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云寺说“空王”与“素王”

作者:黄河

舟山岱山县大衢岛(古作“朐山”),往宋有一座着名古刹,名曰华云寺,旧名“空王寺”、“香兰寺”。

宋《宝庆昌国县志》称:“华云寺,县东北海中。旧名香兰。周显德七年(庚申,960。后周恭宗柴宗训时)建,皇朝治平元年(甲辰,1064。北宋英宗赵曙时)改赐“空王”,建炎三年(己酉,1129。南宋高宗赵构时)再赐今额。”据文意,华云寺在今舟山岱山县之朐山,旧名“香兰”,后改曰“空王”,宋建炎三年赐名“华云”。

寺名初名“香兰”,当缘于朐山多“香兰”。据地方志记载,舟山多兰蕙,不但数量巨、品种多,而且花形奇特,其香诱人。香兰,别名“牛角兰”,是兰花的一种。其叶形挺拔整齐,叶色浓绿光亮,姿态绰约优美,淡雅而有风度。据定海养花者称,香兰耐阴,适应性强,观赏、药用、食用价值颇高,今城乡人家多有种植,街巷时有游售者。兰蕙清雅,谓花之上品,向为入诗画之物。诗人李白说:“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香兰虽说是一种“牛称兰”的专名,但又可视为众兰蕙的总称。古往今来,兰蕙是君子的代名词,是真、善、美象征,释儒道俗,上至达官,下至黎民,无有不喜不爱者。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想当年,华云寺初建于朐山兰蕙之乡,其地蓝天白云,林木葱郁,幽谷飘香,君子之花盛开,禅寺赋名“香兰”,表达了文墨雅客与众居士对圣寺的崇尚、雅爱之情。也许“香兰”与佛教有缘,佛家经典有所记载,因不见其文,亦不敢臆说。

“香兰寺”至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又赐名“空王”,称之“空王寺”。寺名“空王”,究为何意?

余点校注释舟山古志时,曾注曰:“空王,即素王。”当时所以如此作注,是因为见《昌国典咏·隆教寺》引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孔氏之忠恕,老子之清静,释氏之慈悲,教异而心一,未可差殊观也。心本一心,法无别法。今天子建孔子庙、老子宫、释氏殿,皆崇奉之。独吾夫子以元圣素王之道,为万世礼乐衣冠之主,虽自天子亲屈万乘之尊,而钦祀之,以示尊师重道。”当时,余对文中的“元圣素王”,以宋代避始祖玄朗讳、清代避圣祖玄烨讳,改“玄”作“元”,以“元”作“玄”解。又以司马贞《史记索隐》解《史记·货殖传》“素封”,训“素”为“空”;《诗·伐檀》毛《传》曰“素,空也。”陈奂《传疏》曰“素谓之白,又谓之空也。”遂将“空王”臆说为“素王”。

孔子有“素王”之称,诸子百家向有论述。如:《论衡·超奇》:“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汉书·董仲舒传》:“孔子作《春秋》先正王(指《春秋》以“春王正月”为纪事纲目)而系万事,见素王文焉。”

刘向《说苑·贵德》篇:“孔子哀道不行,德泽不洽,於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

汉代一些研究《春秋》的儒者以为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所谓素王,即是“有王之德,但不居王之位者。”《庄子·天道》:“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成玄英疏:“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玄素王王自贵也。”由此可见,古称孔子为“素王”,远古圣王亦可称“素王”。

素者,虚位也;虚位,空位也。以“素”训“空”言,“素王”可否称“空王”?不可以。古人无此说,近人也无此“发明”。近代学者王利器先生在《吕氏春秋注疏》论及《史记》“素封”时,只说“素封”与“素王”义同,也未作其它引伸。应当说,“素王”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不可随意将“素王”改作“空王”。而且“空王”是佛教中的专属名词,与“素王”一词义异,称呼不能以“俗”代“佛”。

