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净觉之路
生命与慧命
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定数,而我们的「慧命」却是无尽的!人的身体会从小慢慢长大,到了成熟的阶段就停止了;而慧命则不论年龄老少都是天生本具的。但是,如果没有加以启发,慧命的良能仍旧无法发挥出来。
如果我们一直不敢和人群接触,做事怕麻烦,只想独善其身,则慧命的成长就会停滞;因此,虽然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凡圣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
若能不断地从人事中细心学习,就能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促使慧命的良能发挥出来。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道理就在此。
老公公的话
人有灾难时都会祈祷。记得小时候经历过空袭,当空袭过后,我们走出防空洞,所看到的景象实在令人终身难忘——遍地尸骸,此外,暴风还把人的残骸吹到电线杆上,到处是断手、断脚,血淋淋的,真是惨不忍睹。
那时有人就埋怨说:「观世音菩萨怎么这么没灵感(不灵验)啊?为什么飞机一轰炸,就死了这么多人?」
我记得有一位白胡子老公公,穿着黑色的***衫,他感叹地说:「观世音菩萨不是不灵感,而是哭了、哭出血来了,他的泪水已化成血了。因为众生不听菩萨的话,所以灾难这么多!」这些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多年后,我之所以会发心创立慈济,这也是原因之一;大地众生没有依循正见的教育,所以才会有「众生共业」,我们应该呼吁大家发好心、立好愿,希望人人都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手眼,人人都能有求必应。菩萨,不是从身外求;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慈悲智慧,并且发心付出,才能转变业力,创造机运。
寻根溯源
平常人都是祈求赶快达成利己的心愿。可是,地藏菩萨的愿则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菩萨的大悲愿让我很震撼,所以我就想,出家后要奉献我的生命;再加上我的师父——上印下顺导师训勉我要「为佛教、为众生」;因为有这些精神理念的启发,所以慈济就顺着因缘组成了。
一开始的成员只有三十几位,名称则是「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多了「克难」两个字,当初真的很克难,是从「竹筒岁月」的五毛钱草创。记得当时也有会员反应——怎么这么麻烦,一定要每天存五毛钱?我一个月缴十五元,跟每天存五毛钱有何差别呢?
我说:「我要大家每天发一分好念、一分爱心,有好念善行,才会有福。」当你将五毛钱投入竹筒时,心里便会想着:这五毛钱是要救人的。只要有这一念救人的心,就是救自己的心灵;表面上是救助别人,其实,这分爱救的是自己,也就是启发自我的本性。
树的比喻
有位居士,学佛未久,看到《劝发菩提心文》里有一句:「金刚非坚、愿力最坚。」他觉得很疑惑,因为世间最坚固的应该是金刚石,为什么会是「愿力最坚」呢?
他以此请教无相禅师。禅师回答:「学佛,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发心行菩萨道,如果缺少愿力就容易懈怠堕落、退失道心,所以必须以愿力来坚固自己的道心;愿力是成佛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的力量。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有愿就有力量,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所以愿力最坚固。」
这位居士再问道:「为什么所有的佛菩萨都发愿要度众生呢?」禅师回答:「若以一棵树来比喻,众生是树根,菩萨是树的花,佛则是树的果实,希望这棵树顺利长大、开花、结果,就得先灌溉。生命是个共同体,因此,度众生、救济群生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所以,大爱是成佛的根本,而大爱的意义是:爱普天下的众生,要扩大心胸、包容天下万物,这是修学者深切的愿。
寻找人生的方针
释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世间,这一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四个字,意思是要启发人人与佛同等的智慧。
人来到世间都是被父母所生,却各有自己的父母及不同的环境际遇,为何会如此?人生的方针又在哪里?有的人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争名夺利、追求享受,都是为了私爱,这种懵懂的人生最后要往何处去?人死后是否就一了百了?
