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泉州的海外宗教

泉州在宋代就是着名的海港,元代泉州取得更大发展。当时的泉州是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许多商品在泉州交易。泉州输出的商品,有许多来自国内各地,至于海外输入的各种珍宝、香料,更是通过泉州输往全国各地。马可·波罗说他在泉州港看到数百艘大船。马可·波罗说:剌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难以想象。

发达的海外贸易造成泉州市街的繁华,商业繁荣使泉州城市发展很快。元末扩修泉州城,把南关也包括进去,使泉州城墙周长扩张到30里长。泉州城内定居着大量外籍海商,元代发现的元代蕃客墓刻石,数以百计。他们财大气粗,蒲寿庚家族集政治权力与经济实力于一身。蒲氏女婿回教徒佛莲死了后,仅留下的珍珠即有130石。这些蕃商过着极为豪华的生活,他们定居于泉州,从而使泉州成为海外宗教传播的乐土。

元代泉州外籍商人信仰的有景教、基督教、婆罗门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

景教出现于中国的史册上是在唐代初年。它原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聂斯脱利派,该教从公元5世纪以后,传播于西亚、中亚,并于唐太宗时传入中国。唐人称之为“景教”。景教在唐武宗灭佛时受到很大打击,以后流传于大漠之北的游牧部落中。元朝的统治民族蒙古人中,有一些支系是信仰景教的。元代,景教随着蒙古官员的足迹进入长城以南,元朝统称景教与天主教为“也里可温”,设置“崇福司”专管也里可温教务。泉州发现的许多景教墓碑表明:当时福建境内还有不少信仰景教的商人。这些墓碑大多以叙利亚文和中文两种文字合璧,表明墓主的身份多为汉化的蒙古人与维吾尔人。

天主教。大约在明朝末年,进入中国的天主教士便发现:在泉州一带有石刻的十字架遗物,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出版的阳玛诺《唐景教碑颂正铨》记录了三方十字架碑刻,其中一方是泉郡南邑西山出土于,一方是泉州仁风门外的东湖畔出土,一方是泉州城内的水陆寺出土。到1906年传教士又在泉州发现第四块古十字架碑刻。这四块石碑的雕工都十分精细。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大致认定这四块石碑是元代的遗物,也是元代基督教传入泉州的见证。据一些外籍文献,元代中国泉州有天主教系统的基督教徒,在天主教方济各会所藏的巴黎手稿中,有一封曾在泉州任职的主教写给他在欧洲同事的信。

这名主教中文译名为:安德烈.佩鲁贾,他在信中说:在大洋海岸有一相当大城市,波斯语称之为刺桐。城内有一富有亚美尼亚妇人,建一十分雄伟华丽的教堂,后来总主教将此教堂作为总教堂。安德烈来到泉州,在城外的小树林中,建造了一所舒适而华丽的教堂,福建全省教堂寺院没有能和它相比的。帕莱格林主教故世后,安德烈继任主教,迁居总教堂。大约在公元1346年左右,罗马教皇派出的使者马黎诺里在回程中到过泉州,他说:在刺桐,方济各会修士在该城有三所非常华丽的教堂,教堂十分富足。

泉州的基督教明显是以欧洲商人为主,在安德烈主教的信中,曾提到有一位热那亚商人为其估计薪水的价值。安德烈在信的最后提到:泉州有大量的异教徒受洗,不过,他们虽受洗礼,但并不按基督教义行事。由于安德烈在前面提到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没有改宗基督教者,所以,这些受洗的异教徒明显是福建人了。总的来说,元代泉州是与北京并列的两大东方天主教中心,教皇派往东方的使者,不是在北京驻跸,便是在泉州任主教,这说明泉州在远东天主教中的地位。

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它随着印度人的足迹传遍东南亚各地,今日的印度尼西亚与越南南部,都曾是婆罗门教传播的区域。元代的泉州汇聚了大量的外籍商人,自然会有印度商人,可惜缺乏文献记载。据吴文良的《泉州宗教石刻》,泉州至今尚存许多以婆罗门教为主题的石刻,从其风格来看,大都出于元代。人们估计,元代泉州肯定有一座以上的婆罗门庙,以后随着时代变迁,寺庙毁弃,大量石雕构件被移作他用。例如,泉州开元寺百柱殿后面,有两根雕刻着婆罗门神话故事的柱子。此类石刻至今尚存许多,它表明:元代泉州婆罗门教一度很盛,随着印度商人的离去,婆罗门教逐渐消亡了。