据考,“空王”一词,见于佛经与佛学辞典。《法华经·人记品第九》曰:“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於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这段引文,是世尊释迦牟尼佛向诸菩萨演说他与阿难尊曾至“空王佛”之所,同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修成正果的经历。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简而言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善愿心。释迦牟尼“常勤精进”,修成正果,并成之“世尊”、“佛祖”,即现在世之佛祖。而作为世尊常侍的阿难,则“常乐多闻”,忠诚地护持佛法,教化成就诸菩萨,亦如本愿,成正果。释迦牟尼的这段话,明示了“空王佛”是过去世古佛之一。“空王佛”的佛号,《大正藏•佛说佛名经》第十卷中称之为“南无西南方宝盖照空王佛”。“空王佛”的地位,可从释迦牟尼佛在演说《添品妙法莲花经》时的一段话中见之。佛祖说:“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学道。时四比丘(阿弥陀佛,又称西方无量寿佛,时为第三比丘)共为同学,习学三世诸佛正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声言:汝四比丘,空王如来虽复涅盘,汝之所犯谓无救者,汝等今当入塔观佛,与佛在世等无有异。我从空声入塔,观像眉间白毫相,即作是念:如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语,已如大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观佛眉间;忏悔因缘,从是已后,八十亿阿僧只劫不堕恶道,生生常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佛说观佛三昧海经》、《金光明最胜经》等经亦都有类似记载。佛经的这些记载说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难等诸佛、大罗汉、大比丘都曾在“空王佛”所处学习佛法,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空王佛”可谓诸佛之师。尽管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在佛陀世界地位显赫,高不可攀,但他们初为“比丘”、“火头”之时,常拜“空王佛”眉间白毫相,因此成佛,又可见“空王佛”法力无边,智慧无边。所谓“眉间白毫相”,即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眉间有白毛,内外映彻如白琉璃,宛如转右旋。《法华经序品》曰:“佛入眉间白毫相光,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

至于“空王佛”法力无边之说,又可从《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释迦牟尼佛的另一段话去体会。佛祖说:“尔时如来告大众言:善听如前所来并承受师,俱承佛力,皆有大通;久远成就,即未可为证。汝等善听,更唤一人。佛即告言:‘光明童子善来。’其时童子住在雪山,闻佛唤声即来,至于我所。其时童子至大众中,大众讥诃:‘如来唤汝,今眷属何在,堪为我师?’童子答言:‘我等眷属,汝即是也。’大众答言:‘我等共汝,久不相识,云何当言是汝眷属?’其时童子密持语契,指于大众,除佛化身,诸余菩萨尽皆礼此童子。其时大众无觉知者,四众礼讫,皆自告言:‘仁者,我等今者请仁者为师。’童子答言:‘如来语契实无虚妄。汝等大众一心持之,如我无异。’尔时大众,同声白佛言:‘世尊,其此童子,修此契法几久?当有如是力摄我满足之仁?’佛言:‘众等汝等,今者菩萨心未足,所以被摄。大众善听,我为汝等说此因缘:我昔初住雪山修道,多有诸恶兽等,无有善心,皆欲食人。我时在定忆念,我师空王如来所说此咒始宣一遍,其时诸恶虫兽皆得佛心不害于我,渐次忆念。其时虫兽得菩萨戒,皆食草菜。