众生不知生从何来,更不知死往何处。而佛陀来人间,就是要开启众生的心门,因为人心就像一间暗室,要把窗户打开或是灯光打亮,才能看清里面的摆设;而平常没有打开心门,所以不明白事理。
很多人「懂理」却不懂事,道理都在书本上,只要认识字就能了解,可是真要实际去做,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唯有用心学习,力行实践,才会事理圆融。
人生之旅
世间人身难得,必须具足很多因缘才能来人间。佛教说六道轮回,这一生不管投生在哪一道上,都只是一期的生命;不过我们拥有一个永恒不灭的慧命——生死只是神识舍此身又投彼身。
往生后,是不是能永远投生为人呢?不一定。因为再得人身的机会只有六分之一,其中虽然有比人间更好的天道,可以享天福,但是没有机会再造福;福享尽后,还是会轮回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以佛教并不提倡求生天道。
万一投生到畜生道或地狱、饿鬼道,那就苦不堪言了。那里的众生想发心修学也没有机会,因为苦得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环境让他们体会真理;在极端痛苦的地方,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
即使投生人间,有时生在最好的环境中也不见得好,因为大多只知道享受,不会想到人间的疾苦,更不会去探求人生的真理;相反的,如果投生在贫穷的人家,就算想做好事,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要珍惜平实的人生,来到世间可以看尽人生的苦相,启发我们的道心,坚定求法的心念,所以平凡的人生最幸福。
人生的过程中,有长有短、有轻安自在、也有百般折磨。这些不同的人生,都是在过去生死轮回中,已造就了「因」。我常说:生与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活着的这段人生,一旦生命结束,「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说:「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挂着花鬘的羊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点益处也没有,反而是生者在自造恶业。」
佛陀接着讲了一段故事——从前一户有钱人家办丧事,请了一位婆罗门来承办仪式。这位婆罗门指示丧家要准备猪、羊等牲品,后来他觉得如果再增加一只羊,这样的摆设会更好看。于是对工人说:「你去牵一只羊出来,把牠洗干净,再用花鬘装饰,然后带回来屠宰。」
正当工人将花鬘挂在羊的脖子上时,这只羊忽然仰天鸣叫,叫声好像在笑一样;随即又悲伤地哀鸣,令工人感到莫名其妙。此时,这位婆罗门坐着冥想时,脑海里忽然出现羊对天呜叫的景象,之后羊竟然开口说话了,牠说:「堕入羊身五百世,今天终于能解脱了!」
婆罗门不解,羊继续说:「我在五百世以前跟你一样,也是一位婆罗门,杀了很多无辜生灵,所以死后沦为羊身,而今天是第五百世的受报。想到我即将解脱,所以心里很高兴!但是,一想到将来你也会跟我一样受报,就为你感到悲哀!」
这时,婆罗门突然由冥想中清醒,心中顿有所悟,看到工人正要把羊牵去宰杀,便马上制止,并取下羊脖子上的花鬘,牵着牠一起遁入山林。
佛陀常常开示因缘果报之理,教弟子们谨慎于当下的起心动念与行为举止。一心庇护众生平安幸福,就是「慈」;疼爱众生的生命如己,就是「悲」。
人人若能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与大地众生合为一体的心怀,则人人都是佛!众生自然就会幸福、平安。
圆满人生之缘
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又没有做亏心事,为什么会生病?其实,因缘果报不是只看这一生,也许过去生中就已埋下了不好的因,但不论如何,总要泰然地接受一切。当然,有病不就医是不对的;如果看过医生,做了各种治疗仍未见效,就是尽了人事,再来只有听天命。
有位知名企业家的儿子,某天突然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急救,后来他回忆说——在开刀房时,自己轻飘飘地往天花板飘,当他往下看时,心想:那个人不是我吗?为何有这么多人在那里?他们在做什么?突然间,他觉得好像被一种力量拉下来,然后就醒了。
他问我:「师父,这样是不是叫往生呢?」我说:「你最后又回来了,所以只是短暂的死亡。」这是由于他的业未尽,所以又被拉回来;如果他的业缘尽了,很可能就随着另外的境界去了。
「死」没有什么可怕,但是病重时,也不要想:既然这样,那我就自行了断。不能如此,因为已经不断在受业了,如果到最后的时刻又再造一次业,业障就更重了。我们应该自然地来去,不论因缘如何,都要好好地接受,圆满人生之缘。
无取是菩提
维摩诘居士说:「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无乱心自静,烦恼止息,这就是菩提、觉悟。
「无取」也是菩提,因为没有执着,无分别心,没有这是我爱的,这是我不爱的;这是我所长,这是我所短等等分别。若起分别取着之心,就会在攀缘中烦恼不堪。
「缘」是最让人费心的,好缘、恶缘,欢喜缘、不欢喜缘……,欢喜缘会牵动我们的心,妨碍修行;不欢喜缘则让人起烦恼,增加了业障,所以「无取是菩提」。
与人相处要以平等心相待,不要有喜恶之别。对人要求太多,则永远无法满足,而不满足的人生是最可怜的,若心不满足,如何体悟佛陀的清净教法呢?
