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一种心理逃避还是超越

董西彩

宗教信仰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问题。狄德罗曾经说过:“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幻想。”他还坚信理性终将战胜迷信,科学定能消灭宗教。然而2000多年过去了,科学进步了,社会昌明了,但是宗教却仍然停留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面对那些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人们不禁要问,宗教信仰究竟是源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西方学者曾对此作过研究。如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东西,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愿望之上的一种幻想。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孤独、恐惧和无能为力之感。他认为宗教阻碍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宗教信仰;者是逃避社会现实的心理不健全者。与弗洛伊德相反,荣格认为,宗教信仰所反映的不是外部世界的现实,而是具有特殊的;自身规律的心理现实。他认为宗教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它能治疗心灵的苦痛和心灵引起的肉体疾病。因此,他将宗教视为人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认为只有宗教能够恢复人们的心理平衡,防止迫在眉睫的灾难。

那么,宗教信仰到底是出于一种消极的逃避的心理呢,还是一种积极的甚至是一种高级的超越需要呢?

考察社会现实,可以看到宗教信仰者本身的确有逃避的一面。人们一出生,便面临个体永远无法解决的生存困境。如佛教所说的“八苦”。生老病死乃是最根本的四苦,这是生存意义上的“苦”,任谁都无法逃脱。此外,贫困、孤寂、嘲讽、乃至绝望,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的境地。而像战争、瘟疫、灾荒等天灾人祸,则常常提醒我们:生命是多么渺小,人类自身是多么无能为力。在现代社会里,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心灵日益感受到压迫,人们迫切需要放飞的空间。所有这些都说明宗教信仰的确有逃避的一面。逃避我们所无法解决的困境,希望得到神的庇护,在宗教神圣的殿堂里寻求心灵的安宁。尤其是在一些落后地区,善男信女们焚香礼拜、祈求恩赐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心理取向。

然而这不是惟一的心理取向,也不是最根本意义上的心理取向。社会学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在贫困和发达地区同样兴盛。宗教信仰者,从文化程度上看,不仅有一般的民众,还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是大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从经济收入上看,不仅有赤贫人士,还有豪富之家。如果说只是逃避的话,人们大可选择金钱、名利、地位等,或者科学、哲学、艺术等,为什么还要信仰宗教呢?所有这些全身心地投入到宗教之中的信仰者,显然不是单纯用逃避所能解释的,也不是单纯地为获取一种安慰而加入某种宗教,参加什么仪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心灵期待与精神渴望,或者说超越的需求。

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分别是(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后来他又提出一种超越自我的需要,他称之为“超越需要”。这里所说的“超越”,是一种意义和价值的寻求和整合,这种价值的寻求超越了一切功利的个人、家庭、国家的边界,而直指整个宇宙的大同,而超越本身也蕴含着完美无缺。在他看来,能满足“宇宙大同”和“完美无缺”的只能是宗教。因为宗教代表着神在彼岸为人类所营造的“完美无缺”的理想世界,超越了一切人类和社会的局限。

超越的需要,从人的本质来讲,既是人最高的意识层次,也是人最根本的自我意识。人总是在无止境地追寻“意义”,即人存在的根本。而追寻这个“根本”也就是追寻属于人的生活。这种无限追求的过程,就体现了超越的追求。人类的生活实质是一种“意义化”的生活。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超越的需求都是个体人格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如马克斯·舍勒所说:作为每一个体,其灵魂核心中都有超越的要求,即超越一切有限的、可见的共同体,这个无限的冲动只会在一个理念中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才可能安静下来,栖息于此。人如果是一种怡然自足的存在物,没有对现实的超越意识,没有对现实世界与个体存在的不合理逻辑的超越,那么,人自己本身就成为神,也就无需去幻想出另一个异己的神,也就不会有宗教。宗教是人对存在的矛盾问题寻求解决的一种方式。人存在的矛盾性使人远远超出动物本能的需要。正是人的这些特殊需要使人去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人通过自己的意识勾勒了一幅世界图景,借助于这一图景他意识到自然、社会和自己。这种需要是人的存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有人认为,宗教从最广泛和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指向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一面,是一种终极的终极关怀。

宗教的价值还提供了个体价值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诸如正义、和平、慈悲、博爱、谦逊、善良、宽容等等。宗教开启人的心灵,使人们渴望一种更高尚和更美好的生活——沐浴神之光辉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宗教不向善祛恶,它为芸芸众生提供了一种超越自我道德的标准,每一个不甘于生物意义上的庸俗生活的个体,都有追求高贵精神和崇高人生价值的要求。所以,宗教信仰并不仅仅是为了逃避。作为纯粹的宗教思维来讲,它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本体思考,是追本溯源的形而上学,是人面对大干世界,面对浩瀚的宇宙,面对现实人生,力求在根本上把握人与世界的一种心灵远游,一种超越。

(作者系四川大学宗教系研究生)

《中国宗教》2004年第4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