于后有此童子,闻我山中供给,于我始经一宿,因我持,次听得我咒,复经明日,盗我印本结。将即便出山,更不事我。经七日间,得如是力。后过于我,即以神通欲摄于我,为我持故,二不相摄。汝等当知,盗法中犹有如是大力,何况正授?”释迦牟尼的这段话比较深奥,但大意还是清楚的:佛祖教育众弟子,修佛道欲得“大通”,须由拜师,承佛力;但久远的成就,不一定能立即印证。为了说明这番道理,佛祖唤来一名童子,以证其言。众弟子小视童子,以为此童不足为师,于是讥讽童子道:“你的属下何在?”童子说:“你们便是!”众弟子既不信也不服,童子遂密持语契,指着众人,施展法力,除去佛的化身。众菩萨见童子有此法力,忙不迭地礼拜童子,说:“愿拜‘仁者’为师。”所谓“仁者”,即指童子。童子对大众说:“释迦牟尼佛说得不错,大家只要一心修佛,你们的功力定如我一般大。”之后,众弟子向佛祖问童子来历,佛祖遂讲述自己当初在雪山修道的经过,以释众疑。佛祖说:“当初我修道于雪山,受到了诸恶虫兽的攻击,幸亏‘空王佛’以咒相救,使我免受其害,化险为夷。而那些恶虫兽,一经‘空王佛’点化,受菩萨戒,改变了习性,变食人为食草。之后又有童子出世,此童听说我在雪山修道,便至我所住了一宿,窃听我咒,又盗我印本结,遂下山离我而去。七日后,此童子竟得我法力,尔后功力又超于我,欲以神通摄我法力。幸好我能守持,才两相无侵。你们想,童子盗法竟有如此法力,更何况‘正授’呢。”(愚按:佛经这段传奇故事,又当是黄海冰主演的电视剧《西游记后传》之所本。)正受,亦曰正授。《佛典》曰:“正受者,三昧也。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意思是说,童子未有正受,只有盗法,便有如此法力;如果得之正受,法力将是无穷尽也。释迦牟尼佛师承“空王佛”,得之“正授”,可见“空王佛”的法力更是无边矣。

《佛学大辞典》对“空王”与“空王佛”也有类似的解释。其中“空王”条说:“空王。术语。佛之异名。法曰空法,佛曰空王,以空无一切邪执,为入涅盘城之要门故也。《圆觉经》曰:‘佛为万法之王,又曰空王。’

沈佺期诗曰:‘无言诵居远,清净得空王。’《颂古联珠集》曰:‘空王以此垂洪范,锦上敷华知几重。’”又“空王佛”条说:“空王佛,佛名,过去世之一佛。空王为佛之总名,而今为一佛之名也。(下引《法华经》,略)又,阿弥陀如来于因位为比丘时,与他三比丘共拜此佛之白毫相而成佛,见观佛三昧经九,往生要集中本曰:五体投地,遍身流汗,归命弥陀佛。念眉间白毫相,发露涕泣,应作此念。过去空王佛,眉间白毫相,弥陀尊礼敬,灭罪今得佛。我今礼弥陀佛,亦当复如是。”这里讲的也是阿弥陀佛礼敬“空王佛”,参“空王佛”眉间白毫相,灭罪而得成佛的事。

由此可见,“空王”与“空王佛”二词在佛学中有特定含义。俗人未悉佛经,不识佛家奥秘。近请教“祖印寺”师父,开卷《法华经》,方茅塞顿开,有所明悟。

如此看来,岱山大衢华云寺旧称“空王寺”,其“空王”所指,当是“空王佛”。

“空王佛”是过去世古佛之一,是古佛尊号的专有名词,与“素王”无关。在舟山,寺名“空王”,今人多有不闻,毕竟其寺其名已成为历史。但在山西绵山,“空王”与“空王佛”的名声却是如雷贯耳,响亮的很。

绵山有寺曰“抱腹寺”,是千年盛传的“空王”古佛的道场。由于“空王”古佛是佛祖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共同的祖师,久负盛名的抱腹寺也就成为我国最古老的禅、净***的佛教圣地。世传浙人好佛,其实晋人亦好佛。据悉,今人游绵山,朝圣“空王”,感悟绵山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已在西北兴起了佛教旅游热。“空王佛”之所以令人崇拜、教人着迷,一来“空王佛”是今世佛祖释迦牟尼与阿弥陀佛的祖师,二来“空王佛”与普陀山“观音菩萨”一样,是中外文化融合,圣像形象汉化,被视为本土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空王”,在汉唐与赵宋时代,已被世人看作“汉人成佛的‘包塑真容’”。