诚实之心
维摩诘居士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直心即是无虚假之心,我们要时时培养直心,由初发心笔直抵达目标而毫无偏差,就叫做直心。
心若虚假、弯曲,烦恼就会趁虚而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则时时充满曲解、误会;连带着好的法也无法吸收,合群的事也做不来,因为自己方寸已乱,又怎能修行呢?所以,真正要学佛,入门必须直心,要发诚实之心,以毅力克服困难,不被烦恼所转,才能直向菩萨道迈进。
发行是道场
维摩诘居士的另一句话:「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是发心;行,是修行,也就是发深刻诚意的心,行于菩萨道。我常说:「甘愿做,欢喜受。」甘愿做,听起来似乎是很浅显、很简单的话,其实「甘愿做」也就是「发行」;我们从内心深处发出诚意,并且起而行动,这才是「发行」。
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都是修心养性的功课,思想观念要时时自我调整,一切动作要依循「初发心」的那分愿力,以欢喜心去做,必然能做得很贴切圆满。
甘就是甜,做得很累心里却很欢喜,称为「甘愿做」。例如:有的人到医院当志工也是很辛苦,医院那么大,光是走来走去就够累了,何况还得用心让病人转移痛苦、身病而心不病,这要费多少精神啊!然而大家还是甘愿去做,即使辛苦,心里的感受也是甜的。
医院内什么最美?病人的笑容最美!当大家想尽办法让病人展露笑容时,就是最令人欣慰的事,因为我们都有发自内心的「愿」,希望病人解除身病,同时心里也得到安稳快乐。
可见真正的法门就在我们的内心,心门若不开启,如何能契入?若能将心门打开,承受佛陀的教法,则八万四千法,门门皆可通。
本性平等
众生追求物欲的心念很强烈,但是,要学佛成圣、向上进取的意志却很薄弱。一般人都会想:佛是佛,我是我呀!佛有异于常人的毅力,而我只是凡人,与佛的距离相差这么远!
其实,众生与佛平等,我们的本性之中,存在与佛同等的智慧和毅力,只要发大心、立大愿、努力向前,不论时间有多长、路有多远,恒持最初所立的志愿,一心一意去做,就能达成目标。
例如地藏菩萨,长久以来所度化的众生已无法计数,若问地藏菩萨何时才会成佛?他已无暇去计算,唯有等到地狱众生度空时,他自然就成佛了,这是多么感人的大悲愿力!同时也是地藏菩萨最令人敬佩之处。因此,众生也应依教奉行,用心于自度度他,如此地藏菩萨奔波救人的时间才能缩短。
慈心愿力
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是立志,佛教也如此强调——要发大心、立大愿。如果人没有立志,这世间怎会有伟人?又怎会有圣人的足迹让我们不断地跟随,进而走上成圣成贤之道呢?
像地藏王菩萨,他的特色就是发大心、立大愿!其实,诸佛菩萨都发过大愿,所以有一句话说:无愿不成佛。像现在学生参加考试、填志愿;志愿即是他这一生的方向,可见志愿非常重要,而我们来学佛,目标是要成佛,又怎能不发愿呢?
愿有总愿、别愿。总愿是四弘誓愿,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诸佛菩萨共同发的大愿。
别愿则是诸佛菩萨个别发的愿,像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则有六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而释迦牟尼佛有五百愿!这都是别愿。学佛行道者一定要学习佛菩萨的大愿,向佛菩萨看齐,这必得多用心啊!
逆境中的冶炼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须菩提***,人称「解空第一」,他对佛陀所说的「真空妙有」之理有很深刻的体认。有一次他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时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就带着天神来慰问须菩提。
他们以琉璃琵琶弹奏天乐,来到须菩提疗养的地方,天人的歌声伴着曲调唱出和谐的声音,清雅的天乐妙音,世间难得一闻。须菩提在病中听到这种乐声,心情开朗,暂时也忘了病痛。
释提桓因缓缓来到须菩提座前,天人恭敬地向比丘作礼,然后慰问病情。因为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释提桓因向须菩提请教:「***,您解空第一,既然是空的,又怎会生病呢?您生病时,到底是哪里在痛?」
须菩提***回答:「世间万物万法,都有相生相灭的演化过程,人之大患在于有这个身体,有身体就有病痛,这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不过身体也是载道器,因为有身体才能修行、体会人生的真理,进而觉悟。」
一位是天人,一位是觉悟的***,由他们的对答,让我们了解万法相生相灭之理。的确,需要有身体才能修行,而我说的修行并非指出家才叫修行,「修」是修身养性;「行」是行为端正。我们要利用身体来修心,处于顺境时要时时警惕,不要迷失自己;在逆境中更应坚定意志,如此必能超越困境。
如何了生脱死
生死要怎么「了脱」?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真正可以实际运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面对大众,如何调伏自己的心——让内心不生烦恼,叫做了生;能不为私利而深入群众,广度众生,就是脱死。
我的人生观是:每天我都在了生脱死,把心念照顾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去除贪瞋痴。人生有六道轮回,有现在、未来和过去的习气,过去的因缘已定,不可否认,也不需怀疑。
既然有前生与未来,这一生就非常重要,必须调整好自我的习惯。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起心动念,六根六尘不断地对境生心,而修行就是在根、尘对境生心之中,把贪瞋痴的心念调伏下来。虽然走入滚滚红尘,却不受红尘束缚自己的心,这就是了生脱死!