同为外来宗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与其他海外宗教的不同在于:拥有本地信众,因此,在泉州港失去海外地位后,她们仍然能在泉州地区传播。

摩尼教。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摩尼认为世界是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的对立,善来自光明,恶来自黑暗,他们的理想是光明战胜黑暗。该教传播于北非、南欧、西亚,于唐初传入中国。唐末五代,明教在泉州民间极有影响。宋代明教在福建大有发展。马可波罗在福州时发现当地人信仰一种西方传来的宗教,其教义与基督教有相似之处,而其信徒在福州路等地“有七十多万户”,法国中国学家伯希和判定:他们是摩尼教(明教)徒。

元代,泉州摩尼教徒在安海华表山建了一座名为“草庵”的摩尼寺,寺的背后依托一块巨石为墙,巨石上有一块高1.52米、宽0.83米的巨形浮雕,主题为一座趺坐的摩尼佛像,它与通常的佛像有明显的区别,主人公长发披肩,颚下有须。佛像边有二条元代石刻。这是元代两位摩尼教信徒创建的的摩尼寺。

入明以后,摩尼教与明教都遭到朝廷方面的严禁,泉州摩尼教的命运如何呢?人们在草庵附近找到一块明代正统石刻。可见,摩尼教在明代尚延续很长时间。不过,无论是在元代还是明代,石刻的记载都表明:当地人将摩尼教崇拜的对象称为佛--摩尼佛,说明当时的摩尼教开始融入佛教中去,它已经成为佛教的一个支派。

伊斯兰教。福建伊斯兰教最早的遗迹是泉州三贤、四贤之墓,何乔远的《闽书》记载,穆罕默德在世时,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死后葬在泉州。如果这一条记载可靠,伊斯兰教在其诞生之初,便已传入福建。但多数专家都认为,这一遗迹只能说明早期伊斯兰教徒进入了泉州,但要说其是穆罕默德的亲传弟子,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史料证明。

宋代福建肯定有伊斯兰教传播,信徒主要是海外蕃客。泉州第一座清真寺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至三年之间(1009-1010年),其名为圣友寺,其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波斯撤那威人在泉州城南创清净寺;同为南宋的清真寺还有泉州涂门外津头埔的也门教寺;而元代建的清真寺尚有南门的穆罕默德寺,东门外东头乡至治年间的纳希德重修寺,及无名大寺。

自从张星先生于1925年考察泉州以来,对泉州伊斯兰碑铭的发现日益增多,其中吴文良先生的《泉州宗教石刻》一书,汇集了他几十年来搜集各种宗教石刻的成果,其后,又有陈达生、陈恩明编译的《泉州伊斯兰教石刻》一书,增补了有关伊斯兰教石刻的新发现。现存泉州有关伊斯兰教的石刻达数百方,其中除了少数为宋代墓刻之外,大多为元代穆斯林教徒的墓葬遗物。

泉州在元以前就有清真寺,其中兴废不一,清净寺建于宋代,后荒废,土地被人占据。元代当地清真寺不仅有修复者,还有新建者,这说明元代泉州伊斯兰教有很大发展。元末亦思已奚军统治泉州时期,由于首脑都是西亚人,伊斯兰教更受到重视。

元末天下大乱,在泉州的波斯人一度控制了泉州的政权,但他们之间亦争权夺利,并与福建行省的蒙古族发生冲突。其后,元朝的福建行省派陈友定率部入泉州,歼灭叛军。明朝统一后,因宋末蒲寿庚叛宋,曾下令禁止蒲氏子孙读书入仕。可见,当时福建的回族曾经受到一定的政治压力。但是,随着岁月流逝,这些禁忌逐渐被人们忘怀。元末西亚民族的子孙,仍然生活于福建的泉州、福州、邵武等城市。

据近人的调查,泉州地区的回族主要有金、丁、马、郭、铁等五姓,其中泉州府惠安县的白奇郭姓回族,其祖先郭仲远于明洪武年间开族白奇,曾建礼拜新寺,子孙尊奉回教。泉州沿海的陈埭丁氏,有万余人,号称万丁。丁氏族谱记载,在康熙三十八年之前,该族的祭仪仍然有其回教特征。可见,伊斯兰教在当地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

(黄德展,《心灵家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