人们依然可以从当年的从容大度中得到启迪,正是由于那种气度,不同的相互分隔的国家能在一种理念的激励下,在对人类知识和学术的追求中,密切地聚合在一起。
【印度】阿马迪亚·森∵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重建那烂陀顾问团主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