人与人之间,有亲、有怨,这就被怨亲的分别所束缚了。学佛,要走入群众中,而且不起喜爱、怨恨之心,心若没照顾好,可能会终身遗憾。我一直希望能净化人心,所以常常提醒大家,不要冲动,心中有爱要时时表达。
希望大家心怀大志,关爱天下众生;当然这需要先清除自己的贪瞋痴慢疑,才能了生脱死,发挥内在的良能。要做一个让人恭敬的人,一定要有德;而内修外行才会有德,所以大家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不要认为自己做很多了,应该把「做了很多,很辛苦!」的念头转到别人身上,心中时时感恩;因为有大家辛苦的付出,我才能过安定的生活,因此,时时要有知足、感恩之心。
生命的彩笔
想要了生脱死,必须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不要因一念之差而犯错,若能把心念照顾好,就是了生!走入群众而无分别心,不要以为修行要独善其身,不再为别人忙碌,这是不正确的想法。
六道轮回是生生灭灭的,而且永无穷尽;菩萨道则是超越生死而不离生死,所以未来也是无穷无尽。因此,坏的缘要尽早断除,在生活中不断净化自心,同时为众生付出。
在芸芸众生中,我们要不断地发心立愿,不因别人尊重你,就不可一世,若自以为是,这就无法「脱死」,因为被顺境绑住了;或是有人对你态度较差就起烦恼,这也是被众生绑住了。我们应洒脱地尽自己的本分,不计较众生对你如何,这就叫做了生脱死。
记得当年刚要建医院时,有人对我说:「师父,您要建医院,我们都很感动,但是,您的身体好像不太好,请您把身体照顾好一点,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来引导大家。」
我说:「再长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结束,最重要的是慧命的成长。若要我不做事、好好保养,这样多活五十年,不如认真做事,而活五年。」这是我对生命的观念。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不因别人而起心动念,要在人事中,训练自己去除人我是非;不起烦恼,这就是了生——了却心中贪瞋痴的起伏。
「脱死」不是只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而把度化众生的心放在一边,应以智慧成就别人,才能将慧命善加发挥,所以要关怀普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一支生命彩笔,唯有用心挥洒,人生的美景才会显现。
乐观除心病
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虽然生病住院,不过他非常乐观,是个很可爱的老人。他的子孙共有一百多人,我对他说:「您现在九十九岁,等您一百二十岁时,您的子孙也许就有两百多人!」他说:「是呀!我『来』的时候,就预备要有两百位子孙。」好像他已清清楚楚明白自己何时要来,何时要走。
另外,我也常常看到一些身体健康,但是「心病」很重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高,但是心态却很偏激、贡高傲慢,喜欢钻牛角尖,在现实的人生里,往往不堪一击。因为他们的心很脆弱、喜欢计较,得失心太重了。
看到这些人生百态,不禁自问:「何种人生才是真正可爱的呢?学问高、有才华,可爱吗?名气大,可爱吗?」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一个人徒有满腹才华而不愿付出,又有什么用呢?这种人还不如医院里的病人;身体的病有康复的一天,但是心病要「复健」却很难,因为贡高我慢的心态很难去除。
所以,我常说:「身病固然很苦,但心病更苦。」心理不健康,不只自己苦恼,也会带给许多人痛苦。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身心调适好,人生才会过得健康、快乐、美好。
藉境启悟
曾经有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看我,他告诉我:「上个月我的母亲载我太太去上班,在路上不幸被砂石车撞倒;妈妈当场往生,太太弹起来后落地,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生命迹……,太太肚子里还怀有孩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