所谓汉人成佛“包塑真容”,是说“空王佛”的转世化身是由汉人高僧。空王佛是过去佛,按照佛教的转世轮回之说,传说“空王佛”转世二次:一次是三国曹魏时期,名叫迪公的高僧是“空王佛”的化身;一次是隋唐时期山西榆次的一位俗姓田名志超的高僧是“空王佛”的转世化身。而今抱腹寺即云峰寺空王殿所供奉的“空王佛”佛像,即是高僧志超圆寂坐化后所塑的“包骨真身”。据唐《续释高僧传》中的卷二《释志超传六》与《释道绰传九》记载,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道绰与禅宗高僧释志超曾同拜太原开化寺住持慧瓒为师。慧瓒大师,早年生活在东魏及北齐界内,《续释高僧传》云其壮室(古人三十曰壮)皈依佛门。据佛学学者论证,慧瓒主张教禅一致,以教验禅;重视戒律,戒行精严,行仪风范与达摩一派颇为接近,当属达摩、慧可一系。而道绰大师,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人,是继承北魏昙鸾净土思想的高僧。昙鸾,据《续高僧传六》载,雁门人,北魏着名法师,初学仙法,后遇天竺三藏菩提留支点化,授之以《观无量寿经》,一心修净业,着有《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自号为魏玄灵大士,是净土真宗七祖之第三祖。早在志超之前,道绰慕名昙鸾大师的遗踪,曾在绵山盛弘净土。唐武德五年(622),释志超从长安辗转来到绵山抱腹寺,弘扬禅宗,聚徒达千余人,后坐化成佛。

据当地对“空王佛”与“空王殿”的介绍,释志超坐化成佛还有段神话般的传说:“唐贞观十二年,唐皇李世民向绵山求雨,志超命弟子摩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洒去,于是长安一带普降甘露,干旱解除,万民欢腾。此后每逢大旱,晋陕一带百姓都要来绵山祈雨,可谓盛极一时。为感谢释志超‘解民倒悬’之恩,李世民率众臣朝山拜佛。志超的弟子银空在抱腹岩接驾,告师父已圆寂西归,李世民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顿时天空出现了‘空王佛’字样。于是唐太宗下旨修建了空王殿。”此殿又曰石佛殿,上座供奉“空王佛”,两侧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再两旁是释志超的弟子摩斯、银空。殿前门廊是两位护法神——哼、哈二将。殿内所有构件,包括台坐、门拱均为石雕,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风格。

由于唐《续释高僧传》、寺内历代碑文和地方志的记载,也由于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绵山佛教久经不衰,空前繁荣,成为古老的禅、净***的佛教圣地。

话说回来,北宋英宗时,朐山华云寺为何赐名“空王寺”

,余虽未详考,但以管见,盖不出以下几个原因:或与北宋时的佛教兴衰有关;抑与当时北方信奉“空王佛”相关;抑或与舟山禅、净二宗发展关联。

至南宋,“空王寺”又改赐“华云寺”。“华云”何义?“华云”是佛经中常见的一个词。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衣盖幢幡种种宝华云”、“雨无量华云”、“诸杂华树雨不思议众妙华云”、“一切华云,一切末香云”、“雨宝华云”、“雨众宝华云”、“放须弥山妙华云色,并示一切钵昙摩华云色”,等等。《佛学大辞典》“华”字解曰:“(杂名)奉华于佛菩萨又散而供养之也。密教修法时,华为最重要者之一。《大日经二具缘品》曰: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当奉悦意华,洁白、黄、朱色。同疏七说应各随诸尊之性类及曼荼罗之方位等,分别奉献之华。又见《苏悉地羯罗经》供养花品。”按佛经之说,华云之“华”,当作“花”,华通花。根据佛经,供奉诸佛、菩萨等,须敬献白、黄、红色鲜花。佛、菩萨有等,所献花品亦有别。花为洁、为香、为清、为贵,是真善美的象征。自古以来,无论是缥缈的佛世界,还是真实的人世间,皆说以献花为敬。佛世界是妙音清静之地,其界祥云缭绕,繁花似锦,一片祥和。传说中的佛菩萨显灵,亦多有梵音四起、鲜花成云、香气飘溢之描述。有鉴于此,愚以为华云寺之“华云”,取义佛经,寓意梵音清静,佛教圣洁之地。

读书有感,偶成以上小文。兴致未尽,又作“打油”句,曰:华云改赐空王名,千年古佛溯渊源。佛说莲华明大通,或隐或现皆是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